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寬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中學
請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孔子把《詩經(jīng)》的社會功能概括為“興觀群怨”。所謂“興”,就是指《詩經(jīng)》可以引起人的聯(lián)想;“觀”指閱讀《詩經(jīng)》可以觀風俗盛衰,形成對社會的認識;“群”是指聚集起來,也就是同別人交朋友;“怨”即不滿,指抒發(fā)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當代學者鮑鵬山先生作這樣的解釋:“興”是讓一個人有情懷、有理想、有志向、有溫度、有格局;“觀”是有洞察力,能夠判斷是非、善惡、美丑;“群”是有群體的擔當,有群體意識,有服務精神;“怨”是有獨立的思考,有不滿足、保持一種批判的精神和態(tài)度。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你給校園文學刊物“詩詞與人生”專欄寫一篇稿子,結合材料談談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此道作文題的材料,將先圣孔子的詩教觀“興觀群怨”及當代學者、作家鮑鵬山對“興觀群怨”的詮釋,進行了對比例舉。
審題首先要理解概念,作文題的核心概念是“詩詞”、詩詞的“社會功能”及“人生”。對于詩詞的“社會功能”的內涵,孔子與鮑鵬山皆從“興觀群怨”四個方面進行了概括的闡述;對于“詩歌”的外延,考生寫作時,可以不局限于《詩經(jīng)》,可以延展至中國所有詩詞。
審題還須梳理邏輯關系。這道作文題區(qū)分度還是很大的,因為作文題中存在著多重邏輯關系的糾纏。閱卷中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不能兼顧多重邏輯關系,導致偏題甚至離題。這道作文題存在以下邏輯關系:
1.“興”“觀”“群”“怨”,是不是并列的關系?如果不是,那么四者的內在聯(lián)系如何理解?
2. 鮑鵬山為何對先圣的詩教觀要進行“修正”?鮑鵬山與孔子的詩歌觀,“質”的區(qū)分點是什么?這樣的區(qū)別與孔子所處的臣民社會及鮑鵬山所生活的當代公民社會有沒有關系?
3.寫作的“任務情境”,擬設為“給校園文學刊物‘詩詞與人生’專欄寫一篇稿子”,這又是一重必須于作文中論及的邏輯關系,這重“詩詞與人生”關系,其實就是詩歌的“興觀群怨”的“社會功能”,如何體現(xiàn)于對一個人的“人生”的影響之中。
符合題旨的作文應該具有以下特征:
中心論題必須聚焦于“詩詞與人生”的關系,本論部分必須分別論述詩歌“興觀群怨”對“人生”的影響。核心立意:中國傳統(tǒng)詩詞文化內涵豐厚,閱讀中國詩詞可以幫助我們厚植人文情懷,樹立遠大理想,認識并批判社會;孔子的“詩教觀”時至今日,仍散發(fā)著真理的光芒,學者、作家鮑鵬山對“興觀群怨”的當代闡述,既是傳承,也是身處公民社會的他對傳統(tǒng)詩教觀的豐富與發(fā)展。
乘詩之風上青云
◎宋知謙
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中學蛟一(2)班
曾有學者提出欣賞文學作品的“四境界”之說,即文字、文學、文化與靈魂。中國的古典詩詞,作為我國文化中的瑰寶,絕不僅僅只是文學作品,更是我們窺視社會文化的載體與促進人生之大成的力量,即孔子與鮑鵬山先生所言的“興觀群怨”之說。
孔子曾說人生大成的起點在于“興于詩”。詩詞,是詩人們強烈情感的自由表達,它是王國維所言的“赤子之心”的真情告白,是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癡心,是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也可以是蘇軾“十年生死兩茫?!钡陌?,更可以是岳武穆“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凡此種種,都激發(fā)著我們真摯情感的表達,增添我們身上敢愛敢恨的真性情的溫度。
然而,情感猶如洪水猛獸,若人一味地陷于自身的情感中傷春悲秋,終會被泛濫的洪水所吞噬。因此,便需要我們沖破個人的情感,以獨立的視角來觀照社會,也即褪去詩詞中文字與文學層面的外殼,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蘊?!耙蝗湛幢M長安花”背后,是科舉取士制度下讀書人的精神世界;“欲為圣明除弊事”背后,有中唐儒佛之爭的背景。正如孟子所言:“讀其書,而不知其人,可乎?”詩詞那一朵朵絢麗的花朵背后,隱藏著歷史、社會、文化的脈絡,它為我們認識社會、融入社會提供了暢通的道路。
不過,如果僅站在個人的視角觀照人與世界,則還是極容易會被個人的格局所束縛。因而,一個人要邁向更廣闊的天地,還需要突破個人的格局,讓“小我”成為“大我”。人的社會性永遠不可能去除,我們不可能永遠生活在如《紅樓夢》大觀園那樣的“青春共和國”中,永遠只以審美的視角來看待世界。而在世俗“塵雜”的束縛中,想要永葆靈魂的高貴,就更需要群體精神的洗禮,站在更高的視角來俯瞰自己的生活。于是,我們于詩卷中會發(fā)現(xiàn):吟詠“艱難苦恨繁霜鬢”的杜甫,也能高唱出“戎馬關山北”的激越之聲;“可憐白發(fā)生”的辛棄疾,于“醉里挑燈看劍”之時仍會吐出“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渴望一統(tǒng)山河之音;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能讓毛澤東于萬里長征的風雪之途吟出“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邁之句。這樣的詩句,皆是詩詞為我們提供的靈魂洗禮。
可是,正如蘇軾“高處不勝寒”所言,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又終究還是要回到自己個人的生活中來。我們的世界并不是烏托邦,因而人們時而會對社會現(xiàn)實產(chǎn)生一些“怨”情,這自然也是人之常情。此時,則更需要以詩詞為我們提供的“怨”來保持自己批判的態(tài)度,來進行自我克制與糾正。面對過度的解構主義,我們不能忘記杜甫高貴的愛國情懷;在面對流水線的平面化貼標簽式的生活中,要記得豁達的蘇軾也有他“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獨。所謂“怨”,就是在真正理解了中國詩詞中的情感、文化、境界之后,能夠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之鈣,并常懷中正之心,使自己行穩(wěn)致遠。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乘著詩詞的這陣清風,讓我們一路高歌,走向大成的人生。
【點評】宋知謙同學準確理解了題旨,文章統(tǒng)攝了作文題的多重邏輯關系。標題化用“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暗喻“中國詩詞”能給自己的“人生”助力。開篇引用的某學者的文學觀“四境界說”,與作文題的“詩詞與人生”論題,契合度高,并以此自然扣材料、扣標題,引出中心論點。最為可貴的是,作者不但能夠糅合孔子與鮑鵬山關于詩詞的“興觀群怨”的內涵闡述的觀點,而且還能進行對比、辨析與取舍,并在此基礎上擬設出觀點鮮明的分論點,然后據(jù)此逐層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