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追月》是我國音樂家任光于1935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民樂合奏曲。此曲不論是音樂標題還是音樂形象、意境以及樂曲結構,都迎合了當時人們的情感心理和審美需求,明顯具有20世紀30年代上海早期流行音樂的印跡。1975年,鋼琴作曲家王建中將此曲改編為同名鋼琴曲,受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此改編曲在當時的主流意識層面不像其他改編曲那么受重視,在民間卻備受歡迎并得到了廣泛傳播。雖然《彩云追月》從產(chǎn)生、流變到傳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時代因素的影響,但是它能獲得大眾的喜愛并廣泛傳播的關鍵,在于樂曲本身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和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加上從頭至尾富有拉丁音樂特點的探戈節(jié)奏。今天,不斷演奏其改編曲和因它產(chǎn)生的眾多同曲異詞、同曲異韻的聲樂作品就是《彩云追月》音樂魅力經(jīng)久不衰的最好證明。
樂曲《彩云追月》如今早已傳遍海內(nèi)外。1935年,我國音樂家任光創(chuàng)作了這首民族器樂合奏曲,之后幾十年,此曲被改編成以各種形式演奏的器樂曲。其中,1975年王建中改編的同名鋼琴曲《彩云追月》尤為成功。同時,同曲異詞、同曲異韻,不同填詞、不同語言、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以及眾多歌唱家的不斷翻唱充分展現(xiàn)了此曲的藝術魅力。那優(yōu)美的旋律、抒情的韻味,那自始至終具有拉丁音樂風格的探戈節(jié)奏,那富有形象性與象征性的音樂標題,那傳統(tǒng)云月意象營造的靜謐、清幽的意境,讓人沉醉迷戀,聽之余音滿耳,余韻溢心。
當然,任何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都受制于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都是在歷史給予的音樂語境中選擇的結果。正如霍爾所說,我們都在特定的時代和地點寫作和說話。所有的歷史和文化也是特定的,我們所說的話總是在“語境”中被定位的,《彩云追月》的產(chǎn)生、流變與傳播也不例外。
民族器樂合奏曲《彩云追月》
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已經(jīng)是一個國際性大都市,抱有各種目的的人涌入其間。但是,都市的發(fā)展從某種層面看又是畸形而病態(tài)的。上海的國際化與租界化、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競爭日益激烈的生存環(huán)境讓人們感到疲倦、困惑、寂寞、孤獨、破碎與分裂,乃至對人性產(chǎn)生懷疑甚至絕望,不少人對現(xiàn)代文明產(chǎn)生抗拒和逃避心理,同時開始回望寧靜、平和、敦厚、中庸的農(nóng)耕文明,其中,詩人戴望舒創(chuàng)作《對于天的懷鄉(xiāng)病》就是這種心理變化的典型表現(xiàn)。歷經(jīng)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加上上海國際化、租界化的特點,20世紀30年代,上海文化明顯呈現(xiàn)出中西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混雜的外部特征;但是長期浸潤于農(nóng)業(yè)文明的中國人在接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在情感上仍是依戀傳統(tǒng)文化的,而作為商業(yè)文化的流行音樂為了獲取利益,必然會迎合廣大聽眾的情感心理需要,因此,當時的勝利、百代等唱片公司都致力于挖掘深諳民族文化的音樂人才,努力創(chuàng)作具有傳統(tǒng)審美內(nèi)涵、符合中國人審美傾向的流行音樂。因此,當時的流行音樂整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從本地民樂、戲曲、文學與外來音樂中吸取養(yǎng)料的狀態(tài),并逐步形成了個性——講究營造一種中國特有的氣韻和意境,注重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統(tǒng)一,追求情感和倫理的結合與滲透,簡約適度,音樂思維形式呈線狀,節(jié)奏傾向勻稱、平衡,曲式結構講究均衡對稱,旋律展開逐層遞進,調式結構仍以五聲骨干為主。民樂合奏曲《彩云追月》正是在這樣的音樂背景下產(chǎn)生的。
1935年,任光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節(jié)目部主任,唱片公司要求他與聶耳一起為百代國樂隊寫一批民族管弦樂曲灌制唱片。在此背景下,任光創(chuàng)作了民樂合奏曲《彩云追月》。作為出于商業(yè)原因制作的民樂合奏曲,《彩云追月》明顯具有當時流行音樂的特征,一經(jīng)問世便得到廣泛傳播。
樂曲標題
