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天橋向左轉(zhuǎn),再走一小段路就到圖書館了。圖書館前面有三段寬寬的、氣派的階梯,要是來得早,還沒有開門,就能看見門口長長的隊伍蜿蜒而下,從大門口排到第一層臺階。我總是起不來的,每次都是伴著早已高高掛起的太陽匆匆跨階而上,從來沒有見到過那浩浩蕩蕩的景象。
我喜歡坐的位置是三樓和六樓才有的,帶著隔板的四人桌。我是不適合早起的,無論前一天晚上睡得多晚,第二天要是早起了,就一定要犯困。幸好非期末時期圖書館對晚起的人還是寬容的,即使在九點半散漫抵達,也總是能找到位置。四人桌的位置特別寬敞,要是運氣好,就能找到并排的兩個空位,整整半張桌子就歸我了。在隔板的一側(cè)我可以盡情施展,把包里的東西像完成某種儀式似的一件件掏出來擺好,也許會擺弄幾下手機,幾分鐘后心里響警鈴似的“咯噔”一聲,就立刻把手機丟到視線范圍以外,開始學習。
圖書館的世界看似無聲而無趣,其實不然。大學生們在這里安靜地來去,卻不可避免地掀起鮮活的氣息。
我總能在圖書館找到我的樂趣。去打水時碰到的勾著指頭一起上廁所的情侶,像小學生一樣蹦蹦跳跳,在眉眼之間打鬧。在抬頭的間隙,對上托腮沉思的陌生的一雙眼睛,撞上相視一笑的美好,抑或是不小心捕到了在書頁間悄悄滑動的指尖。當我走過一排排的座位時,從留在座位上的《現(xiàn)代漢語》《高等數(shù)學》《宏觀經(jīng)濟學》,或是《六級英語》《考研政治》推測主人的身份與專業(yè),是我在圖書館小小的娛樂項目。
這些鮮活與樂趣只是圖書館主旋律之外的點點泛音,把大家牢牢抓起的,始終是那股沉穩(wěn)的、向上的力量。最枯燥的書頁翻動聲、筆尖摩擦紙張的“沙沙”之調(diào)、指尖敲向鍵盤的節(jié)拍,甚至是茶水間里時不時響起的“先按解除鎖定,再按熱水”提示音都讓人安心,令人聚神,在這一片天地里心安地施展自己的拳腳。晚上,坐在對窗的位置,看著玻璃幕墻里亮著的一排排燈,恍惚之間有種錯覺—它們會一直這么安靜地亮著,在夜空中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順著那個方向望過去,就能望到很久以后,閃爍著朝我招手的未來。
除了外面這片帶著隔板的四人桌,藏書館里面也是有位置的。我去那兒坐過一兩次,猜想圖書館空調(diào)開得極低的“美名”的出處,大約就是在這里。盡管如此,我愛極了里面的味道。經(jīng)過的時候,鼻尖常能捉到混著書卷氣味的冷氣—這書卷味并不是剛印出新書的油墨味,而是陳書獨有的味道,帶點兒霉味。還有比新書油墨味沉穩(wěn)許多的,滲了紙張的墨香。順著那股味道讓思緒飄遠些,就能看到那些拂過書脊的指尖在一排排書架間游走、翻動書頁時落下的淺淺印記,翕動的雙唇里無聲的呢喃,還有一雙雙浸了沉思的眼睛……
在成為一間圖書館的“??汀焙?,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勢力”會在不同的區(qū)域劃上自己的“地盤”。四樓的椅子有柔軟的坐墊,常常被一大早就來,一坐就是一整天的考研人占領(lǐng);五樓的工學館里坐著的總是寫實驗報告或刷理科題的同學;六樓是頂層,最安靜,則是靜心寫論文、寫作業(yè)的好去處。我有時會想,為什么大家會去圖書館自習而不是自習室呢?會有什么不一樣嗎?在某個剎那,我忽然明白了,圖書館里有著由無數(shù)書頁聚成的“書心”,像是知識的某種看不見的根,深扎于古老的土地,隱形地蜿蜒著,把莘莘學子包裹著。坐在這里,就有讓人安定的,想在最純粹的知識的懷抱中扎根、生長的沖動。
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很少能找到在圖書館翻開一本書閱讀的人。令我慚愧的是,雖然“泡”圖書館的次數(shù)也不少,卻很走到書架里,摘取真正的閱讀快樂。圖書館在很多人眼里,已經(jīng)漸漸變成了自習室,而不是讀書、借書、充實自己靈魂的處所。像我,還有大多數(shù)人一樣,背著沉甸甸的包,把自己泡在自己帶來的學習、工作任務(wù)里過上一天,從來到走,這里的一片書頁也不曾碰過,這樣的圖書館旅程,叫“泡”圖書館嗎?
我想不是的,泡圖書館應(yīng)該是走到書架里去,從外面燈光下最亮的地方一路走到最深處,或蹲下或踮起腳尖,一一點過那些高高矮矮的書脊,默念著一本本書的名字。這時候,腳步會不自覺地放輕,唯恐驚擾到了排排鉛字里,沾著時間長河的濕意呼嘯而來的智慧與靈魂。鼻尖的呼吸是陳的、靜的,在這方淵博里憩依,獲得的是掃過靈臺的寧靜。要是碰到讓人眼前一亮的書,就乘著興在書架的陰影里翻著,或者就近找個位置—這時候,冷氣也可以不顧了,暢快地讀。逛遍一輪,懷里的書搖搖欲墜,卻不愿做任何取舍。緊緊環(huán)住的,是要溢出來的歡快與心滿意足。
這才是“泡”圖書館吧,把自己交給她,泡進她的寬廣、溫柔和悠悠余韻里。這也是圖書館能夠帶給我們的,最獨特的顫抖與悸動。
希望有一天,以及未來的很多很多天里,我能空著手來,什么也不干,就盡情在圖書館的懷抱里汲取。從晨輝灑進來,到夜幕掌控大地,在許許多多個日夜輪換里走遍她的每一個角落,盡興讀完我想讀的文字。這樣,我的大學生活才不算枉過,不算辜負了跨越時間長河的佇立與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