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不絕的中華千年文脈中,《楚辭》作為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和《詩經(jīng)》一起奠定了中國文學的基礎。它的一歌一詠,浪漫綺麗,深遠影響著兩千年來的詩詞歌賦,這是屈原對中國文學的獨特貢獻。但充滿文學奇思的屈原,在政治道路上百般失意,他不僅沒有為別國所用,而且在國都被攻破之后選擇懷石投江。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屈原堅守楚國,又在生命的最后選擇投水自盡呢?本文將深入挖掘屈原的思想根脈,通過具體作品從不同角度探析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橘頌》:深固難徙、深植家國
《橘頌》對橘樹的歌頌是從外到內(nèi)的:前一部分重在描述它俊逸動人的外在美,如顏色、形態(tài),橘樹的顏色鮮明,枝葉繁茂,果實也漂亮,而且有枝杈荊棘保護,這也說明橘樹是注重保護自己,內(nèi)外兼修的形象;后一部分轉(zhuǎn)入對它內(nèi)在精神的熱情贊頌,如獨立不遷、深固難徙、蘇世獨立、橫而不流、閉心自慎、秉德無私、淑離不淫等。
《橘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托物言志的詠物詩歌。清代學者林云銘在他的文學評論著作《楚辭燈》中寫道:“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鼻x擇橘樹來歌詠,也因為這是最能表現(xiàn)他志向的事物。《晏子春秋》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币虼耍c其他植物相比,橘樹的意象天生帶有“深植家國”的內(nèi)涵,用橘樹來比喻君子,就讓君子的品格帶上了“深固難徙”的意味,這是橘樹最顯著的特點,屈原要突出的也正是這個。這種深固難徙、深植家國的愛國精神,著重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這是一種“受命不遷”的自豪感。屈原在詩歌中稱呼橘樹為“后皇嘉樹”,“嘉”是“美好”的意思。這棵樹生于皇天后土之間,生來美好,但“橘生淮南”,只有生長在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在《離騷》開篇,屈原十分自豪地鋪敘了自己的傳承、姓名、生辰,說明他對自己與生俱來的傳承十分珍視,對自己的故國和故土有著很深的感情。他認為,自己也應該像橘樹一樣,扎根于自己的故土茁壯成長。屈原屬于楚國,他終生都在為強楚夢、統(tǒng)一夢而努力,而推動他無怨無悔求索前行的,正是這種承天受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這是一種“橫而不流”的人格力量。屈原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各個諸侯國的君主都想爭霸,因此在人才方面競爭激烈,都想延攬人才來輔佐自己,人才的流動在當時是十分頻繁的,朝秦暮楚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歷史上也歷來對屈原懷石投江的人生選擇存在爭議,但屈原在《橘頌》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在他的人生選擇中都表現(xiàn)出與國家的血脈相連,這種不離不棄,你在我在、你亡我亡,與國同體的愛國精神體現(xiàn)出他對國家的“忠”。他以決絕的態(tài)度表明自己卓爾不群的人格追求,固守了自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道德堅持。
《哀郢》載:“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抽思》載:“惟郢路之遼遠兮,魂一夕而九逝?!鼻浅馁F族,他對楚國、楚文化、楚國人民,都有著很深的根源意識。中國文學的重要源頭《楚辭》,源于屈原對楚國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穿越歷史的屈原精神,也源于他對國家無私無畏的忠誠堅守,源于這種亂世之中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愛國精神。
二、《天問》:求真質(zhì)疑、探索救國
《天問》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空前絕后的一篇奇文。在中國古代,凡一切遠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和控制的事物,都可以叫作“天”。屈原在流放的途中呵壁問天,把自己對宇宙、歷史、人生的困惑都融入詩歌的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中。關于其中的很多問題,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經(jīng)有了不少傳說,但屈原立足于國家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實,并沒有滿足已有的觀念,而是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發(fā)問,表現(xiàn)出了大膽求真質(zhì)疑、不斷追問探索的精神。