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高校智庫“思想庫”的作用更加凸顯。該文對國內外智庫研究理論進行梳理,基于內容分析法厘清現階段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與現實機遇,探析我國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實踐境遇及存在的諸多問題。研究發(fā)現,厘清發(fā)展定位、構建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致力于提升智庫成果質量和建立健全多主體智庫治理機制等是實現高校新型智庫高質量發(fā)展的主要路徑。
關鍵詞:高校;新型智庫;智庫研究理論;高質量發(fā)展;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463"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9-0029-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tan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tank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hink tank research theories,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circumsta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 tank in Chinese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ategie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hink-tank in university are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build a well-structured research team,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ink-tanks, an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multi-agent think-tank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think-tank; think tanks study theo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ath exploration
智力支撐是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高質量發(fā)展最有力的支撐,也是國家發(fā)展所迫切需要的資源。智庫作為知識精英的專門組織機構和制度安排,創(chuàng)新主意、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思想是其最重要的產出[1],通過生產知識和思想提供智力支撐進而促進政策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智庫建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水平及社會開放程度,是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作為智庫體系中專屬于高校管理的對象,高校新型智庫以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等重大現實問題為研究重點,以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為目標追求,具有豐富多樣的理論內涵。
高校人才資源豐富、學科門類齊全、基礎研究力量充實,學術資源和人才資源優(yōu)勢使其具備了建設高水平智庫的基礎,是其成為參與政府決策和社會服務及影響公眾行為智囊團的前提。依托高校的學科體系和科研優(yōu)勢資源,高校智庫具備了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其他科研機構所沒有的中介功能,且能夠有效聯結政府組織、社會公眾、企事業(yè)團體等利益主體,可為政府部門提供具體指導,從這個層面上講,高校智庫是一種具有新型結構屬性的科研組織[2]。伴隨著國家治理和其他行業(yè)發(fā)展產生的各類問題的復雜程度增強,大學越來越成為包括政府在內的其他行業(yè)發(fā)展的思想庫[3],在構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中發(fā)揮“思想庫”的重要作用。
一" 智庫研究的理論溯源
傳統意義上的智庫主要以分析政策為根本,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提供政策咨詢,并進一步影響公共政策和社會輿論,提升國家軟實力。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智庫的建設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國外智庫研究理論
國外對智庫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關于“知識與權力”的論述,它從“修辭”的角度論述了對“權力”的影響。美國學者保羅·迪克森1971年首次將智庫界定為一種穩(wěn)定的相對獨立的政策研究機構。奧地利研究者葉??āさ铝_爾認為智庫研究是知識政治學的研究范疇,其本質是“權力與知識的橋梁”。約翰·S·布魯貝克[4]在《高等教育哲學》中提出高等教育邏輯起點的高深學問不僅是出于“閑逸的好奇”,而是還因為它對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強調了政治目標和為國家社會服務。在實踐層面,從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國家對智庫的建設實踐和研究力度開始加大。學術界普遍認為“Think Tank”一詞最早出現在二戰(zhàn)時期的美國,最初的含義特指在軍事戰(zhàn)略方針制定過程中的智囊團隊。1962年,美國建立了專注于政治軍事等政策問題研究的喬治城大學戰(zhàn)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1966年,英國建立了以蘇塞克斯大學為基礎的研究機構,專注于國際發(fā)展交流。隨著智庫建設實踐的不斷深化發(fā)展,國外對智庫的理論研究走向成熟,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體系。20世紀80年代末,英美等國家的智庫建設體制上逐步完善,人才培養(yǎng)和吸納機制更為順暢,智庫理論呈現出更為專業(yè)且豐富的內涵特征,智庫的影響力已經成為“繼行政、國會、法院、媒體之后的‘第五權’,在國際話語權與外交博弈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5]。
