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草莓是我們日常餐桌上重要的果蔬產品,富含豐富的維生素礦質元素,每百克草莓的維C含量達到了80mg,要遠遠高于梨和蘋果,同時還含有多種果酸和有益物質,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以及老年人的保健有著很大幫助。近年來,隨著大眾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對高品質草莓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這也就推動了草莓大棚種植產業(yè)的發(fā)展。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從草莓的育苗、移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幾個方面加強了優(yōu)質大棚草莓高效種植技術的探討,希望通過研究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草莓;大棚;栽培技術
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是一種多年生草本,顏色亮麗,果實香氣濃郁,酸甜多汁,芳香怡人,因其富含多種營養(yǎng)素而被譽為“水果皇后”。它既可以作為鮮果食用,也可以被制成其它的商品,既可以用于商品化,也可以用于園林和盆栽。在大棚栽培中,選用優(yōu)質的草莓,要選用長勢強,果大香濃,口感好,花期短,休眠短,對低溫要求不高的優(yōu)質品種。近年來,由于我國的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草莓栽培技術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我國,由于我國的發(fā)展,反季栽培方式的普及,使得我國的農產品產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大棚栽培已成了一種重要的果蔬培育方式,具有良好的發(fā)展應用價值和應用潛力。在由于在大棚栽培環(huán)境下,草莓處于高熱高濕條件下,易發(fā)生各種病害,因此,控制害蟲就成了大棚栽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育苗技術
1.1育苗地理選擇和處理
草莓在育苗過程中一定要科學選擇種植地,要保證苗圃地土壤疏松多孔,地面平整,同時要避免連續(xù)多年在同一個地塊培育草莓幼苗,連續(xù)多年在同一個地塊培育草莓幼苗不利于獲得高產穩(wěn)產,同時還容易加重病蟲害的發(fā)生。選地結束之后,應該做好苗床地的有效整理。育苗之前應該對種植地進行全面的翻耕處理,結合土壤翻耕每畝追施完全復出的有機肥1000~1500kg,或者添加油渣100kg,硫酸鉀復合肥20kg。先將肥料均勻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翻入到土層以下翻耕,深度控制在25cm以上打破地塊,打破犁底層,并對地面進行耙平處理,清理育苗地當中的根茬、石塊以及枯枝爛葉。冬季進行土壤翻耕處理,能夠更好的接納降雨,同時也能夠熟化土壤,將地下的害蟲翻出殺滅地下害蟲,避免苗期病蟲害的發(fā)生流行。草莓育苗一般采用高畦地埂方式建立苗床,畦面寬控制在2m,高度控制在12~15cm,溝寬控制在20cm,將畦面耙平之后等待育苗。
1.2母株選擇
選用優(yōu)質早、短冬眠、易于開花、花期耐低溫、果實大的優(yōu)質早熟品種,易著色、豐產性、抗逆性、耐高溫、低溫和高濕性[1]。同時,要想獲得更好的果實質量,需要搭配1~2個授粉品種,這樣能夠提高授粉率,增加果實產量和品質。常見的包括了章姬、紅顏,適當的栽種甜查理、法蘭蒂。繁殖母株一般選擇上年預留的結果,數量相對較多,產量較高,無病蟲害的健壯植株,或者從大田生產的植株當中培育匍匐莖或者新的莖苗,有條件的可以選擇使用組織培養(yǎng)的脫毒無病的草莓種苗。在生產過程中自留苗應該從匍匐莖發(fā)生能力較強的植株上選擇并進行進一步的提純復壯,培育健康無病的壯苗。匍匐莖苗應該具備完整的植株,根系生長較為健壯,不存在病蟲害,植株上會灼生3~4片葉子,新的莖基部直徑在0.6cm以上,側根數量在8條以上。
