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破“五唯”、施“雙減”的教育生態(tài)下,2023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可謂星光璀璨、異彩紛呈。以下八大看點,尤為引人注目。
立意:層樓更上
有的考生能吃透題意又不拘泥于題意。他們在精準把握題意的前提下,能對題意作進一步的延伸、拓展與深化,并大膽地由題意“說下去”“說開去”,從而使文章的立意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如:
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擁有無數(shù)好故事的時代。
好故事是有力量的。然而,我們必須看到,這些好故事都不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創(chuàng)作的,我們只是讀者,而非作者;我們只是受益者,而非貢獻者。因而,我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擔當,接下來該輪到我們成為創(chuàng)作好故事的主力軍了。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往小處說,我們應該為了家庭乃至家族的發(fā)展,在自己人生的這本大書上創(chuàng)作一個又一個好故事。往大處說,我們更應該在國家這部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xù)書寫的鴻篇巨制上,留下我們創(chuàng)作的一個又一個好故事。
人生代代無窮已,你我皆是創(chuàng)作人。當代青年不僅要讀好故事,當一名好讀者;也要創(chuàng)作好故事,當一名好作者。如此,好故事的力量才會永遠傳承下去。(全國新課標Ⅰ卷·廣東考生《好故事的力量需要傳承》)
本文段在闡述完“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之后,做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轉折——“然而……我們只是讀者,而非作者;我們只是受益者,而非貢獻者”。思路上的這一翻轉頓使文題關鍵概念“有力量”的內涵從“汲取力量”轉向“給予力量”,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打開了本文立意的深層空間,足見考生在思維品質方面的過人之處。
格局:走向“大我”
有的考生能將“小我”融入“大時代”,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fā)展相結合。在青春的賽道上,他們自覺接棒,走好屬于當代青年的長征路,展示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大我”格局。如:
“與有肝膽人共事?!蔽矣行以诟咧杏龅搅艘蝗河兄厩嗄辏河腥肆⒅究蒲?,敢為人先;有人選擇從醫(yī),懸壺濟世……我的化學老師是曲阜人,為孔子的老鄉(xiāng),她曾在高考志愿表上填滿了師范類專業(yè),也曾為教書育人的夢想放棄了成為清華博士后的機會,在我們高考前的最后一節(jié)課上,她說:“做科研的教師,做學生想成為的人?!币驗樗?,我也常懷一顆丹心,立下逐夢航天的志向……
走出考場,先生,請您見證,我將脫去考生的外衣,與有志者一起,手捧丹心,做一個在航天領域發(fā)光發(fā)熱的讀書人。(天津卷·天津考生《攜有志者手,讀赤子丹心——致周恩來總理的一封信》)
這位考生胸懷報國之志,更難得的是,他不僅能“知”,而且能付之于“行”。在進行生涯規(guī)劃時,他沒有去做極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服從祖國的需要,擔“未來我來”之責,逐“航天強國”之夢。有如此“大我”格局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國之幸也!
素材:聚焦熱點
有的考生不僅能“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還能“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他們不僅關注熱點、聚焦熱點,還能明辨,有取向,展現(xiàn)出“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少年氣象。如: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只有共擔、共享、共筑,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為了織就百花齊放的人類未來圖景,中國一直在路上:空間站向所有聯(lián)合國會員國開放,助力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派出“藍盔勇士”,維護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在 G20 峰會與 APEC 會議上 ,我們發(fā)出團結合作、共創(chuàng)未來的強音,與他國共破時代難題……中國不僅沒有吹滅別人的燈,反而積極為世界、為未來點燈。(全國乙卷·河南考生《金絲銀線織壯錦,萬紫千紅繪藍圖》)
開放中國空間站、派出“藍盔勇士”、發(fā)出全球發(fā)展倡議等,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于熱點,這位考生平時不僅看了、聽了、沉思了,還將其與考場上的作文試題巧妙地勾連起來,這就是臨場機智,真乃“虧他想得出來”。在聚焦熱點中,考生主張“共擔、共享、共筑”,贊同“點燈”。從熱點取材,與時代同行,文章可圈可點。
構思:獨具匠心
有的考生不僅心中裝著故事,還能獨具匠心地講好自己的故事和中國的故事。在構思中,考生既能張弛有度地調控著情節(jié)發(fā)展的節(jié)奏,還能不斷蘊蓄生發(fā)著故事的穿透力、感召力。如:
早讀老師通知,語文課要召開《滿江紅》研討會,核心議題是:“《滿江紅》講的是什么故事?”