(二)" 我國智庫研究理論
儒家關于政教統一的思想可認為是我國智庫研究的歷史起源。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大特點就是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主張從政治要求出發(fā)看待教育,認為教育要為政治服務。董仲舒更是將教育看作是實行政治統治的根本,提出“教,政之本也”的論點。實踐層面,我國關于智庫研究的機構最早可追溯到齊國的稷下學宮,這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政治咨詢活動中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高校在政策研究和咨詢領域逐漸發(fā)揮重要作用,許多高校學者以多種方式發(fā)揮其智囊功能。1964年,依托高等學校設立了一批研究機構,包括中國人民大學的蘇聯東歐研究所(現為東歐中亞研究所)、北京大學的亞非研究所、吉林大學的日本問題研究室與朝鮮問題研究室及廈門大學的南洋研究所(現為南洋研究院)等[6],這些機構的研究成果成為我國外交政策的重要參考,也成為拓展中國外交政策領域的重要智庫。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fā)展迎來更大機遇,智庫呈階梯狀、遞進式發(fā)展。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做出重要批示;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指出“智庫建設要把重點放在提高研究質量、推動內容創(chuàng)新上”,進一步指明了智庫發(fā)展的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各級各類高校以不同形式探索高校智庫建設,探尋在政策制定及咨詢、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等領域如何發(fā)揮其重要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獨作為一章進行闡述,體現了黨對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è)發(fā)展理念的新突破,以創(chuàng)新驅動高質量發(fā)展要靠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依靠高質量的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共同支撐高質量發(fā)展的理念突出強化了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高校智庫建設的內涵與目標更契合了當代中國的現實需求與發(fā)展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 高校新型智庫建設的實踐分析
(一)" 高校新型智庫建設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
伴隨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中國高校智庫呈現出了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已成為地方智庫的主力。以X市為例,據公開數據顯示,X市智庫132家,而高校智庫110家,占比83.3%。其中,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70家,高校智庫62家,占比88.6%。足以看出高校智庫在整個智庫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由于我國智庫發(fā)展起步晚,不論是智庫本身,還是智庫所依托的高校,或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門,智庫的建設與管理均是區(qū)別于傳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新事物。從目前的管理實踐情況看,有以下幾點共性的特征:其一,從管理結構上看,高校新型智庫通常作為科研機構的一種類型,歸由高校及上級主管單位管理,從本質上依然是科層制結構,“地方政府-高校-高校智庫”三層結構是高校新型智庫最常見的組織結構;其二,高校智庫依托高校的學科而發(fā)展,因此專業(yè)學術研究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智庫“智”的內涵核心,是實現可持續(xù)性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其三,智庫人才和咨政研究團隊是建設重點,高校智庫以學者為核心,以團隊建設為重點,圍繞核心人物,發(fā)揮集成優(yōu)勢;其四,智庫的組織形式與管理方式通常以項目為抓手,以成果轉化平臺為基礎來開展;其五,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形勢的研判謀劃能力,提高政策研究與決策咨詢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是發(fā)展的關鍵。
(二)" 高校智庫發(fā)展的現實機遇
第一,社會治理實踐對高校智庫的發(fā)展提出了新要求。圍繞重大戰(zhàn)略決策開展協同研究的發(fā)展趨勢要求高校在學科融合、校際合作及與政府政策研究機構等展開更為廣泛的合作,單一的高校專業(yè)研究機構已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以新型高校智庫的創(chuàng)新實踐形式發(fā)展起來的高校智庫更加重視管理機制的創(chuàng)新,高校智庫建設從最初的研究所發(fā)展到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要求高校智庫更加注重協同整合,以提升其在社會治理實踐方面的作用和影響力。
第二,“破五唯”科研評價新要求為高校智庫建設提供發(fā)展契機。智庫作為對接高校與政府、企業(yè)之間的橋梁,為扭轉教育科研評價提供了突破口,建設高校智庫對扭轉“唯論文”錯誤傾向提供了發(fā)展方向。智庫成果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高校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具體體現,是大學服務社會功能的現實表現,是高校與政府、社會溝通交流,參與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有效紐帶,也成為高??蒲谐晒男逻x擇。
