閆紅果
(浙江生態(tài)文明干部學院黨建教研室 浙江湖州 313004)
中國與尼泊爾是山水相連的鄰邦,兩國交流交往的歷史悠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方積極開展對尼友好關系,并得到尼泊爾的積極回應,雙方逐步發(fā)展為相互支持、彼此信任的好伙伴,同時兩國間關系整體走向呈現由“政治熱”到“經濟熱”的態(tài)勢。20 世紀50-80 年代,隨著兩國關系的發(fā)展,中國向尼泊爾提供一系列的經濟技術援助,而作為我國王牌城市的上海市參與其中,充當中央政府援助尼泊爾“執(zhí)行人”的角色,以多種方式和途徑持續(xù)為尼方提供大量援助,對推動尼泊爾經濟社會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毋庸諱言,有關地方(本文指類似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的主體,下同)作為“次國家行為體”參與對外援助的研究,學界見仁見智,且側重宏觀理論層面的分析。外國學者視地方為“次國家政府”,并從地方中心論、多層外交論、市場中心論和國家中心論四種理論①出發(fā),來考察“次國家政府”的國際行為。上述理論源自西方社會的實踐,主要探討的是在實行聯邦制的國家,國家與次國家政府在外交、對外事務中彼此所起的作用以及雙方間關系的問題,雖然對我們探討地方參與國家援外提供了重要參考,但難以成為直接指導我國地方援外活動的理論。國內學者蘇長和、楊潔勉等人,同樣關注對外事務中國家與地方關系的問題,他們聚焦民族國家權威多向度分散的現象與趨勢,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對國家對外關系分權化與分層化的問題進行了解讀。②鑒于此,筆者以20 世紀50-80 年代上海市援助尼泊爾為例,根據上海地方志、專門志、外事志以及原始檔案等文獻,詳細探討上海市作為“次國家行為體”援助尼泊爾的歷史背景、重點內容和主要特點及成效,以期掘進中國對尼泊爾援助有效性的生動例證。
對外援助作為國家外交的重要工具,主要服務于一國政治、經濟利益,以及促進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增進政治互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反對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成為我國對外戰(zhàn)略的主要目標,爭取并團結社會主義國家和民族主義國家,不斷壯大“第三世界”陣營,成為援外工作的政治使命。20 世紀50 年代初,中國在自身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向朝鮮和越南等社會主義國家提供經濟技術援助。1955 年萬隆會議之后,隨著中國“朋友圈”的拓展,我國援外對象由社會主義國家擴大至亞洲、非洲民族主義國家。1963 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來總理訪問亞非14 國期間,提出“對外經濟技術援助八項原則”,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系加強。20 世紀70 年代,隨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我國對外關系迅速發(fā)展,向中國提出援助請求的國家隨之劇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伴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我國的援外工作進行了初步的調整和改革,“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并舉,對外經濟技術援助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齊進,對外援助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促進受援國經濟發(fā)展,成為新的歷史使命。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發(fā)展資源與動力不足等原因,尼泊爾是我國重點援助的鄰邦之一。20 世紀50-70 年代,圍繞政治、經貿、邊界、文化等議題,中尼之間簽訂一系列條約③,有效解決了領土糾紛和政治分歧,雙方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在此背景下,為回應尼泊爾的援助請求,中方積極支持、幫助尼方開展經濟社會建設。1956 年,尼泊爾首相阿查里雅訪華時提出援助請求,希望中國幫助修建尼泊爾工程學院、發(fā)展農業(yè)和輕工業(yè)。[1]為支援尼泊爾國內建設,1956 年10 月7 日中國政府與尼泊爾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王國政府經濟援助協(xié)定》,向尼方提供6000 萬印度盧比的無償援助,包括現匯援助,以及機器、設備、材料等物資援助。[2]此后,雙方在1960 年3 月21 日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經濟援助協(xié)定》,在1968 年3 月20 日簽訂《中尼(泊爾)關于延長一九六〇年三月二十一日兩國政府經濟援助協(xié)定有期的換文》,中國對尼泊爾的經濟技術援助,自一九六八年三月二十一日起延至一九七五年三月二十日。[3]這些援助“協(xié)定”和“換文”的訂立,有力支持了尼泊爾的經濟社會建設,也鞏固和發(fā)展了中尼友誼。
