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軍
[摘要] 高中階段的師生矛盾沖突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本文嘗試從現(xiàn)實中師生關系的困境談起,剖析困境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困境化解的策略——非暴力溝通原則的運用,最后彰顯非暴力溝通的本質(zhì)。
[關鍵詞] 師生關系;非暴力溝通;高中階段
一、困境——現(xiàn)實中師生關系的“罪與罰”
中國有句古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好好說話,不僅是語言的藝術(shù),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里我把它稱為“非暴力溝通”。運用非暴力溝通原則,我們能放下偏見、情緒,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學會傾聽、理解和互助。非暴力溝通,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
非暴力溝通原則在高中師生關系中的運用,有其現(xiàn)實的意義?;蛟S我們并不陌生這樣的場景:教師明明是秉著“治病救人”的初衷,卻換來了學生的沉默;教師明明是一腔熱血地進行著思想教育,學生卻捏緊了拳頭;課堂上的對峙,辦公室的劍拔弩張,甚至釀成肢體上的沖突和悲劇,不僅出現(xiàn)在新聞里,也時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
作為一線教師,有人哀嘆世道變遷,人心不古;有人懷疑曾經(jīng)的教育理想和熱情。這也讓我們開始反思: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要講科學。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高中階段師生關系的緊張?先看教師這一端:封建時代的師道尊嚴已經(jīng)不在,但我們還經(jīng)常以高高在上的口吻說教或質(zhì)疑,權(quán)威型的師長思維還有很深的烙印。再看學生這一端: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一系列矛盾的特點——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獨立與依賴并存、理性又伴有沖動、順從同時又逆反、同伴的認同感高于成人對其的肯定。此時,高中生既希望教師平等地與之對話,但有時又會在溝通中出現(xiàn)沖動和不理性。師生雙方以本能的方式進行溝通,往往會造成沖突的出現(xiàn)和升級。
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教育者:要蹲下來,從兒童的視角看問題,對我們有著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好好講話,非暴力溝通,就從理解對方開始。
二、解剖——非暴力溝通的誤區(qū)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詳細闡述過非暴力溝通的四大原則: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具體指在與人溝通中首先要客觀觀察和描述對方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理解自身感受背后的需求,最后具體提出自己的請求。
在實際教育環(huán)境中,教育者在與學生的溝通中往往存在以下誤區(qū):
1.以個人的評價代替客觀的觀察和描述
面對一位行色匆匆趕來但還是遲到的學生,我們可能會非常生氣,然后質(zhì)問:“為什么遲到的總是你!”我們原本可以客觀描述學生遲到這一行為“同學們都在齊聲早讀了,你匆匆趕來,但還是遲到了”,但由于我們的氣憤,卻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質(zhì)問性評價:“為什么遲到的總是你!”學生本來可能為他的行為感到內(nèi)疚,但在接下來的對話中,他可能會選擇沉默,因為他認為老師的評價是不客觀的;也可能選擇直接對峙,報之以“我昨天沒遲到,前天也沒遲到,你為什么說我總是遲到”,至此,師生情緒對抗升級。在雙方情緒對抗時,教師的教育將是無效的。
2.以個人評價代替自我感受的表達
感受,是我們遇到事情時的反應。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碑斘覀冇龅绞虑闀r,是能體察自己的情緒、表達感受,還是被情緒沖昏了頭腦,直接進行評價?很多教師往往會走入后者的誤區(qū)。比如,看到大掃除中那個躲得遠遠的學生,我們可能會對他說:“某某同學,你真自私。”其實我們并未能體察此刻自我的感受——對于這種行為,我們感到難過,進而想對該生進行教育。而一旦用評價代替自我感受的表達,那本可以有效溝通的大門又緊緊關上了。
3.忽視師生雙方內(nèi)在的需求
如果行為、感受是植物之花,那需求就是植物之根。人的需求和期待,是行為、感受的根源。在教育中忽視學生的需求,忽視教師自身的需求,往往是師生溝通中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試想,一位匆匆趕來的遲到學生,他的誠惶誠恐里,是否有他積極向上的需求;一位因抄襲作業(yè)被發(fā)現(xiàn)的學生,他的自我辯解中,可能也隱藏著他想展現(xiàn)好形象的訴求;一位在集體活動中獨來獨往的學生,可能有著急切想與他人交往的愿望,只是他不知道該如何采取行動。如果我們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我們就能抓住很多教育契機,在良好的交流溝通中達成教育目標。
