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探討桉樹+油茶混交林營造可行性,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國有三門江林場開展桉樹+油茶混交種植試驗,分析桉樹+油茶混交林成活率、林分生產力、土壤理化性質及經濟效益。試驗結果表明,桉樹、油茶混交林成活率為100%,林分生產力為18.36 t·hm-2·a-1,土壤理化性質表現(xiàn)良好,種植一定年份后可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營造桉樹+油茶混交林具有可行性,建議推廣。
關鍵詞 桉樹+油茶混交林;經營可行性;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4.034
我國是森林資源消耗大國,對于森林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加劇了木材資源短缺與林業(yè)商品需求量不斷增加的矛盾。為緩解木材資源供需矛盾,需進一步營造高效速生豐產用材林,為社會提供更多林木資源。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以下簡稱廣西)自然條件優(yōu)越,是人工林重點發(fā)展地區(qū)和速生豐產林主要建設基地。桉樹是廣西速豐林的主要造林樹種之一。近年來,為滿足社會對林木資源的需求,廣西大量種植桉樹,但桉樹生長期間消耗水分和養(yǎng)分過多,導致林地地力不斷衰退,不利于林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2]?;诖耍疚母倪M傳統(tǒng)桉樹純林經營模式,于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開展桉樹+油茶混交林種植試驗,研究桉樹+油茶混交林營造可行性,探討該模式對林木、林地的影響,以期為營林造林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國有三門江林場江口分場長塘屯29、30、31、35林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雨量充沛,熱量充足,年均降水量1 700 mm,年均氣溫21 ℃,無霜期為335 d。各林班已種植有1年生桉樹。
1.2 種植方式
2020年1月植苗造林,造林面積80 hm2,為桉樹+油茶大徑材復層種植。每667 m2保留桉樹約40株;油茶苗為岑軟3號3年大杯苗,株行距為2.5 m×3.0 m,每667 m2種植89株,與桉樹錯行種植,形成桉樹+油茶混交復層栽培模式[3]。
1.2.1 挖坎放肥
根據設計的油茶種植密度挖出明坎,規(guī)格為
60 cm×60 cm×50 cm?;蔬x用有機復合肥,用量為7.5 kg·株-1。肥料均勻撒在坎底,表土回入,打碎穴內泥土,去除石塊與樹根。要求覆土超出坎面約4 cm,坎面平整,做到內低外高。
1.2.2 大苗定植
油茶種苗選用廣西國有三江門林場種苗基地所培育的3年生岑軟3號大杯苗。選擇雨后土壤濕潤時,在定植點中心位置開穴,壓實穴底,拿下營養(yǎng)杯苗的無紡布,將種苗放入穴內,回填表土,均勻踩實種苗四周,禁止踩到營養(yǎng)土,蓋上一層松土。
1.2.3 撫育管理
1)全割砍雜。桉樹+油茶混交林每年砍雜2次,進行全面砍芒、砍草、修荒及雜灌,控制雜灌與草芒的高度低于10 cm。
2)鏟坎回培。以樹兜為中心,將1 m范圍內的雜草全部鏟除,且鏟土回培至樹兜,形成“雞窩型”。鏟除草料去除泥土后,要求鏟土在植株根部均勻覆蓋。
3)追肥。每年進行2次追肥,第1~3年5—7月追施無機復合肥0.5 kg·株-1、1月或12月油茶抽梢發(fā)葉前追施有機復合肥2.5 kg·株-1;第4~5年5—7月追施無機復合肥1.0 kg·株-1、1月或12月油茶抽梢發(fā)葉前追施有機復合肥5.0 kg·株-1。施肥時,沿樹冠投影內緣挖深40 cm、寬30 cm的環(huán)狀溝或穴,施入肥料后覆土。
1.3 測量指標及方法
1.3.1 成活率
2022年9月16日,調查桉樹與油茶成活株數(shù),按照公式(1)計算桉樹與油茶成活率。
成活率=(成活株數(shù)/栽種數(shù)量)×100%(1)
1.3.2 林分生產力
林木通過光合作用生產的有機物質減去林木呼吸的消耗量所剩下的部分稱為凈生產量。通常采用單位時間內平均凈生產量作為生產力的估算指標,計算公式為
NPP=W/a(2)
式中:NPP為年平均凈生產量;W為林分或林木器官生物量(采用材積差法計算生物量);a是林木年齡[4]。
1.3.3 土壤物理性質
2022年9月16日,取桉樹+油茶混交林0~20 cm、
>20~40 cm、>40~60 cm深度土層土壤樣品,將土樣帶回實驗室,根據《土壤檢測系列標準》
(NY/T 1121—2006)測定土壤物理性質。測定指標包括土壤容重、土壤總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田間持水量[5]。
1.3.4 土壤化學性質
2022年9月16日,取桉樹+油茶混交林0~20 cm、
>20~40 cm、>40~60 cm深度土層土壤樣品,將土壤樣品在實驗室自然風干,去除土壤中的雜質,用篩網過篩,再用密封袋保存。測定土壤化學性質,測定指標包括pH值、有機質含量、速效鉀含量、全磷含量、全鉀含量和全氮含量。
pH值測定選用水土比電位法;有機質含量測定使用元素分析儀分析法;速效鉀含量測定選用醋酸銨浸提-火焰光度計法;全磷含量、全鉀含量測定選用硫酸-硝酸消解-ICP測定法;全氮含量測定選用元素分析儀分析法[6]。
1.4 數(shù)據處理與分析
運用Excel軟件及SPSS 24.0軟件分析與處理數(shù)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活率
經計算,桉樹與油茶成活率均為100%。
2.2 林分生產力
