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丈高樓平地起”,抓好拼音、字詞句是語文教學亙古不變的話題。至于怎么抓?我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編笑話、順口溜牢記漢字
前幾天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有一個“哼”字要求學生抄寫,可三分之一的孩子把“哼”的右邊部分寫成了“享”字,這讓我忍不住在學生的本子上畫了一個紅叉,也想不明白學生為什么連一個簡單的字也會抄寫錯誤。實質性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啊。就在這時,辦公室的同事開玩笑說:“這個字好記!”我立即請教,她說:“我給學生講,你們想一想啊,如果在鼻子上穿上一根木棍子,你能哼得出來嗎?把棍子取了吧!”我聽后瞬間大笑,的確是啊,于是我用同樣的辦法講了,學生瞬間牢記了此字。通過前后對比,我不得不感嘆方法真的極其重要??!對于易錯字、復雜字不妨使用一些恰當的巧記方法,這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后來我在教學“蒜”字時,我想起了以前我以前的語文老師使用的“土方法”。我也就給學生說:“二小二小,頭上長草?!彼麄兟牶髶溥暌恍?,比如:輸贏的“贏”字咋一看起來很復雜,我在課堂上就用拆分法,“亡、口、月、貝、凡”,采用拆分法,學生熟記漢字事半功倍。在我提出這一辦法后,學生跟著小聲念了一遍,就在這樣輕松的氛圍里掌握了基礎知識。識記生字——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學習生字,二年級的《我有一盒彩筆》一課體現得最為明顯。教師書寫課題時提向:“‘盒’和‘彩’是這堂課要學的生字,你準備用什么辦法記憶它們?”一上課,教師就從學生的經驗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進人課文的學習后,教師讓學生小聲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不認識的生字,并用學過的方法學會它們,這就是經驗的遷移。學習識記生字時,教師提示:如果同桌學習有困難,你就用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學生之間相互借鑒經驗也是一種經驗學習,多好!另外,在記憶“藍”“圓”“底”“寶”“消”“滅”“永”這些生字的時候,教師還讓學生采用歸類法、比較法、聯想法、猜謎法等方法記憶字形。這是在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語文學習的經驗學習。
二、文本中巧抓詞句練習
我在教學中碰到“自言自語、高高在上、書聲瑯瑯、春風宜人”等詞語時,我便會舉一反三,讓學生多寫幾個,天天遇到,天天重復,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就會了。這對于詞語積累效果較好。之后,在文本中只要有反問、轉述等句子的話,我一定會指導學生改一改。比如,我在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時,總理見了我說:“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覺,我到時候叫你。”還比如,我在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時,文中有一句——“難道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嗎”,碰到這些句子,我就指導學生改一改,就這樣課課積累,反復實踐。正如《文心雕龍》所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本毜枚?,答題自然不是難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教學,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唱歌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歌唱奠了良好的基礎,講課第一錘就敲在學生心上,像磁石把學生吸引住,后面的課上起來就順當多了。不少語文教師在長期語文教學實踐中探索知識和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諸如設置懸念、激起情趣、發(fā)揮想象、溫故知新、分析課題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有讀注解法、識字詞法等等,方法多種多樣,形式各異。無論怎樣導入課文,都是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即盡快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2018年,初入教師隊伍的我,有幸聽了劉老師的《祖父的園子》公開課,劉老師的課堂教學生動精彩,讓我收獲頗多。課堂一開始,劉老師就開始跟學生互動,她介紹自己是“酒瓶子”老師,一下學生就記住了她的名字。在拉近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后,她用課件出示生詞“蚱蜢”“啃黃瓜”“蚌殼”“逛”等。她開始鼓勵學生想一個辦法,讓自己能夠快速地記住生字。學生們一聽,興味濃厚,一個個都開動腦筋,積極踴躍地舉手發(fā)言,推動了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