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說到復調音樂大家自然會想到巴洛克時期,那么這一時期將復調音樂推到頂峰的復調音樂大師必定是巴赫。他不僅是音樂史上劃時代的偉大藝術家,還是對后人影響最為深遠,在鋼琴藝術史上做出了重大突破的巨人。本文我們將對巴赫的復調音樂進行探討,深入研究他的作品風格與特征。
關鍵詞:巴赫;鋼琴復調音樂;風格與特征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7-00-03
復調音樂是由多個聲部所組成的音樂作品,其中含有兩個以上的獨立旋律,通過處理將所有聲部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豐富的織體,在其復雜的形式中同時又具有邏輯性和關聯(lián)性。巴赫的復調音樂是巴洛克時期復調進化的最高點,他吸取并超越前人的成就,豎起了更高的豐碑。作為一個集大成者,他顯示出了對音響創(chuàng)造的超高能力與過人的天賦,他為復調嚴密的形式賦予了更深刻的思想感情,這正是巴赫的偉大之處。
一、時代對巴赫創(chuàng)作的影響
巴赫(1685-1750)所處的時期是以宗教在社會中占有統(tǒng)治主導地位的時代,宗教思想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自從路德宗教改革后,人們的生活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這時社會倡導大家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喜怒哀樂也可以通過贊歌來流露。這不僅喚起了民眾對幸福自由的向往,更是改變了大家很多的要求和習慣,從而人們開始尋求自己內心的解脫。特別是在經歷了30年戰(zhàn)爭(1618-1648)后變得支離破碎的德國,在人民大眾苦難深重之時,長期黑暗中生活的百姓越來越需要精神寄托與安慰,在現(xiàn)實中無法實現(xiàn)的安寧與幸福只能從藝術中來尋找。巴赫就是信奉路德,這對巴赫的人生和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起著重要、深遠的作用和影響。巴赫的個性內向謙卑、勤勉堅強,他的音樂又以特有的方式來探索人生意義,在他作品中既能感受到超然虔誠,又會時時透露出人間溫情,他的音樂中蘊含人們對和平和安穩(wěn)的渴望。
由于巴赫長期任職于教堂,受宗教環(huán)境氛圍的熏陶,使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也充分體現(xiàn)出宗教觀念。他的新教信仰和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熱情相互融合,音樂中表現(xiàn)出了最真實純樸的美,這讓聽眾們得以凈化心靈、尋求安寧。最能充分體現(xiàn)這一點的就是他的管風琴作品,在動亂不安、充滿憂患的世界中,他的音樂就是最好的安慰。此外,他的音樂風格也深根于德國民間傳統(tǒng)音樂之中,他從小就接觸各種民間音樂、民歌、民間器樂作品,以及新教中的眾贊歌等。不僅于此,巴赫雖未踏出過國門,但他對當時盛行的意大利、法國、英國的傳統(tǒng)音樂也能吸取所長、兼收并蓄。因為當時的德國社會破敗、生活無光,所以從宮廷到民眾都開始崇拜法國宮廷藝術和意大利歌劇以及古希臘羅馬藝術。至此,巴赫在創(chuàng)作的范圍和內容上也涉及得越來越廣,甚至超越了宗教的局限,他的音樂語言豐富、個性鮮明、風格清新又富有生活氣息,這在他古鋼琴組曲和平均律鋼琴曲集中都得以體現(xiàn)。所以到了今天,他的音樂仍然能打動人心,給人們深深的震撼[1]。
二、巴赫鋼琴復調音樂的風格特點
處在巴洛克時期的巴赫,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哲理與思考,需要在理性思維中找到平衡。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都比較緩慢,他的復調作品也是節(jié)奏嚴謹又平穩(wěn),速度從一而終地控制在同一個節(jié)奏上。內容中很多細節(jié)也需要彈奏者的耐心和克制,當親身體會到這種思考時才能領略到其深意所在。他肅穆的音樂風格有著冥想的超然,表現(xiàn)出了靜觀深思與專注虔誠,他的音樂有著對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既能體會人間哀苦又能聽到人們靈魂的吶喊,在這里希望和光明也成了音樂永恒的主題。
因為巴赫的作品大多是為古鋼琴而作的,因此音樂發(fā)聲的聲效與現(xiàn)在發(fā)展后的現(xiàn)代鋼琴聲效也有所不同,它是由羽管撥弦發(fā)聲,所發(fā)出的聲音洪亮且有穿透力,但長音無法保持,也不能做出漸強漸弱的效果。所以運用鋼琴彈奏巴赫的作品時,觸鍵很少會用到跳音,一般都是使用斷奏和非連奏的觸鍵法,這也是為了表現(xiàn)出擊弦古鋼琴的清脆效果。在彈奏時手指尖觸鍵要集中且有彈性,手臂要盡量放松避免僵硬,而慢速抒情的部分則是要用手腕來帶動氣息,以達到連貫歌唱的效果。手指觸鍵時要小心控制,一個樂句要用一個完整的呼吸和力量彈下來。巴赫復調音樂要求在多重旋律進行時能清晰地彈奏出每一個聲部的獨立線條,并且要保持好各自的節(jié)奏感,要十分注意線條的歌唱性、結構層次的均衡以及裝飾音的處理。而在踏板的使用上也要嚴格控制,多則會使音樂含混不清、聲部間互相打擾,少則又會顯得單調空洞、缺乏聯(lián)系。