在我國對尼泊爾的援助中,上海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上海經濟發(fā)達、工業(yè)體系健全、城市綜合實力雄厚,這種比較優(yōu)勢使上海扮演著中央政府援外“執(zhí)行人”的重要角色。據有關數據顯示,1955 至1990 年間,上海市先后為亞、非、歐、拉美洲的42個受援國家援建225個成套項目,援助金額達11.8 億元人民幣,提供援外設備15 萬噸,培訓實習生2154 人,派遣援外專家5754 人。[4]另一方面,上海的發(fā)展備受尼方高層關注,學習上海經驗,獲得來自上海的“結對幫扶”成為尼泊爾政府和人民的心聲。1956 年10 月8 日,以尼泊爾首相梭發(fā)那·富馬親王為首的政府代表團參觀訪問上海楊樹浦發(fā)電廠,1960 年3 月17 日,尼泊爾王國首相柯伊拉臘和夫人一行走訪位于上海的中國版紙廠。[5]柯伊拉臘在參觀屬于中國援助尼泊爾項目范圍的水泥廠后表示,尼泊爾需要上海一些小廠那種因陋就簡、兩條腿走路的方法,并深刻地認識到這是自立自強之法。[6]上海的實力以及受援國的現實需求,讓上海擔負國家援助尼泊爾的重任成為可能。
根據中國與尼泊爾之間“合作協(xié)議”“議定書”“聯合公報”等的規(guī)定,上海市向尼泊爾援建成套項目,提供成套設備,為尼方培訓多種人才,接待尼方人員來滬考察,派遣援外專家與技術人員,提供一般物資援助與救災援助,援助內容較為全面、系統(tǒng),重點突出輕工業(yè)項目和技術援助,有力地支援了尼泊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
援外成套項目是一項較為系統(tǒng)的工程,涉及項目選址、考察設計、具體施工、設備提供、指導試生產、續(xù)建維修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一些中小型的成套項目,具有建設周期短、見效快、與受援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聯系緊密等優(yōu)勢,因而備受外國政府和人民的歡迎。這一時期,上海市承擔國家援助尼泊爾的成套項目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輕工業(yè)項目,包括制革制鞋廠和巴里科蒂造紙廠;第二類是交通與道路項目,主要有無軌電車工程及其續(xù)建維修項目、加德滿都環(huán)城公路;第三類是能源技術項目,為沼氣池技術援助項目。從時間上來看,援建的成套項目主要集中在20 世紀70 至80 年代,上海市輕工局、上海市公用局、上海市城建局以及上海成套進出口公司發(fā)揮了主要作用(詳見表1)。
表1:上海市承擔國家援助尼泊爾的重點成套項目表
此外,上海市還向尼泊爾提供了大量的成套設備。為援建制革制鞋廠,上海輕機一廠、106 廠、第一縫紉機廠先后生產供應了裁底料機、片底料機、片主跟包頭機、切沿條機、輕重打光機、削勻機、刮軟機、染色機、拼掌機、盤訂機、內外底開槽機、削底邊機等共34項55臺;為援建尼泊爾公路,上海華鋼廠和工程機械廠生產供應7.5HP單筒捲揚機、1200KG打樁機、附著式振動器、混凝土攪拌機共14臺,并由上海其他單位供應搪缸機、C41-65KG 空氣錘、250X500 顎式破碎機、電動攪拌機等共28 臺;為援建尼泊爾倉庫,上海華鋼廠生產供應了18臺附著式振動器、插入式振動器、筑路機等設備。[7]1964 年,上海煙草工業(yè)機械廠援助尼泊爾一批皮革設備,分為14個品種、共19臺、重12噸。[8]
為受援國培訓急需的專業(yè)技術人才,是人力資源開發(fā)與合作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國實施對外援助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尼泊爾在發(fā)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亟需輕工、紡織、醫(yī)藥、造紙、交通等領域的專業(yè)技能人才。為此,中國將人才培養(yǎng)與交流納入援外計劃安排,并依托上海的智力優(yōu)勢與行業(yè)優(yōu)勢,為尼泊爾培訓多種實用型技術人才(詳見表2)。一是依托援外成套項目,為尼泊爾培訓實習生。為確保巴里科蒂造紙廠、援尼沼氣池等成套項目建成移交后的順利運轉,負責設計和建設的上海多家單位,有針對性地向尼泊爾實習生傳授管理、工藝知識和維修養(yǎng)護技術。二是有計劃地接受尼泊爾留學生。上海一些綜合性大學和行業(yè)特色型高校,根據各自的專業(yè)優(yōu)勢,向尼泊爾定向提供一定數量的招生名額,為其培養(yǎng)多種專業(yè)人才。三是不定期開展一般性短期培訓。比如在1989 年,上海市公交第一電車公司為尼泊爾培訓無軌電車技術人員。
表2:上海市為尼泊爾培訓的多種技術人才情況表
除提供上述“雙邊援助”外,上海市亦通過“多邊援助”的渠道,為尼泊爾培訓科技人才。作為聯合國工業(yè)發(fā)展組織與中國合作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78 年起,上海柴油機廠先后承辦了13 期“柴油機裝配與維修保養(yǎng)培訓班”,至1990 年,該廠共為包括尼泊爾在內的64個國家培訓學員166人。[6]經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學員們進一步掌握了柴油機結構、性能和裝配、運作等原理及其維修保養(yǎng)技術。
