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安順市人民醫(yī)院 (貴州安順 561099)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結直腸息肉是結直腸癌癌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1]。及時治療結直腸息肉是防治結直腸癌發(fā)生的關鍵,且早期治療患者預后較好[2]。病理檢查用時較長,無法做到快速評估。結直腸癌高危人群篩查問卷是針對就診者或體檢個體的篩查問卷,可明顯縮小篩查人群。糞便隱血實驗是診斷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檢查,常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診斷的篩選指標,而正常人胃內會出現約0.6 ml 生理性失血,用高靈敏度的化學法隱血試驗一般難以檢出,但有時也會造成假陽性[3]。結腸鏡檢查是目前臨床診斷結腸疾病的常用方法,可對全段結直腸進行檢查,提高早期結直腸癌的檢出率,但由于腸鏡檢查屬于侵入性操作,可能會使患者出現腹痛、腹脹等不適癥狀,從而導致腸痙攣,影響腸鏡操作,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出血量。在患者糞便隱血實驗呈陽性的基礎上予以結腸鏡檢查,進而判斷腸道病變情況,同時可進行鏡下手術治療,對癌前病變進行切除。目前,利用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對結直腸癌高?;颊哌M行早癌篩查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對結直腸癌高危人群進行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分析結直腸早癌篩查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7 月至2021 年5 月我院200 例患者,進行高危人群篩查問卷調查,并對高危人群進行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其中男123 例,女77 例;平均年齡(67.28±5.17)歲;體質量指數17~21 kg/m2,平均(19.15±1.21)kg/m2;臨床表現:腹痛67 例,黑便58 例,大便性狀改變78 例;教育背景:小學35 例,中學及高中121 例,大專及以上44 例;吸煙情況:吸煙92 例,不吸煙79 例,曾經吸煙29 例;飲酒情況:飲酒63 例,不飲酒95 例,曾經飲酒42 例;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無121 例,有37 例,未知42 例。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50~75 歲之間;所納入患者均存在消化道不良癥狀;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排除標準:2 年內接受過糞便隱血實驗檢查;病歷資料不完整。
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危人群篩查問卷調查,對填寫完畢的調查問卷進行隨機抽樣電話訪談,根據危險因素進行風險分層,篩選出高危受檢者。并對篩查出的高危人群,進行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糞便隱血實驗檢查:采用糞便隱血檢測試紙(膠體金免疫法)(通遼天和世紀科技公司)進行檢測,以采便棒取糞便后,配置糞便懸濁液,將檢測試紙放入懸濁液中,懸濁液面不可超過試紙“MAX”記號線,等待5 min,判定結果(試紙檢測線位置與對照位置各出現1 條紅色條帶為陽性;僅在對照線位置出現1 條紅色條帶為陰性;在檢測試紙位置出現1 條紅色條帶則為檢測無效,重新檢查)。結腸鏡檢查:患者取左側臥位,雙腿屈曲,直腸指診后,將腸鏡頭端涂潤滑油,患者需張口呼吸,放松肛門,檢查者左手握結腸鏡操作部,右手將結腸鏡頭端納入肛門;鏡入肛門后,動作輕柔,直達回盲部,退鏡時需詳細觀察各部位病變。病理檢查:通過纖維結腸鏡取出組織標本,行4 μm 厚度連續(xù)組織切片,蘇木精-伊紅染色后,鏡下觀察組織形態(tài)。
由副主任職稱及以上的病理科醫(yī)師對所獲取的圖像進行判斷。
分析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對結直腸早癌的檢出率、序貫檢查與病理檢查結果度的一致性及對結直腸早癌的診斷效能。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檢驗,Kappa<0.4 表示一致性較差,0.4 ≤Kappa<0.75 表示一致性尚可,0.75 ≤Kappa≤1.0 表示一致性好,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00 例患者初步評估篩選出高危患者153 例,手術病理結果檢查結直腸早癌133 例,非結直腸早癌為20 例,檢出率為86.92%(133/153)。
結腸鏡檢查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差(Kappa=0.258),糞便隱血實驗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0.501),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檢測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好(Kappa=0.826),見表1。
