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們常將喝茶稱為“吃茶” , 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與我國人民早期制茶和飲茶的方式密不可分。
我國在唐朝以前,飲茶的方式是比較原始的,只有藥飲和解渴的粗放飲法。把鮮茶葉放在鍋里“做羹飲”,其實就是熬成湯喝。但是,鮮葉既無法存儲,也不好運輸,這就要求出現(xiàn)干茶。干茶的最早形式僅是把茶葉曬干而已,談不上加工制作。
唐代時,“茶圣”陸羽大力倡導餅茶及飲法,從而使唐宋兩代五六百年間,餅茶得以獨領風騷。
所謂餅茶或團茶是指制茶人將從樹上采摘下來的茶葉放入釜中蒸煮,用杵臼搗碎,拍成茶餅團,再將茶餅團串起來焙干封存,當時人們稱之為“龍鳳團茶\" \"蠟面餅茶”或“研膏”。人們在飲用這種茶時,需將茶餅研成粉末,然后用紗絹做的羅篩篩出極細的茶末,再將茶末放入釜內(nèi),用滾水煎煮。人們在品嘗這種茶時,咂嘴、嚼末、漬舌,所以就叫作“吃茶”。
“吃茶”從唐代流傳到明代,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性的變化。明朝洪武年間,散茶取代了團茶,沖飲取代了煮飲。明崇禎年間,中國各大城市的市井街巷中開始出現(xiàn)了茶館、茶室、茶鋪,特別是到了清代和民國年間尤盛行,但人們?nèi)粤晳T于將喝茶稱為“吃茶”,并一直流傳至今。
(本欄目內(nèi)容選自譚春虹主編的《中華文化常識全典》第2版,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