1.3母株的栽植
3月中旬進行育苗處理,在寬2m的畦面上進行栽植處理,每個畦面栽植兩行,行距控制在1.8m,株距控制在60cm,每畝栽質量控制在500株。母株栽植采用挖掘栽植方式,一邊覆土,一邊栽植,并輕輕提一下植株,保證植株直立生長,根系舒展,栽植深度以不埋心葉為主,根部不能落入栽植完畢之后,應該灌溉一次透水[2]。
1.4苗圃管理
在整個秧苗培育階段,應該注重做好灌溉和科學施肥工作。整個苗期需要追施復合肥三次。第1次在栽植后的15~20天進行,每畝使用氮磷鉀復合肥5kg,第2次應該在栽植后的45天進行,每畝施肥量控制在5kg,第3次在栽植的65天進行,每畝施肥量控制在7.5kg。幼苗在培育過程中積極推廣應用滴灌方式,這樣能夠提高淡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能夠保證灌溉更加針對性。在壟溝鋪設專用的滴灌帶進行噴水處理。噴水時間和噴水次數結合土壤墑情綜合確定,看到苗床露白時要及時的開啟噴水閥門,保障噴霧均勻。除了做好施肥灌溉工作之外,還應該做好苗床的松土除草工作[3]。結合施肥灌溉,進行淺翻耕處理,清除苗床雜草。當生長出新的葉子之后,應該及時將下部的老黃葉子和病害葉子摘除,發(fā)現(xiàn)花蕾花絮時要及時摘除。草莓苗匍匐莖延長之后,應該將匍匐莖向其面兩側擺開,并用土壤輕輕壓住,促進幼莖基部的生長。
1.5幼苗假植處理
6月上旬到7月上旬選擇陰天將移栽的地塊進行整平處理之后,制作一個寬1.5m的畦,高度控制在25cm,溝寬控制30cm。假植之前應該對育苗地進行一次灌溉處理,第2天選擇2~3片葉子展開、根莖健壯的幼苗帶土挖出,按照株距15cm,行距20cm的規(guī)格進行移栽,一邊移栽,一邊灌溉定根水。假植結束之后,應該及時搭建小拱棚并進行這樣處理,做到日蓋夜揭,防止植株水分散失,移栽3~5天之內,每天灌溉1~2次,保持土壤墑情達標,移栽成活之后應該及時將遮陽網去除,同時進行苗床地松土、除草,追施氮磷鉀復合肥一次,每畝使用量控制在5kg,灌溉2~3次[4]。每周選擇使用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濕,連續(xù)使用2~3次。當假植的秧苗生長出2~3片新葉之后,及時將下部的老葉去除,8月中旬之后保持葉片5~6片,控制好水肥,保持苗床土壤干燥整潔。一般在8月下旬幼苗就可以出土,在挖苗時要保證根據完整莖葉不受損傷,做好幼苗的分級處理工作,將合格苗和不合格苗分開擺放,及時去除不合格的秧苗。
2成苗移栽
2.1種苗選擇
采用大棚栽培,使草莓的營養(yǎng)生長期顯著減少,開花期和成熟期都有顯著的提高。在壯苗的培養(yǎng)中,通常采取營養(yǎng)缽苗和帶土墩的方式進行,降低了根的損害,縮短了緩苗時間,并增加移栽后的存活率。壯苗培養(yǎng)標準:生長良好,葉片大,葉色深綠色,6~8個葉片,葉柄強,新莖長1.0~1.5cm,苗重在25g以上。脫毒草莓苗減少種苗帶毒率,移栽后草莓長勢旺盛,提升草莓苗的自身免疫力,抵抗病蟲害感染幾率,減少草莓病蟲害的用藥次數。草莓的定時時間應該在植株分化后一周左右進行,一般情況下草莓在八月中到九月初進行定植。每畦栽2排,間距30cm,株距20cm,每畝定植量控制在7000~9000株,播種深度以不埋心為宜。在栽種過程中,草莓的根部面向畦槽,以便以后的花序可以伸展到畦面兩邊,以有利于透氣和果實的主要是,方便果實的采收。
2.2整地處理
