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星星的《看海如風》是一個“套盒”。她把故事發(fā)生的“當下”當作套盒的最外層,而里面被裝入的,則是成江的“歷史故事”,是她的成長和舊歲月里的種種發(fā)生。里面的部分自成體系,它向我們部分地揭示著,成江為什么是現在的成江,在她和貝貝的男友邵楊之間又曾有怎樣的一段過往……在這篇小說中,外層的“套盒”很輕易地被拿開了,仲星星希望我們更多地注意到內部,在里面的“套盒”才是她重點要說的所在,里面的關于主人公成江的“歷史故事”牽連著她在當下所有的行動、心思和“微表情”,只有理解在成江身上的記憶沉淀我們才會更好地理解當下這個故事,才能更真切、敏銳地懂得,為何如此,在她和他們之間……
不,在仲星星的《看海如風》中我們不會讀到激烈的沖突對抗,不會讀到香港電視劇“豪門恩怨”中多重關系尤其是愛情關系的糾結糾葛,在她的這篇小說中有的只有微瀾、只是微瀾,是那種神經末梢在幽暗中的輕微顫動,是心理和心思,是……《看海如風》起于平淡歸于平淡,它的外在波瀾幾乎只發(fā)生于杯水之間,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卻始終有一種小小的壯闊感:是成江的心一直在起起伏伏,是它在構成小說中的渦流。以它構成小說是極具難度的,然而仲星星卻寫得風生水起,津津有味。它讓我聯(lián)想起韓東的一篇小說《在碼頭》,那篇小說堪稱將“無事生非”做到極致的一個典范,同樣是杯水微瀾,韓東卻寫出了懸疑性和“驚心動魄”的味道。是的,仲星星《看海如風》沒有在懸疑性和驚心動魄上特別著力,她著力的,是心思的動和它的按捺,是按捺中的不甘、疼痛和滋味種種。
這,其實更具難度。對于小說的寫作而言。
我們似乎無法把《看海如風》的故事只看作是一場旅行。盡管仲星星通過故事的方式向我們強調,它關于旅行,講述的是成江和她的丈夫趙俊清在表妹貝貝的慫恿下去海邊游玩的故事,貝貝男友邵楊的母親在那里開了一家民宿……我說我們無法把《看海如風》的故事只看作是一場旅行是因為這個故事的套盒感,是因為它的里面有太多太多的褶皺,更多的故事和心思其實是在褶皺中藏身,與表層的簡單故事構成呼應、分岔和交織。深度和深意,便是在這些褶皺中的多層填充物之上得到了強化和呈現。
我可能會把仲星星《看海如風》看成是心理小說,盡管它并沒有大段大段的心靈獨白,并沒有讓成江“敞開心扉”地言說心底波瀾,以及對人對事的種種計較,即使寫到成江受到吳佩佩的某種傷害將成江的紙團撕碎的那段,她也是以一種克制的、節(jié)制的、輕描淡寫的方式來完成的:“從那時開始,成江就討厭她了,討厭她在男性面前落落大方的樣子,討厭她把自己小心翼翼遞上去的紙條,像垃圾般對待?!敝晕疫€會把仲星星的《看海如風》看作是心理小說,是因為它始終是以點到為止的方式處理著人物的心理,因為它所有的故事都圍繞著心理動因展開,因為,小說的波瀾重心始終落在主人公成江的心理心思上。故事所有的線都可以朝著成江心理的內在來集中,無論是成江父母關系和家庭舊事,無論是成江最初和邵楊的遇見還是邵楊對吳佩佩的追求,無論是她寄居于姑姑家對姑姑、姑父暗暗算計的發(fā)現,無論是她與丈夫趙俊清之間的甘與不甘,滿意和遺憾——一場旅行使原本有的部分得以悄然放大,成江,在這一旅程之中也變得更為血肉豐滿。
文字,最后。仲星星有意使用短句,有意使用逗號而不是更短促的頓號,更有意味的是,她用出了一個詞,“本可”:成江本可走上前,趁著這份難得的安靜,滿懷毀滅的沖動,希冀,與痛苦,走上前。如風一樣,飛快地提問、刺痛與控訴。隨后才能辨析,什么是她想要的快樂……“可她靜止了。風來過,很快又停了?!?/p>
