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小步同學滿面愁容地來到心理輔導室,坐下后,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訴說自己的學習焦慮。小步說,進入高中后,他發(fā)現(xiàn)學習難度明顯提升,同學競爭激烈,導致他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感到非常焦慮。他在答錯題目或考試失利時會感到沮喪焦慮,在答對題目或考試考得不錯時卻不會感到很開心,更多的是感到焦慮得到了一點緩解。因為他內(nèi)心并不確定答對的題目是不是真的會答,考過的知識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心里感到很不踏實。此外,小步同學特別提到,他特別容易跟同學比較,在同學會答某道題而自己不會時會感到焦慮,在同學的考試成績超過自己時會感到嫉妒。
小步同學的這些體驗是非常普遍的,也許你也能從小步同學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怎么樣應對上述這種學習焦慮的困境呢?我們可以試試樹立掌握目標。
掌握目標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為了理解掌握目標,我們可以先了解它的反面——表現(xiàn)目標,即學習的目的是獲得某種表現(xiàn),比如取得好的成績排名、把題目答對、超過他人等。而掌握目標指的則是學習的目的是掌握知識本身,以及取得進步。顯然,小步同學的學習目標屬于表現(xiàn)目標。
為什么樹立掌握目標可以促進有效學習?
樹立掌握目標可以降低學習焦慮,促進有效學習。這是因為掌握目標有助于我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知識的學習和對題目的思考上,從而減少智力資源的消耗,有利于智力充分發(fā)揮在學習上。我們不妨來看一個具體的情景:當一道題目做錯了,擁有表現(xiàn)目標的同學可能會像小步同學一樣感到挫敗、焦慮、心煩意亂,于是他們不愿意去面對這道題,也不愿意去看解析,更不愿意去聽老師的講解;或者他們看解析時,因為挫敗、焦慮等內(nèi)耗情緒,導致他們的智力資源不能100%用在對題目的思考上,只是浮光掠影地學習。最終他們感到自己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有懂,對題目的理解依然很不確定。
與之相反,擁有掌握目標的同學面對同樣的錯題,他們想的是“我”到底錯在了哪里?是審題不清晰、知識沒記住、方法沒掌握,還是思路有問題。他們還會想如何通過這道錯題取得進步。于是,他們愿意認認真真地看解析,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解,認認真真地請教他人。由于他們更加關注題目本身,視答錯題目為取得進步的機會,因此他們的內(nèi)耗情緒會更少,有更大比例的智力資源用于思考題目。他們有更大概率真正把錯題弄懂,從而獲得有效的學習以及踏實的體驗。這種踏實的體驗又會進一步降低他們的學習焦慮。不僅如此,在答對題目時,擁有掌握目標的同學也會認真聽老師的講解,以求獲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好的解法。
而且,在面對答題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時,擁有掌握目標的同學會更關注題目本身和如何從答題中獲取知識。他們會更多地思考這道題到底怎么做、有哪些解題方法、怎樣改變解題思路等,而不是害怕不會寫這道題將來影響考試怎么辦。他們的內(nèi)耗情緒更少,有更多的智力資源用于學習,從而更容易把題目做出來。在面對考試時,他們也更傾向于將考試視為一種檢驗階段性學習效果的機會,把考試結果作為一種反饋,無論結果如何都會認真分析試卷,總結答對題目的答題經(jīng)驗、尋找答錯題目的錯因。因此他們在考前不會那么焦慮,考后也總能取得進步。
為什么我們的大腦中更多的是表現(xiàn)目標?
明明掌握目標更有利于緩解學習焦慮,促進有效學習,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大腦中更多的是表現(xiàn)目標,而不是掌握目標呢?我們可以來看看小步同學的一次經(jīng)歷。有一段時間,小步同學很努力學習,并且期中考試取得了進步。他也感到對這段時間所學的知識掌握得不錯。回家后,他滿心歡喜地期待媽媽肯定他的付出和進步,但等來的卻是一段這樣的話:“你這點進步算不了什么。你的初中同桌小張初一時成績跟你差不多,現(xiàn)在人家在最好的高中的重點班,這次考試考到了年級前10。你落后了,所以你本來就應該非常努力?!甭犕陭寢尩倪@段話,小步同學氣呼呼地快步走進自己的房間,把門關上。他感到委屈、傷心、羞愧和自卑。
也許你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或者即使你沒有類似的經(jīng)歷,也從身邊看到過類似的事件。父母只看重成績和排名,而非知識本身,對超越他人的鼓勵極多,對超越自己的鼓勵極少。在多年應試環(huán)境的影響之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內(nèi)化了這些來自外部的關注點,最終導致我們的大腦被表現(xiàn)目標所霸占。
打破表現(xiàn)目標的“壟斷”,樹立掌握目標
在打破表現(xiàn)目標的“壟斷”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認識表現(xiàn)目標的意義和適用條件。毋庸置疑,成績和排名對我們絕大多數(shù)同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我們追求的目標,并且也能激勵我們努力學習。然而當我們壓力過大時(通常在進入高中或高三后),當我們的成績非常落后于同學時,表現(xiàn)目標可能不僅不會激發(fā)我們付出更多努力,反而會阻礙我們的學習。
為了打破表現(xiàn)目標的“壟斷”,樹立掌握目標,在認知上,我們可以運用覺察、外化和辯論的手段。在擊敗敵人之前,我們首先要發(fā)現(xiàn)敵人。因此,覺察表現(xiàn)目標的存在非常重要。如何覺察表現(xiàn)目標呢?除了“對錯、成績、排名、跟他人比較”這些特征,我們還可以通過表現(xiàn)目標打敗掌握目標的利器來覺察它。這種利器就是應該思維,比如“我原本就應該做對”“我應該考得更好”。在覺察之后,我們采用外化和辯論的手段給表現(xiàn)目標取一個名字,給它畫一幅畫,然后跟它對話、辯論。從而意識到它是一種外部的聲音,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一種聲音而不是唯一的聲音,也不是掌控了我們的聲音,并且發(fā)現(xiàn)這些聲音的不合理之處。
在行為上,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自我鼓勵,比如在弄懂了題目、取得了進步后,給自己豎大拇指;每天簡單記錄三個自己在知識上的收獲。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需要鼓勵的是小進步。因為所有的進步在短期內(nèi)都只能是小進步,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知識上的小進步才能反映在成績和排名上,因此我們需要一點耐心。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希望,積少成多,當我們積累到一定水平突破臨界點后,回過頭來會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如果我們獲得小進步后覺得沒有意義,這時候要記得覺察一下應該思維,比如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想法:“我應該獲得更大的進步”“其他同學的成績那么好,我這點進步微不足道”,覺察后與之辯駁。
最后,除了自己單打獨斗,我們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比如和好朋友一起討論題目并互相鼓勵,或者必要時尋求心理老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