我們可以從問所不知、問所不信、問所不平三個方面體會屈原求真質(zhì)疑的探索精神,進而體會他對國家的拳拳赤子之心。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這是屈原的問所不知,下文中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自然的形成、地球的運轉(zhuǎn)、日月的更替,陰陽變化、山川河流、神物怪獸、奇花異草,都是屈原問所不知的對象。很多問題在屈原的時代,并沒有辦法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甚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沒有答案的問題也可以很珍貴,這些問題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屈原不受制于傳說和傳統(tǒng)觀念,敢于懷疑的精神。
正因為這世間還有許多問題無法解答,我們更不能囿于已有的傳說和觀念?!芭畫z有體,孰制匠之?”這是屈原的問所不信。中國古代有女媧造人的傳說,如果說人的形體是被女媧制造出來的,那么又是誰制造出了女媧的形體呢?其實是在質(zhì)疑女媧神話的真實性。如果說“問所不知”是因為屈原不能給出合理正確的解釋才產(chǎn)生疑問,那“問所不信”就是將自己的觀點和判斷融入了這些問題,表達自己對這些已有說法的質(zhì)疑。過去,人們認為世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將問題交給神,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認為這是天命。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到了屈原的時代,人們逐漸意識到很多事情或許不能完全歸結為神,這種對神的懷疑,不僅跳出了傳統(tǒng)觀念,更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挑戰(zhàn),也是屈原求真精神的更高體現(xiàn)。
既然世界是充滿未知的,已有的觀念和傳說是可以被打破的,那為什么很多突破傳統(tǒng)一心為國的忠直之士沒有得到應有的禮贊呢?接下來,屈原又把目光投向人世,從歷史和現(xiàn)實中提出問題,在懷疑合理性的基礎上,還批判了其中的不公平。“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開阿順,而賜封之?”這是屈原的問所不平。“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保ㄇ恫肪印罚┧蜕钤谶@樣的環(huán)境中,子蘭和上官大夫是雷開一樣的佞臣,卻備受寵信;自己是比干一樣的忠臣,卻被讒害、被疏遠。他用疑問的方式為歷史上的忠臣打抱不平,又何嘗不是為自己的境遇嘆息呢?
“厥嚴不奉,帝何求?伏匿穴處,爰何云?荊勛作師,夫何長?悟過改更,我又何言……”屈原在《天問》結尾一連串對楚國的詰問,恰似魯迅在《吶喊·自序》中的“鐵屋子”的比喻。魯迅先生把昏沉中清醒的少數(shù)者稱為“不幸”,屈原也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他就是楚國這間“鐵屋子”中“不幸”清醒的少數(shù)者,他在昏沉中用一連串的疑問,發(fā)出了他的吶喊??墒沁@樣的吶喊,在楚國這個“鐵屋子”里,這些求真質(zhì)疑的探索又能有什么意義呢?
兩千年之后的魯迅或許也為屈原做出了回答:“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qū)。”(《吶喊·自序》)屈原這種求真質(zhì)疑的探索精神穿越歷史,從獨醒到眾醒最后實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覺醒。
今天,我們國家有了自己的行星探測任務,名字就是“天問”,它從千萬網(wǎng)友投稿的名字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這篇屈原的《天問》,因為這個名字的背后代表著屈原精神,代表著中國人從古到今的浪漫想象,代表著我們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更代表著中華民族追求真理的堅韌執(zhí)著。在國家發(fā)展的道路上,永遠離不開這種求真質(zhì)疑的探索,離不開屈原這樣的獨醒者和前驅(qū)者。
三、《離騷》:正道直行、以身許國
《離騷》歷來被看作最能體現(xiàn)屈原愛國精神的作品,其中到處洋溢著屈原的愛國精神,這和《橘頌》《哀郢》《抽思》《天問》等很多作品中的愛國思想都是相通的,這是屈原所有文學作品不變的底色?!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篇幅較長,本文從“一個理想”“四次穿越”來梳理屈原在這條求索之路上的顛沛流離。
