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艷 陸 怡 肖 鑫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無錫人民醫(yī)院骨科,江蘇 無錫 214000)
頸椎前路手術廣泛應用于治療頸椎常見疾?。i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后縱韌帶骨化癥等),此類疾病的基本病因均為各種原因引發(fā)的退變、增生、肥厚、骨化,造成對頸脊髓、神經根壓迫和激惹,從而引發(fā)相應的臨床癥狀[1]。手術目的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提高生活質量。以頸前路減壓植骨融合為代表的頸椎前路手術自國內應用以來已成為頸椎外科手術最為常見術式,該術式已廣泛用于頸椎病的治療,并取得了顯著療效[2]。本研究,探討了頸椎前路手術預住院患者自我準備度護理模式的構建,并對比分析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3 月我院門診擬行頸椎前路手術治療頸椎病手術患者72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 例。觀察組女14 例,男22 例;年齡32~65 歲,平均(58.26±9.45)歲。對照組女15 例,21 例;年齡33~66 歲,平均(59.02±9.23)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門診常規(guī)護理,包括頸椎前路術前常規(guī)護理及疾病相關知識宣教。
1.2.2 觀察組 初步構建自我準備度護理模式,確定護理項目及實施要點,采用文獻回顧、臨床調研、研究小組討論及德爾菲專家函詢法,篩選并確立頸椎前路手術預住院患者自我準備度護理方案指標條目。構建原則:依據術前、術中、術后護理路徑思路分類,初步構建條目池,內容包含三項一級指標:術前預康復護理、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包含術前評估、健康宣教、基礎疾病控制、心理護理、預防性鎮(zhèn)痛、手術體位準備、用藥指導等數十個二級指標。(1)門診醫(yī)生為其開具入院相關檢查,??谱o士隨即發(fā)放《頸椎前路患者術前自我準備度記錄手冊》,建立健康檔案,加入微信公眾號,通過微信平臺,每天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健康教育,及時解答患者提問。整個過程應用患者自我訓練記錄手冊,進行效果評價,對部分落實或未落實的再次指導再次評價,確保人人達標。(2)患者預住院期間完善相關檢查。評估患者在醫(yī)療干預時可感知的自我準備情況,包括頸椎病專病信息(CT、MRI、脊柱神經功能評估結果)。(3)術前適應性訓練。(4)第一周末于微信公眾號填寫問卷,包括:術前準備問卷、醫(yī)療干預準備測評問卷,評估六大方面的自我準備情況。本研究,采用普適性及特異性兩項測評工具,包括:kenton 編制的術前準備問卷,fakes 等制定的醫(yī)療干預準備測評問卷。組建干預團隊。成員由我科??谱o士5 人、骨科醫(yī)生2 人、康復師1 人、心理治療師1人、營養(yǎng)師1 人組成,以頸椎前路手術患者為樣本,院前予自我準備度護理干預。
1.3 評價指標 (1)疼痛程度、病情改善情況、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分別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 評分)[3]、CASCS 評分、SF-36 評分系統(tǒng)[4]、ADL評分[5],各項總分均為0~100 分,分別表示無痛~劇痛、差~優(yōu)、低~高、低~高。(2)臨床療效。CASCS 評分改善率為100%表示治愈,改善率60%~99%表示顯效;改善率25%~59%表示有效;改善率<25%表示無效[6]。(3)準備度、入院后術前等待日、功能鍛煉依從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頻數采用(n,%)χ2檢驗,檢驗水準a=0.05,P<0.05 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程度、病情改善情況、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CASCS評分、SF-36 評分、ADL 評分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CASCS 評分、SF-36 評分、ADL 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CASC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程度、病情改善情況、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分,±s)
表1 兩組疼痛程度、病情改善情況、生活質量、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分,±s)
組別 n 時間 VAS 評分CASCS 評分觀察組 36 護理前7.56±1.25 36.23±6.23 SF-36 評分41.21±6.25 ADL 評分38.62±6.48護理后2.36±0.35 89.26±9.45 85.45±9.26 90.02±9.14對照組 36 護理前7.60±1.33 35.86±5.46 42.02±6.12 39.12±6.41護理后4.95±1.25 62.45±9.45 63.25±9.46 64.52±9.47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28 例,顯效3例,有效2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1.67%(33/36);對照組治愈21 例,顯效2 例,有效3 例,無效10 例,總有效率72.22%(26/36)。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600,P<0.05)。
2.3 兩組準備度、入院后術前等待日比較 觀察組充分準備度97.22%(35/36)高于對照組77.78%(28/36)(χ2=4.571,P<0.05),入院后術前等待日(2.45±0.52)d短于對照組(4.16±1.41)d(t=6.827,P<0.05)。
2.4 兩組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完全依從14例,部分依從20 例,完全不依從2 例,依從性94.44%(34/36);對照組完全依從11 例,部分依從17 例,完全不依從8 例,依從性77.78%(28/36)。觀察組功能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χ2=4.181,P<0.05)。
2.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肺部感染1例,聲音嘶啞0 例,吞咽困難0 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77%(1/36);對照組肺部感染5 例,聲音嘶啞2 例,吞咽困難1 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22%(8/36)。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571,P<0.05)。
頸椎前路手術入路自從1958 年被Smith 和Robinson報道以來[7],因其安全有效,成為目前治療各類頸椎疾患(創(chuàng)傷、退行性變、腫瘤、炎癥等)常用的手術方式。盡管頸前路手術總體效果較好,結果令人滿意,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也很低,但臨床醫(yī)師仍需重視并發(fā)癥。與手術相關的常見并發(fā)癥有術后吞咽困難、術后血腫與喉返神經麻痹、食管穿孔、脊髓和椎動脈損傷、氣道損傷(血腫或水腫)。吞咽困難成為頸椎前路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在1.7%~79.0%之間[8]。早期發(fā)現和適當干預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至關重要,同時避免或減輕并發(fā)癥發(fā)生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次數,降低總體醫(yī)療成本。頸椎病的手術護理中,人們往往重視術后護理,而忽略了術前護理的重要性。科學的術前護理可為患者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礎,對患者術后的恢復幫助很大,對提高手術效果、縮短恢復時間大有裨益。
在進行頸椎病手術時,術中經常發(fā)生難以牽開氣管和食管的情況,這種情況輕者影響手術進程,重者造成氣管和食管誤傷。所以,在術前應對患者進行適應性訓練,即氣管食管推移訓練。操作手法是:指導患者用2~4 指在頸部皮外預備做切口的一側,持續(xù)性向非手術側推移氣管和食管,力度以患者感到輕微憋氣為準。每次10~20min,訓練3~5d,直到氣管和食管被推到中線一側。除了氣管食管推移訓練,還需在術前進行有效咳嗽的訓練,讓患者掌握正確的咳嗽、咳痰方法,以便術后順利排痰。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CASCS 評分高于對照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充分準備度高于對照組,功能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確術前自我準備度護理模式在頸椎前路手術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同時,也為推動脊柱外科自我準備度護理模式發(fā)展,提高專科護理水平,構建并應用頸椎前路手術自我準備度指南手冊,進行預見性干預提供了依據。
綜上所述,頸椎前路手術預住院患者自我準備度護理模式的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標準護理模式,并能推動脊柱外科自我準備度護理的發(fā)展,提升??谱o理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