第三,大數據技術為高校智庫研究提供了全面的工具支撐。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挖掘、分析、交換和整合,進而發(fā)現新知識,創(chuàng)造新價值[7]?;诖髷祿夹g的人類行為和現象分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在互聯網時代,人們與網絡息息相關,人類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網上實現的。對于這些數據的分析整理有助于了解不同區(qū)域、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等的需求,以便作出科學的決策。在技術領域,大數據還可以促進文科和理工科的學科融合。掌握計算機、互聯網等知識和技能的理工科專業(yè)背景研究人員可以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大顯身手[8]。
三" 高校新型智庫發(fā)展面臨的問題
高校智庫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短板越來越突出,具體表現為發(fā)展定位存在偏差、研究團隊結構單一、資政能力尚顯不足和成果供需對接不暢 。
(一)" 發(fā)展定位存在偏差
高校智庫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的情況,與高校內部常規(guī)性一般性的學術研究機構的戰(zhàn)略定位未加明確區(qū)分。高校智庫發(fā)展定位不明,沒有處理好“高校與智庫、問題導向與學科導向、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9]。智庫研究強調對社會的服務決策和實踐,研究機構側重于基礎性學理性研究。在成果表現上,高校智庫成果與常規(guī)性科研成果也有所區(qū)別。高校智庫以研究報告、政策方案等咨政報告為其考量的主要指標,政策價值、實踐意義是成果評價的重要維度;學術研究機構以公開發(fā)表的專著和期刊論文為其主要成果,成果評價方式以同行評價為主導,成果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它對所在學科知識創(chuàng)新及增長的貢獻。高校未厘清高校智庫和一般性學術機構的這幾方面不同,造成了高校智庫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學術研究機構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難以真正發(fā)揮智庫的作用,束縛了高校智庫的發(fā)展。
(二)" 研究團隊結構單一
智庫研究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交叉,需要在學術研究專業(yè)性和承擔智庫公共責任之間保持平衡與融合,并用專業(yè)性、戰(zhàn)略性、前瞻性的角度回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實際需求。因此,智庫人員配備也就不僅僅是專業(yè)研究人員,而要根據智庫的作用配備相應的高??蒲腥藛T及實際服務部門的管理者及研究者,充分體現高校智庫決策影響和咨政水平的價值。但在我國高校智庫人員構成方面,組成人員大多僅為高校單一學科團隊,造成智庫建設結構不合理的局面。
(三)" 資政能力尚顯不足
除詮釋政策外,高校智庫更重要的功能是通過發(fā)揮其前瞻性研究能力提出具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議。而由于我國高校的體制屬性,高校的學術話語體系往往受制于政府的行政話語體系,高校智庫難以完全實現政策研究的獨立性。同時,高校智庫團隊大多僅為高校單一學科團隊,擅長遵循學理邏輯的推演,開展傳統純粹學術研究,研究方法較側重基礎理論研究,在開展應用對策研究時能力較為缺乏,在制定科研目標、開展科研工作時,欠缺為政府決策出謀劃策、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解決方案的能力。因此,高校智庫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仍不足以滿足資政需求,表現為領導先“命題”,智庫被動“答題”的窘境。
(四)" 成果供需對接不暢
因體制機制約束,政府決策部門信息公開范圍有限,智庫獲取信息數據較難,且目前尚未從制度層面規(guī)范智庫與政府決策部門人員交流與流動方式,“高校智庫與政府之間的現有聯系主要是依靠學者個人的社會資源和影響力,缺乏穩(wěn)定的溝通聯系渠道”[10],且針對智庫研究人員的績效管理體制不健全,在符合智庫業(yè)務結構與人員特點的績效指標體系方面缺少創(chuàng)新,研究人員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難以有效保障。智庫對所處領域實際決策過程缺乏足夠的了解,對政府核心思路與政策核心考量的把握不到位,提出的政策建議往往實操性與針對性不足,高校智庫成果與政府決策部門需求相對脫節(jié),智庫成果供給和需求在總量之間失衡,且有效供給不足,匹配度及轉化渠道對接不暢。另外,在成果形式和社會影響力上,高校智庫咨政輔政的方式、渠道、成果形式、標準化程序及政府購買智庫服務的政策依循與操作方法尚不規(guī)范,智庫研究仍然處于政策實際運行的“體外循環(huán)”,對決策的引導、調節(jié)、預警等功能尚未體現,這極大地影響了智庫作用的發(fā)揮。
四" 高校新型智庫高質量發(fā)展路徑探索
高校智庫的本質是高校憑借自身的人才集聚優(yōu)勢及學科優(yōu)勢發(fā)揮對相關社會問題決策咨詢等的社會服務功能,其出發(fā)點和歸宿是對接國家和社會需求,解決實踐問題。推進高校智庫高質量發(fā)展需要從厘清發(fā)展定位、構建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提升智庫成果質量和建立健全多主體智庫治理機制等幾方面著手。
(一)" 厘清高校智庫的發(fā)展定位
高校智庫的戰(zhàn)略定位應面向國家和社會需求真“問題”,以服務政府決策與行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為目標,強化“問題”意識,有鮮明的主攻方向和專業(yè)特長,注重向決策需求研究轉變,并以此為牽引形成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高校智庫要運用自身的專業(yè)權威服務政府決策與行業(yè)產業(yè)發(fā)展,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專業(yè)化、建設性、有價值的政策建議和咨詢服務,關注行業(yè)企業(yè)實踐,解決現實中的社會實踐問題。通過透析教育現象、研判教育發(fā)展趨勢進而為教育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提供智力支撐,提高教育決策部門的綜合研判和頂層謀劃能力,促進“問題”的解決,促進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經濟社會的轉型升級及高質量發(fā)展。
(二)" 構建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
