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及炎癥因子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10月于贛州市贛縣區(qū)人民醫(yī)院治療的11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8例。對照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氨氯地平治療,治療后對2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比較2組治療前后血壓情況、血脂情況、炎癥因子水平及不良反應。結(jié)果 治療后2組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收縮壓(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值均得到改善,且觀察組DBP和SBP值低于對照組(Plt;0.05);治療后2組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觀察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lt;0.05);治療后2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細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TNF-α、IL-6和IL-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分別為12.07%、17.24%,2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jié)論 臨床治療老年高血壓中采用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壓、血脂和炎癥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較好,有助于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焕夏旮哐獕?/p>
中圖分類號:R544.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2-0145-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2.049
老年高血壓是指年齡大于65歲,血壓值持續(xù)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過標準血壓診斷標準,即收縮壓≥140 mmHg(18.6 kPa)和(或)舒張壓≥90 mmHg(12 kPa) 者(1 mmHg=0.133 kPa)。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升高,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脂質(zhì)代謝異?,F(xiàn)象[1]。有關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血液流動變力學不穩(wěn)定,是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且高血壓會增加中風和心源性猝死的發(fā)生率。因此,需要積極有效地干預來實現(xiàn)對血壓水平的控制,減少血壓波動,進而避免因血壓波動損傷靶器官,增強機體耐受性,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臨床研究顯示,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在降壓、降脂方面效果顯著[2]。二者聯(lián)合使用可有效控制血壓,對血管血脂水平起到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同時能夠改善心臟功能等。本研究以2019年4月—2021年10月于贛縣區(qū)人民醫(yī)院治療的11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采用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血脂及炎癥因子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1年10月于贛縣區(qū)人民醫(yī)院治療的116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齡65~87歲,平均(71.87±2.14)歲;病史2~16年,平均(7.93±1.76)年;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1.96±2.37)kg/m2;高血壓分級,Ⅰ級28例,Ⅱ級30例。觀察組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齡65~88歲,平均(72.23±2.09)歲;病史2~15年,平均(7.51±1.44)年;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02±2.28)kg/m2;高血壓分級,Ⅰ級29例,Ⅱ級29例。2組基礎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國高血壓診斷標準;舒張壓≥90 mmHg,收縮壓≥140 mmHg;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伴有免疫系統(tǒng)功能缺失或腦卒中者;對本研究藥物嚴重過敏者。
1.2 方法 2組均給予限鹽飲食、控制體質(zhì)量、戒煙酒、少食富含高脂及高脂肪酸食物等基礎干預治療。對照組予以阿托伐他?。ū本┘瘟炙帢I(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19)口服治療,2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氨氯地平(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843)口服治療,5 mg/次,1次/d。以4周為一個周期,2組均連續(xù)治療2個周期。
1.3 觀察指標 (1)2組治療前后血壓情況。分別于2組治療前后清晨測量患者舒張壓(DBP)和收縮壓(SBP)值。(2)2組治療前后血脂情況。分別于2組治療前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5 min,分離血清,提取上清液。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3]。(3)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取上述血清,分別于2組治療前后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和白細胞介素-8(IL-8)水平。(4)2組治療后不良反應。包括頭暈、頭痛、水腫、惡心、便秘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情況比較 治療前
2組患者DBP和SBP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2組DBP和SBP值均得到改善,且觀察組DBP和SBP值均低于對照組(Plt;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情況比較 治療前2組TC、TG、LDL-C和HDL-C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2組TC、TG、LDL-C和HDL-C水平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觀察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lt;0.05),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TNF-α、IL-6和IL-8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治療后2組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TNF-α、IL-6和IL-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lt;0.05),見表3。
2.4 2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分別為12.07%、17.24%,2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jié)構及生活節(jié)奏的改變,老年高血壓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若未及時給予干預治療,高血壓易引發(fā)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4]?,F(xiàn)階段,藥物治療是治療老年高血壓的首選方案,其中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和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是常用藥,但藥物不同所產(chǎn)生的治療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之老年人內(nèi)臟功能下降,代償能力也隨之下降,因此,選擇安全有效的降壓藥物非常重要。
