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琳
【摘 ? 要】斯滕伯格的“思維三元理論”為小學階段的思辨性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依據“大單元”理念,借助單元之間的關聯,跨單元重組單元內容,設計“任務鏈”,有助于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思辨性閱讀與思辨性表達中,培養(yǎng)分析性思維、實用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思維三元理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學統整
小學階段,語文課程多關注學生感性思維的培養(yǎng),常常忽視了理性思維的發(fā)展。為改變這個現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提出,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表達,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1]。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2022年版課標倡導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是提高學生思維水平、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現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結合思維三元理論,闡述如何通過單元統整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一、借鑒“思維三元理論”,明晰教學導向
“思維三元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這里的“三元”指分析性思維、實用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分析性思維涉及分析、判斷、評價、比較、對比和檢驗等能力。實用性思維涵蓋實踐、使用、運用和實現等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包含創(chuàng)造、發(fā)現、生成、想象和假設等能力。[2]斯滕伯格認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是由分析性思維、實用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按不同比例組成的,這三種思維能力要均衡發(fā)展。
在學習活動中,要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發(fā)展不同的思維類型。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為例,一般而言,它側重于分析性思維的培養(yǎng)。當然,這并不是說它就不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實,在思辨活動中也能用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觀點。此外,任意一個學習任務群的落實,都需要實用性思維的參與??梢姡N思維類型均可在不同的學習任務群中進行滲透、培養(yǎng),只是思維訓練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基于以上理解與分析,可將相關理論應用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實踐活動中,以質疑、假設、推測、辯論等方式,提出觀點,辨別是非,并為自己的觀點尋找具體的事例進行佐證,通過比較與分析、歸納與推理、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完成一個個思辨性任務,最終達到發(fā)展思維能力的目標。
二、重組單元學習內容,確定教學目標
“大單元”教學理念是將零散的知識整合為相互關聯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目的是使語文教學由單個知識點、單篇課文走向單元整體教學,使知識點之間形成關聯性。[3]這與2022年版課標提倡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理念是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單元與傳統意義上的普通單元不一樣。普通單元主要依據人文主題或語文要素來劃分單元內容,而大單元并不局限于已編定的單元內容,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群進行“跨單元”重組,以學習任務為載體,整合不同單元的目標、內容、活動,讓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圍繞“大情境”“大任務”,深入探究問題,解決實際問題,使靜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動態(tài)的語言運用能力,最終形成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以統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以“科學之光”為人文主題,編排了《文言文二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表里的生物》《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口語交際:辯論》《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展開想象,寫科幻故事”。
從人文主題的角度看,《文言文二則》《口語交際:辯論》與“科學之光”的關系不夠緊密。從語文要素的角度看,閱讀要素是訓練學生習得“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這一方法,但《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是一篇科幻小說,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熱愛科學,展開想象,樂于思考。從學習任務群的角度看,這個單元適合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適用的文體是論說文。從讀寫融合的角度看,本單元中思辨性閱讀與思辨性表達未能統整為一體,學生無法從閱讀訓練中遷移寫作知識。習作內容不是用具體事例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展開想象,單元內容的編排不符合學生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未能體現從讀學寫、讀寫一體。建議將單元習作調整到本冊第二單元(外國小說單元),組織學生創(chuàng)編故事,便于落實“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
基于以上分析,第五單元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為靶心,調整單元課文內容和教學順序。本冊第四單元的《為人民服務》是一篇極好的訓練思維能力的論說類文章,可以調到第五單元作為第一篇精讀課文,再配合第二篇精讀課文《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就能讓學生基本掌握本單元閱讀要素“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把《文言文二則》調整為略讀課文,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論說文閱讀方法自學《學弈》《兩小兒辯日》,了解人物表達的主要觀點,說說他們是怎樣說明自己的觀點的,遷移鞏固思辨方法。最后,安排本單元的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如“有志者事竟成”,嘗試寫一篇演講稿。由于第四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關注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教師可以把《表里的生物》調整到第四單元,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根據人物的外貌、神態(tài)、言行的描寫,體會愛科學、愛思考的人物品質。教師還可以把《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這篇科幻小說調整到第二單元。這樣,基于文體和單元語文要素,將本冊內第二、第四、第五單元中的教學內容互調,有利于統整教學。
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重組整合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后,可將單元教學目標確定為:(1)掌握作者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2)學習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論證方法,初步感受論說文思維縝密、邏輯性強的表達特點。(3)能運用舉例論證等方法,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新觀點。
那么,基于斯滕伯格的“思維三元理論”,又該如何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呢?