此外,上海市還以接待來滬考察學習團、到滬講習參觀班的形式為尼泊爾提供智力培訓。1976年11月,包括尼泊爾氣象專家在內的聯合國氣象組織考察團11人來到上海奉賢考察氣象工作。[9]1980年6 月,上海市承辦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糧食儲藏技術講習班”,在為期12 天的講習活動中,來自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國的成員,先后參觀了上糧十庫、上糧一站、松江南門糧庫、新橋糧管所等單位,考察了上海的糧食減損降耗經驗及糧食防霉防蟲技術。[10]1987 年4 月,上海松江區(qū)承辦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的“亞太地區(qū)農村社會經濟統(tǒng)計講習班”,在為期一周的活動中,來自尼泊爾、孟加拉國、菲律賓等國家的人員,重點學習考察了松江的養(yǎng)豬、奶牛、蘑菇、油脂生產、佘山蘭筍和教育事業(yè)等項目。[11]
這一時期,上海市派往尼泊爾的援外專家和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20 世紀70 至80 年代。僅在1971 至1978 年間,上海向尼泊爾派遣的援外專家和技術人員就多達226人。[12]這些援尼專家與技術人員的派遣,主要是援尼成套項目建設的需要。比如,為幫助尼泊爾建設加德滿都環(huán)城公路,上海川沙縣(已撤銷,現歸屬浦東新區(qū))公路管理所在1975 年派遣了2 名技工,幫助尼泊爾援建了13 座橋梁。[13]再如,為援建巴里科蒂造紙廠,上海市輕工局及其附屬單位在1976 至1986 年間,共派遣123 名人員負責該項目的考察、土建、安裝及指導生產等工作。[14]
除政府部門的組織、安排、助力外,一些國有企業(yè)為巴里科蒂造紙廠的援建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在1984 年,新華造紙廠等企業(yè),為建設巴里科蒂造紙廠派遣了19 名生產技術骨干;在1987 至1988 年間,長江造紙廠、新華造紙廠、江南造紙廠、長征造紙廠、上海紙漿廠,聯合派遣5 名專家為巴爾蒂科造紙廠提供技術幫助。[15]上海援外專家與技術人員的派遣,為推動尼泊爾國民經濟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一般物資項目是指在中國政府提供的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其他專項援助資金項下,主要由中國政府確定實施企業(yè)采購,提供一般性生產、生活物資,或提供技術性產品和設備并承擔相應安裝、調試、操作指導和培訓等配套技術服務任務的援助項目?!盵16]20 世紀60 年代,上海市積極承擔國家下達的援助尼泊爾一般物資的任務。1964 年,上海港實際發(fā)運尼泊爾的援外物資為5000 噸。[17]1969年,國家向上海市冶金局所屬上鋼三廠下達援助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的鋼材任務,共計1214噸。[18]
此外,上海市積極為尼泊爾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如1965 年,我國以中國紅十字會的名義,向尼泊爾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決定捐贈四種急需藥品,中國醫(yī)藥公司上海采購供應站承擔了這項任務,共提供價值889 元的物資,包括青霉素1000 支(220元)、土霉素5000片(373元)、高濃度魚肝油丸100 瓶(168 元)、多種維生素100 瓶(128 元),并由上海市負責上述物資的空運工作。[19]
上海市對尼泊爾的援助,是中國援尼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援助目的、援助內容、援助形式、援助效果方面,具有國家援外政策的一般性特征。同時,這種援助又立足上海實際,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比如充分發(fā)揮上海的能動性,注重項目的前期論證和調查研究,狠抓工程質量等。上海市通過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援外政策,使中國援尼目標順利實現,在受援國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國的援外事業(yè)起步較晚,但卻走出了一條有別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康莊大道,而這條大道的主干就是維護受援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美蘇爭霸的“冷戰(zhàn)”時代,對外援助淪為西方守成大國攫取利益的工具。比如,戴著“有色眼鏡”選擇援外對象,有利可圖便發(fā)起對外援助,無利可取便從不或停止提供援助。再如,從狹隘的利己主義出發(fā)制定援外目標,對受援國提出極為苛刻的附加條件和“霸王條款”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的對外援助主要面向社會主義國家和民族主義國家,除堅持“平等相待”“互助合作”等原則外,從不向受援國附加任何政治條件。這種始終站在人類道義制高點上的仁義之舉,得到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廣泛贊譽。
