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的農業(yè)經濟水平也進一步提高,玉米在農業(yè)中具有極強的經濟效益與使用價值,因此在現代農業(yè)中運用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已成為學界熱點話題。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意義,深入探討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運用方式,以供業(yè)內人士參考。
關鍵詞:現代農業(yè);高產玉米;玉米種植
現階段我國對于農業(yè)經濟的關注程度已進一步提高,在進行農業(yè)種植的過程中,極易受到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明確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運用要求,掌握相應的運用方式,并針對玉米種植過程中各類常見的病蟲害進行防治,可以獲取到更好的栽培效果,對于我國農業(yè)經濟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玉米高產栽培的意義
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在進行高產玉米種植的過程中,也需要對各類資源進行優(yōu)化與改良,通過創(chuàng)新與引進新型材料以及新型品種的方式進行玉米原有性狀的優(yōu)化,而后通過科學的栽培方式與病蟲害預防措施為整體產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我國在發(fā)展過程中,玉米作為一類主要農業(yè)作物,對于我國農業(yè)經濟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玉米產量的提高可以擴大農業(yè)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提高我國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目標,對于我國農業(yè)經濟的長遠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1]。
2 玉米高產栽培技術運用
2.1土壤選擇
在運用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土壤水肥變化充分關注。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其對土壤的適應程度極高,并且在發(fā)育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因此玉米本身對于土壤的需求程度相對較高。在進行玉米栽培的過程中,我國農業(yè)科研人員在農業(yè)種植方面的關注度極高,因此玉米已經可以適應大量區(qū)域的種植要求,但總體來看,我國的玉米栽培技術應用效果仍相對較差,難以滿足時代發(fā)展下的玉米栽培要求,而過于松散的土質也導致無法針對各類較為復雜的環(huán)境進行玉米栽培。但是在進行玉米栽培技術運用的過程中,為達到玉米高產栽培這一目標,選擇適宜的土壤進行播種也成為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方式。在選擇土壤的過程中,需要選擇土質較為松軟的區(qū)域進行玉米種植。若有必要,相關技術人員可以采集土壤樣本檢測土壤內部的各類營養(yǎng)物質含量,選擇適宜的區(qū)域進行玉米種植,為玉米的生長提供充分且有力的保障。若土壤內部的營養(yǎng)物質不足,則可以通過施肥或輪作的方式提高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含量,在種植區(qū)域選擇完成后,需要通過合理的排水與灌溉設施建設,為玉米生長提供充分的水肥保障,從而達到玉米高產栽培種植目標[2]。
2.2選種優(yōu)化
科學的種子選擇可以保障玉米的整體產量,在進行玉米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根據玉米的生長需求科學地進行相關產量的調整,玉米種植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地區(qū)會產生不同的表現,并且極易受到來自各類客觀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因地制宜的要求,對玉米進行科學選種,弱化客觀因素的影響。在進行種植的過程中,因新賓縣位于我國的北方地區(qū),所以需要選擇適宜我國北方地區(qū)種植的玉米種子類型,東北地區(qū)擁有廣袤的黑土地,并且四季分明,因此需要根據這一地區(qū)的環(huán)境對玉米種子的類型進行合理調整。玉米種植的過程中需要選擇根系相對扎根較深、生長周期相對穩(wěn)定、具有抗寒與抗旱能力的玉米種子,并且需要確保玉米本身具有一定的抗風能力,以便應對大風天氣,部分較為低洼的地區(qū)需要選擇可以具有較強吸水能力的玉米品種,并且借此提高玉米的生長效果。東北地區(qū)的夏季降水量相對較少,因此為確保種子的發(fā)芽率,需要選擇部分具有抗旱能力的品種,并且通過晾曬等方式來清理種子中可能存在的蟲卵,從而提高玉米的整體產量,保障種子外觀的一致性,也可以提前2天左右進行風干除菌,進而達到保障玉米生長效果的目標[3]。
2.3種子處理與播種
