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呈
勞動是質(zhì)樸的,亦是多彩的。無論是生火做飯,或是縫衣織布,勞動在供給生活必需的同時,更讓人在其中找到彼此需要的生命聯(lián)結。
有一本繪本講了一只小雞的故事。小雞看到媽媽下了一個蛋,他很討厭那個蛋,就把那只蛋偷走,想把它丟到山上。爬山的過程中,蛇要吃蛋,老鷹要來搶蛋,小雞一次一次擋在蛋前面拼盡全力保護它。終于爬到山頂,小雞把蛋放下轉身要走時,一只小小雞從蛋殼里蹦了出來。小小雞剛出生需要照顧,小雞只好用翅膀溫暖它,把僅有的干糧喂給它。很快,小雞不再討厭小小雞了,因為他為小小雞付出了太多辛勞。在這些勞動里,他對小小雞產(chǎn)生了情感,創(chuàng)造了一種不可替代的親密關系。
著名童話《小王子》里,小王子對那五千株玫瑰說:“她單獨一朵就比你們?nèi)w更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蟲是我除滅的?!?/p>
就像那只小雞為小小雞所付出的,小王子在那一朵玫瑰身上付出了勞動、汗水,這些勞動使雙方關系變得緊密,讓“那一朵玫瑰”變得獨一無二,不可替代。
勞動是建立親密關系的紐帶,我們在勞動里建立了信任,也收獲了愛。
我家里有兩條金毛犬,只要是寒暑假,孩子都必須早起遛狗,清理糞便,準備食物,每天教狗指令,帶它們體檢……這些瑣碎的事,使得孩子和金毛之間構成一場長期的勞動,也鐫刻下一場深刻的情感。
除了養(yǎng)寵物,我還讓孩子學做家務。寒暑假,我們家一日三餐,從買菜,安排食材搭配,葷素濃淡,擺盤,甚至到安排一場家宴,我們都盡量讓孩子參與。參與做飯的過程,不僅鍛煉了孩子的勞動技能,還使孩子從小能意識到,家務不是大人的“專利”,而是全體家庭成員共同的職責。
我們家的廚房是開放式的,廚房中間有一個臺面,三個人中任何人主廚都會有另外兩個人在外面呼應著配合,密切地合作。當全家人一起參與進來,家務便不再是家務,而是一家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美好生活。對孩子來說,做家務不是在幫家長,而是承擔家庭事務的一個機會。家里有了孩子的勞動,那么這個家就是他參與建設的結果,孩子會從中獲得價值感、幸福感。
“勞則思,思則善心生。”勞動的過程本身即是一種教育。父母不必苛求孩子熟稔鐮刀的輕重、農(nóng)事的早晚,而是讓他們在身體力行的勞動中,去懂得敬惜物力,強健自立自強之精神。這些精神上的收獲,更能讓孩子在道德與品格上獲得長久的滋養(yǎng)。
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系是相互的,我的你作用我,正如我影響他。”勞動是關系的黏合劑,沒有付出勞動的關系,難免疏離,沒有索要勞動的關系,也很難談得上親密。
孩童、動物授予我們何等高深的教育。萬有相互玉成,這是最好的關系,而勞動正是玉成的途徑。
編輯?喬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