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薇甘菊由于自身生長特點以及植物特性,被稱為世界范圍內最危險的雜草之一,是我國重點防治對象,對此,本文在詳細介紹薇甘菊植物特點以及危險性,并根據該植物生長規(guī)律,選擇不同類型的除草劑開展一系列防治實驗,最終得出相關實驗結論,并且以此作為基礎條件,總結出林薇甘菊防治策略。
關鍵詞:除草劑;桉樹;薇甘菊;防治目標
自從20世紀80年代薇甘菊傳入廣西地區(qū)以來,截止到2022年底,廣西地區(qū)各個城市的林區(qū)病害已經超過了5.5 萬 hm2,并且每年呈現(xiàn)出增長趨勢。為了有效控制薇甘菊病害問題,廣西地區(qū)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但是所得到的防治效果并不明顯,目前現(xiàn)有的薇甘菊防治技術手段中,化學防治方法被廣泛的應用,但是受到自然環(huán)境、薇甘菊生長時間以及除草劑屬性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qū)的防治效果各不相同,且該病害重復產生的情況頻繁產生。
1薇甘菊植物特點
薇甘菊植物屬于菊花科、假澤蘭屬,該植物原產地為美洲,經過植物繁衍和發(fā)展,目前已經分布在整個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地區(qū)。自從薇甘菊植物入侵至我國,已經被國內列為植物的重點檢查對象和防治目標。該植物外表為單葉對生,葉片較薄,外形大多數(shù)為心形或者是長戟形,開花后頭部的花朵嬌小,但是數(shù)量較多,通常情況下,單只包含四個花朵,并且在枝頭一端形成復雜的傘狀,一般情況下,花朵為白色,果實為黑色。
2薇甘菊危險性
薇甘菊產地通常分布在南美洲與中美洲,但是隨著全球經濟貿易的不斷發(fā)展,該植物隨著國家流通,從原產地逐漸擴大生長范圍和地區(qū),現(xiàn)階段大面積分布在亞洲、太平洋等地區(qū),是世界最具有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由于該植物自身的生長特點,已經成為最具有影響力、最危險的雜草之一[1]。
我國境內的云南、江西以及兩廣一帶等地區(qū)已經成為薇甘菊影響的主要地區(qū),由于該植物是藤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主動纏繞或攀附在其他植物上,不僅與植物爭搶營養(yǎng),還會由于過度的纏繞,阻礙其他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直至植物死亡。除此之外,薇甘菊在生長時還會散發(fā)出化學物質,影響土壤、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抑制其他植物的成長和萌發(fā)。
由于該物質生命力頑強,主要出現(xiàn)在城市交通、林區(qū)、農田、河流以及濕地等,這是因為潮濕的土壤可以為該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而在春季,薇甘菊的種子會隨著風分散在各個地區(qū),而當光照條件、環(huán)境溫度等滿足其生長,該植物會快速的繁衍,纏繞樹木并將原本植物所覆蓋。
由此可見,薇甘菊大面積的生長與傳播,不僅嚴重破壞了林區(qū)與自然環(huán)境的平衡,同樣影響生物種類的多樣化,阻礙了林區(qū)與農業(yè)的正常發(fā)展,嚴重影響森林的生態(tài)安全。
3實驗流程
3.1實驗藥品
為保證實驗結果的通用性,本次桉樹林薇甘菊實驗將使用以下幾種市面常見的除草劑。其中包含:濃度為50%的硝磺·莠去津可濕性粉劑;乙羧氟草醚乳油;草甘膦銨鹽;紫薇清;草銨膦;滴酸·草甘膦;甲嘧磺隆粉劑[2]。
3.2實驗地區(qū)
