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提琴是弦樂器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成員。中提琴本身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樂器,用中提琴制作的音樂具有某種微妙性,具有其他樂器所不具備的表現(xiàn)力。此外,中提琴也是一種“人”的樂器,通過其獨特的音域和密集的聲音,顯示出溫暖和友好的“人的性格”,而中提琴的聲音具有深刻的含義,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憂郁和老式的“遐想”。
關(guān)鍵詞:中提琴;演奏技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7-00-03
中提琴經(jīng)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西方音樂體系中的典范弦樂器。然而,與小提琴相比,中提琴以其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shù)和明亮的聲音給聽眾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這是由于其具有特殊的演奏技巧。在這種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中提琴的特點和發(fā)展。
一、中提琴的概況
中提琴是小提琴家族中的一種中型樂器。它與小提琴相似,但唯一明顯的區(qū)別是,中提琴比小提琴大,五度基本上是c、g、d1和al,發(fā)出的聲音比小提琴相對更厚重。中提琴在工作方式上也與小提琴相似。
二、中提琴演奏技巧的發(fā)展
中提琴在一些國家的發(fā)展相對緩慢,俄羅斯和俄美流派從一開始就受到高度重視。鑒于中提琴與室內(nèi)樂的關(guān)系密切,其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導致了許多知名演奏家及其作品的出現(xiàn)[1]。
從17世紀開始,中提琴有時被用作伴奏樂器,以增加低音或補充和聲。事實上,從16世紀到19世紀末,幾乎沒有中提琴手,而中提琴手是兼職的。第一位小提琴家是斯塔米茨(1745-1801),他是曼海姆人。作為小提琴家族的一員,中提琴因其廣泛的表現(xiàn)力和柔和而獨特的聲音,開始吸引歐美演奏家和作曲家的注意,在隨后的幾十年里,出現(xiàn)了奧地利的安格雷爾和多克多、卡蒂姆斯和富克斯等著名小提琴家,還有法國的卡薩達斯、英國的特蒂斯和克拉克、蘇格蘭的普里姆羅斯、德國的辛德米特、俄羅斯的巴卡拉尼科夫和鮑里索夫斯基,以及在當代音樂界獲得國際認可的“蘇聯(lián)中提琴流派”的斯特拉霍夫、德魯欣和巴什梅特。在管弦樂中,它在管弦樂與銅管之間也架設(shè)了聲音的橋,從而為管弦樂隊帶來了順暢的整體組合。在管弦樂隊中,盡管我們常常感受不到中提琴的存在,但人們卻相信它是中提琴在音樂中的特殊功能所在[2]。另外,中提琴能夠在弦樂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它在不同音域所能演奏出不同色彩。梅杰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一位標志性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歐達爾》賦予了中提琴所有的基本和次要特性。受此影響,柏遼茲在28年后寫下了他的著名作品《哈羅德在意大利》。這部作品曾作為中提琴交響曲獻給帕格尼尼,但帕格尼尼發(fā)現(xiàn)小提琴獨奏部分太過安靜,因此從未認可。這首曲子后來由帕格尼尼的學生西沃利首演。作品《哈羅德在意大利》中,中提琴在其中扮演的是標題人物。用小提琴代替主演有點過于炫耀,大提琴過于感性,中提琴更合適。這首作品在19世紀的中提琴文獻中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但中提琴在故事中的小角色也與此有關(guān)。我們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由著名的大提琴家斯特拉迪瓦里制造的。然而,中提琴卻沒有這樣的“福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對中提琴的尺寸沒有達成共識。19世紀上半葉,法國制琴師維利姆生產(chǎn)了一系列飽滿有力的小提琴,遺憾的是,這些小提琴由于體積過大而不被看好,最終被裝進了盒子。隨后,確定了尺寸。
與大提琴不同,盡管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和亨德米特等作曲家都演奏過中提琴,但中提琴通常因其有限的曲目而受到批評。然而,它所缺乏的是19世紀的浪漫音樂會作品,其鼎盛期為巴洛克和古典時期。許多流行的協(xié)奏曲都是為它們寫的,包括莫扎特著名的《安魂曲》。到了20世紀,當時的作曲家都寫下了大量的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體系,弗朗茨-澤林格在他的《中提琴作品》(1979年)一書中列出了100多部中提琴作品[3]。
三、中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特點