會議開始,A最先發(fā)言……B立馬反駁……C有些不以為然……D恍然大悟……
“大家的發(fā)言非常精彩,我還想說這是一個歷史故事,也是一個現(xiàn)實故事,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英雄可以喚醒更多的人成為英雄。這樣的英雄有很多,你還能想到哪些英雄呢?”
“戚繼光、林則徐,鄧稼先、屠呦呦……各行各業(yè)為祖國奮斗的人們。”大家接連補充。“還有呢?”老師繼續(xù)追問。我們面面相覷。老師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還有你們呀!今天你們?yōu)榧覈罅x熱血沸騰,明天你們就一定能書寫好自己的故事?!崩蠋煹脑捜缫宦曮@雷,讓我們激動不已。
“班長,領誦岳帥《滿江紅》!” 老師一聲令下,“怒發(fā)沖冠,憑欄處……”聲浪迭起,保家衛(wèi)國的壯志在我們小小的胸膛里澎湃洶涌。(全國新課標Ⅰ卷·河北考生《千秋烈,滿江紅》)
這位考生匠心獨運之處在于,以班級研討會這一獨特創(chuàng)意來演繹英雄故事觸動人心的力量。在會上,老師的話不僅推動著情節(jié)由一個英雄向英雄群像、由古代英雄向當代英雄、由崇尚英雄向爭當英雄的“三重翻轉”,還不斷點化、升華著主旨,直至形成澎湃洶涌的故事力量。
行文:逐層推進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不僅能切分中心論點,把理講清說透;還能整合中心論點,依理逐層推進,從而使行文架構與思維運行互為表里、相輔相成,既顯示出考生思考路徑的明晰性和完整性,又使文章迸發(fā)出強勁的邏輯張力。如:
從有故事到故事產生力量,這中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所以,我們必須思考故事的力量是如何煉成的。
故事的力量來自認知的高度。不同認知的人,看到的世界也必然不同。一個人認知的高度越低,所見就越少,能理解的也就越少;一個人認知的高度越高,所見就越多,能理解的也就越多。
故事的力量來自情感的共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x故事亦然。帶著積極的態(tài)度去讀好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如此,故事才能起到好的作用。
故事的力量來自靈魂的匹配。每個人靈魂深處的自我都是不一樣的,因而從故事中獲得的感受也就不同。靈魂深處的自我與故事傳遞的精神價值不匹配,再好的故事也沒用。
故事分好壞,讀者也不同。我們應該當一名優(yōu)秀的讀者,用好故事的力量。(全國新課標Ⅰ卷·浙江考生《故事的力量是如何煉成的?》)
本文段三個分論點(畫線處)之間的深層邏輯是:讀者認知的高下決定故事力量的大小,這是理性的衡量;讀者情感的偏向決定故事力量的正負,這是價值的判斷;讀者靈魂的深淺決定故事力量的層級,這是信仰的抉擇。三者有機融合、逐層遞進,展現(xiàn)出考生高超的行文架構力。
思辨:以“問”驅動
有的考生能夠用疑問句引領論述,通過不斷發(fā)問和追問,倒逼自己把事理想通透,把邏輯捋清楚,從而驅動思辨不斷向縱深推進,去厘清事物內涵、探明發(fā)展動因、尋求破解路徑,展現(xiàn)出刨根究底的思辨韌勁。如:
自己的空間在哪里?