所選擇的實驗地區(qū)為廣西省某林場,由于該地區(qū)的氣候為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因此近幾年該地區(qū)所種植的桉樹林,成為了薇甘菊病害產生的高發(fā)區(qū)域,整個實驗區(qū)域面積為533.3 hm2,并且薇甘菊的基礎覆蓋率已經超過了50%,而在成熟林中薇甘菊開植物的覆蓋率已經超過了75%,不僅嚴重影響了桉樹林植物的正常生長,并且還破壞了當?shù)氐纳鷳B(tài)平衡,加上該地區(qū)薇甘菊的覆蓋面積已經超過桉樹林最大承受范圍,針對此種現(xiàn)狀,化學除治已經成為目前基礎的防治技術手段。
3.3實驗流程
實際開展除草劑防治實驗之前,首先需要將實驗地區(qū)按照除草劑數(shù)量,以及實驗流程劃分成若干個實驗區(qū)域,并且實驗方法選擇植物莖、葉片噴灑方式,按照實驗方案計算出該區(qū)域除草劑最小用量,隨后均勻的噴灑在薇甘菊葉片以及根莖位置上,直至兩個部位呈現(xiàn)出滴水狀態(tài)。同時將各種除草劑按照實驗小組進行劃分,每種除草劑均需要處理至少三個區(qū)域,并且每種除草劑需單獨設置一個對照小組,該小組所噴灑的為清水;每個區(qū)域面積應不小于900 m2,并且各區(qū)域之間間隔為2m;除草劑噴灑前后需保證48小時內不產生降雨[3]。
為保證實驗結果具有權威性和普遍性,使用除草劑進行實驗時,藥量需按照常規(guī)用藥,并在藥劑噴灑3個月后檢查實驗結果,從中選出3~4種實驗效果較佳的除草劑,針對已經成熟化的桉樹林進行防治效果實驗,整個實驗流程中應保證除草劑使用量的常規(guī)化,并在藥劑噴灑后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檢查防治效果。
除此之外,針對薇甘菊病害嚴重的桉樹林,則需要根據樹木生長情況適當增加除草劑使用量,以此保證防治效果,比如:通過詳細了解桉樹林種植面積、生長情況以及薇甘菊病害程度,需要單獨設置常規(guī)藥量、濃度提高50%藥量以及濃度提高100%藥量,并且選擇單獨噴藥以及噴藥+割藤兩種防治手段,等待防治后3個月、6個月以及12個月檢查防治效果。
4實驗結果
4.1不同除草劑實驗效果
根據表1中相關實驗數(shù)據可知:除草劑在噴灑之前,薇甘菊病害在林區(qū)的覆蓋密度與等級保持在50%左右,而使用草甘膦銨鹽粉劑、紫薇清水劑、草銨膦水劑和滴酸·草甘膦水劑等相關除草劑,并且按照除草劑常規(guī)使用量噴灑三個月后,該實驗地區(qū)的薇甘菊病害覆蓋面積已經降到20%以下,并且以上除草劑使用之后,林區(qū)的薇甘菊病害等級已從第2等級降低至0~1級,由此可見,以上幾種除草劑所產生的防治效果十分顯著,所以需要將其作為桉樹林實際區(qū)域實驗藥劑。如表1,不同除草劑實驗數(shù)據[4]。
4.2不同防治手段實驗效果
由表2中數(shù)據和信息可知,針對薇甘菊病害十分嚴重的林區(qū)來說,即使使用不同類型的除草劑,在防治技術手段的選擇上,噴藥+割藤此種復合型的防治方法所得到的防治效果明顯高于單純的噴藥技術,其中草甘膦銨鹽除草劑在使用噴藥+割藤防治技術手段后,在三個時間段內所產生的防治效果,以及降低病害覆蓋面積與等級等方面具有明顯區(qū)別。
除此之外,不同類型的除草劑在使用總量上,所產生的防治效果同樣具有一定差異性,根據表格中數(shù)據變化趨勢進一步分析,除草劑用量的提高,病害防治效果則越好,尤其在除草劑噴灑六個月以內,不同類型的除草劑中,草甘膦銨試劑所產生的治理效果最高,尤其將該除草劑按照濃度提高50%藥量,并選擇噴藥+割藤復合型防治技術處理后,林區(qū)長達六個月內沒有產生重復病害;紫薇清和滴酸·草甘膦除草劑按照濃度提高100%藥量施藥標準進行實驗后,林區(qū)內至少三個月沒有產生重復病害。如表2,桉樹林薇甘菊防治效果[5]。
5桉樹林薇甘菊防治策略
5.1化學防治
為有效開展桉樹林薇甘菊防治,越來越多的林區(qū)管理部門選擇化學防治,因為化學防治方式是林薇甘菊防治技術手段的重要構成環(huán)節(jié),并且經過優(yōu)化和完善已經取得了一定防治成效。該防治方法主要利用除草劑或者農藥有效清除薇甘菊,由于除草劑和農藥可以有效提高對薇甘菊防治效果,同時除草劑在使用過程中對于其他農作物或者林區(qū)樹木的影響較小,并且經過實驗操作證明我國大多數(shù)除草劑對人體與動物并無危害,所以使用化學防治不僅可以有效清除薇甘菊植物成長的活性,還能夠快速恢復土壤穩(wěn)定性。