表1 結腸鏡檢查、糞便隱血實驗檢查及序貫檢查對結直腸早癌的診斷效能對比(例)
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診斷結直腸早癌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診斷準確度均高于結腸鏡檢查、糞便隱血實驗單獨診斷(P<0.05),其中結腸鏡檢查及糞便隱血實驗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診斷準確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結腸鏡檢查、糞便隱血實驗及兩者序貫檢查對結直腸早癌的診斷價值對比(%)
結直腸癌是消化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主要好發(fā)于乙狀結腸和直腸的交界處[4]。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極易被忽略,當患者出現不適時,一般為發(fā)病中晚期。因此,早期篩查是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早期發(fā)現病變并實施干預可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生命質量[5]。病理檢查是癌前疾病檢測最有效的方法,但其只能反映疾病組織發(fā)展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若取材不當(癌旁、非癌區(qū))可能會造成漏診[6]。糞便隱血實驗具有較高靈敏度且價格低廉,但結直腸息肉出血具有間歇性,因而單次糞便隱血實驗檢查可能會出現漏診[7]。結腸鏡檢查雖能較直觀反映腸道情況,易檢出腸道息肉等早期病變,但屬于侵入性操作,受檢者依從性較差。
本研究結果顯示,結腸鏡檢查與病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差(Kappa=0.258),糞便隱血實驗與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0.501),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與病理檢查結果的一致性好(Kappa=0.826);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診斷結直腸早癌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診斷準確度均高于結腸鏡檢查、糞便隱血實驗單獨診斷(P<0.05),其中結腸鏡檢查及糞便隱血實驗診斷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診斷準確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診斷價值更高。其原因可能是,通過調查問卷可有效篩選結直腸癌患病的高危人群,不僅能使患者對自身情況有一定的認知,還能促使其前往醫(yī)院進行診斷,擁有較為良好的社會效應;糞便隱血實驗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方式,能夠檢測糞便中的人體血紅蛋白,標本采集相對方便,且費用較低,易被患者接受[8];但該檢測由人工操作,受檢者樣本易受其他因素(如女性經期、血尿、口鼻腔大量出血等情況)干擾,可能呈現假陽性結果;而受檢者處于消化道出血間歇期或消化道出血量極少,可能會導致假陰性結果;此檢查方式對進展期腺瘤的診斷能力較差,可能出現假陰性,大腸出血性疾病,包括大腸息肉等均有不同程度出血,易造成糞便試驗陽性,若篩查人群在試驗前3 日食用肉類、含動物血等也會干擾試驗,出現假陽性[9]。結腸鏡檢查能對全段結直腸進行檢查,可清晰觀察整個腸腔內的情況,若發(fā)現病變能及時進行攝影、活檢、做脫落細胞檢查及結腸鏡下治療,但結腸鏡檢查可能會引起患者疼痛、惡心、腹部憋脹等不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0]。有研究[11]發(fā)現,結直腸中的新生物常位于左半結腸,且新生物處于進展期與糞便潛血實驗陽性顯著相關,進展期新生物呈腫瘤性生長的特點,因供應血管豐富,易出血,糞便潛血實驗對于結直腸進展期息肉和癌變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對糞便隱血實驗陽性患者,進一步施以結腸鏡檢查可直接觀察息肉黏膜表面顏色和血管,對息肉的評估包括形態(tài)學及對黏膜破壞程度。結腸鏡檢查可直接鉗夾息肉,動態(tài)觀察息肉蒂結構,對早期診斷結直腸癌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12]。因此,高危人群通過糞便隱血試驗初步篩查后,行結腸鏡復篩和病理檢查是診斷結直腸癌及其癌前疾病的最有效和便捷的方法,能夠提高結直腸早癌的篩查效能,對早期發(fā)現癌前病變并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糞便隱血實驗序貫結腸鏡檢查可檢出高危人群的結直腸早癌,且診斷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