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東,杜 馬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杜甫《洗兵馬》詩曾被王安石選為杜集壓卷之作。①王安石:《老杜詩后集序》,劉成國點?!锻醢彩募?,中華書局2021年版,第1466頁。此詩句似排律,自成一體,筆力矯健,飽含杜甫對唐帝國中興的熱切期盼,表現(xiàn)出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蕭滌非先生評價此詩“用寓諷刺于頌禱之中的手法對唐廷提出了嚴厲的指斥和‘意味深長’的警告”②蕭滌非選注,蕭光乾、蕭海川輯補:《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11頁。。對《洗兵馬》詩創(chuàng)作時間的判定,直接影響對此詩主旨的解讀。
關于杜詩的系年問題,早在宋代就引起學者的高度關注。北宋初年,王洙以唐代“舊蜀本”為底本編次《杜工部集》,主體上是按照古、近體編次,在分體之中,又寓編年。王洙本參校精良,此后成為一切宋本杜集的祖本。自北宋中葉以來,杜詩逐漸獲得經(jīng)典地位,士人對杜詩的需求空前高漲,對杜詩的整理與編輯成為當務之急,不過當時的杜集編纂情況甚為混亂。北宋末年產(chǎn)生了第一部杜詩編年詩集——黃伯思《校定杜工部集》,打破了舊集分體的界限,完全以年月為綱。此后,蔡興宗以及魯訔等人編纂的杜集將分體本重新編纂回到編年形態(tài)。詩文集的編年實踐同時也促成了年譜的產(chǎn)生,呂大防率先為杜甫編年譜,趙子櫟繼之。梁權道《杜工部年譜》、蔡興宗《重編杜工部年譜》、魯訔《杜工部年譜》等分別對杜詩進行編年整理。到了南宋中后期,黃希、黃鶴父子對杜詩逐一系年。黃鶴對之前的杜集編年本皆不滿意,在《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中對杜詩重新編年,版本上仍采用最具源頭性的王洙本為底本,同時照顧到杜詩“詩史”的性質(zhì),對每首詩進行題下系年并闡釋理由。經(jīng)由黃氏的整理,杜詩編年初現(xiàn)輪廓,雖仍存在編次混亂的情況,不過,傳世的杜詩名作大多明確了作年且沒有爭議,而《洗兵馬》一詩的系年就屬于爭議較大的名篇。呂大防《杜詩年譜》、趙子櫟《杜工部草堂詩年譜》、梁權道《杜工部年譜》認為《洗兵馬》詩是乾元元年(758)作,蔡興宗《重編杜工部年譜》認為是乾元元年“春在諫省”作。③參見呂大防《杜詩年譜》,四部叢刊本《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首附;趙子櫟《杜工部年譜》卷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蔡興宗《杜詩年譜》,《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卷一,影印四部叢刊本。按,梁權道,生平無考,其所編《杜工部年譜》未見公私書目記載,書中對杜詩的“編次先后”,散見于《黃氏補千家集注杜工部詩史》中,黃鶴常引用其說?,F(xiàn)原書已佚失,對現(xiàn)存文獻搜集、整理,仍可見其年譜中部分內(nèi)容,詳見徐昕《梁權道〈杜工部年譜〉研究》,《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黃希則認為此詩作于乾元元年春,《選詩補注》卷四《洗兵馬》“田家望望惜雨干”,黃希曰:“按《史》:乾元二年春旱,乃作此詩云耳?!秉S鶴繼承黃希之說,繼而闡發(fā)云“此詩當是乾元二年春作,末云‘田家望望惜雨干’,蓋二年春無雨也,梁權道編在元年,恐非”①參見黃希原本、黃鶴補注《補注杜詩》卷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杜甫撰,黃希、黃鶴補注《黃氏補千家注紀年杜工部詩史》卷四,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山東省博物院館藏詹光祖月崖書堂刻本。,認為梁權道等人編在乾元元年有誤。自宋以來,杜詩研究者對此詩系年聚訟紛紜,重要杜詩注家如黃鶴、仇兆鰲、浦起龍、楊倫認為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春,而趙次公、錢謙益等認為此詩作于乾元元年春②參見仇兆鰲注《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514頁;浦起龍著《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257頁;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年版,第215 頁;趙次公注、林繼中輯?!抖旁娳w次公先后解輯?!罚虾9偶霭嫔?012年版,第235頁;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7頁。,當代學者看法也一分為二:詹锳、徐樹儀、鄧魁英、聶石樵、莫礪鋒、林繼中、郝潤華等贊同乾元元年春說③參見徐樹儀《〈洗兵馬〉系年及解釋辯誤》,《草堂》1983年第1期;鄧魁英、聶石樵編注《杜甫詩選》,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85頁;莫礪鋒著《杜甫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頁;林繼中《杜詩〈洗兵馬〉系年平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第24—28頁;郝潤華、章蕾《杜甫〈洗兵馬〉詩的創(chuàng)作主旨》,《杜甫研究學刊》2019第4期,第23—31頁。