從中尼1956 年10 月7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王國政府經濟援助協(xié)定》看,中國政府給予尼泊爾的經濟援助不附帶任何條件,援助的款項和物資完全由尼泊爾政府自由使用,中國政府不加干涉。在上海市對尼泊爾的援助中,成套項目的援建“堅持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堅持援外八項原則,積極穩(wěn)妥,保證重點,兼顧全面,促進受援國自力更生發(fā)展民族經濟”的方針。[20]由上海援建的制革制鞋廠、無軌電車工程、加德滿都環(huán)城公路、巴里科蒂造紙廠、沼氣池技術援助項目,既為尼泊爾振興民族經濟提供了基礎性支撐,也在一定程度上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崗位,滿足了當地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可以說兼顧了受援國發(fā)展的長遠利益和廣大人民的現實利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套項目援建在對外經濟技術援助中占有較大的比例,成為我國對外援助的“重頭戲”。相關數據顯示,用于成套項目的援建經費:“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八五年共支出158.72億元,占同期對外經濟技術援助總支出的39.3%?!盵21]上海市承擔國家援助尼泊爾的任務也以成套項目建設為主,且側重中小型輕工項目建設及其所需的技術。1965 年8 月27 日,周恩來總理在接見尼泊爾王國大臣會議副主席基爾提·尼迪·比斯塔時表示:“我們完全贊同一面搞農業(yè),一面搞工業(yè),但先搞小的,要又快、又好,逐步滿足人民需要,增加國庫收入,然后再搞大的。”[22]
這種援外計劃安排與援外項目布局,同受援國國情和實際需求是緊密相關的。一方面,由于尼泊爾國土面積較小、自然資源十分有限,加之經濟社會發(fā)展滯后、專業(yè)技術人員不足等原因,無法承受那些高能耗、技術密集型項目,尤其是一些重工業(yè)項目。另一方面,中小型輕工項目具有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收益快、惠民性強、便于帶動靈活就業(yè)等優(yōu)勢,可以幫助尼泊爾快速地盤活國內經濟,為其民族經濟的振興營造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此外,上海市亦十分重視在建好成套項目的同時,不忘傳授相關技術。圍繞巴里科蒂造紙廠、沼氣池等項目的正常生產和后期維護等問題,上海市堅持“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并舉,組織多家單位為尼泊爾培訓實習生,讓他們掌握各項目的生產管理知識與設備的操作、檢修技能。
20 世紀50 至80 年代,我國經援項目的管理體制經歷了由“總交貨人部制”到“承建部負責制”再到“承包責任制”的轉變。因上海市援助尼泊爾的項目主要集中在20 世紀60 年代至80 年代初,故在援助形式上較為注重跨區(qū)域跨部門間的協(xié)作互助,是“承建部負責制”下的產物。在“承建部負責制”下,對外經濟聯絡部接到援外任務后,根據專業(yè)特點和行業(yè)要求,確定國務院有關部門作為承建部和協(xié)作部,承建部在綜合考慮項目要求和地方實際的基礎上,經地方政府同意,確定項目的籌建單位和協(xié)作單位等事宜。項目的部分專業(yè)性工程則由承建部直接委托協(xié)作部完成。對外經濟聯絡部代表國務院將籌建、協(xié)作任務下達給地方政府后,地方政府加強對籌建單位、協(xié)建單位的領導管理,并與承建部、協(xié)作部配合好,共同完成援外任務?;I建單位、協(xié)建單位拿到任務后,根據其下屬的企事業(yè)單位實際狀況,并報上級部門同意,確定籌建執(zhí)行單位、協(xié)建執(zhí)行單位,由其具體落實援外項目的生產、建設等工作。以1983 年中國援助巴里科蒂造紙廠具體任務為例,承建部為國家輕工部,協(xié)作部是國家城鄉(xiāng)建設環(huán)保部,籌建單位為上海市輕工局,協(xié)作單位是湖北省建工局,該項目當年度所需要的設備材料和土建施工由上海市負責,湖北省予以配合協(xié)助完成。[23]
上海市對尼泊爾的經濟技術援助體現了中國對尼泊爾援助的目標,使受援國擁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得到尼泊爾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認可。從成套項目援建來看:對于上海援助尼泊爾的無軌電車工程項目,尼泊爾工程、交通大臣蘇瓦爾和參加建設的一些尼方人員表示,每個國家都要從自己的國情和國內資源出發(fā)來進行建設,對于缺少石油的尼泊爾來說,無軌電車是很切合實際的重要交通工具;上海市為尼泊爾援建的巴里科蒂造紙廠,主要原料來自當地盛產的沙巴衣草和麥草,是將當地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的典范,尼方特以與中國唐代吐蕃王松贊干布成婚的尼泊爾公主的名字巴里科蒂為工廠命名,象征中尼兩國親戚般的友好關系;1986 年12 月4 日,在巴里科蒂造紙廠竣工典禮上,比蘭德拉國王認為,該項目利用尼泊爾當地原料,生產本國所需的產品,中國這種對外援助的方式是可貴的。[24]