三、策略——非暴力溝通原則的運用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比绾斡靡豢脴鋼u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我們需要找到開啟靈魂的鑰匙。非暴力溝通原則的運用,將是那把開啟靈魂的鑰匙。非暴力溝通,需要教育者擁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1.述而不評,明確發(fā)生的客觀事實
作為教育者,我們經(jīng)常會站在一個道德評價者的高度對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批評。這是溝通走向?qū)χ诺拈_始。例如,一個周日下午自主整理課上,整整一個半小時,周同學一直左顧右盼,或自言自語,神情中充滿了憤怒。課后我把他叫了過來,我沒有去質(zhì)問他課上為什么如此不專心,而是如實地描述了我的所見:“剛剛一個半小時,我見你在翻書、看窗外、自言自語,好像比較煩躁,你怎么了?”他低下頭,想了好久,準備跟我聊他的煩惱??梢韵胂?,如果一開始我是質(zhì)問的語氣,原本有情緒的他該是怎樣的反應。
2.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溝通更順暢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提出的,現(xiàn)在卻成為現(xiàn)代精神分析學派與人本主義學派共同的主張。所謂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亦即同理心。
學會傾聽他人,是教育者共情的一個重要條件。在學生的傾訴中,我們才可能設身處地地去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我靜靜地聽著周同學講述自己的煩惱。在傾聽中,我體會到他的疲憊、混亂和無奈。他想好好學習,也想好好休息,但是現(xiàn)在他的世界亂了套。如果我只是高高在上地說教,告訴他學習是為自己,他要好好調(diào)整狀態(tài),我想我講的是廢話。沒有觸及心靈的溝通,只是隔靴搔癢。我拍著他的肩膀,讓他坐下來,告訴他我理解他的煩躁,因為我也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混亂。那一刻,我感覺周同學放松下來,他覺得他被理解了,不再像剛剛進來時情緒那么激動。甚至他還好奇,我曾經(jīng)遇到過什么,又是怎樣克服的?在共情中,觸及靈魂的教育慢慢發(fā)生了。
3.理解行為、情緒背后的需求
就行為談行為,就情緒論情緒,我們往往是在事物的表面徘徊。當教育者看到學生某種不當?shù)男袨?、某種消極的情緒時,能否冷靜下來思考一下,他的行為或情緒背后有著怎樣的訴求?學生在課堂中的某種搗亂行為可能僅僅是為了引起老師的重視;那個對你撒謊的學生可能是不想讓你失望。陶行知先生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彼伎紝W生行為、情緒背后的需求,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溝通、教育。
還是那位周同學,在他放下戒備,放下情緒,跟我談他的煩惱時,我慢慢思考他其實想要什么?所以,接下來的溝通我說出了他的需求:“其實你想要一個自己能夠安排的學習進度,有足夠的時間努力學習,也有足夠的時間好好休息,但是學校的安排打亂了你的節(jié)奏?!毙≈芡瑢W用力地點了點頭。在點頭的那一刻,他如釋重負,或許在他之前煩躁的情緒中,自己也未曾意識到自己真正的訴求是什么。
4.非暴力溝通,需要教育者和善而堅定
面對學生的不理性行為,我們在溝通中需要同理心,需要發(fā)現(xiàn)其行為背后的邏輯和需求,我們可以在和風細雨中與學生溝通,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堅定自己教育的初衷?!昂蜕贫鴪远ā?,我非常喜歡用這個詞來形容教育的溫柔與堅持。
我與周同學的溝通持續(xù)了半小時,面對周同學的問題,我沒有高高在上地批評和說教,也沒有站在他的立場否定學校的安排,而是在思考面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問題,我該怎樣幫助學生適應環(huán)境,促其成長。所以在溝通的尾聲,我輕輕地問周同學:“你能否在學校的安排和自己的計劃之間找到最高效的結(jié)合點?我曾經(jīng)問過你們,怎樣移動山呢?你們說過,如果山不過來,那我們過去?!敝芡瑢W思考很久說:“老師,我想通了,我需要改變。不拘泥于過去的經(jīng)驗,也不必去抱怨現(xiàn)在的改變。過去和現(xiàn)在,為我所用,我就能做最好的自己!”最后,他歡快地走出了我的辦公室,走到門口他又俏皮地回來告訴我:“老師,你讓我明白了成長的道理!”我很欣慰周同學走出了自己的陰霾,同時也慶幸自己的堅持和初衷。
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在教育中的運用,也意味著讓愛融入教育。
[參考文獻]
[1] [美]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M].華夏出版社,2018.
[2] [美]簡·尼爾森.正面管教[M].京華出版社,2009.
[3]李鎮(zhèn)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漓江出版社,2014.
[4]李希貴.面向個體的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5] [美]艾·弗洛姆.愛的藝術(shù)[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