推廣太陽能高溫消毒技術。6月至8月,草莓拉秧后及時翻耕灌水淹沒草莓田,并添加充足的有機質,用大棚膜覆蓋并壓實四周。夏季高溫時膜下溫度達60℃以上,可有效降低土壤的蟲源病源基數,達到土壤消毒作用。在消毒處理之后注重做好施肥處理工作。建設寬5m、長50m的發(fā)酵池,安裝翻拋機,在池內放入稻殼、米糠等植物秸稈添加糖蜜、生物菌種等進行發(fā)酵,先是厭氧發(fā)酵,15天翻一次并加入菌種,30天后再進行有氧發(fā)酵,發(fā)酵時間20天左右,期間每天測量溫度和濕度,根據溫濕度適時調整池內秸稈比例。整個發(fā)酵時間約60天左右,8月份把堆肥耕翻到土壤里,可以改善土壤透氣性和增加有機質。自然農法做出來的堆肥能抑制病菌,可以做為育苗基質進行草莓育苗,為廣大農戶提供優(yōu)質種苗。在播種前2個星期左右,預先將大棚薄膜固定,增加溫度,并進行室內的殺菌。采用硫磺熏蒸法進行消毒,可以有效地殺死大棚表面、墻壁和棚架上的病菌,減少病蟲、白粉病,灰霉病的發(fā)生流行率生。一般在八月進行整地,施用5000~6000kg/畝的完全腐熟的有機肥和40~50kg/畝的氮磷鉀三元復混肥料,再翻耕。采取南北方起高畦壟種植,畦面寬50cm,畦面寬30cm,壟高30cm,畦面平整。還可以將畦壟改為圓弧,方便地膜覆蓋、管理和澆水。
2.3地膜覆蓋
在大棚內進行適當的扣膜和保溫是草莓栽培的核心技術。適宜的扣膜時機通常是在幼苗萌發(fā)后,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接近于冬眠期。大部分的草莓在十月末進入休眠狀態(tài),在休眠期間,也會有花蕾的分化。這個階段主要是控制草莓不進入休眠期,又不能夠影響到草莓的花芽分化。本地棚內扣膜適宜于十月中旬、下旬,室外最低溫度為5~8℃時進行。在大棚扣膜后1~2個星期內進行地膜覆蓋,一般選擇具有良好韌性的黑色薄膜,由于其透光性能不好,對野草的生長有一定的壓制作用。在早晨氣溫升高之前、下午氣溫降低之后或在多云天氣時都可以采用地膜覆蓋。覆蓋后應及時破膜放芽,在不損傷幼芽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少裂口。薄膜固定后要及時觀看。采用滴灌種植方式攏間鋪上一條滴灌帶。
2.4大棚草莓栽培的環(huán)境要求和管理
2.4.1調節(jié)氣溫
草莓的溫度有很高的控制,通常在生長初期溫度要高,后期溫度要低。大棚栽培的草莓通常在16~28℃之間,如果氣溫超過30℃或小于5℃,則對草莓的生長發(fā)育不利。冬春季節(jié)溫度較低,為了使其在嚴寒期達到最佳的溫度,就必須在大棚中增設一個小型的拱棚,并用薄膜覆蓋,以確保草莓的生長發(fā)育所需的溫度。在晴朗的日子里,溫度超過30℃的時候,要做好通風降溫工作。草莓各個生長時期對氣溫有一定的要求,在花芽形成初期,白天氣溫為23~28℃,夜間為16℃左右。當進入初花階段之后白天氣溫為22~26個,夜間為10℃。在進入開花結果期可以把室內的氣溫降到合適的程度,通常是在20~25℃夜間保持在8~10℃。從果實膨大至成熟,白天氣溫維持在15~20℃夜間調控到5℃以下[5]。冬季室外氣溫偏低時,要從大棚頂面進行透氣,在當日天氣回暖后,如果頂面通風口無法達到降溫的條件,也可以采用中空或底層掀膜。
2.4.2濕度調控
在草莓開花結果初期,大棚內的相對濕度要維持在70%以上。為了保證大棚的溫度和濕度,應選擇透明的、透明的、沒有滴液的薄膜,既可以提高棚膜的透明度,又可以防止薄膜上的水分對光線造成的傷害,也可以防止水分滴落在草莓的花柱上,造成不能結果,避免引起病害。在草莓開花后,由于室內環(huán)境中的相對濕度較高,會導致果實脫落或腐爛,這段時間的濕度要保持在40%以上。為了防止?jié)穸冗^大,可以采用打開通風口進行調整。另外還需要加強對光線的控制,采用紫外線UVB補光燈。UVB小太陽補光燈的光譜集中于紅光區(qū)和藍光區(qū),是植物生長的最佳光源。草莓開關棚前后開啟補光燈,每天早晚各一次,補光2~2.5小時,陰雨、雪天、霧霾等惡劣天氣,全天開啟補光燈14~16小時,提高草莓光合作用效率,增強植株的免疫力,減輕灰霉病的發(fā)生程度。
2.4.3施肥管理