有人將社交網(wǎng)絡作為自己的空間,花費很多時間去打理一個社交賬號或者養(yǎng)成一個游戲角色。然而,我們也無法在這里找到內心的平靜。
那么,自己的空間究竟在哪里呢?
自己的空間,應該在閱讀中。沒有任何一種活動能夠像閱讀一樣,讓我們隨時隨地沉浸其中。然而,如果把自己困在書里,又不免扭曲了閱讀的意義。
當我們從書本中抬起頭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空間,還應該在行走的力量中。張桂梅的空間是一所華坪女子高中嗎?不是,是改變中國貧困女性的命運。樊錦詩的空間是敦煌研究院嗎?不是,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與復興之夢。且聽“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這句號召,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們所見之物、所到之處,都能夠成為自己的空間。若一個人心中裝著國家,肩上扛著使命,自己的空間就不會因走向內耗而塌陷。(全國新課標Ⅱ卷·遼寧考生《“自己的空間”在哪里》)
這位考生連發(fā)“四問”(畫線處),將對“自己的空間”的思辨從“虛擬的空間→閱讀營造的精神空間→追求個人理想與志向的更高層次的空間”等方面層層推進。思辨在追問中推進,論證在思辨中深入,最終升華出“把自己的空間和時代的進步、國家的發(fā)展相結合”的主旨。
論述:建模強“理”
有的考生在論述中能擺脫“列觀點+舉例子”的慣性,克服“字數(shù)不夠,例子來湊”的惰性,以“說理”帶動“舉例”,從而建構起以“事理闡發(fā)”為軸心的全新論述模型(列出觀點+事理闡發(fā)+舉例論述),增強文章說理的氣場和力度。如:
常言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笔朗录姺睆碗s,難免擾亂我們的心緒,而靜的價值,在于讓我們穿過亂花迷眼的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朵玫瑰??v然自己的星球很小,我們也能徹悟“一花一世界”的本真。東晉詩人陶淵明回憶自己十數(shù)年的官場生活,明白自己所求的不過是“采菊東籬下”的悠然。于是他“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靜下來,方能“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全國新課標Ⅱ卷·吉林考生《芳華待灼,靜靜深耕》)
這位考生的實力在于,他敢于把論述的主攻點放在“事理闡發(fā)”(畫線處)上,集中筆力把“靜能徹悟本真,深耕自我”之理講清說透,做到以理服人,然后才輔以陶淵明“守靜園田,開宗立派”之例。因“理直”而“氣壯”,考生之闡發(fā)功力令人嘆服。
評論:見地不凡
有的考生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投身火熱生活,在社會這本大書中觀世相、見世面、長見識、增才干,并能活學活用,將在實踐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慮融入對時事的評論之中,展現(xiàn)出當代有為青年的不凡見地。如:
開放合作,還需要萬眾一心的團結。2023年山東淄博燒烤頻頻“出圈”。淄博燒烤爆火之際,最令人感動的無疑是當?shù)卮緲闵屏?、熱情好客的市民群眾。志愿者走上街頭幫助引導游客,燒烤店店主誠信經(jīng)營維護良好形象,鐵路工作人員將服務做實做細,普通群眾自發(fā)為外地游客送禮物……在這場以美食為媒介的“溫暖奔赴”中,淄博人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共同合作,萬眾一心,呵護來之不易的城市品牌,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完美實現(xiàn)了城市治理中的“共建共治共享”,最終走向了“共嬴”。(全國乙卷·甘肅考生《開放合作間,鋪設共贏路》)
這位考生在評論“淄博燒烤”這則熱點新聞時,有政治站位——看到了淄博人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有治理理念——看到了“共建共治共享”;有商業(yè)思維——看到了“推介、經(jīng)營、交通、環(huán)境”整個產業(yè)鏈……這些不凡見地使考生對“合作共贏”的論述有了高度、深度和厚度。
一份才思可以觸發(fā)另一份才思,一個靈感可以喚醒另一個靈感。筆者相信,廣大考生只要深味、細品上述八大看點,就一定能從中汲取智慧,從而借力發(fā)力,使自己的作文再登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