“屈原腦中,含有兩種矛盾原素:一種是極高寒的理想,一種是極熱烈的感情?!保簡⒊肚芯俊罚┣睦硐肟梢詮拇蟮叫砝斫猓M軌驈团d霸業(yè),統(tǒng)一天下。但是,要救國、強楚,就必須變革政治,在楚國實施自己的“美政”理想?!峨x騷》正是借男女愛情來寫屈原的政治經(jīng)歷的詩歌,《離騷》中的靈氛說“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也就是一個美好的男子,終將遇到一個美好的女子。投射到屈原的政治理想中,“兩美遇合”就是明君和賢臣的遇合,他們彼此欣賞、彼此信任。君臣齊心,所有有利于國家的政治措施才能得以實施,楚國才能復興。但是,這種理想是極高的,實現(xiàn)的機會十分渺茫,而屈原的愛國情感又極熱烈,于是他用浪漫的詩人天賦和熱情,在《離騷》中抒寫了自己追求理想的人生經(jīng)歷。
詩歌主人公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愛情理想,正如屈原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開始了上天入地的“穿越”求索?!皾?、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钡谝徽荆┰交亓酥厝A時代,也就是上古明君舜帝的時代?!盎侍鞜o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鄙咸鞂σ磺卸脊裏o私,見有德的人就給予扶持。屈原在和他的對話中找到了堅持理想的信心,正式開始了上天入地的“穿越”求索。
屈原第一次“穿越”到了天上,他先來到了天上求娶天帝的女兒,但守門神阻攔,不為他通傳,這正象征著屈原在政治救國的道路上有不能辨別人才、嫉賢妒能的人在中間阻攔。第二次,他“穿越”到洛水邊求娶宓妃,“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宓妃是洛水女神,非常美麗,但她自恃美貌,傲慢無禮,也不是理想的對象,這也象征著有的人雖然表面看起來很美好,但表里不一。第三次,他“穿越”到有娀國求娶美女簡狄:“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钡驗樗麤]有找到合適的媒人,自己又猶猶豫豫,錯失了機會,這說明理想的實現(xiàn)不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自己的猶猶豫豫也可能錯失時機。第四次,他決定“穿越”到有虞國求娶一對姐妹,可是這次請到的媒人軟弱,不善言辭,再次錯失姻緣。
屈原雖然在舜帝那里重拾信心,認為自己的理想仍可能實現(xiàn),但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四處碰壁,對目標的確定,對引薦者的選擇,甚至對時機的把握都會影響“兩美遇合”的實現(xiàn)。這幾次“求美”的失敗,也象征著他追求政治理想的過程充滿了曲折。
屈原沒有就此放棄,而是決定調(diào)整心情,趁著還年富力強,前往更廣闊的天地,繼續(xù)尋找。“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边@是《離騷》抒情旋律的最高潮。當他率領的車隊浩浩蕩蕩,騰空而起,在陽光之中,他忽然向下看到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那是他的楚國。就要離開故國了,他的仆從感到了莫名的悲哀,連他騎的馬都蜷曲著,一步三回頭地看著故國的方向,遲遲不肯前行。見此情景,屈原發(fā)出了感慨:“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屈原感慨這個國家沒有人理解自己,自己為什么還對郢都有這么深的眷戀呢?如果沒有人和自己一起推行美政,那自己就要追隨彭咸大夫的腳步,死諫君王,以死明志,用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努力。
一個人究竟愿意為自己的理想付出什么?有人付出了金錢,有人付出了時間,但屈原付出了他殫精竭慮的求索,甚至愿意為理想交付自己的生命?!拔釋⒍蓝辉ベ猓虒⒅鼗瓒K身”(屈原《涉江》)表明了他即便要在黑暗中度過余生,也毫不猶豫、堅守正道的決心。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這樣評價屈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在這條匡復楚國的滄桑之路上,屈原一直在堅守“董道不豫”“正道直行”,他永不放棄的執(zhí)著人格和環(huán)境之間劇烈沖突帶來的悲劇,正是他和這篇《離騷》最能直擊心靈的動人之處。
本文主要結合《橘頌》《天問》《離騷》等作品,探析了屈原深固難徙、深植家國,求真質(zhì)疑、探索救國,正道直行、以身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屈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浪漫多情的《楚辭》記錄了他力圖喚醒楚國、復興楚國的政治經(jīng)歷,抒發(fā)了他深沉充沛的愛國情感,而這種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屈原的人格精神,內(nèi)涵十分豐富。他的清高、清醒、清白和清傲,他的好修為常,他的愛民思想,也為中國文學史和中華民族精神留下了源源不斷的思想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