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艷
摘 要:黃瓜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蔬菜之一,不僅氣味香甜口感好,還能清熱解毒,深受大眾的喜愛。近年來,我國對于黃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黃瓜種植范圍也在不斷擴大?;诖?,本文簡述了黃瓜的營養(yǎng)價值及經濟價值,深入研究了高海拔露地黃瓜種植技術和黃瓜病蟲害防治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海拔地區(qū);黃瓜種植;病蟲害防治
目前,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qū),黃瓜已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黃瓜的質量與產量不僅會受氣候、溫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還與種植管理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威寧縣作為貴州省海拔最高的縣,低緯度、強日照為其農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下面將結合威寧高海拔地區(qū)的氣候特征綜合分析黃瓜種植技術。
1黃瓜的營養(yǎng)價值及經濟價值
1.1營養(yǎng)價值
黃瓜,又名胡瓜、青瓜,是由西漢時期的張騫從西域帶回中原的。黃瓜的果實顏色一般為油綠或翠綠,果實表面有小刺,黃瓜莖上覆有絨毛,汁液豐富,葉片的外觀上有3~5枚裂片,也覆有絨毛。黃瓜的莖上還生有小卷須,黃瓜藤可以通過這些小卷須沿架向上攀爬。黃瓜中除了含有大量的水分之外,還富含維生素、胡蘿卜素,以及少量糖類、蛋白質、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黃瓜不僅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抗腫瘤能力,還能有效治療慢性肝炎,黃瓜中的纖維素還具有促進腸胃蠕動和加快排泄、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1.2經濟價值
黃瓜是我國最受歡迎的蔬菜之一,是天然綠色的功能食品。目前,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黃瓜已經在海外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我國目前是黃瓜的出口大國,在出口鮮黃瓜的同時,還開發(fā)出許多黃瓜系列的產品,在國內外的商品市場上均十分暢銷。例如,蔬菜干中的脫水黃瓜片以及黃瓜粉、黃瓜罐頭、黃瓜咸菜等系列加工產品。除此之外,黃瓜還能用于醫(yī)藥、化妝品、食品添加劑、調味品和保健食品的研制,經濟效益較高。
2高海拔露地黃瓜種植技術
2.1整地與施肥
黃瓜喜愛溫暖的生長環(huán)境,耐寒性較弱,生長溫度一般為10~30℃,溫度過高會影響黃瓜的光合作用。同時,黃瓜還有喜濕不耐澇和喜肥不耐肥的特性,最適合黃瓜生長的空氣與土壤濕度為60%~90%,黃瓜田的幼苗需水量較少,只要維持在60%~70%即可。黃瓜后期結果需水量較大,土壤濕度在80%~90%之間為最佳??諝庀鄬穸冗^高會導致黃瓜發(fā)病,進而影響黃瓜產量。在黃瓜的生長過程中,需要施入大量肥料,尤其是在后期結果期間,用肥量占總需肥量的80%以上。黃瓜對于光照的要求并沒有那么嚴格,一般日照時數在8~11h之間即可。所以在選擇黃瓜的種植區(qū)域時,宜選擇土壤肥沃、透氣性好的地塊。需要注意的是,黃瓜不能與瓜類作物連作,因此要選擇近3年內未種植過瓜類作物的地塊,且至少輪作過2次的土壤。黃瓜的栽培季節(jié)和生育期不同,怕旱又怕澇,應采取高畦栽培的方式,既利于灌溉,也方便排水。土壤宜選擇地下水位較低、土質疏松且富含有機質的壤土,pH值在6.5~7.5之間為宜。整地時,畦高約30cm,寬1~1.3m,采取雙行栽培的方式。為保證黃瓜的產量,整地后還需要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和微肥為輔。在對土地進行深耕時,要增施腐熟有機質肥,以提升土壤的養(yǎng)分含量,每畝的施入量為5~7m3,再加上氮磷鉀復合肥50~60kg和過磷酸鈣100kg。深耕后平整土地,要注意讓肥料與土壤進行均勻混合,避免直接接觸種子與幼苗[1]。