中提琴是弦樂器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成員,雖然不像大提琴或小提琴那樣用途廣泛,但它的聲音溫暖、深沉、綿密而豐富。自20世紀以來,中提琴才越來越多地作為一種獨奏樂器出現(xiàn),而以前它是作為一種伴奏樂器,補充低音或增加和聲。中提琴在結(jié)構(gòu)和形狀上與小提琴基本相似,但它的尺寸并不完全固定,長度從380毫米到420毫米不等,它的聲音豐富多樣,具有豐富的音色和獨特的表現(xiàn)力。中提琴演奏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它既需要技術(shù)上的完美,也需要控制和詮釋作品的情感。從伴奏到獨奏的轉(zhuǎn)變是人類審美和情感需求的結(jié)果。工業(yè)革命導致了古典音樂的情感解體和審美疲勞,公眾審美需要一種新的藝術(shù)推動力。中提琴以其柔和、低沉和甜美的聲音,正好可以驅(qū)散或緩解高頻率造成的疲勞和低頻率造成的不適感。作為一種弦樂獨奏樂器,中提琴的藝術(shù)張力自其首次亮相以來就以情感需求為基礎(chǔ)。演奏者必須將樂器的技術(shù)和情感與多年實踐中獲得的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并運用自己的審美能力來發(fā)揮中提琴的藝術(shù)魅力、多功能性和作品的音樂性[4]。在管弦樂中,它的低音范圍與木管樂器相似,如在勃拉姆斯的民謠中,中提琴在弦樂和銅管樂器的色彩之間架起了橋梁,它的音色和聲學特質(zhì)使它具有通用樂器的特點。在中國和國際音樂舞臺上有許多中提琴的獨奏、合奏和重奏作品。關(guān)慶武和他的學生們一起演奏了四十首中外音樂的中提琴作品,既有傳統(tǒng)管弦樂器的立體聲效果,又有中提琴多變的微妙和細膩的聲音。在現(xiàn)代音樂中,中提琴的低音弦具有類似于低音長號的效果,具有陰郁的表情。中提琴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其演奏藝術(shù)是多種多樣的。在不同的流派和歷史時期,中提琴的演奏有許多不同的風格和方式。在印象派和新古典主義時期,中提琴繼承了過去的主導音樂。在現(xiàn)代音樂風格中,如前衛(wèi)音樂,中提琴的悄然演變帶來了它的獨特個性。在中國,一些作曲家將民歌納入他們的作品中。各種音樂實驗使中提琴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有了更多的發(fā)展機會[5]。
四、中提琴的演奏
盡管中提琴和小提琴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但在演奏技巧方面,中提琴與小提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中提琴在這方面的要求比小提琴高得多。在弦樂五重奏中,中提琴通常是中間聲音,而在管弦樂隊中,中間聲音的重要性不必夸大,但中提琴所表達的內(nèi)在聲音是非常重要的。中提琴處于中音域,在這個音域中擁有密集的聲音是很重要的。中提琴在音調(diào)上與木管和管樂器兼容,同時填補了演奏中非常重要的銜接空白。沒有其他樂器可以取代中提琴,許多音樂家都有在管弦樂隊中演奏的經(jīng)驗,在那里,中提琴引領(lǐng)著樂隊演奏。如果沒有中提琴在管弦樂演奏中的作用,小提琴和大提琴之間就會有一定的隔閡[6]。
五、關(guān)于中提琴的色彩描述
中提琴是管弦樂隊中色彩最豐富的樂器之一,更不用說管樂器了。中提琴有自己獨特的色彩斑斕的聲音,音色中略帶憂郁的音符,這就是為什么了解中提琴色彩斑斕的作曲家希望通過中提琴的獨特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也有著名的中提琴代表作品,如讓·希塞什的《母親》。
六、中提琴樂隊演奏注意事項
在一般的管弦樂演奏中,由于其獨特的音域,中提琴的發(fā)音是相對穩(wěn)定的,所以對這個樂器的演奏者的考驗是:首先,演奏者在演奏前必須保持一個穩(wěn)定狀態(tài),其必須在腦海中想象,想象要演奏的聲音,演奏者必須控制好中提琴在演奏時最好的貼弦的感覺,整個手臂完全投入。對中提琴的這種控制使演奏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獨特的聲音。此外,在演奏中提琴時,不僅要了解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而且要仔細聆聽周圍其他樂器的聲音[7]。
七、音樂表現(xiàn)
(一)充分把握作品情感
在演奏中提琴時,演奏者首先要理解音樂作品,充分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盡量將自己對情感的理解與音樂作品結(jié)合起來,并根據(jù)情感的表達調(diào)整揉弦技巧的使用,以達到兩種情感的協(xié)調(diào)一致,喚起聽眾的共鳴,充分表達音樂作品和自己的情感。在現(xiàn)場的中提琴演奏中,演奏者應(yīng)使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與作品的情感相適應(yīng),靈活運用顫音和速度技巧,以促進真實情感的流露,為觀眾營造出逼真的氛圍。例如,整個作品的不同部分應(yīng)該根據(jù)作品的情緒而變化,表演者應(yīng)該使用不同的技巧來實現(xiàn)這一點。演奏者應(yīng)確保所使用的揉弦技巧與音樂的情緒相匹配,同時使用多樣的揉弦技巧來增強作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風格,演奏者應(yīng)將技術(shù)的范圍和速度與作品的風格相匹配,以突出音樂的特點和風格,強調(diào)演奏者的個人風格。為了解決音樂風格的問題,表演者應(yīng)該使用各種技巧,使每種技巧都符合作品的風格,并學會從情感表達的角度理解不同的音樂風格[8]。