耐人回味的結局。也就是說,如果仲星星不將這段故事寫出來,我們將無從知道在成江那里曾經有過的任何發(fā)生,那些發(fā)生始終是杯水微瀾,始終處在一個可有可無、遠看似有近看則無的狀態(tài),而且,所有的發(fā)生似乎都構不成事件,都不是對日常生活造成劇烈影響的轉折——成江對邵楊的小小心動構不成事件,它甚至都構不成愛,如果不是仲星星寫出,就連邵楊都可能并不知道有過如此的發(fā)生;吳佩佩撕碎成江遞過來的紙條也不構成事件,它沒有故事上的后續(xù),只是悄然地在一個人心里生出了疙瘩,僅此而已。姑姑姑父在夜間的算賬本質上也構不成事件,我們同樣沒看到故事的后續(xù),他們所做的也許只是記下,讓自己記住并同時對成江的父親構成提醒,也是僅此而已。行至海邊的旅程不構成事件,包括他們之間的種種交流以及“腳丫子泡海水、喝葡萄酒”之類,包括“今天的趙俊清也很怪”——它同樣不存在任何的后續(xù),因為風來過,很快又停了。仲星星寫下的是那些不構成事件、不直接影響生活走向的故事,可是,她知道,風來過。這風中還曾夾雜過不為人知的沖動,希冀,與痛苦……
我把仲星星《看海如風》看成是心理小說還基于此:生活的日常是那樣平和平靜,仿佛從未有過出人意料的發(fā)生,仿佛太陽每天都是舊的,仿佛一場旅行也不過是平和平靜甚至平庸的又一延伸,但,對于那些經歷者也許不是,對于她和她的內心也許不是。是的,《看海如風》中成江的經歷、記憶以及她的此時生活與大多數人的生活并無二致,她們這樣過著并且還會這樣理性而平靜地過下去。至于“男人的快樂,女人的快樂,真正的生活,所需要的快樂”——往往是一場剛剛生成便已停歇的風,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提問。
——可是,真的不構成嗎?
林語堂說,小說的寫作應當是“對我們習焉不察的生活的一種警告”。我覺得《看海如風》所要做的,便是這樣的警告。
仲星星應是新人。她在這篇小說的寫作中,呈現了某種的才情和設計能力,包括細節(jié)的把控能力。我要的贊許和夸耀已經在前面的文字中基本完成,在這里我想以一個同樣的匠人身份,對她的小說提一點兒小小的意見和建議。
一是這種“套盒”結構的選擇,我個人覺得外面的這層與里面的那些層之間的隔開有些太過明顯,少了點有意的拉回和穿插。成江的成長故事完全是大片的、自我凝結的,它的中間似乎已經脫離了正在進行的旅行——多少,它會有兩個故事分別講述的嫌疑。在講述中,我們如果時時提醒閱讀者“他們正在車上行駛”可能會更好。
二是吳佩佩可以看作是一個被插入的重要人物,她是重要的,并且可以與成江以及貝貝之間構成張力——但仲星星對她的處理隨意了些,我覺得她應當在后面能夠被重新提到,并且我們也該知道她后面又經歷了些什么——我還是覺得,無論是人物還是出現在小說中的道具,都要盡量用透用足,“榨干它的價值并榨干它的剩余價值”。現在,讓她不參與后面的故事并不知所終,我是不夠滿意的。
三是有些細節(jié),還可以做得更細一些,更深入也更能展現人物心理的描述并不多,尤其在一些關鍵的點上,作家應當竭盡全力地進行描述并建筑深意,讓閱讀者能在那些關鍵點上投入、沉浸,并將自我投射進去……我贊賞仲星星在最后部分戛然而止的設計,它見才情、見敏銳,但在故事中段,應當有一至兩處充分展開的細節(jié)盡最大力量將人抓住——我相信仲星星是能夠做到的。輕盈和凝滯要有結合、搭配,否則,它就會失去了藝術的部分魅力。
希望仲星星的寫作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 侯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