帶有形象性與象征性的音樂標題“彩云追月”自然地引導人們朝著當時流行音樂一個重要主題——男歡女愛、相思相戀的愛情主題聯(lián)想。在當時,上海的流行音樂特別是流行歌曲中涉及愛情的約占80%,這與上海外來人口占多數(shù)、人們奉行金錢至上的價值觀有關。據(jù)統(tǒng)計,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青壯年男性占37%—38%,不少人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難以享受正常的家庭溫暖;同時,當時女性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難以找到謀生職業(yè),不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地位都較低,故而女性的自身情感備受壓抑。人本身具有豐富的情感,繁重的勞作、巨大的生存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讓人們渴望情感宣泄,得到情感方面的撫慰,而這種普遍心理正是當時關于愛情的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出于商業(yè)原因制作的具有商品性的《彩云追月》自然迎合了人們在這方面的情感心理需求。
音樂形象與意境
《彩云追月》所塑造的鮮活音樂形象——云和月本身屬于傳統(tǒng)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國古典詩詞中月的朦朧清幽、寧靜和諧、知心可人,云的悠閑自在、神秘縹緲、易散易飛,由月引起的相思相戀、離愁別恨、凄清寂寞,因云而生的閑情逸致、飄零無依、人世滄桑等文化積淀讓這首樂曲的音樂內(nèi)涵變得豐厚,許多古典詩句隨著音樂的流淌在人們的腦海中浮現(xiàn),使得人們很容易沉浸在古樸、寧靜的音樂意境中。
樂曲結構
《彩云追月》是采用中國的五聲音階寫成的,簡單質樸,優(yōu)美抒情,樂曲共分三部分,共45小節(jié),結構如下:
引子 A 連接 B 連接 C 結尾
4 10 2 8 2 17 2
第一段由笛、簫、琵琶、二胡、中胡齊奏,弦管合鳴,秦琴、阮、揚琴撥出輕盈的襯腔,節(jié)奏張弛有度,音樂在平和中透著不動聲色的活力,好似云月在空中悠然自得地暢游,間雜的木魚、吊鈸的敲擊,能讓人感受到夜的空曠與神秘。第二段沒有明顯的對比色彩,旋律是對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顯得和諧自如、渾然天成。在第三段中,樂器間形成應答式對話,富有動感,仿佛云月追逐嬉戲,忽上忽下,忽進忽退,情態(tài)逼真,意趣盎然。同時,樂曲還吸收了拉丁音樂中非常有特點的探戈節(jié)奏,但是將其放慢了一倍,使其有效地融入民族曲調中,使民族旋律得以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也使這首樂曲帶有了輕音樂性質,可作為探戈舞曲。
正是因為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彩云追月》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得到了廣泛傳播。當然,正如羅曼·雅各布森所說,語言符號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傳播活動的全部意義,交流所得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語境既包括傳播活動的場所,也包括傳播行為參與人所處的群體、組織、制度、規(guī)范、文化、語言等較大環(huán)境,在很多情況下,傳播情境會使符號產(chǎn)生新意義。所以20世紀30年代,人們在舞廳的搖擺中,在咖啡館的靜坐中,在亭子間的忙碌中,聽著抒情旋律《彩云追月》產(chǎn)生的可能是對愛情的憧憬與回味、對遠方親人的思念與祝福,也可能是對青春流逝的感傷與惆悵。
1960年,彭修文根據(jù)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重新為《彩云追月》配器,改編后的民樂合奏版本并沒有在曲式結構和素材選擇方面作大的改動,僅在配器上為配合樂隊編制進行了調整和重新編排。
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
20世紀60年代,一批鋼琴家、教授被集中起來,討論為“樣板戲”唱腔寫鋼琴伴奏的問題。1968年,殷承宗嘗試把京劇曲調與鋼琴表現(xiàn)手法結合在一起,所作鋼琴伴唱《紅燈記》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高度贊賞,這使得鋼琴音樂重獲生命。為了讓鋼琴聲響徹中華大地,音樂藝術家們充分發(fā)揮智慧,對“樣板戲”音樂、各類歌曲、傳統(tǒng)器樂曲進行改編,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鋼琴改編曲。這些鋼琴改編曲促進了我國鋼琴音樂的普及,豐富了民族鋼琴曲目。此時,身為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的王建中也積極參與其中,改編創(chuàng)作了《百鳥朝鳳》《梅花三弄》等優(yōu)秀鋼琴改編曲;1975年,他將民樂合奏曲《彩云追月》改編為同名鋼琴曲,全曲保留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五聲性旋律和音樂風格,運用流暢華美的鋼琴織體表現(xiàn)了原合奏曲的藝術形象,充分發(fā)揮了鋼琴豐富的表現(xiàn)力,使這首樂曲更具音樂魅力。改編曲比原曲稍有發(fā)展,長度為71小節(jié),樂曲結構如下:
引子 A 連接 B 連接 A′ 尾聲
9 10 2 16 10 10 14
此改編曲一經(jīng)出現(xiàn)便深受人們喜愛,并得到廣泛傳播。究其原因為如下幾點。