2.2選種與播種
黃瓜的選種工作是保證黃瓜產品質量的基礎,目前市場上的黃瓜主要分兩種,即普通黃瓜與水果黃瓜。普通黃瓜常見的品種有津春3號、新泰密刺、津優(yōu)35號、博美16-1、白玉黃瓜和中農29號等。上述黃瓜品種的生長速度較快且果實較密,對于高溫和低溫的耐受力都比較好,綜合產量較高。水果黃瓜有綠美1號、京研迷你1號和2號等。相較于普通黃瓜,水果黃瓜的瓜型小、耐弱光能力強,不僅結果多,還口感脆嫩、瓜味清香。農戶在實際種植時,還需結合當地氣候和地勢地形條件,選擇優(yōu)質高產、抗病性強、抗逆性強的種子。在進行播種之前,要先將飽滿黃瓜種子放在55℃左右的溫水中浸泡,同時順時針不斷攪拌。待水溫下降到30℃左右后,再浸泡6~8h。在種子吸足水分后將其撈出,瀝干水分,再用濕布包好并置于28~30℃的環(huán)境下催芽。為使黃瓜種子受熱均勻,增加透氧量,防止發(fā)霉,催芽過程中要翻動2~3次。待種子發(fā)芽后,便可選擇晴天播種。一般整地與播種的具體時間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與黃瓜品種的生長特性來定,在威寧平均海拔較高的地區(qū),早春黃瓜通常在1月中下旬播種,晚秋黃瓜播種時間為8月中旬或下旬,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播種坑的深度應在10~15cm之間,翻耕時,應適當配合翻耕播散復合肥和多菌靈,這樣可以保證土壤肥力并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病菌含量。每個播種坑里先放入腐熟農家肥,將其與土壤混合,進行覆膜,以減少土壤中的肥水蒸發(fā)。在播坑內放入2~3粒種子,后用1~2cm厚的泥土將播種位置薄膜及種子覆蓋,并用竹竿呈人字形進行插架。
2.3田間管理
在播種完成后,進行第一次澆水,適量澆水即可,以防流水將薄膜處覆蓋的土壤沖走,影響黃瓜苗的正常生長。由于黃瓜具有不耐肥的特性,因此追肥時應遵循“少量多施”原則,使土壤中的肥力始終維持在穩(wěn)定水平。黃瓜的田間管理具體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間苗。黃瓜出苗后,在長到2~3片真葉時,就可以間苗了,每穴只需保留一株較強壯的植株,將剩余生長態(tài)勢稍差的拔除。若有缺苗的空穴,也可以將拔除的植株中生長態(tài)勢好的選出補到缺苗位置,并為單獨補苗澆水補充水分。間苗后,薄膜處土壤需蓋嚴,以免薄膜空隙處溫度過高燒壞幼苗。在黃瓜生長的整個幼苗期,應注意水分的控制,不宜過多,造成徒長。在黃瓜2片真葉開始便可使用增瓜靈,連續(xù)噴施2次,間隔期為7d左右。增瓜靈中含有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不僅無害無污染,還能明顯刺激黃瓜的花芽分化,在減少雄花的同時提高雌花數量。通過使用增瓜靈促進瓜藤提早結瓜,縮短瓜節(jié),對藤蔓的生長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試驗表明,使用增瓜靈后,黃瓜的上市時間要比傳統(tǒng)種植早7~10d。同時,黃瓜的產量也較傳統(tǒng)種植模式下高出30%~70%。早春種植的黃瓜前期需注意保溫與防寒,尤其是在黃瓜間苗后短時間內需要加強夜間防寒。