阿托伐他汀是HMG-CoA還原酶(HMGCoAreductase)的選擇性、競爭性抑制劑。HMG-CoA的作用是將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轉(zhuǎn)化成甲羥戊酸,即包括膽固醇在內(nèi)的固醇前體,主要用于臨床預防心血管疾病[5]。氨氯地平是一種長效雙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可使患者全身血脈和冠狀動脈舒張,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可控制血壓水平[6]。本研究中,治療后2組DBP和SBP值均得到改善,且觀察組DBP和SBP值低于對照組(Plt;0.05),說明老年高血壓采用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壓波動,有助于患者血壓處于穩(wěn)定水平。氨氯地平對血管平滑肌具有高效選擇性,可防止鈣離子滲透,抑制細胞外鈣離子進入細胞內(nèi),使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降低,血管的選擇性較強,血管平滑肌痙攣得到改善,促進血液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血壓水平。國內(nèi)學者曾麗萍[7]在其研究中指出,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用藥對患者的血壓具有良好的調(diào)控作用,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有關研究結(jié)果顯示,氨氯地平對降低晨峰血壓有很好的作用,作為一種長效鈣通道阻滯劑,可以選擇性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對心臟的影響較小,降壓過程中作用時間長,可起到長期降壓的作用。本研究中,治療后2組TC、TG、LDL-C和HDL-C水平均得到明顯改善,且觀察組TC、TG、LDL-C和水平均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高于對照組(Plt;0.05),說明將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用于老年高血壓的治療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血脂水平。阿托伐他汀作為一種他汀類調(diào)脂藥物,用藥后可保護血管內(nèi)皮功能,有助于調(diào)節(jié)血壓波動,與氨氯地平聯(lián)合使用,2種藥物協(xié)同性較高,血管擴張作用及降壓作用更顯著[8-9]。阿托伐他汀作為一種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有效降低血清膽固醇與血脂水平,同時有穩(wěn)定斑塊、預防房顫、抗感染因子、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及腎保護等效果,還可增強LDL-C受體結(jié)合,使血脂水平得到進一步降低,從而能夠有效預防冠狀動脈疾病的發(fā)生[10-11]。本研究中,治療后2組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TNF-α、IL-6和IL-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lt;0.05),提示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老年高血壓可有助于患者機體炎癥因子水平的降低,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控制。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2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說明采用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治療老年高血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未顯著提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老年人屬臨床中的特殊群體,通常用藥種類較多,在用藥的過程中藥物的安全性和用藥的依從性尤為重要。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用藥后,患者的不良反應較少,提示二者聯(lián)合用藥具有較好的安全性,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12]。
綜上所述,采用氨氯地平與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治療老年高血壓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血壓、血脂和炎癥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較好,有助于患者獲得良好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喆,張志敏,衛(wèi)聰穎,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左心室肥厚效果及其與炎性因子關系的研究[J]. 海軍醫(yī)學雜志,2019,40(6):575-579.
[2]" "谷新,鹿克風,王祥華,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療效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9,47(5):529-531.
[3]" "徐鶴,林海龍,顏陪實,等.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清Fractalkine與內(nèi)皮功能的影響[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9,19(24):4764-4767.
[4]" "賀正波,束晨,張明璽.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片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病人免疫功能、血管內(nèi)皮功能與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18(8):1276-1279.
[5]" "于麗麗,廉煒,余曉英,等.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21,37(20):2734-2737.
[6]" "邵尤北.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在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1,25(25):3639-3641.
[7]" "曾麗萍.氨氯地平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老年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療效及對血清ApeIin Hcy水平的影響[J]. 基層醫(yī)學論壇,2019,23(32):4691-4692.
[8]" "匡旭東,肖利華.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及對血壓、血脂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9,28(3):329-333.
[9]" "盧鑫,趙貴鋒.小劑量阿托伐他汀鈣聯(lián)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對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0,17(29):69-72.
[10]" "WANG X O,TIAN W.Efficacy of amlodipine besylate and valsartan for the treatment of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J].Medicine,2019,98(26):e16264.
[11]" "吳文珍,林士峰.阿托伐他汀聯(lián)合氨氯地平改善高血壓病3級老年患者心室重塑效應評估[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20,30(18):2230-2233.
[12]" "YING M,SONG J,GU S,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riocigua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a meta-analysis[J].Medicine,2021,100(22):e2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