廣泛贊譽的背后,是國家和地方共同對援外項目“精雕細琢”“科學論證”的結果。比如,國家在下達援外成套項目任務時對具體承擔單位提出以下要求:一是進一步貫徹勤儉辦援外的方針,努力提高援外項目建設的管理水平,力求把有限的財力、物力使用得當;二需加強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實施計劃,與受援國有關部門很好地合作共事,及時解決當地費用資金、材料和勞力供應問題,使雙方工作有機地銜接起來;三要堅持按照基本建設程序辦事,大力改進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質量,加快工程進度,降低工程成本等等。[25]根據以上要求和思路,上海市嚴格把控援助尼泊爾成套項目的“考察論證關”“選址設計關”“工程質量關”以及“移交后服務關”等,通過“精品項目”的打造贏得受援國人民的掌聲。
我國是中央集權型社會主義國家,在任何時期,對外援助這項涉及到國家外交的重大事務均是歸中央政府計劃、組織、管理、安排的。但在中央政府的授權和許可下,地方充當國家援外“執(zhí)行人”角色,有利于統(tǒng)籌、調動各種資源,確保援外戰(zhàn)略目標的成功實現,這是中國經驗的積累,更是中國智慧的展示。上海市作為國家援助尼泊爾任務的實際承擔者和執(zhí)行者,不僅在20 世紀50-80 年代詮釋了中國對尼泊爾經濟技術援助的有效性,也通過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書寫了上海與尼泊爾的友好交往史。當然,上海市作為中國援助尼泊爾的參與者,所起的作用不宜夸大,但這座城市在國家援外活動中的作用和擔當,令人肅然起敬。
[注 釋]
①有關此四種理論的梳理,詳見陳志敏.次國家政府與對外事務[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0.
②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詳見蘇長和.中國地方政府與次區(qū)域合作∶動力、行為及機制[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5);楊潔勉.中國世博外交∶經驗和創(chuàng)新[J].國際展望,2010(6)等。
③這些條約包括(1)政治類,如1956 年9 月20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保持友好關系以及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尼泊爾之間的通商和交通的協(xié)定》;1960年3月21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的聯合公報》;1960 年4 月28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和平友好條約》;1961年10月15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聯合公報》;1973 年12 月14 日簽訂的《關于尼泊爾國王和王后陛下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聯合公報》等。(2)經濟類,如1968 年5 月28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貿易協(xi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貿易協(xié)定議定書》;1974 年5 月31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貿易和支付協(xié)定》等。(3)邊界類,如1960年3 月21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關于兩國邊界問題的協(xié)定》;1961年10月5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邊界條約》;1962 年8 月14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王國政府關于邊民選籍、過界耕地和過界放牧等問題的換文》;1963 年1 月20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關于兩國邊界的議定書》等。(4)文化類,如1964 年10 月11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文化合作協(xié)定》。(5)交通運輸類,如1961 年10 月15 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關于修建公路的協(xi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