第二,澆水。在黃瓜長出5~7片真葉時,根據土壤變干情況,可以進行第二次澆水。黃瓜幼苗在此期間長勢較快,為防止莖葉徒長進而發(fā)生化瓜的情況,需適度控水蹲苗。黃瓜的根系開始縱向擴展后,能夠進一步提升其對于水分和養(yǎng)分的吸收能力。若遇到干熱風天氣,土壤的保水能力與保肥能力降低時,要及時進行澆水。若黃瓜在這種情況下缺水,就會引起植株葉片萎蔫,延緩發(fā)育,最終影響黃瓜的產量與品質。待黃瓜進入結果期,隨著氣溫的升高和光照的增強,莖葉與果實同時進入發(fā)育旺盛期,需要補充大量水分以維持果實的持續(xù)采收。具體澆水時需配合天氣變化和黃瓜的生長階段進行調整。在黃瓜結果前期,澆水不宜過多,只需要維持土壤的濕度正常即可。在結果中后期,溫度相對較高,黃瓜葉片和土壤的水分蒸發(fā)量較大,結果數量增多,需要增加澆水次數與澆水量,使土壤的相對含水量維持在80%為宜。
第三,追肥。在對黃瓜進行追肥時,需要把控好施肥量,結合黃瓜的生長規(guī)律進行科學調整。過度追肥可能會造成養(yǎng)分流失,使土壤和環(huán)境受到污染,因此追肥應遵循“前輕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則,盡量選擇有機肥料。根瓜長度達到10~12cm,說明植株開始進入以開花結果為主的生長階段,此時便可進行首次追肥。追肥時選擇尿素或復合肥,每畝施入量為10kg左右。當黃瓜生長進入盛瓜期,應結合植株的生長和開花情況追施氮磷鉀復合肥,每畝施入量為15~20kg,搭配澆水情況,每澆兩次水追施一次肥。
第四,植株調整。為了改善黃瓜生長的透風度和采光度,實現產量的進一步提升,需要適時進行植株調整。首先,搭架與綁蔓。搭黃瓜架一般采用人字架或花形架,高1.7~2m,在風力相對較小的地區(qū),采用人字架即可。插架時要注意與瓜秧相距8~10cm,以免損傷黃瓜根,每株瓜秧對應一根架。及時進行插架與綁蔓,一般每3~4葉節(jié)綁一次蔓。綁蔓時要綁于瓜下1~2葉節(jié)處,清理卷須以免消耗更多養(yǎng)分。綁繩與竹竿和瓜蔓呈“8”字形,可以有效防止瓜蔓與竹竿摩擦或下滑,同時綁得不能過緊,空隙處以插進食指為宜。其次,打杈。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黃瓜植株底部會長出側枝,需要及時進行摘除。若摘除不及時,不僅影響田間的通風度,還會影響根瓜的生長。對于根瓜以上葉節(jié)處的側枝,可以留2片葉后摘心處理,這樣能夠增加結果部位。然后,摘葉。在植株生長中后期,隨著地表溫度的升高、光照變弱,植株底部葉片會開始老化和變黃,容易引發(fā)多種病害。這時需要人工清除老葉病葉,節(jié)省養(yǎng)分的同時,改善黃瓜的生長條件。植株上面部分的葉片是促進光合作用的重要場所,因此除嚴重的病蟲害情況之外,不宜將其摘除。最后,摘心。除了對側枝進行摘心以外,在主蔓長出20~25片葉后,也要及時進行摘心,去除頂端的長勢,有利于形成回頭瓜[2]。
2.4常見問題與解決措施
在黃瓜種植期間,較容易出現黃瓜果型不規(guī)則,例如尖嘴瓜、大肚瓜。這不僅影響產品的品相,無法賣出好的價錢,還會降低黃瓜的經濟價值,影響農戶的收入。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在黃瓜育苗階段,缺乏對溫度、濕度、肥力的管理控制,導致子房沒有進行良好的發(fā)育。同時,在黃瓜生長期間,若管理不善,也可能出現彎曲黃瓜的現象,因此要加強田間管理。
3黃瓜病蟲害防治技術
3.1病害的防治
黃瓜在生長期間,常見的病害有以下五種:一是黃瓜霜霉病。在染病初期,黃瓜的葉片會出現水漬狀的斑點,隨著發(fā)病時間延長,斑點會越來越大,最終呈多角形淡褐色斑塊,嚴重時病斑連片。防治霜霉病,可使用金雷多米爾和苯基酰胺類殺菌劑400~600倍液對葉片進行噴灑。同時,加強對于黃瓜的通風處理,降低其生長環(huán)境中的相對濕度。二是黃瓜靶斑病。該病又稱“黃點子病”,初期為直徑1mm左右的黃色斑點,中期逐漸擴大穿孔,葉片的正面整體呈褐色并粗糙不平。后期病斑直徑最大可達15mm,中心有明顯的眼狀靶心。防治靶斑病先要將黃瓜的老葉病葉及時清除,通風排濕,加強水肥管理,然后噴灑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在發(fā)病初期連噴三次,間隔期為5d。