第一,由于審美標準、思維方式不同,中國聽眾還不太適應西方鋼琴作品,而改編鋼琴曲大多是由原來人們熟悉的音樂旋律改編而成的,加上音樂標題的暗示提醒,很容易讓人們用自身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去聯(lián)想,以獲得鮮明的視覺形象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感受音樂作品。因此,和當時其他的改編鋼琴曲一樣,《彩云追月》運用鋼琴這一西方樂器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賦予作品以濃郁的民族特色。整首作品既有傳統(tǒng)音樂特色,又融入了西方樂器的特點;既有古典風情,又散發(fā)著現(xiàn)代氣息,因此,魏廷格先生曾在《論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中稱贊他,說他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幾乎只寫鋼琴曲而又有顯著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凡是具有健康高尚的情趣、形象鮮明的標題、富于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且能體現(xiàn)作曲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音樂作品,總是能夠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并受到大眾的喜愛?!恫试谱吩隆蜂撉俑木幥@然滿足了這些特點,所以一經(jīng)改編就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喜愛。
第二,巴赫金提出,在符號及其實際應用中,各種符號、各種話語、各種言說都充滿著思想表達或生活的內(nèi)容和意義。20世紀60年代,大多數(shù)鋼琴改編曲體現(xiàn)了當時宏大的時代主題,如由《黃河大合唱》改編的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加入了《東方紅》《國際歌》,由儲望華改編的《二泉映月》表現(xiàn)了底層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同為改編曲的《彩云追月》則通過其音樂標題、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云月追逐的音樂內(nèi)涵以及由此帶來的月夜意境自然地引導著人們朝浪漫、美好的愛情主題聯(lián)想。愛情是文學和藝術永恒的主題,之前人們還羞于提及,但是它作為一種正常且普遍的情感,越是遭到壓抑就越是強烈,越是抑制不住人們對它的想象與追求,加之,《彩云追月》改編曲出現(xiàn)于1975年,由于時代與社會因素,原本崇尚沉靜反思的一代人表現(xiàn)出了對友誼、愛情、親情等個體情感的渴望,也更喜歡抒情、感傷、沉郁的音樂作品?!恫试谱吩隆穬?yōu)美抒情的旋律及其所具有的音樂氛圍就像涓涓流淌的清泉一般滋潤著人們的心田,所以當廣播里播放《彩云追月》時,它更能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比如,廣西通行粵語的地區(qū)就曾流行過一首用粵語演唱的《命運之歌》,這首歌曲以《彩云追月》為配曲,但其悠揚抒情的曲調卻凸顯出了哀怨惆悵的情緒。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雖然在當時的主流意識層面不像其他改編曲那么受重視,但在民間卻備受歡迎,并得到了廣泛傳播,以至今天該曲已經(jīng)成為各大藝術院校鋼琴專業(yè)學生的常彈曲目,郎朗等鋼琴演奏家所演奏的《彩云追月》也深受國內(nèi)外廣大樂迷喜愛。
《彩云追月》同曲異詞、同曲異韻的聲樂作品
費爾巴哈說:“當音調抓住你的時候,是什么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調里聽到了什么呢,難道聽到的不是你自己的聲音嗎?”《彩云追月》從產(chǎn)生到今天已有幾十年,如今它早已傳遍海內(nèi)外,并且以同曲異詞、同曲異韻的方式衍生出了許多聲樂作品,這些作品展示了人們對它的理解、詮釋和深深的喜愛。比如,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此曲由被稱為“中國歌后”的張露自行填詞、演唱,創(chuàng)造出了國語歌曲《我的娃娃》;1960年,此曲又被文夏改編成閩南語歌謠《可愛的新娘》,由文香(文夏的妻子)主唱;1969年,佚名填詞,此曲被改編為國語歌曲《幾度花落時》,由臺灣知名女歌手姚蘇蓉首唱,后鄧麗君、蔡琴、鳳飛飛、葉倩文等多人翻唱,同時有英文版Sofla Kallgren-Colorful Clouds;1992年,由潘偉源作詞,歌名取作《紅塵》,由葉倩文演唱;2003年,愛戴填詞并演唱中文版《彩云追月》。另外,此曲還有粵語版《幾度夕陽紅》、中文版《彩云追月——盼歸》等聲樂作品。
綜上所述,《彩云追月》從產(chǎn)生至今就不斷被改編成器樂、聲樂作品,并不斷被演奏翻唱,此過程造就了其豐富多彩、充滿藝術魅力的流變傳播史。雖然《彩云追月》的產(chǎn)生、流變以及傳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時代因素的影響,但是它能得到大眾的喜愛并得以廣泛傳播的關鍵還是在于樂曲本身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和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以及從頭至尾富有拉丁音樂特點的探戈節(jié)奏。今天,對其改編曲的不斷演奏和因它而產(chǎn)生的眾多同曲異詞、同曲異韻的聲樂作品就是《彩云追月》音樂魅力經(jīng)久不衰的最好證明。正如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所說,歷史作為理解的對象并不具有一個絕對的,永恒不變的本質。相反地,它的存在及其意義始終伴隨著我們的理解而變化,被重構,持續(xù)地形成我們的傳統(tǒng)。
(作者單位:綿陽師范學院音樂與表演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