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醫(yī)療美容的屬性與特征要求醫(yī)生在進行醫(yī)美治療的過程中需要美學的加入和指導,目前大眾審美對于下頜緣美觀度的評價標準難以有效指導臨床治療,為了給精致下頜緣打造提供一個更加科學、規(guī)范、高效的美學標準,在充分考慮到下頜緣問題適應癥的多樣性與成因的復雜性基礎上,引入輪廓美學與立體打造兩個新理念,本文提出“三面兩角一拐點”這一美學標準,借助這個標準,以期提升下頜緣的美觀度,在精致下頜緣打造以及面部整體輪廓改善的臨床治療中發(fā)揮積極指導意義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下頜緣;美學標準;“三面兩角一拐點”;整體輪廓改善
中圖分類號:R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23)21-0053-03
The Proposal of the Aesthetic Standard of \"Three Sides, Two Corners, and One Inflection Point\"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xquisite Mandibular Margin Creation
LI Jing-xiong
(Shenzhen Xiangmi Lige Medical Beauty Clinic, Shenzhen 51800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beauty require doctors to add and guide aesthetics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beauty treatment. At present, the public aesthetic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aesthetics of mandibular margin are difficult to effectively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scientific, standardized and efficient aesthetic stand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xquisite mandibular margin, combined with the diversity of indications and complexity of causes of mandibular edge problems, based on contour aesthetics and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a new aesthetic standard of \"three sides, two corners and one inflection point\" is proposed. With the help of this standard, the aesthetics of mandibular edge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it has positive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mandibular edge construction and overall facial contour improvement.
【Key words】Mandibular margin; Aesthetic standard; \"Three sides, two corners, one inflection point\"; Overall contour improvement
面部美觀是人們獲得自我評價及社會評價的重要依據(jù),外表美觀易使人獲得自信,也更易獲得他人好感及尊重。美容醫(yī)學不同于臨床醫(yī)學的本質(zhì)特征正是對美觀度的關注,醫(yī)療美容行為服務的對象通常是非病理性患者,其訴求是改善自身容貌或者體態(tài),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是消費者本身[1]。在進行醫(yī)療美容治療時,美學在治療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下頜緣打造這類“以美觀度提升”為主的治療時,功效性主要是通過美觀度的提升加以體現(xiàn),醫(yī)生在臨床工作中需要將美學原理靈活運用到疾病治療、手術規(guī)劃、體像重塑中[2]。下頜緣部位作為中下面部的核心部位,目前國內(nèi)對該領域的綜合美學評估較少,針對下面部各個美學要素方面的研究并不少見,卻鮮有研究探討這些要素間的關聯(lián)及綜合影響[3]。而大眾審美對于下頜緣美觀度的評價標準難以有效指導臨床治療,醫(yī)生在進行精致下頜緣打造的過程中,常常陷入顧此失彼、適得其反的窘境,行業(yè)亟需新的美學標準來指導臨床治療。本文提出“三面兩角一拐點”這一美學標準,并分析其在精致下頜緣打造領域的臨床應用價值。