三、依托學習任務鏈,實施統整教學
斯滕伯格的“思維三元理論”倡導學生通過比較與分析、梳理與探究、表達與交流完成思辨性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思維、實用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重組后的精讀課文《為人民服務》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課后小練筆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實用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可以作為本單元“思辨性表達”的實踐成果;《口語交際:辯論》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據此,本單元整體設計如下學習任務。
任務一【梳理與探究】:我是小小探究員
分組討論:作者用怎樣的具體事例說明觀點?每個事例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完成表1。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不難找出作者列舉的三個事例。但事例與觀點之間的印證關系,學生卻不易領會。因此,教師先引導學生辯證思考:為什么所選的這三個事例能證明課文的主要觀點?如果不用這些事例,可以嗎?學生在思考中發(fā)現三個事例的共同點:三個事例與觀點是緊密關聯的,科學家能從常見的現象中發(fā)現問題,并且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探尋真理,顯現他們善于思考的品質和追求真理的毅力。教師再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這三個事例都采用了相同的表達順序:先寫觀察到的司空見慣的現象,再寫由現象發(fā)現的問題,最后寫發(fā)現了真理或進行了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明確每個事例的敘述順序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順序介紹事例?這樣的敘述順序與課文主要觀點的表述方式有什么相似之處?引導學生梳理出“現象—問題—探究—結果”的事例敘述順序,發(fā)現其與全文觀點的表達方式相似,讓學生明白只有找到列舉的事例與觀點之間的關聯性,才能充分論證觀點。這樣,學生在比較與分析、歸納與推理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理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分析性思維。
任務二【梳理與探究】:我當一名分析員
圍繞“為人民服務”這一中心論點,從哪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哪些是引用論證?哪些是對比論證?哪些是舉例論證?完成表2。
《為人民服務》呈現的是毛主席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演講的內容。第1自然段點明了他的主要觀點,即為人民服務。圍繞這一中心論點,第2~4自然段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證,即分論點1“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分論點2“要不怕別人批評”、分論點3“要克服困難”。這三個分論點與中心論點構成了因果關系,表達的意思是“因為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要不怕別人批評,要克服困難”。學生通過梳理探究,發(fā)現了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在梳理課文思路和篇章結構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抓住第2自然段,重點體會作者表達觀點的方法。首先作者引用司馬遷的名言證明自己的觀點,接著用對比的方式論證了兩種不同的“死”的意義,最后進行了舉例論證。這三種論證方法從不同角度論證了分論點1,讓讀者了解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所不同。學生發(fā)現了構段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這一步步有理有據的閱讀探究與分析,教師不斷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和邏輯性,為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地思辨表達奠定了基礎。
任務三【表達與交流】:我是辯論高手
思辨性表達包括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即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等方式,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本單元安排的《口語交際:辯論》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論的正反兩方圍繞話題,不僅要搜集證明己方觀點的材料,也要搜集能反駁對方觀點的材料。辯論材料既可以選擇有說服力的具體事例,也可以選擇數據實證,還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等等。總之,辯論前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完成“辯論任務準備單”(如表3)。
落實思辨性表達,需要創(chuàng)設真實的辯論情境,把教室布置成辯論會場,推選“主持人”“正方”“反方”“自由發(fā)言人”,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辯手要注意傾聽,辯證地思考,抓住對方的漏洞進行反駁,以理服人,做一個重證據的理性表達者。學生在真實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將斯滕伯格的“思維三元理論”落到實處,提升了實用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同時,在辯論評析時事熱點的過程中,學生的口頭言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任務四【表達與交流】:我會寫演講稿
思辨性表達除了口語交際之外,還可以采用書面表達形式。小學階段的思辨性寫作還未正式列入單元習作訓練,教材只是在高年級具有思辨性的精讀課文后,設計了“小練筆”和課后思考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辨性讀寫,圍繞觀點,有理有據地論證表達,使思維更加條理化、深刻化、邏輯化。例如,學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可設計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如“有志者事竟成”,嘗試寫一篇演講稿。學生要寫好說理性的演講稿,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選取的事例必須恰當、典型。[4]為此,教師可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并設計“事例辨析”的寫作支架。
小學快畢業(yè)了,同學們即將面臨畢業(yè)考。請你圍繞“有志者事竟成”寫一篇演講稿,鼓勵大家奮力拼搏。你會選擇下面哪些事例呢?請說說理由。
1.詹天佑為了給中國人爭氣,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待在野外整整四年,創(chuàng)新設計了“人”字形的京張鐵路,給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2.周恩來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發(fā)奮學習,報效祖國,終于成了人民的好總理。
3.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無意間發(fā)現了放大鏡的秘密,最終發(fā)明了顯微鏡。
4.袁隆平為了讓中國人能吃飽飯,克服困難,堅持研究,最終發(fā)明了雜交水稻。
出示以上四個事例,旨在幫助學生通過辨析論證“有志者事竟成”。學生經過辯證思考,選擇了第1、第2和第4個事例作為論據。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將學到的舉例、對比、引用名言等論證方法遷移運用到自己的演講稿中。比如,圍繞“有志者事竟成”發(fā)表觀點,先引用一些名人關于立志的名言,再談一談有志者與無志者做事的成敗效果,最后按照“樹立理想—艱苦奮斗—取得成功”三個層次,緊扣觀點進行有力論證,寫出斗志昂揚、催人奮進的演講稿。
“寫演講稿”這個任務的設計,有利于學生在真實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辨析、比較、推理等高階思維活動,梳理觀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有理有據地進行表達。基于斯滕伯格的“思維三元理論”,在思辨性表達中更要注重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要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創(chuàng)新的觀點,如“巧干者事竟成”“勤奮者事竟成”“堅持者事竟成”等等。
綜上所述,斯滕伯格的“思維三元理論”為小學階段的思辨性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依據“大單元”理念,借助單元之間的關聯,跨單元重組單元內容,設計“任務鏈”,有助于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思辨性閱讀與思辨性表達中,培養(yǎng)分析性思維、實用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自身的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9.
[2]STERNBERG R J,SPEAR-SWERLING L.思維教學:培養(yǎng)聰明的學習者[M].趙海燕,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7.
[3]戴曉娥.大單元教學是學習任務群實施的基礎[J].語文建設,2022(12):5.
[4]王華星,王小虎.讀寫融通 ? 得體得法:六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 [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22(4):57.
(福建省寧德市東僑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