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南 熊德成 張宇輝 席穎青 黃錦學 陳仕東 劉小飛 楊智杰
摘要:[目的]研究增溫和氮沉降對中亞熱帶森林土壤氮礦化和氧化亞氨(N2O)排放的影響,以期深入認識全球變化背景下中亞熱帶森林土壤氮循環(huán)過程。[方法]選取經過野外增溫和氮添加處理的中亞熱帶杉木人工林土壤,將野外非增溫處理和增溫處理的土壤置于不同溫度(20、25℃)培養(yǎng)箱中,同時對野外氮添加處理的土壤繼續(xù)添加不同梯度的氮素(0.1、0.2 g.kg-1,以干土計),進行為期28 d的室內培養(yǎng),研究增溫和氮添加對土壤氯礦化和N2O排放的影響。[結果]與對照相比,增溫和氮添加及二者交互處理增加了土壤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和礦質氮含量,且氮添加水平越高增加越明顯,增溫處理增加不顯著。與對照相比,培養(yǎng)28d后增溫處理的土壤凈銨化速率、凈硝化速率和凈氨礦化速率變化不顯著,低氨、增溫+低氮顯著增加土壤凈硝化速率,而高氮、增溫+高氮顯著降低土壤凈氮礦化速率。與對照相比,增溫和氮添加及二者交互處理總體降低土壤N2O排放速率,土壤N2O累積排放量也顯著降低(P<0.05),其中,單獨增溫、低氮、高氮、增溫+低氮和增溫+高氮處理土壤N2O累積排放量顯著低于對照50%、21%、29%、62%和31%。增溫和氮添加及二者交互處理顯著降低土壤pH值。相關性分析表明:土壤N2O排放速率與土壤pH值呈顯著正相關,與硝化速率呈顯著負相關,而與土壤銨化速率無顯著相關。[結論]增溫和氮添加降低土壤pH值,同時抑制土壤N2O排放,因此,全球變化背景下中亞熱帶森林土壤中存留的硝態(tài)氮可能以淋溶方式損失。
關鍵詞:中亞熱帶;氨礦化;N2O排放;增溫;氮添加
中圖分類號:S714;S79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98(2023)03-0022-10
增溫和氮沉降是驅動全球變化的2個重要因素。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中多個氣候模型預測表明,未來氣候仍將呈變暖趨勢,相比于1850-1900年,2081-2100年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將升高大約4.4℃。人類活動導致氮沉降比例增加,由氮沉降引發(fā)的一系列環(huán)境問題已逐漸成為當今研究熱點。研究指出,中國是全球氮沉降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其中,我國亞熱帶地區(qū)氮沉降量高達40kg·hm-2·a-1。土壤氮素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養(yǎng)分元素,同時也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元素。自然界中的氮通常需要由微生物分解成簡單無機氮如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這個過程稱為土壤氮礦化。土壤氮礦化產生的銨態(tài)氮和硝態(tài)氮在土壤中進一步轉化產生N2O。全球變化通過改變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結構間接影響土壤氮礦化過程,從而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產力產生深遠影響。此外,森林土壤作為重要的溫室氣體N2O排放源,其巨大的排放潛能對調節(jié)全球氣候十分重要。因此,研究森林土壤氮礦化和N2O排放對增溫和氮添加的響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