科學的種子處理對于玉米生長效果的影響相對較大,因此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及時挑選出可能存在的殘種與病種,之后根據發(fā)芽期的要求以及土壤的實際情況進行土壤的基礎水肥調整。為避免地下害蟲對玉米的生長產生影響,需要對玉米進行拌種,并在玉米種子下方5cm左右處進行基肥與藥物的放置,預防地下害蟲。玉米種子種植過程中的合理性與后續(xù)產量的關聯(lián)性極強,在進行播種前,需要對土壤進行合理有效的翻耕,并將其翻耕的深度控制在15cm左右,若土壤地層存在類似病害,則可以適當加深翻耕的深度,并向土壤中拌入相應的殺蟲劑,從而起到預防地下病害的作用。不同地區(qū)種植過程中的土壤大環(huán)境也會有所不同,并且部分人員的播種時間會相對較早,因此對于較早播種的玉米需要將翻耕的深度進一步加深,并且通過適當的澆水,提高玉米的發(fā)芽率與成長效果。若播種時間相對較晚,需要將種子埋入的深度適當減少,確保玉米的正常發(fā)芽。部分情況下的環(huán)境會相對干燥,而土壤中水資源因此也會較為缺乏,此時需要進行深耕深種,并且及時進行澆水,而在干旱結束后,需要對土壤進行操作,避免土壤出現風蝕現象的可能性,保證玉米的產量可以得到有效提高?,F階段的播種方式也有所創(chuàng)新,在我國傳統(tǒng)的播種過程中,發(fā)芽期的根莖不能深埋于土壤中,故通過條播方式調整不同玉米間的距離,為玉米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保障也成為時代發(fā)展下的另一項基本要求,通過此培養(yǎng)方式,可以為種子提供較為充足的水肥保障,而通常需要將前后間距控制在15cm左右,而深度在5cm左右時為最佳,之后采用相對松散的土壤進行覆蓋,提高土壤的透光性與透氣性,為玉米的正常發(fā)芽提供保障。我國北方天氣相對寒冷,因此播種時間也相對較晚,通常會在南方播種完成后的一個月左右進行播種,普遍為四月到五月間進行播種,因此需要根據這一特性選擇適宜的播種類型與播種品種。播種工作進行前,需要對種子進行合理的晾曬除菌,之后放于水中晾曬24小時左右,此方法廣泛適用于北方天氣,可以避免播種完成后種子因缺少水分而導致自身生長緩慢的情況出現。播種工作需要連續(xù)進行,保持在同一時間進行,避免因播種時間不同導致最終的播種產量受到影響的情況出現,通過對殺蟲劑與其他物質養(yǎng)分的科學分布可以達到加快養(yǎng)分吸收的作用,使種子得以快速發(fā)芽生長[4]。
2.4種植管理
科學的種植管理工作對于種植工作完成后整體產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針對玉米種植進行合理的種植管理。種植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水肥管理工作對于間苗工作開展的影響。玉米在播種間隔調整完成后,需要科學地進行種植管理,通過除弱留強的方式進行玉米種植,分析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過多,極易導致幼苗出現澇死的可能,而水分不足可能導致玉米無法正常生長,因此在開展種植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將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控制在相對合理的范圍內,進而為玉米的健康生長提供較為充分有力的保障。
玉米生長過程中需要分析生長階段,在營養(yǎng)生長階段與生殖生長階段,其對于養(yǎng)分的需求極高,因此相關的人員也需要根據這一情況選擇適宜的培育方式,并適當進行灌溉,保證雌穗粒的穩(wěn)定生長,加快玉米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平穩(wěn)轉化速度,從而為玉米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溫與養(yǎng)分供應,實現其生長過程的平穩(wěn)轉化,避免生長過程中葉片受到嚴重損壞的情況出現,為玉米的健康生長提供較為充分與有力的保障。玉米在吐絲期時,氮肥的含量不可過高,因此在這一階段需要避免氮肥的施加,避免氮肥提供過多而對玉米的開花期造成嚴重影響,玉米成熟階段對玉米的生長發(fā)育影響相對較高,因此需要在此階段進行最終的補肥,提高其生長效果[5]。
2.5肥水管理
科學的水肥管理流程可以為玉米栽培工作提供充足的應用,總體看來玉米的生長周期相對較短,因此為確保玉米的生長可以獲取到充分的肥力供應,需要采用基肥來提高土壤的肥力,避免玉米種植過程中因肥力供應不足而出現玉米大幅度減產的情況。在玉米種植的初期需要提供充足的基礎肥力,并且借此達到基礎的種植要求,將土壤成分進行改良,將有機肥料的養(yǎng)分優(yōu)勢充分凸顯。有機肥料施肥可以避免傳統(tǒng)施肥過程中產生的化肥殘留與環(huán)境污染現象,而通過有機肥的肥力供給,可以將肥力的效果進行提高,在避免出現環(huán)境污染的同時,降低出現燒苗現象的可能。目前農家肥在每667m2土地中加入2m3左右,采用均勻平鋪的方式便可以起到較好的肥力供應,在初期可以在肥料中適當加入氮肥,從而保障玉米的產量,采用氮磷鉀復合肥可以在保證產量的同時起到阻水劑的作用,避免出現玉米秸稈倒伏等情況。
3 玉米常見病蟲害防治
3.1玉米常見蟲害防治