下頜緣即下頜骨在面部和頸部交界的弧形邊緣線條,是面部和脖頸的分界。由表到里包含皮膚、脂肪、表淺肌肉腱膜系統(tǒng)(SMAS)、肌肉和骨骼等5個主要結構,下頜緣美觀與這5個主要結構具有緊密聯(lián)系[4]。相比于較為細節(jié)的五官而言,面部輪廓更能決定人的整體印象[5]。從面部結構來看,打造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下面部,而下頜部位居于整個中下面部的核心位置,在面部整體輪廓打造中具有重要意義。
1.1 美學角度 面部輪廓是構成面部正、側面影像形態(tài)及面型的主要因素,對人的整體美觀度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從正面部美學來看,下頜緣是輪廓美學體系中外輪廓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頜緣正面線條的順暢度、下頜緣皮膚的緊實度、下頜緣組織容量的平衡度等直接影響外輪廓的美觀度。而側面部美學在面部輪廓美學中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6],由于對形體的追求和社會因素等原因,女性對側貌的評價要更加苛刻[7]。下頜緣側面線條的順暢度、下頜角拐點的高低、下頜角的角度等都會影響側面部輪廓的美觀度。下頜緣的末端下頦部對于側面部美學的影響巨大,其中以鼻尖、下唇唇紅與頦前點在一條直線上評價最高[8]。因此,從美學角度來看,下頜緣在面部輪廓打造中同樣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
1.2 心理和社會評估角度 清晰、美觀的下頜緣能使臉部線條更加立體流暢,使面部整體輪廓更加靈動輕盈,給人一聰明、精致、干練、清爽的印象。而模糊的下頜緣則易使人產(chǎn)生一種笨拙拖沓的印象,若再疊加上比較嚴重的雙下巴,則觀感上會顯得臃腫、油膩、肥胖和老態(tài)。
面部的皮膚、皮下組織、淺筋膜和表淺肌肉腱膜系統(tǒng)、支持韌帶與組織間隔5個層次的厚度會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生變化,但其之間的相對關系是恒定的[9]。下頜緣衰老是骨骼、肌肉、韌帶筋膜、脂肪與皮膚共同作用的結果。
2.1 骨性問題 人體骨骼在成年后,新骨的增生伴隨著陳骨的吸收,使下頜骨不斷向外向下延展。隨著年齡增長,牙齒脫落后牙槽突缺失,下巴內(nèi)縮,下頜角角度增大,因缺少骨骼支撐,皮膚和脂肪組織在重力作用下向下位移,導致在中下面部堆積。從側面看,輪廓短且模糊,尤其是下頜緣位置,會失去清晰立體的輪廓感。
2.2 組織容量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面部皮下組織的支撐力減弱,面頰部及眶下脂肪膠原蛋白等加速流失,肌肉層變薄,皮下脂肪萎縮下垂,松弛、老化、凹陷,組織缺失,骨骼凸顯,面部飽滿度下降,皮膚及深層軟組織大范圍下移,堆積在中下面部,同時,隨著面頸部老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皮下脂肪組織也會出現(xiàn)增生,多以脂肪顆粒明顯肥大為主[10],中下面部組織容積的進一步堆疊。造成明顯的口角囊袋等癥狀,下頜緣也隨之失去年輕時清晰流暢的線條感及緊致度。
2.3 肌肉問題 若咬肌過于肥厚,同樣影響下頜緣的觀感,同時,起至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向上至于下頜緣和口角的頸闊肌如果過于緊張,收縮時會產(chǎn)生讓面部向下收縮的力量,導致下頜緣模糊。
2.4 表淺肌肉腱膜系統(tǒng)和面部韌帶問題 近年來的許多研究逐漸關注表淺肌肉腱膜系統(tǒng)(SMAS)和面部韌帶。SMAS是指顱頂和面頸部皮下組織深面的一層連續(xù)性肌肉腱膜結構。SMAS結構包括黏液、彈力纖維和細胞外基質(zhì),其膠原含量以每10年6%的速度遞減[9],由此可引發(fā)一系列明顯的面部老化特征,表現(xiàn)為明顯的鼻唇溝、眉尾下垂、下眼瞼延長、下頜緣松弛以及下頜脂肪堆積的產(chǎn)生[11,12]。韌帶是堅韌且靈活的結締組織短帶,由許多單獨的纖維組成,是一種致密的結締組織,人體有大約900條韌帶[13]。與下頜緣密切相關的韌帶包括下頜支持韌帶以及頸闊肌耳韌帶,這兩個韌帶的松弛程度直接影響下頜緣皮膚的緊實度,容易造成皮下組織的下移并發(fā)生堆積,影響下頜緣美觀度。在臨床中,各種因素往往是綜合發(fā)生的。因此,下頜緣打造的重難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解決適應證問題,如解決組織的松、垮、垂和容量的冗余或缺失,甚至肌肉及骨性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治療時需要從全局著手,過度強調(diào)局部改善,難以在臨床中獲得預期效果。二是解決美學問題,使療效進一步顯現(xiàn),全面提升下頜緣乃至面部整體輪廓的美觀度。下頜結構是不規(guī)則的三維立體結構,不能將下頜線的打造簡單地放在一個平面中來進行,而應該放在一個立體中來打造,要綜合考慮下頜的形體、空間、體量等多種要素,而支配這些要素的微觀環(huán)節(jié)則是點、線、面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因此,在進行精致下頜緣打造時,不僅要考慮側面上下頜角拐點與下頜線之間的點線關系,下頜線與整體面部輪廓線之間的線線關系,而且要綜合考慮立體中下頜線與頜面之間的線面關系以及側面、頜面與頸面之間的面面關系。通過對點、線、面的位置、曲度、折疊度、松緊度的綜合把控,來塑造下頜緣的線條、弧度、角度以及相應的立體感。
