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林,汪濤,張齊龍,肖紹武,張麗婷,況衛(wèi)豐
江西省胸科醫(yī)院 (江西南昌 330006)
中樞神經系統(tǒng)(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 染通常由真菌、病毒和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由于抗生素濫用和新型病原微生物的不斷出現(xiàn),CNS 感染表現(xiàn)為高危、復雜、難治及突發(fā)等特點[1]。腦膜炎和腦炎均屬于CNS 感染,腦膜炎發(fā)生過程中蛛網(wǎng)膜下腔的細菌和病毒誘發(fā)免疫反應,引起炎癥因子水平升高,進而導致血腦屏障破壞、組織通透性增加及局部組織損傷;腦炎發(fā)病大體類似,但主要是腦實質出現(xiàn)炎癥反應[2-3]。目前,對于CNS 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較多,如病原體直接檢測(聚合酶鏈式反應、直接鏡檢、抗原檢測)、免疫應答反應檢測(如抗體檢測)等傳統(tǒng)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培養(yǎng)周期長、特異度較低、敏感度不足,無法指導臨床快速診斷[4-5]。病原高通量測序是近年新興的臨床診斷輔助手段,樣本測序后對比已有數(shù)據(jù)庫,確定感染微生物種屬,協(xié)助臨床快速診斷,甚至能檢出新發(fā)的、臨床罕見的感染性病原體,并具有通量高、周期短、相對無偏倚的優(yōu)勢[6-7]。本研究旨在探討病原高通量測序在CNS 感染患者中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CNS 感染患者資料,根據(jù)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0~78 歲,平均(46.35±3.26)歲;腦脊液白蛋白平均水平為(1.89±0.45)g/L;外周血白細胞平均水平為(10.65±2.11)×109/L。試驗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22~77 歲,平均(46.99±3.41)歲;腦脊液白蛋白平均水平為(1.91±0.43)g/L;外周血白細胞平均水平為(10.72±2.16)×109/L。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均確診CNS 感染,符合《北京腦炎協(xié)作組腦炎診斷標準》[8];可配合研究。排除標準:腦脊液呈血性;合并腦膜惡性腫瘤;合并梅毒、HIV 感染;非感染性腦病:如風濕性免疫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副腫瘤性邊緣性腦病。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病原學檢測:患者取側臥位,腰椎穿刺取10 ml 腦脊液進行檢測,包括病原體抗體測定、聚合酶鏈式反應、病原微生物培養(yǎng),必要時進行血漿真菌GM 試驗(半乳甘露聚糖檢測)或G 試驗(1-3-β-D 葡聚糖動態(tài)定量檢測)。
試驗組采用病原高通量測序,具體操作如下。(1)DNA 提取及樣本處理:無菌條件下對患者行腰椎穿刺,取2~3 ml 腦脊液樣本并低溫保存(一般于-80 ℃保存,24 h 內送檢可于-20 ℃保存,8 h 內送檢可常溫放置),提取腦脊液DNA,超聲破碎成約250 bp 片段;(2)文庫構建和測序:分別使用Agilent 2100 Bioanalyzer 和Qubit dsDNA HS Assay Kit(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質控DNA文庫的尺寸和濃度,采用BGISEQ-50/MGISEQ-2000 測序儀進行測序;(3)數(shù)據(jù)分析:去除低質量序列,采用BWA 比對方法去除人參考基因序列,最后與參考庫4 類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比對。
觀察并記錄兩組病原微生物檢出率、癥狀(意識狀態(tài),頭痛、嘔吐,發(fā)熱等)改善天數(shù)、住院總天數(shù)及治愈率。
用SPSS 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陽性檢出率為70.00%(28/40),對照組陽性檢出率為17.50%(7/40),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2.403,P<0.001)
試驗組癥狀改善和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和住院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癥狀改善和住院時間比較(d,±s)
組別 例數(shù) 發(fā)熱 嘔吐 頭痛 意識障礙 住院總天數(shù)對照組 40 8.71±3.92 7.50±2.64 6.37±1.55 11.23±4.04 18.04±6.21試驗組 40 6.82±3.24 5.24±2.55 4.16±1.23 9.83±3.16 14.92±5.73 t 6.883 7.036 7.520 6.648 8.901 P 0.005 0.004 0.002 0.006 0.000
試驗組治愈率為87.5%(35/40),高于對照組的67.5%(27/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88,P=0.032)。
CNS 感染患者的診斷通常不是十分明確,醫(yī)師主要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病史和影像學結果進行診斷,最終需再進行實驗室檢測[9-10]。實驗室檢測過程中,樣本需要行腦活檢或腰椎穿刺等侵入性操作獲取,樣本的數(shù)量和可用性有限。感染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重疊性,易漏診罕見病原體感染,臨床約一半急性腦膜病患者病因尚未確定[11-13]。CNS 病原體感染種類廣泛,且有些存在嚴重的致死性,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時診斷和治療,嚴重影響預后,給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及患者家庭都帶來負擔[14-15]。
病原高通量測序可對樣本中的每一段基因進行測序,不依賴對病原體的預測和假設,幾乎可以檢測樣本中所有的DNA 或RNA 序列,可對病原體的感染類型進行無偏倚篩查,克服了免疫標志物、聚合酶鏈式反應、培養(yǎng)等靶向診斷的局限性,是一種便捷、快速的臨床診斷輔助手段,能夠發(fā)現(xiàn)少見的、新發(fā)的、診斷困難的病原體[16-18]。本研究利用病原高通量測序檢測出陽性結果28 例,傳統(tǒng)方法檢測出陽性結果7 例,其中5 例兩種檢測方法結果均為陽性,高通量測序方法檢出陰性結果12例,其中1例與傳統(tǒng)方法不一致,試驗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傳統(tǒng)方法對CNS 感染患者檢測缺乏特異度和敏感度,診斷力度不夠,易出現(xiàn)漏檢、錯檢[19-20]。本研究中,試驗組檢測出的感染病原體更加準確,有助于醫(yī)師及時干預治療,所以癥狀(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發(fā)熱)改善時間和住院總天數(shù)明顯短于對照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其原因為,CNS 感染患者臨床癥狀多為頭痛、嘔吐、發(fā)熱、意識障礙,若診斷及時,準確率高,臨床醫(yī)師快速給予抗感染治療,可減輕患者的癥狀,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出院。
綜上所述,病原高通量測序在CNS 感染患者的診斷中陽性檢出率較高,有利于臨床醫(yī)師及時干預治療,提高治愈率,縮短癥狀改善時間與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