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資深吃貨,在觀看各類影視劇時總是忍不住關心主人公在吃什么,到最后劇情模模糊糊,美食卻是過目不忘,隔屏口水橫流。
今天的“食物研學”小課堂就讓我們來辨別一下,餐桌上哪些是正宗“國貨”,哪些是“海外移民”吧!
小麥:庶女翻身記
別看小麥長著一副土味憨厚面孔,卻是實打實的進口物種。有的同學可能看到標題就想反駁我:中國古代所說的“五谷”里不是有“麥”嗎?黍、稷、菽、麥、稻,這我會背??!憑什么說人家是外來物種?這事就牽扯到小麥的苦命身世了。
大概在先秦時期,小麥從西亞“新月沃地”傳到了國內。其實,人類第一次采集小麥的種子大約在一萬年前,歷經五千年的雨雪風霜之后,它才來到中國,并且在漢朝的時候開始普及推廣。
和正宗國牌糧食粟相比,小麥真的算是個后來者,雖然是外來的和尚卻念經不靈,因為中國最初的大地上缺少灌溉等種植小麥必備的條件,所以它一如不受重視的名門貴胄庶女,雖然前途光明,但起初沒有什么存在感,低眉順眼地忍了幾輩子,才最終在唐朝時迅速躥紅,力排本土莊稼粟和稻的“打壓”,站穩(wěn)了糧食界的C位;到宋朝以后更是風光無兩,徹底走上人生巔峰。
粟:仙女淪落記
在小麥稱霸糧食界之前,我們老祖宗的心頭大愛是稻和粟。關于水稻,咱們后文會重點介紹,這里不再贅言,先來說說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米。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粟的誕生伴隨著一段創(chuàng)世神話,真是玄之又玄。我國著名的農學家、北朝時期的賈思勰曾經在《齊民要術》中援引了《尚書·周書》的一段話,交代了粟驚天動地不平凡的降臨史,“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意思是說偉大的神農當政的時候,粟猶如仙女般從天而降,落在中華大地上,于是神農福至心靈,耕好田地,把種子給種上,從此這仙女就在華夏安了家。
因為粟自帶仙氣兒,又吃苦耐勞接地氣兒,生長期短,非常適合北方干旱少雨更缺灌溉的自然條件,很早就成為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口糧,所以粟在國人心目中地位很高,很多詩人都揮毫潑墨歌頌過它,就連漢代的小兒都會唱“雖有千黃金,無如我斗粟”的歌謠。如果你不小心穿越到先秦時期,最好的美食都是由粟制作而成的,至于口味,那就見仁見智了。
但是讓人費解的是,它為何最終被小麥和水稻取而代之了呢?
揭秘:穿越到先秦,你能吃點啥?
假如乘坐時光機回到歷史長河中,你記住,千萬不要回到先秦去,因為那是一個餓死吃貨的時代。那會兒的農作物,當然都是純天然綠色無污染,但是制作工藝非常粗暴——去皮,烹調手法極其簡單——煮熟,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亦很低——餓不死就成。再高明的廚子面對純之又純的五谷,也只能熬點粟米粥,配上點葵、藿、薤、蔥、韭這些野菜,少滋寡味,無肉不歡的朋友算是找到了一個減肥的最佳食譜。
水稻:“半壁江山”養(yǎng)成記
與苦命的小麥的奮斗史不同,水稻家在華夏(我國自有物種),系出名門(神農氏親手發(fā)現的),一直牢牢占據著糧食界的“半壁江山”??赡阒绬??它可不是生來就能吃的,水稻這個小妖之所以變得溫婉可人,都是人類馴化的結果。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上古神話中,了不起的神農氏曾嘗百草,辨五谷,因此獲得了藥學和農學兩枚光榮的勛章。水稻,也是神農他老人家在鑒別野草毒性之余順手發(fā)現的,從此中華大地上才有了稻谷的身影。這個神話故事雖然查無可證,但卻充分說明了水稻是糧食界的“土著”。
稻谷雖然看上去味道清新、白胖無害,可也是個倔強的物種呢!上古時代,中華大地上只有野生稻,但距今一萬年前,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已經在培育水稻了,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明遺址,考古學家發(fā)現了距今6700 多年前的晚秈稻,它的模樣已經中規(guī)中矩,不再是野生稻的容顏,這說明我們祖先的馴化水稻史還得往前提。后來長沙馬王堆漢墓也出土了稻谷,它的籽粒已經相當壯碩,說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時,稻谷已經修成正果,從野草變成了糧食。
揭秘:水稻的憋屈史
在先秦,特別是西周前,水稻還是一朵上升期的“小花”,盡管渾身能耐,卻不怎么引人注目。那時候的人注重祭祀,舉行儀式時,他們往往用一等容器簋來盛放黍(北方的黃米)和稷(高梁),二等容器簠來盛放稻和粱(小米)。古人的禮儀活動講究等級森嚴,不同規(guī)格的活動使用不同的禮器,就連音樂也分三六九等,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們是重視黍稷輕稻粱?。∈蝠⒌奈兜栏緵]法和稻谷比,不過在那個烹調粗糙、氣死廚神的時代,沒法講究啦!
胡豆、番茄、洋蔥:
外來家族遠洋記
看過一些歷史書籍的同學都清楚,漢朝以來,我華夏和國外往來密切,進口了不少食物,大大地豐富了祖先們的餐桌。這些東西類別雖多,但從名字上一眼就能看出是土是洋,我將它們大致分為“三大家族”。
一、胡家
主要成員:胡椒、胡桃、胡蘿卜等
這一家人整整齊齊,大多是西漢、東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和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的,胡蘿卜早早就從伊朗出門,真正來到中國時已經到了宋元時期,至于原因,史學家還沒有給出確鑿的答案。
大多“胡家人”還是雷厲風行的,跟著大漢外交官張騫,沿著絲綢之路跑來一批,后來又在唐朝時跑來一批——波斯棗、無花果、菠菜、開心果什么的,所以大唐都城的飲食文化一直很發(fā)達。
二、番家
主要成員:番茄、番薯、番木瓜
好了,現在終于等到了你們心心念念的東華帝君烤紅薯的食材,它的名字確切地說叫番薯,這個“番”字說明了它的出身——進口物種。我國古代人們習慣把進口的作物冠之以“番”字。明代的著名科學家徐光啟還專門寫過一篇關于紅薯的考據文章,名字叫《甘薯疏》,里面說:今日所食之番薯,來自外洋。算是給了番薯一個確切的“名分”。
番薯是來自遙遠美洲的農作物。它們到中國來的時間非常晚,大概在明朝時,不過也照樣吸引了一批好奇心強的小伙伴,什么玉米啦、花生啦、向日葵啦、土豆啦、菠蘿啦,它們都跟著番薯完成了大移民。
三、洋家
主要成員:洋蔥、洋白菜
這個家族大多是清朝末年來華的,同路人還有西葫蘆、菜花等,畢竟這個時候的中國人也開始接觸西餐了,這些可是不可或缺的食材。
“民以食為天”,我們的祖宗向來重視自己的餐桌。今天我們介紹的這些食物,都和民生息息相關,卻都來自不易,是不是也讓你生出了些唏噓之意呢?“一粥一飯當思來自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老祖宗說的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