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紅蜘蛛、玉米螟以及玉米黏蟲等均作為常見的蟲害種類而存在,因此本文以此三種蟲害為例分析其防治對策。玉米種植過程中,紅蜘蛛主要在玉米抽穗后出現,可以對玉米的葉片造成損害進而對玉米的生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紅蜘蛛會積聚在玉米葉片上方,對玉米的葉片進行啃食,隨著病蟲害的持續(xù),玉米的葉片上方會出現大量黃白色的細小斑點,此時若不及時救治,玉米葉片將因長時間未被治理而出現死亡現象,葉片的減少導致玉米光合作用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玉米的整體產量也會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為達到玉米高產種植這一目標,紅蜘蛛病害的防治工作也顯得異常重要,紅蜘蛛本身具有越冬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早春或者秋后對田間進行灌水,從而消滅越冬紅蜘蛛,若當年的紅蜘蛛病害較為嚴重,也可以通過低濃度、輕危害的農藥進行紅蜘蛛病害的預防,此防治工作可以稱為化學防治,防治過程中可以使用40%樂果乳液與20%三氯殺螨醇混合進行噴灑防治,也可以采用瓢蟲進行物理防治,均可以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玉米螟又可稱為玉米鉆心蟲,本身為一類多食性玉米害蟲,可以對玉米的各部位造成嚴重危害,而此害蟲的幼蟲甚至會對玉米心葉造成損害,導致玉米葉片生長后便存在大量的小孔,因此遇到大風天氣后葉片也更易折斷,此外幼蟲也會鉆入到雄花的內部進行啃食,導致雄花倒伏,因此在進行玉米螟防治的過程中,需要首先清理田間存在的秸稈與苞葉,以防蟲卵留存。而后可以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進行玉米螟的防治,并且通過天敵防治的方式提高防治效果。
3.2玉米大斑病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概率極高,新賓縣位于我國東北地區(qū),因此該地區(qū)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概率更高。玉米在感染此病害后,首先會在葉脈區(qū)域出現延伸,并且因田間的濕度相對較高,因此病斑區(qū)域會出現大量的褐色霉狀物聚集。因此種植人員需要時刻關注玉米田間的溫度與濕度,當田間溫度處于23℃左右且濕度相對較大時,玉米大斑病的發(fā)生概率極高。針對玉米大斑病可以在開始階段進行預防,首先選擇適宜東北地區(qū)種植且具有較強抗病害能力的玉米品種進行種植,并在種植前向土壤中加入適量的基肥,通過充足的肥力提供,提高玉米的抗病害能力。之后需要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及時清理掉玉米根部的兩片葉子,起到降低田間內部溫度的作用。后續(xù)需要給予田間管理工作充分關注,通過合理的輪作與早播,預防玉米大斑病的生成。若種植人員發(fā)現田中存在感染玉米大斑病的植株,需要立刻進行拔除,并清理周圍區(qū)域,避免玉米大斑病出現大規(guī)模蔓延等情況,為玉米的健康生長提供有力保障。若發(fā)現田間患病狀態(tài)過于嚴重,可以使用50%甲基硫菌靈與50%多菌靈進行防治,每間隔10天左右進行一次噴灑,為防治效果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3.3玉米枯葉病
玉米在感染枯葉病后,其表面會出現水滴形狀的灰色斑點,并且難以通過肉眼觀察的方式發(fā)現,而隨著時間的推延,斑點的大小會持續(xù)擴大,并且沿著葉脈方向產生延伸,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較大的暗黑色斑塊,并且產生脫水等情況,并且在后期出現縱列等情況。若治理不及時而出現病斑融合,將會導致葉片變灰黃色,并且出現葉片枯死等情況。此病癥在雨天極易被發(fā)現,在雨季其上方會出現大量的黑色霉點,并且部分抗病能力較差的玉米品種在感染后會短期內出現死亡等現象。而雨天其也會同時呈現出暴發(fā)態(tài)勢。經相關人員檢測探究后發(fā)現,此病癥在氮肥供應不足時的發(fā)生概率會上升50%以上。因此地方種植管理人員需要幫助當地人員樹立起明確的防治意識,并且及時地進行處理,提高植株自身的免疫能力,在收獲階段也需要對秸稈進行集中處理,保證田地間始終處于較為整潔的狀態(tài)。在種植過程中降低種植的密度,提高種植區(qū)域的通風狀態(tài)。在玉米收獲完成后,需要及時針對田間進行清理。若已出現病害,則可以通過多菌靈500倍液和甲基硫菌靈600倍液混合進行噴灑防治。玉米是否感染病害對于玉米后期生長的影響極大,因此相關種植人員需要給予此類工作充分關注,為玉米高產這一目標的達成提供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玉米在種植過程中極易受到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必須對栽培過程中各類常見的病蟲害進行防治,優(yōu)化玉米栽培種植技術的運用效果,以此達到提高玉米產量的目的。在進行玉米栽培的過程中,需要充分注重對玉米種子的管理與土壤水肥含量,通過多方面的協(xié)調,為玉米整體產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宋桂嬌,薛曉玲,邴冬雪.玉米信息化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J].農業(yè)工程技術,2022,42(12):48-49.
[2]楊秀芳.玉米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1(10):195-196.
[3]鄭興海.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1(03):154+156.
[4]祝頌.玉米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種子科技,2021,39(02):45-46.
[5]申惠勇.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J].鄉(xiāng)村科技,2020,11(33):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