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強文
如今,快遞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猜,古代有沒有快遞呢?其實是有的。不僅有,古代也很重視“快遞”的保密問題,對失密或者私拆、損壞、丟失郵件等行為都有相應的處罰規(guī)定。秦朝還設立了專門的“郵人”,相當于今天的快遞員,并且規(guī)定年老體弱的人和信譽不好的人不能擔任郵人。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和“快遞”相關的那些事兒吧!
官方快遞,使命必達
為了傳遞公文和轉運官府所需物資,古代設立了專門的通信和交通組織,叫作“驛傳”,又稱郵驛,也就是最早的“快遞公司”。驛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到秦朝已經發(fā)展成熟。漢承秦制,驛傳制度進一步完善,設立了“郵、亭、驛、傳”四個級別。五里設郵,十里設亭。漢高祖劉邦就是“亭長”出身。官方快遞走的是專門的驛道,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一個驛站,給往來的官員休息和換馬。
“快遞”行業(yè)到了唐朝已經非常發(fā)達。據(jù)《大唐六典》記載:在唐玄宗時期,全國有1600多個驛站,工作人員達三四萬之多。詩人岑參就曾寫下了親身經歷。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節(jié)選)
[唐]岑參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
平明發(fā)咸陽,暮及隴山頭。
驛騎:驛站供往來官員或傳遞公文的人所騎的馬,這里是乘馬趕赴邊塞的作者自指。
星流:形容為了趕路,速度很快。
平明:黎明,天剛亮的時候。
咸陽:秦代都城,在今陜西省咸陽市以東,這里借指唐朝都城長安。
詩人早上從長安出發(fā),晚上就到了隴山。奔赴邊關的詩人以驛騎自指,突出了路途之遙遠和行路之急切。我們在影視劇里常常聽到的“八百里加急”,指的是一天一夜跑八百里,這是古代版的“次日達”。
生鮮速遞,勞民傷財
除了政府的公文和軍情,官方快遞有時也承擔一些物資的運輸工作,為帝王、達官顯貴等運送生鮮,比如海鮮。唐代段成式的《西陽雜俎》里記載,為了保持從山東進貢的海鮮的新鮮,人們在捕撈到海鮮后直接用氈子把它密封起來,用驛馬速遞到長安。這不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生鮮速遞”嗎?生鮮速遞到了明代依舊風行,在一些詩中我們就能感受得到。
鰣魚
[明]何景明
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應先。
賜鮮徧及中珰第,薦熟誰開寢廟筵。
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
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筋金盤敢望傳。
鰣(shí)魚:生活在我國沿海地帶的一種魚,春末夏初進入南方江河產卵。
燕:燕地,指北京。
中珰(dāng):指宦官。漢代,宦被稱為中人、中官,以珰作為冠飾,所以又稱為“中珰”。
薦熟:以新鮮谷物或果品祭獻祖宗神靈。
廟:宗廟。
鰣魚是一種味道鮮美且名貴的魚,春夏之交是魚肉最為鮮美的時候,地方官員要第一時間將它進貢到當時的京城——北京。為保證鰣魚的新鮮,運送者水陸兼程,還會用冰雪冷藏鰣魚。作者深深地譴責了帝王這種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勞民傷財?shù)淖龇ā?/p>
民間傳遞,銷帶與鏢局
古代的官方快遞雖然高效,但是不接“民間訂單”,普通百姓享受不了這項服務。那人們要傳遞物品、信件時,又該怎么辦呢?你可能會想到飛鴿傳書,但訓練信鴿的成本非常高。其實,在古代,民間傳遞書信或物品大多靠他人捎帶。
飲馬長城窟行(節(jié)選)
[漢]佚名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雙鯉魚:就是刻成鯉魚形的兩塊木板,一底一蓋,把書信夾在里面。
烹:煮。假魚本不能煮,詩人為了表達更生動,故意將打開書函說成烹魚。
尺素:指書信。古人寫信用帛或者木板,其長不過尺,故稱尺素。
長跪:伸直了腰跪著,表示恭敬。
這首詩表達了妻子對遠行的丈夫的思念。好不容易收到期盼已久的來信,“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卻偏偏沒有一個字提到歸期。歸家無期,更加增添了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當然了,民間的有錢人也可以派專人送信送物。在運送貨物方面,后來還出現(xiàn)了鏢局這種專業(yè)機構。鏢局按行程遠近、貨物價值、風險程度等,收取不同的“運費”。寄方下單之后,要先付定金,這和現(xiàn)代的“快遞”很像。而且,鏢局的“正式員工”可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由于要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劫匪、強盜,所以從事這份工作的人得有一身好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