巴赫復調的對位法與作品的節(jié)奏變化相互配合,通過自己的音樂語匯來傳達感受,他融合各國音樂之長所的寫作技巧可稱為登峰造極。在他復調中出現(xiàn)的段落階梯和對題模進充滿了層次的藝術感,每一處的設計都顯得非常用心,那么在彈奏這些地方時一定要有邏輯性,要表現(xiàn)出層次排列,讓聽眾能從中體會到這種藝術。
對于巴赫復調的復雜旋律線,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造成枯燥乏味、雜亂無章,那么我們一定要掌握好他獨特的風格和獨特的觸鍵方法,以正確的理解和運用來詮釋他在音樂中的想法。巴赫復調作品一定不能像處理浪漫派作品一樣過于自由奔放,不要有過多的漸強漸弱、時快時慢。手要盡量地保持平穩(wěn),手指盡量要貼鍵“觸摸”,幅度不要太大,應以輕盈的手指動作靈活地彈奏,并注意力量運用要適度,不要彈奏得過實或過硬,最終要達到動聽高雅的聲音效果。演奏時要用心用耳聆聽,分辨聲部間的層次與互動,音樂要從容和諧、靈活清晰。在主題聲部進行時還要兼顧其他聲部的獨立聲線,要聽它們是如何發(fā)展變化和轉變切換的,當音樂中所有這些因素被綜合起來后,就出現(xiàn)了巴赫式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學習這種在主題框架上構建若干層次聲部的巴赫風格,對于今后更多地了解掌握彈奏復調是非常必要的[2]。
三、巴赫重要的復調作品
巴赫一生所作的復調音樂繁多,在鋼琴音樂史上立下了不朽功績,并在后世得到最廣泛的傳播,贏得了后人的尊重。在此我們對他的復調鋼琴音樂作品進行以下整理和歸類。
第一,15首二部創(chuàng)意曲集和15首三部創(chuàng)意曲集,這是為古鋼琴而作的作品,形式為自由對位法。這些小品旋律動聽,每首都有所變化,孩子們在彈奏時不會感到枯燥。它既可鍛煉雙手的獨立性和歌唱性,又可學習基礎的對位法。三部創(chuàng)意曲集類似于賦格,但又比較自由,寫作手法是復調與主調相互交替的形式。此作品集到了今天仍是孩子們廣泛使用和學習的優(yōu)秀教材。
第二,《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這兩套作品中都包含六首組曲。英國組曲要難于法國組曲,法國組曲情感細膩、旋律優(yōu)美,形式都比較小巧,以主調為主的寫作手法使得旋律和節(jié)奏都很生動。英國組曲氣勢恢宏、充滿活力,在古鋼琴上演奏時聲效非常輝煌,并且在彈奏多聲部時需要手有足夠的獨立性和控制力,有時還要兼顧四個聲部,具有較大難度。但這兩部作品的旋律性都很強,熟悉并掌握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樂趣。
第三,《帕蒂塔》(又為《德國組曲》),這同樣是一套為古鋼琴而作的作品集。相對于《英國組曲》結構嚴謹、對比統(tǒng)一的原則,《帕蒂塔》在結構上進行了大膽的突破,減少了交叉聲部,采用二聲部織體,增強了主調和聲功能。這套作品更加自由,風格明快,組曲的形式也漸漸趨于解體,此時巴赫的創(chuàng)作也越來越成熟。
第四,《平均律鋼琴曲集》,這是巴赫的代表杰作,被稱為“鋼琴音樂舊約圣經”,共分為上下兩卷,各包括24首前奏曲與賦格。在調性上按同樣的體系,以半音的順序,遍及24個大小調。此作品的前奏曲通常速度自由明快,賦格形式嚴謹,組合在一起既對比又互補。賦格作為重要的復調音樂,每首主題都有它獨立的邏輯發(fā)展,織體與形式令人驚嘆。這部曲集中的前奏曲并不是引子式的前奏,它的形式自由,本身就具有重要意義。在所有的前奏曲中有以和弦為基礎展開來表現(xiàn)和聲性音樂的、有用復調對位法來處理旋律的、有小型練習曲式的,還有法國序曲風格的,因此在彈奏技術上可有較大發(fā)揮,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賦格則由最精練的素材構成,它的主題各有不同又寓意深刻。賦格主題有世俗舞蹈性的、節(jié)奏動力性的、抒情歌唱性的和雄偉英雄性的。這些主題不僅反映了當時德國人民的精神,更是巴赫個人最真實的內心寫照。他運用主題寫作技巧施展豐富的變化,并不斷加入新樂思,使聲部間時而緊張時而舒緩,平衡間又充滿色彩與張力,所以人們都說巴赫賦格是音樂的建筑。另外,巴赫還有一個突破超越前人的地方,那就是功能和聲穩(wěn)定做基礎,無論聲部交織多繁復卻從不失衡,一直會有一條和聲主線貫穿首尾。所以這一復調巨作被視為最高典范,稀世珍寶。
第五,《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這也是一首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第一部分幻想曲充滿即興的戲劇性,流暢又輝煌。與之形成對比的賦格則克制又嚴謹,豐富的復調顯示著宗教性思想,音響飽滿、氣勢宏大。