高層次專業(yè)人才是智庫的核心資源,因此,應從制度體制上保障智庫人才的培養(yǎng)及使用,鼓勵教師把文章寫在中國大地上,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融入現實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提升教師的應用對策研究水平。高校智庫研究團隊是根據由社會需求和市場需要確立的研究領域和重點而確定的,集聚跨學科人才,多元主體參與治理是確保智庫成果質量的動力保障。國外對智庫人才的要求既要看學術研究能力又重視實踐經驗,博中有專,專博相濟的T型人才是他們的首選[11]。研究人員在學科及專業(yè)背景方面的異質性有利于研究角度的全面系統,因此搭建高校智庫高端人才與政府官員之間的雙向流動平臺,引育高層次專業(yè)化學術型人才的同時,鼓勵專家學者利用掛職鍛煉的機會去機關單位、基層單位豐富學術經歷。積極吸納政府部門及行業(yè)產業(yè)經驗豐富的人員進入高校智庫研究,以此打造具有政府要員與智庫成員之間的“旋轉門”,增強人才在高校智庫與需求部門間的合理有序流動,以此彌補高校智庫成員對于現實公共決策認知和實踐方面的短板[10],確保高校智庫的意見、建議能準確反映真實復雜的社會訴求,從而促進高校智庫的高質量發(fā)展。
(三)" 智庫成果質量的提升是核心競爭力
高校智庫高質量發(fā)展的核心是提升和強化智庫資政質量,智庫建設的成效體現在資政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政策應用的實效上。智庫研究問題的戰(zhàn)略性、復雜性、全局性要求高校智庫充分發(fā)揮其學科資源優(yōu)勢,加強多學科交叉及專業(yè)協同。其一,做強理論根基,推動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融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并重。加強智庫建設基礎理論研究、基本問題研究,瞄準世界理論發(fā)展前沿,立足當代中國學術實際,形成對智庫建設具有支撐作用的基礎學科、具有較強優(yōu)勢的重點學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發(fā)展前景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構建和展現契合國際研究前沿、符合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學科。其二,以問題為導向,聚焦社會實踐,精準對接需求,為破解發(fā)展難題提供解決方案。智庫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科研機構,其研究必須突出問題導向、應用導向,提升戰(zhàn)略性、應用性、對策性研究質量,為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綜合性、專業(yè)性、長遠性問題提供解決之道和因應之策。通過協同創(chuàng)新,實現更為科學的戰(zhàn)略決策和更為全面的政策建言以回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確保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實效性。其三,理論性研究與對策性研究融合,實現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轉變。針對智庫與一般學術科研機構的不同,研究人員在研究范式及方法上要更具大數據思維,遵循科學的研究范式,通過數據收集、儲存、分析和應用等定量研究范式與田野調查調研等定性研究范式有機結合,為智庫決策咨詢研究成果質量的提升提供范式和方法保障。
(四)" 建立健全多主體智庫治理機制
第一,創(chuàng)新智庫運行機制。有效的體制機制保障是智庫高質量運行的前提和關鍵。高校智庫是“一種系統性的組織,擁有一定的組織要素,而且各要素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形成其運行機制。[12]”根據智庫職能特征與運行特點,細化制度設計與政策運行框架。健全高校智庫管理與運營機制,包括對有效參與政策制定與決策的過程、研究成果轉化和反饋、高校智庫對外合作等機制,加快構建和完善現代決策咨詢制度,建立完善政府對高校智庫成果的采購目錄及規(guī)劃性的操作程序,確保智庫決策咨詢服務如高校對政策研究及評估等智庫專業(yè)化服務等工作規(guī)范化合理化,推進我國智庫建設戰(zhàn)略性布局不斷完善。
第二,健全高層次智庫人才培養(yǎng)體系和評價機制。注重建立創(chuàng)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注重從成果評價、考核方式、人才激勵等方面完善智庫運行的體制機制,努力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頑瘴痼疾。
第三,建立健全“智政”供需對接機制。當前高校智庫參與政府、社會、行業(yè)政策決策的制度和程序尚未健全,“智政”供需對接不暢,因此建立全鏈條的決策咨詢網絡,增進決策部門與高校智庫間的資政對接是高校智庫發(fā)展的關鍵問題。采用“項目制”資政研究形式,需求部門與高校智庫之間建立雙向選題路徑,實現高校智庫專家精準參與政府決策,實現政策制定與咨詢決策間的協同,增強政策制定過程的科學性,進而提升智庫成果質量的政策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10(5):1-4.
[2] 劉慶齡,曾立.中國高校新型智庫管理基本理論及其實踐策略探討——基于歷史經驗和發(fā)展現狀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5):104-111.
[3] 朱旭峰,韓萬渠.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興起、困境與探索[J].高等教育評論,2015(1):32-44.
[4] [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5] 杜靜元.高校智庫建設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管理觀察,2015(6):88-92.
[6] 張保生,朱盛文.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的基本經驗[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68-78.
[7] 王海艷,曹麗英,邵喜武.大數據時代下的地方高校教育智庫建設研究[J].情報科學,2015(6):76-80.
[8] 張偉,金江軍.智庫研究與管理方法[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6):191.
[9] 王珩.高校智庫建設:背景、現狀、問題及思考——基于浙江省的調研[J].智庫理論與實踐,2016,1(4):39-44.
[10] 任恒.我國高校智庫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創(chuàng)新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4):63-66.
[11] 杜靜元.高校智庫建設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管理觀察,2015(6):88-92.
[12] 韋嵐.全守杰.中國一流高校智庫的組織要素與運行機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5):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