桉樹、油茶各器官生產力及占比如表1所示,桉樹+油茶混交林生產力為18.36 t·hm-2·a-1,地上部分(樹枝、樹干、樹皮、樹葉)與地下部分(粗跟、中根、根蔸、細根)生產力分別為15.97 t·hm-2·a-1、2.39 t·hm-2·a-1,占比分別86.98%、13.02%,表明林木生產力集中于地上器官。桉樹生產力為10.68 t·hm-2·a-1,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產力大小順序依次為樹干>樹皮>樹枝>樹葉,地下部分各器官生產力大小順序依次為根蔸>粗跟>中根>細根。油茶生產力為是7.68 t·hm-2·a-1,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產力大小順序依次為樹干>樹枝>樹皮>樹葉,地下部分各器官生產力大小順序依次為根蔸>粗跟>中根>細根。以混交林器官生產力分布而言,樹干生產力占比最大,樹葉與樹皮占比較小。
2.3 土壤物理性質
桉樹+油茶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質如表2所示,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也隨之增加,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田間持水量總體呈下降趨勢。桉樹+油茶混交林0~60 cm土層中,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總孔隙度及田間持水量均維持較高水平,表明桉樹+油茶混交林土壤持水能力與透氣性良好,能夠促進林木根系生長。
2.4 土壤化學性質
桉樹+油茶混交林土壤化學性質如表3所示,
0~60 cm土層土壤pH值為4.27~4.73,整體呈酸性。0~20 cm土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速效鉀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鉀含量較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速效鉀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鉀含量隨著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趨勢。
2.5 桉樹、油茶混交種植經濟效益
營造桉樹+油茶混交林,油茶種植第3年為初產期,第4~6年林分不斷郁閉,進入生產期,每667 m2油茶果年均產量為500 kg,茶油年均產量為20~25 kg;桉樹種植第10年,每年每667 m2出材量為20 m3,按照大徑材價格1 000元·m-3計算,每年每667 m2桉樹產值為20 000元??偟膩砜矗炝值?0年及以后,桉樹+油茶混交林可取得較為可觀的經濟收益。
3 結論與討論
為探究桉樹+油茶混交林營造可行性,于2020—2022年開展桉樹+油茶混交林種植試驗。試驗結果表明:桉樹與油茶混交種植后,桉樹、油茶均可實現(xiàn)良好生長,兩者的成活率均為100%,而成活率高有利于減少混交林營造成本;桉樹+油茶混交林林分生產力表現(xiàn)良好,能夠充分利用土壤養(yǎng)分;桉樹+油茶混交林0~20 cm土層土壤理化性質最佳,各種微量元素及土壤整體透氣性、透水性表現(xiàn)良好,可滿足樹木生長營養(yǎng)需求,緩解規(guī)模種植導致的
生態(tài)矛盾。
桉樹作為我國的重要用材樹種之一,存在速生、豐產的特性,十分經濟實用。通過桉樹與油茶混交營林,能夠在培肥地力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推廣價值極高。為保證桉樹+油茶混交林生態(tài)和經濟效益,提出以下建議。
1)選擇良種壯苗。在桉樹與油茶混交種植中,要遵循“四定三清楚”原則選擇良種壯苗,即定點供應、定點育苗、定點采穗、定點生產,去向清楚、種源清楚、品種清楚。要求苗木生長健壯,根系完整發(fā)達,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
2)加強人員培訓。林場可采取集中培訓與遠程培訓結合的方式,對造林人員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林木種子條例、林木種苗管理辦法、經營許可證辦理程序、苗木檢驗程序、苗圃地選擇條件、苗圃檔案建立、苗圃圖表冊填制、森林病蟲害防治、植物檢疫要求等,以切實提高林木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混交林種植質量。
參考文獻:
[1] 馮錦波.混交對桉樹林地土壤酸度及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J].綠色科技,2022,24(18):65-68.
[2] 張程,歐陽林男,陳少雄.3種初植密度桉樹林分生長、材種出材量及經濟效益動態(tài)分析[J].林業(yè)科學研究,2021,34(4):58-65.
[3] 孫乾秋,杜俊,文慧,等.桉樹人工林復合經營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22(11):86-88.
[4] 王金悅,鄧羽松,李典云,等.連栽桉樹人工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對飽和導水率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21,41(19):7689-7699.
[5] 張超,閆瑞瑞,梁慶偉,等.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理化性質及碳、氮固持研究[J].草業(yè)學報,2021,30(4):90-98.
[6] 張培,龐圣江,楊保國,等.不同混交模式對桉樹林分生長、凋落物量和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9(2):31-37.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