第六,《意大利協(xié)奏曲》,這又是一首主調與復調手法交替的登峰造極之作,也是巴赫喜歡的體裁。它并不是由樂隊來伴奏的協(xié)奏曲,而是在雙層鍵盤羽管鍵琴上演奏的作品,分為三個樂章,分別為快板、行板、急板。情緒分別為飽滿而有力、歌唱而綿長、歡快而活力。
第七,《哥德堡變奏曲》,這部巴赫晚期所作的主題與三十個變奏組合的作品充滿了魅力,一向理性創(chuàng)作的大師這次在風格上運用了炫技。在這30個變奏中以3個變奏一組共有十組,每一組最后一個變奏均為卡農,在變奏30后又回到主題。這首作品演奏難度之高,即使到現(xiàn)在也令很多演奏者生畏,此作品也是巴洛克時期變奏曲的巔峰了。
第八,《賦格的藝術》,這部巴赫最后的作品是以思維高度邏輯性、結構嚴密性來詮釋音樂中的和諧之美,被稱作音樂的“哲學著作”。最艱難部分的對位法也被巴赫運用得得心應手,他要通過該作品來完成一部音樂邏輯的百科全書。
四、學習巴赫復調的要點
巴赫復調在現(xiàn)如今也是鋼琴學習者必學的知識和重要的練習內容,它在鋼琴音樂史上一直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么對巴赫作品的學習與掌握,對要專業(yè)系統(tǒng)地學習鋼琴演奏和鋼琴藝術史的演奏者來說,都有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意義。相對于其他作品而言,對巴赫復調的學習要難上很多,那么我們必須來了解巴洛克的時代背景,巴赫的創(chuàng)作風格,運用正確的彈奏方法,以及了解復調音樂的真正內涵。從認識到了解再到熟悉,在這一過程中找到并產生興趣,能抓住復調音樂的精髓,主動地去探尋和學習,從而來提高自己的演奏效果,這對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和積累音樂文化都是有很大幫助的。
那么我們在對復調音樂進行學習時,要總結梳理出幾個重點來行之有效地練琴。一是能把握住作品風格,這也是重要的前提,在對巴赫復調音樂的學習中,首先要了解巴洛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當時的主流音樂形式,其次再來學習巴洛克后期的音樂形式轉變和巴赫復調的音樂風格,最后要掌握屬于巴赫的獨特作曲結構,以及他不同的作品內涵。除此之外,還要充分了解在彈奏那個時期鋼琴作品時的觸鍵方法,并嚴格遵循要求來處理音樂,盡量發(fā)揮出原作品要表現(xiàn)的審美效果。因為巴赫很多復調作品都是為古鋼琴而作的,因此在演變到今天的鋼琴上彈奏出古鋼琴的聲效,還是要嚴謹細致的。二是一定要注意復調作品中音樂主題的突出,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在了解了復調作品的結構后,我們可梳理出兩個或多個聲部的共同進行,它們以重唱的形式此起彼伏,相互映襯又相互獨立。我們要注意在彈奏時找到這之間的平衡,并做到層次清晰、錯落有致。在巴赫不同的作品中,主題也會有不同的呈現(xiàn)方式,此時還要體會和找到音樂中主題的突出性,做到更準確自如地彈奏。除了保證聲部的均衡外,還要做出聲效的美感,也就是說復調音樂的歌唱性和流暢性同樣不能被忽視,這是既重要又復雜的一點。如果我們只做到了聲部主題的突出而忽略了音樂的旋律性,那結果將會很難把音樂演繹得生動有趣,也很難去帶動聽眾與之產生共鳴。所以我們必須做好這一點,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彈奏表現(xiàn)復調音樂,也才能完成更有吸引力的演奏。三是要選擇好的樂譜版本,由于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樂譜版本非常多,從而有的版本并不那么詳盡準確。巴洛克時期的復調音樂結構比較嚴謹、內容比較復雜,只有作曲家本人才能將其內容理解通透。但他們所譜寫的譜面上往往只有音符,而缺少詳細的音樂術語及標識,所以大多彈奏者無法很準確地理解與表達其內容含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鋼琴音樂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學習和關注古典音樂,那么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版本也隨之出現(xiàn)。樂譜中有詳細準確的注解,以幫助大家分析理解其音樂內容,因此選擇更合適的版本來提高演奏效果。
對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學習是一個長期且需要認真研磨的過程,我們需要制定正確又有效的計劃,來幫助自己一步步地打好基礎,慢慢滲透。堅持對正確審美和音色要求的追求,在彈奏中用想象力來提高演奏技巧,進而進入音樂深遠的意境中來傳達更高層次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張鉬.對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幾點探討[J].藝術科技,2016,29(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