“三面兩角一拐點”的三面即側面、頜面以及頸面;兩角即頜(頦)頸角與下頜角,其中頜(頦)頸角的理想度數(shù)為105°~120°,下頜角的理想度數(shù)為120°左右;拐點即下頜角的拐點。精致下頜緣打造,可以運用多種不同術式進行治療,如手術、注射、光電、聚焦超聲等,但無論采取何種術式,都應該遵循相同的美學標準。臨床試以歐洲之星Fotona4D Pro 2.0聯(lián)合注射的方式為例,結合美學理念,解讀在下頜緣打造過程中對“三面兩角一拐點”美學標準的具體運用。在三面的打造中,重點關注側面皮膚多層次“四維一體”,即實現(xiàn)深層筋膜緊致、中層脂肪纖維隔壓實/溶脂、真皮緊致、韌帶提升加強、頜面的溶脂,頜面皮下結締組織的收緊以及頸面平整度的打造;在線條打造方面,引入輪廓美學,主要關注下頜線的清晰度與流暢度,通過組織容量的調(diào)整或組織緊實度的提升來改變輪廓的線條,其中,組織容量調(diào)整的基本思路是加減的藝術,通過注射填充來做加法,通過光電溶脂來做減法;在角度打造方面,重點關注下頜角和頜/頦頸角,特別是對頜/頦頸角的打造,主要采用松緊的藝術,深緊淺松,以松促緊,適當保持頜面皮膚的松弛,形成深緊淺松的狀態(tài),便于在下頜緣部位形成一個符合美學標準的內(nèi)折的頜頸角,這是下頜緣打造過程中對效果影響顯著卻非常容易被忽視的點;在此基礎上,疊加光影美學,打造高光輪廓線,并借助視錯覺原理,通過構造人工的視覺拐點,進一步優(yōu)化下頜緣的美觀度,從而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
“三面兩角一拐點”美學標準是為下頜緣打造設計的全新美學標準,為下頜緣打造提供了一個更加科學、規(guī)范、高效的標準,能夠有效提升下頜緣的美觀度,讓療效有的放矢,且不受治療方式與治療設備的限制,在下頜緣打造以及面部整體輪廓改善的臨床治療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與參考價值。
[1] 哈書菊,劉沫含.論醫(yī)療美容的法律風險及其規(guī)范管理[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8):109-112.
[2] 杜安通.基于美學幾何數(shù)理建模的3D打印截骨導板在下頜截骨術中的應用及評估[D].上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2022.
[3] 杜榮旭.基于中國人群的下面部美學要素及審美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院,2018.
[4] 張寒,雷狀,黃文.面頸部吸脂聯(lián)合雙極射頻對下頜緣塑形的效果觀察[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21,27(6):520-522.
[5] 王定升,趙國瑞.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觀及其對心理學的影響[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21-22.
[6] 馬慶云,李會斌,段風.基于MRI的遼寧漢族成人面部軟組織側貌角度測量及分析[J].解剖學研究,2021,43(4):350-353.
[7] 楊柳青,張文君,李軍,等.年輕女性側貌美學指標與審美評價的相關性[J].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20,26(1):43-46.
[8] 王志軍,白承新,李冠一,等.面頸部分區(qū)及其局部結構解剖學:面頸部軟組織層次[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20,31(2):128-133.
[9] 王沐釷,張晨.微聚焦超聲技術在提升面部皮膚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7,28(10):617-620.
[10] 王煒,馬樹林,付莉.不同術式在中下面部除皺術中的應用及美學效果對比[J].中國美容醫(yī)學,2023,32(3):62-65.
[11] 黎京雄,李釗,顏林,等.聚焦超聲用于面部年輕化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療美容,2023,13(3):32-39.
[12] 董婷,葉年嵩,袁玲君,等.頦部突度改變對面部美學的影響[J].上??谇会t(yī)學,2019,28(5):518-522.
[13] 盧穎,周鵬武,李罡.面部人工韌帶重建聯(lián)合自體脂肪移植在面部年輕化中的應用[J].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2019,32(1):153-154.
編輯 扶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