5.2人工清除
人工清除技術手段,主要利用人工操控切割設備,有效去除薇甘菊植物的營養(yǎng)供給體,以此有效降低該植物在林區(qū)的基礎覆蓋率。因此使用該技術時,工作人員首先需要利用專業(yè)的除草設備將薇甘菊植物的營養(yǎng)供給體去除,并且收集后集中銷毀,或者將去除的營養(yǎng)供給體反向操作,對薇甘菊植物進行覆蓋,以此降低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此可見,利用人工清除法定期切割營養(yǎng)供給體,可以有效抑制和阻礙薇甘菊植物的成長,進而實現(xiàn)薇甘菊病害的防治,但是此種防治技術手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因此在防治過程中應慎重選擇。
5.3生態(tài)控制
生態(tài)調控防治法需要在薇甘菊植物分布的地區(qū)使用黑膜覆蓋法,以此有效提升地面溫度,同時利用此種遮擋陽光的方式,能夠有效阻隔該植物光合作用,以此有效防治薇甘菊病害問題。同時,還可以積極引進適合的遮蔽物,有效對薇甘菊植物進行全面覆蓋,并且根據該植物生長環(huán)境制定出科學有效的防治方案,進而阻止薇甘菊植物生長范圍的蔓延,以此達到防治效果。除此之外,在生態(tài)控制環(huán)節(jié)中,還可以根據薇甘菊植物生長特性選擇適合的代替物種,以此實現(xiàn)林區(qū)的全面覆蓋,比如:幌傘楓、血桐,利用此種植物生長所產生的代謝物質有效控制薇甘菊的蔓延,從而阻止該植物病害重新產生。
5.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指的是針對薇甘菊植物種類,引進該植物的天敵或者病原微生物等相關物質,以此有效達到薇甘菊病害的防治效果。
薇甘菊植物的天敵主要包含:安婀珍蝶和艷婀珍蝶,以上兩昆蟲主要依靠吸食薇甘菊葉片中的營養(yǎng)和水分而存活,所以能夠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生產速度;寄宿植物則通過自身寄宿在薇甘菊上,吸收其自身的養(yǎng)分,致使該植物枯萎死亡,進而控制薇甘菊在林區(qū)的基礎覆蓋面積與影響等級,同時以上昆蟲以及寄宿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不會對其他植物或者樹木產生明顯的影響與作用,因此不會對林區(qū)生態(tài)平衡造成損壞;病原微生物防治技術手段主要通過生存能力、適應能力較強的細菌感染薇甘菊,致使其快速產生病蟲害,導致葉片壞死甚至直接死亡,而此種病蟲害會形成一種生物循壞,一旦使用后,能夠快速擴散至其他薇甘菊制度,有效暫緩薇甘菊的生長速度。
6結語
由此可見,種林業(yè)有害生物的危害。相信隨著我國對這種林業(yè)有害生物的綜合防治技術的不斷提升,防治手段將會得到較大的提高,從而有效遏制這種林業(yè)有害生物的擴散蔓延,達到綜合防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建堅,容仁立,許祝莨,等.3種除草劑對桉樹人工林地中薇甘菊的防除效果[J].河北林業(yè)科技,2022(4):35-37.
[2]樊林華,李華東,符櫻瀚,等.不同除草劑防治桉樹林薇甘菊試驗[J].桉樹科技,2021,38(4):36-39.
[3]張威,祁進康,吳江梅,等.薇甘菊提取物抗煙草花葉病毒活性研究[J].山東農業(yè)科學,2023,55(1):112-117.
[4]黃志華.林業(yè)有害生物薇甘菊防治技術及實施要點[J].中國林副特產,2022(6):50-51+54.
[5]鐘圣赟,王鑫,曾亞紅,等.薇甘菊生物防治的研究進展[J].熱帶林業(yè),2022,50(4):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