從定植至開花期。每公頃施含微量元素的氮、磷、鉀(30-10-20)水溶肥75~90kg和黃腐酸鉀(15kg/公頃)或有機水溶肥(60kg/公頃),分4次施用,7~10天1次。開花至坐果期。每公頃施含微量元素平衡配方氮、磷、鉀(15-15-15)水溶肥60~90kg,分2次施用,7~10天1次。結果期至收獲結束。采收草莓鮮果后每公頃施用含微量元素的氮、磷、鉀(14-6-40)水溶肥675~900kg和滴灌黃腐酸鉀(15kg/公頃)或有機水溶肥(60kg/公頃),分15次施用,7~10天1次。
2.5病蟲害防治
2.5.1物理防控技術
一是防蟲網阻隔害蟲,在棚室四周安裝防蟲網,有效阻隔夜蛾及蚜蟲進入。二是懸掛黃藍板誘殺蚜蟲及薊馬,9月份草莓移栽緩苗后開始懸掛黃藍板,黃板與藍板間隔懸掛。三是利用硫磺熏蒸器預防白粉病,草莓白粉病對是草莓的危害嚴重,發(fā)病周期長,防控難度大。11月蓋膜后即可懸掛熏蒸器,見病后增加硫磺使用量。
2.5.2生物防控草莓紅蜘蛛
草莓紅蜘蛛對草莓危害大,高溫和干旱容易爆發(fā)成災,化學藥劑防控難根除,且容易產生抗性,還對草莓果品的安全造成隱患。釋放捕食螨方法:一是病葉、蟲葉、老葉及時摘除,二是均勻把捕食螨撒在草莓葉上,一株一葉,每畝用量5~6瓶(5萬只),三是已發(fā)生紅蜘蛛的草莓園采果后可選用低毒農藥(印楝素、魚藤酮,愛卡螨,螺螨酯)進行葉片局部處理,四是噴藥5天后用清水噴除藥殘,待葉片干后釋放捕食螨。以后每月釋放一次,視紅蜘蛛發(fā)生的量確定釋放捕食螨的量及頻次。不用打藥達到防控紅蜘蛛的目的,減少勞動力,提高草莓品質。
2.5.3誘捕器捕殺斜紋夜蛾
斜紋夜蛾秋季危害草莓,常造成草莓缺壟斷苗,化學防控難度大,容易產生藥害。每年6~8月在育苗地安插誘捕器,9~12月在草莓壟上安插誘捕器,按照每畝1~2個,每月更換一次誘芯。整個草莓生長季減少農藥使用次數5次,節(jié)本增效明顯。
2.5.4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防治
嚴格按照《草莓促成栽培安全生產技術規(guī)程》綠色草莓生產推薦用藥,確保草莓在生產上達到綠色標準。防治草莓炭疽病可選用百抗,白粉病選用多抗霉素,寡雄腐霉素、枯草芽孢桿菌、硅鯊,灰霉病選用哈茨木霉菌、灰霉特,枯草芽孢桿菌、硅鯊,病毒病選用寧南霉素、嘧肽霉素,夜蛾類、菜青蟲類可選用短穩(wěn)桿菌、除蟲菊素、茶皂素、短穩(wěn)桿菌,螨類可選用苦參堿,細菌性病害可選用加收米(春雷霉素)。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棚草莓在栽培管理過程中,一定要從品種選擇科學移栽加強田間管理,尤其是應該注重光照溫度濕度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提高植入的抵抗能力,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流行。當田間達到防治要求之后,應該推廣應用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并始終堅持農業(yè)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的模式,注重加強大棚草莓常見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處理,提升草莓產量品質。
參考文獻:
[1]吳國華.大棚草莓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23):109.
[2]趙美芹.大棚草莓高效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4(11):101-102.
[3]孟凡成.長豐縣草莓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5(23):92.
[4]郭立國,韓太利.優(yōu)質草莓大棚高效種植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21(7):318-320.
[5]馮琳,韓彩娥.大棚草莓高效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