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年前的夏天,美國海軍準(zhǔn)將佩里(Matthew Perry,1794—1858)率領(lǐng)炮艦闖入日本領(lǐng)海,次年2月再度叩關(guān),逼迫執(zhí)掌政權(quán)兩個半世紀(jì)之久的德川幕府簽訂《神奈川條約》,規(guī)定對美開放下田(今伊豆半島南端靜岡縣下田市)、箱館(今北海道函館市)兩個港口,并承允與美國通商開展自由貿(mào)易,時在1854年3月31日。由于裝有重炮的美國軍艦船體都涂上了防銹的黑漆,史稱“黑船”事件(參見本刊上期“日本畫匠筆下的‘黑船’事件”)。
這一事件對日本近代化進程發(fā)生了持續(xù)深遠(yuǎn)的影響。四年后,意猶未盡的美國人再次逼迫幕府簽下更為嚴(yán)苛的《美日修好通商條約》,隨即荷、俄、英、法等西方列強紛紛仿效。一系列條約的簽訂在日本國內(nèi)引起巨大震蕩,不久一些不滿幕府的藩主和下級武士聯(lián)合起來,相繼掀起“尊王攘夷”與“尊王倒幕”風(fēng)暴,直到天皇發(fā)布“王政復(fù)古大號令”,廢棄德川家“征夷大將軍”封號,明治維新大幕開啟,日本走上了一條不同于東亞其他國家的發(fā)展道路,成為東方最早接受和融合西方文明的國家。
這一切重要的變故都始于“黑船”來航,而率艦前來的“米酋”佩里,自然成為日本朝野關(guān)注的焦點。本期封面是佩里攝于1852年的照片,以及浮世繪畫家1853年為他作的畫像,細(xì)看起來還有幾分相似,如發(fā)型、眼袋、人中、下顎等,算是一個不錯的卡通頭像。
一開始,日本坊間還印制了一些自欺欺人的宣傳海報,如雙方兵力的配置與江戶灣沿岸的兵力布防等,妄稱“太平安民”,如本刊上期“黑船”文中的圖7。封二圖1更是虛構(gòu)了一個夜郎自大的場景:圖中的佩里雙膝跪地向武士裝扮的日本地方官員行禮,身前是貢獻(xiàn)的禮物,身后是掩面痛哭的隨扈大將與其他幕僚,趾高氣揚的日本官員身后是橫眉立目的武士與翻譯,一旁還有持械排列的日本士兵。圖上方的文字提到美國獨立與建國的歷史,不過時間有誤;后面又列出日方“賞賜”美國人的禮單,自然也提到了“天下太平”。
“黑船”來航,佩里被日本人視為從天而降的魔鬼,其形象在瓦版(一種泥版或木版印刷的新聞海報)、浮世繪中都被丑化。封二圖2是佩里畫像,頁邊上寫著他的身份“北亞墨利加共化政治州之使節(jié)”,還有他的年齡、容貌(膚色、五官、毛發(fā))以及服飾等,畫家注明是根據(jù)傳聞創(chuàng)作,不能肯定就是真容。封二圖3是佩里的副手、艦隊參謀長亞當(dāng)斯(Adams,全名Henry Adams Greg)的畫像,除了容貌服飾還加上了美國水兵武裝登陸的日期,“嘉永七甲寅年二月十日”,即1854年3月8日,這是“黑船”二次來航在橫濱附近登陸并武裝示威的時間,實際上岸的美國官兵約500人,畫中寫道“供(共)七百人”。
封二圖4—8都是同一時期日本人描繪的佩里形象,大多數(shù)面目猙獰可怖,形同兇神惡煞。圖9—13則顯得稍微溫和一些。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人對“黑船”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些人甚至繪出佩里及其身邊人物的形象。封三圖14是佩里及其艦隊一些成員的圖像,最右邊的水師提督就是佩里,向左依次為通詞役(翻譯)、測量役(導(dǎo)航或水文觀測員)、軍舩大將(艦長)、鐵炮組頭(炮兵指揮)、甲必丹(輪機長或舵手),以下沒有顯示出來的還有滑膛槍手(鐵炮役)、樂人(樂手)、水主(下級水手)等。
封三圖15則是佩里及其主要幕僚,從右開始依次為佩里、副使亞當(dāng)斯、日語翻譯、荷蘭語翻譯、艦長、佩里之子;其中日語翻譯ウリヤヤス對應(yīng)英文Williams,應(yīng)該就是通曉中、日兩種語言的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衛(wèi)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佩里1853年途徑香港時就邀請他同行擔(dān)任翻譯。
到了明治時代,日本人對“黑船”事件的看法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佩里的形象也從“非我族類”的禽獸變成高大威武的英雄。在他當(dāng)年登陸的久里濱、下田以及北海道的函館,都豎起了紀(jì)念碑或紀(jì)念像,有些地方每年還會舉行“黑船祭”來紀(jì)念這一事件。被稱為“日本攝影之父”的下岡蓮杖(1823—1914)早年是個畫家,據(jù)稱年輕時出席過佩里的一次招待會,1901年他用水墨繪制了一幅佩里立姿的長條掛軸,畫中人完全是一個英武的軍人形象。
(撰文 夢隱)
參考資料
[1] "三谷博. 黑船來航: 日本開國史[M]. 張憲生, 謝躍譯. 北京: 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 2017.
[2] John W. Dower. Black Ships amp; Samurai, Commodore Perry and the Opening "of Japan (1853—1854)[Z]. MIT Visualizing Cultures, 2002. https://visualizingcultures.mit.edu.
[3] Takeomi Nishikawa. The Black Ships Shock: A Historic Encounter that Changed Japan[Z]. Yokohama Archives of History, 2023. https://www.nippon.com.
[4] 夢隱. 浮世繪中的望遠(yuǎn)鏡[J]. 科學(xué)文化評論, 2023, "20 (2): 125—128.
[5] 夢隱. 日本畫匠筆下的“黑船”事件[J]. 科學(xué)文化評論, 2023, "20 (3) : 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