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行酒令是我國古代飲酒風(fēng)俗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它可以起到渲染氣氛、增添雅興的作用。酒令起源于儒家的“禮”。大約在唐代時,酒令開始在社會上盛行,此后經(jīng)由宋、元、明、清幾代得以發(fā)展。
酒令有很多形式,隨飲者的身份、文化水平和趣味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分為游戲令、賭賽令和文字令三種。
游戲令有“擊鼓傳花令”。方式為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于屏后擊鼓,座客依次傳遞花枝,鼓聲停時花枝在手的人飲酒;或是令官報數(shù),按1234……順報,至7或7的倍數(shù)時,應(yīng)報者拍桌而不出聲,脫口出聲報數(shù)的罰酒。還有一種竹制籌令,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在酒籌上銘刻經(jīng)書或詩、詞、曲成句,或《西廂記》《水滸》《紅樓夢》中人名,并由此引申出敬酒、勸酒、罰酒等名目。
賭賽令有投壺,酒宴時,賓主依次取箭在同樣的距離向壺中投擲,中者為勝,可以罰不中者飲酒。投壺賭酒,兩漢六朝,極為普遍,唐宋以后才逐漸衰微,只有少數(shù)人使用了;還有賭棋飲酒,盛行于三國兩晉時期;另有擲骰飲酒,流行于唐代。還有猜物飲酒,把某物藏起來,使在席之人猜測其所藏之處,猜中者勝,猜錯者飲。
文字令比較文雅,需要一定文化水準才可操作使用,它們大多是爭奇斗巧的文字游戲,也是斗機智、逞才華、比試思維敏捷與否的智力比賽。當(dāng)然,文人雅令也和其他酒令一樣,目的是活躍飲酒氣氛,求得賓主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