三是黃瓜白粉病。該病發(fā)病初期,黃瓜的葉片正反面以及莖上會出現近圓形白色小斑點,并逐步擴散蔓延,嚴重時整個葉面布滿白粉。防治白粉病的方法為,在發(fā)病初期,噴灑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一般噴灑間隔期為5~7d。四是黃瓜炭疽病。幼苗到成株階段都容易感染此病,一般是在葉子邊緣出現半橢圓形淡褐色病斑,嚴重時葉片會干枯,主蔓和葉柄上也會出現黃褐色斑塊,使植株部分或全部枯死。防治炭疽病,首先要加強對黃瓜種子的消毒工作,可以用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種30min,用水洗凈。將洗凈后的種子浸入冷水中浸泡5h,或者使用農用鏈霉素150倍液浸泡15min。在炭疽病發(fā)病后,可以用75%百菌清600~8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連續(xù)噴施2~3次,間隔期為7~10d。五是黃瓜蔓枯病。蔓枯病主要是對黃瓜的莖基部造成損害,發(fā)病初期是油漬狀斑點,逐漸變白并出現裂痕。發(fā)病后期會出現病變部位斷裂。防治蔓枯病,首先要用土菌丹對苗床土進行處理,一般用量標準為每畝500g。在發(fā)病初期,用10%世高顆粒劑1000倍液噴灑兩次,間隔期為7~10d。病況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將世高顆粒劑涂抹于病發(fā)部位[3]。
3.2蟲害的防治
在黃瓜的生長期間,常見的蟲害有以下五種:一是黃瓜根結線蟲。根結線蟲發(fā)病會導致植株枯萎而死,表面上與枯萎病相似。這種蟲害在常年連作地塊較為常見。防治根結線蟲的最佳辦法是采用水旱輪作的方式,或者與蔥、蒜和韭菜進行2年以上連作。藥物防治可在黃瓜幼苗時,每畝用10%噻唑膦1.5kg對土壤進行處理,或者可以采用穴施利根砂鋪底,用量標準為每畝4~5kg,此法對防治線蟲的效果十分明顯。二是蚜蟲。蚜蟲不僅影響黃瓜的生長,還會傳播各種病菌,因此需加強防治。一般每年的4月中旬到6月上旬和秋冬季為蚜蟲高發(fā)期,其集中于黃瓜葉面和幼嫩組織,最終造成黃瓜的減產。防治蚜蟲可以先采取物理辦法,利用蚜蟲對黃色的趨向性,在黃瓜田中懸掛黃板進行集中誘殺。嚴重時可用5%吡蟲啉乳油1200~2000倍液或25%噻蟲嗪水分散顆粒劑2000倍液進行噴施。并及時清理老葉病葉,消滅蟲源。三是白粉虱,該蟲害又稱“小白蛾子”,是一種實際性傳播的害蟲。白粉虱的成蟲和幼蟲會聚集在黃瓜秧葉背面吸食汁液,使黃瓜果實營養(yǎng)不良最終導致減產。其分泌物還會滋生霉菌,誘發(fā)霉污病,降低黃瓜的商品性。防治白粉虱,同樣可通過懸掛黃板進行誘殺,還可以通過生物方法,人工繁殖麗蚜小蜂等白粉虱的天敵?;蛘哂?.5%聯苯菊酯乳油1500~3000倍液進行噴施。四是煙粉虱。煙粉虱與白粉虱極為相似,也是世界性害蟲。防治該蟲害可以通過與芹菜、韭菜、大蒜和蒜黃這些煙粉虱不喜食的蔬菜品種進行間作套種,或者用25%噻嗪酮水分散粒劑4500~6000倍液或22%氟啶蟲胺腈懸浮劑2500~4000倍液進行噴施[4]。
綜上所述,要想確保黃瓜生產的質量與產量,既要從前期準備到田間管理進行無微不至的科學管理,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預防與治理。
參考文獻:
[1] 鄧偉.研究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農業(yè)與技術,2017(14):93-94.
[2] 王中友.生姜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方法[J].江西農業(yè),2017(17):14.
[3] 陳春泉.辣椒病蟲害防治方法分析[J].種子科技,2022(22):89-91.94.
[4] 李可.營林方法與林木病蟲害防治方法[J].鄉(xiāng)村科技,2021(2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