(二)了解作品的文化底蘊
音樂不僅是由音符和節(jié)奏組成的,也是由其背后的知識和文化組成的,所以中提琴演奏家也必須了解音樂發(fā)展中的文化因素。在練習中提琴時,中提琴手需要不斷發(fā)展自己的音樂文化,并將其反映在自己的演奏中,為演奏增加更多的細微差別,使音樂更容易被理解。西方音樂強調(diào)美和真,而中國音樂則更加含蓄,包含美和善的主題。中提琴演奏者應(yīng)加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差異,以提高顫音的使用和整體演奏水平,并欣賞中提琴演奏的藝術(shù)魅力。中提琴手還應(yīng)該加深他們的音樂理論知識,學習旋律、和聲和節(jié)奏的基本要素,以及不同類型的音樂,如交響樂和進行曲。這將使他們能夠加深對不同音樂作品的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中提琴演奏技巧[9]。
八、中提琴的審美價值
每件樂器都在交響樂團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提琴也不例外,它的作用和美學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作曲家哈恰圖良談到中提琴時說:“在當代交響樂中,中提琴可以發(fā)揮任何功能和作用,無論是旋律、和聲還是節(jié)奏,都可以證明是有用的。在弦樂器中,中提琴與其他樂器處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边@證明了中提琴的重要性。在合奏和曲目方面,中提琴受到柏遼茲、瓦格納和斯特勞斯的青睞。貝多芬在最重要的段落中使用了中提琴。在歌劇中,韋伯喜歡用中提琴的低音來反映動作。中提琴的聲音柔和、圓潤、尖銳,讓人聯(lián)想到人的聲音,就像耳語一樣,具有穿透力和表現(xiàn)力的憂郁音調(diào),具有舒緩、神秘的氣氛,能喚起人們的悲傷情緒。中提琴也適合于表達復(fù)雜的情感,因為它的過渡性和統(tǒng)一性使整個樂團具有豐富而自然的音色[10]。
九、關(guān)于中提琴的展望
中提琴是一種用途非常廣泛的樂器,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雖然中提琴在演奏中不能代替小提琴和大提琴,但在整個樂隊的演奏中要起到橋梁作用,使大提琴和小提琴之間的作用不那么明顯,平衡大提琴和小提琴的音域,使大提琴和小提琴在樂隊中各司其職,同時又和諧統(tǒng)一。為了在樂隊中發(fā)展交響樂和和聲音樂,中提琴應(yīng)該在樂隊中起到中和作用,應(yīng)該參與高低音的過渡和融合,應(yīng)該利用中提琴的音色來豐富和聲的層次,塑造音樂的整體。
十、結(jié)束語
中提琴已經(jīng)成為一種多功能的獨奏樂器,具有獨特的魅力、出色的演奏技巧和強大的表現(xiàn)力。因此,在確定中提琴的位置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希望我國中提琴演奏者能盡快建立起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演出環(huán)境,為中國管弦樂的質(zhì)量和音樂的蓬勃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焦宏.淺析中提琴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xiàn)[J].戲劇之家,2020(10):47.
[2]孟曉斌.淺析中提琴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xiàn)[J].北方音樂,2019,39(09):66+68.
[3]楊婧.中提琴的演奏技巧及音樂表現(xiàn)方式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17):53.
[4]王克非.探究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xiàn)[J].北方音樂,2018,38(15):45.
[5]閻謹.淺析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xiàn)[J].北方音樂,2018,38(05):73.
[6]馬曉明.談中提琴和小提琴演奏方法的異同[J].音樂生活,2016(05):75-76.
[7]鞏兆越,田怡.傳統(tǒng)“以樂輔德”教育思想之考論[J].音樂生活,2021(09):78-80.
[8]柯云燕.昔日禮樂制 今朝愛國情——新時代大學生《音樂鑒賞》課程教學之芻見[J].音樂生活,2019(07):73-78.
[9]錢建明.中西合璧 諧韻回響——評中提琴獨奏《戲曲兩折》[J].人民音樂,2008(05):18-21.
[10]盛利.四驅(qū)教學 領(lǐng)跑中提——中提琴教學發(fā)展和存在的問題探討[J].人民音樂,2015(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