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要求
生活中經(jīng)歷的一切,都會帶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
暢快、感動、欣喜若狂、歸心似箭……
懼怕、憤怒、難過、沮喪……
你有過這些感受嗎?是什么事情使你產(chǎn)生了這樣的感受?選擇一種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顧事情的經(jīng)過,回憶當時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寫下來。
習作指導
本單元的習作主題為“讓真情自然流露”。所謂真,就是個人的經(jīng)歷是真人真事,符合客觀事實;所謂情,就是生活中經(jīng)歷的一切所帶給我們的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或快樂、興奮,或傷心、懼怕等。那么,習作怎樣才能寫出真事,流露真意,抒發(fā)真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1.精挑細選去選材,是“真情流露”之根。
寫“真情流露”類的習作,須選擇“真情流露”類的事情。用心觀察生活,選擇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才能表達真情。例如,考試因驕傲而遭遇滑鐵盧的難過、第一次坐過山車時的快樂、因撒謊而遠離誠信后的愧疚、戰(zhàn)勝膽小而贏得比賽后的興奮……這些在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不僅深深地在你的腦海中留下烙印,也是作文能寫出真情實感的基礎。捕捉生活細節(jié),還原事件具象,才能突顯真情:動作語言,包含著自己的快樂、緊張、恐懼,也體現(xiàn)著他人的著急、關(guān)心、驚慌;神態(tài)心理,突顯著自己的忐忑、焦慮、幸福,也體現(xiàn)著別人的關(guān)注、體諒、溫柔。言為心聲,神為心動,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才是打動人的細節(jié),把這些細節(jié)還原、留存、加工,寫在習作中,才會感動自己,打動別人。
細讀課文《那個星期天》,作者史鐵生選材就體現(xiàn)了這幾個特點:第一,記憶深刻。母親答應星期天帶“我”出去玩,“我”興奮地期待,由于母親的一拖再拖,結(jié)果沒有兌現(xiàn)承諾,大失所望。這樣的事件,雖然微小,卻是刻骨銘心的記憶,所以寫得真實,也寫得具體。第二,一波三折。作者在事件中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jīng)歷了曲折變化。剛開始,興奮地期待;漸漸地,有些焦急無奈;最后,走向了失望委屈。這樣的一波三折,讓事件波瀾起伏,也讓讀者身臨其境。
2.詳略得當謀結(jié)構(gòu),是“真情流露”之本。
要突顯“真情流露”,須對選材做裁剪。敘事不能平鋪直敘,若流水賬一般的敘述,自然難以表現(xiàn)真情,難以引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在寫作時,要學遠山含波折。山勢起伏連綿,山才有看頭;敘事一波三折,習作才會更吸引人。敘事不能蜻蜓點水,一股腦兒地均勻用筆,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在寫作時,要學裁縫裁衣,事情的起因、結(jié)果,精練含蓄,惜墨如金;事情的經(jīng)過、高潮,不吝筆墨,細描重繪。只有詳略得當,才能突出重點,表現(xiàn)真情實感。還可以通過設置懸念、欲揚先抑等手法,選取一個典型的事物,作為線索貫串全文,使習作跌宕起伏,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再次細讀《那個星期天》,作者史鐵生的選材便是有詳有略:作者寫了母親允諾出去玩時“我”的高興、母親去買菜時“我”等待的焦急、母親翻箱倒柜忙開時“我”等待的無奈、母親洗衣服時“我”等待的傷心等幾件事,作者并沒有對這幾件事均勻用筆,而是詳細地描寫了“母親洗衣服時‘我’等待的傷心”這件事,略寫了母親允諾出去玩時“我”的高興,有詳有略地描寫,更能突出“我”的真情——傷心和失望。
3.具描細繪講方法,是“真情流露”之翼。
要讓“真情流露”感人,須要細描具寫。細節(jié)方能顯真情。寫事情,離不開人,要不吝筆墨,具描細繪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寫活環(huán)境、景物,這樣整件事,才能鮮活起來,其真情也自然會流瀉出來。環(huán)境描寫不可少,一切景語皆情語,環(huán)境描寫可以烘托氣氛、渲染心情,合理地運用在習作中,可以表現(xiàn)人物的心情,增強習作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最好能使用第一人稱寫作,這樣不僅可以拉近習作與讀者的距離,而且也可以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增強習作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