林繼中《杜詩〈洗兵馬〉系年平議》和郝潤華、章蕾《杜甫〈洗兵馬〉詩的創(chuàng)作主旨》兩篇文章都認為此詩系年有三種說法,除本文敘述的兩種說法外,另一種說法是作于至德二載(757)收京之后,即原注:“收京后作。”按,原注只是提供了一個大概的線索,且時間上包括乾元元年和乾元二年。乾元元年三月,楚王李俶改封為成王,根據(jù)詩中“成王功大心轉小”一句,即可判斷本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一定在乾元元年三月或之后??疾熘T注本及相關研究論文,最具爭議的仍是“乾元元年春說”與“乾元二年春說”,本文不另立“至德二載收京后”為一種說法。,蕭滌非、朱東潤、陳貽焮、廖仲安、張忠綱等贊成乾元二年春說④參見朱東潤著《杜甫敘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99頁;陳貽焮著《杜甫評傳》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9頁;張忠綱選注《杜甫詩選》,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12頁;廖仲安《〈洗兵馬〉系年再辯——答徐樹儀同志》,《文史哲》1985年第6期,第65—68頁?!苏f也是學界流行的說法,二說必有一是一非??v覽諸家討論,他們討論所依據(jù)的證據(jù)無非三個因素,即官職變化、地理方位、典故指向,據(jù)此討論此詩系年。本文梳理文本細節(jié),比較兩種說法對所依據(jù)文本解讀之偏頗得失,認為乾元元年春作說更為可靠。
乾元元年春說與乾元二年春說主要分歧,是此詩首段敘述的戰(zhàn)事到底是收復兩京之戰(zhàn)還是九節(jié)度兵圍相州之戰(zhàn)?兩次戰(zhàn)事都是以平叛安慶緒為主展開的持久戰(zhàn),作戰(zhàn)地點亦集中于河北一帶,且官軍一方占據(jù)輿論、軍事等有利形勢。存在爭議的地理方位主要是“山東”和“淇上”。
先來看“中興諸將收山東”之“山東”⑤戰(zhàn)國、秦、漢時代,稱崤山以東為山東;北魏、隋、唐以后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趙次公注:“山東者,今之河北也,蓋謂之山東、山西,以太行山之分也?!雹薅鸥χ?,趙次公注,林繼中輯校:《杜詩趙次公先后解輯?!罚虾9偶霭嫔?012年版,第233頁。發(fā)生于河北一帶之戰(zhàn)事,諸家舉史料不一,且各有理據(jù)。持乾元二年春說者據(jù)《資治通鑒》載,乾元元年十月,郭子儀自杏園渡河,破安太清,圍衛(wèi)州。魯炅、季廣琛、崔光遠、李嗣業(yè)皆會郭子儀于衛(wèi)州。安慶緒來救,復破之,拔衛(wèi)州,追安慶緒至鄴。許叔翼、董秦、王思禮、薛兼訓引兵繼至,圍鄴,認為九節(jié)度兵圍相州之局勢為“中興諸將收山東”。又引《資治通鑒》記載“(乾元元年十月)郭子儀等九節(jié)度使圍鄴城,……自冬涉春,安慶緒堅守以待史思明,食盡,一鼠值錢四千,淘墻及馬矢以食馬。人皆以為克在朝夕”⑦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二一,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068頁。,認為“克在朝夕”與詩中所云“只殘鄴城不日得”的形勢正相吻合。而持乾元元年春說者則根據(jù)兩《唐書》之記載:安祿山反,先陷河北諸郡,至德二載(757)九月王師收西京,十月收東京,安慶緒奔逃于河北,史思明、嚴莊、能元皓相繼投降,河北諸郡漸復,形勢可喜,稱收復兩京之局勢為“中興諸將收山東”。持乾元元年春說者又據(jù)《資治通鑒》卷二二○“(至德二載)十一月,……張鎬帥魯炅、來瑱、吳王祗、李嗣業(yè)、李奐五節(jié)度徇河南、河東郡縣,皆下之”“(十二月)滄、瀛、安、深、德、棣等州皆降,雖相州未下,河北率為唐有矣”⑧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二○,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044、7048頁。等記載,認為滄州、德州、棣州皆近渤海,使得下文“已喜皇威清海岱”有了著落,比引乾元元年十月圍相州一事更切合詩意。
僅從上述史料來看,兩種戰(zhàn)局都具備激發(fā)杜甫創(chuàng)作《洗兵馬》的可能性,究竟哪種說法更為準確,還須從文本與史實進一步判斷,關鍵在“只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兩句。至德元載(756)七月,唐肅宗即位于靈武,著手反擊安史叛軍收復失地,不過肅宗急于求成,否定了李泌提出的殲滅叛軍老巢范陽的長期作戰(zhàn)計劃,執(zhí)意先收復兩京。至德二載十月兩京收復后,安慶緒敗走守鄴城,肅宗又拒絕繼續(xù)追擊叛軍的建議,轉而準備迎接玄宗、朝祭宗廟、策勛行賞等事,這也為雙方留了一年的休整期。乾元元年六月,史思明再掀反旗;九月,肅宗命九節(jié)度之師討伐安慶緒;十月,郭子儀收復衛(wèi)州,安慶緒戰(zhàn)敗困守鄴城;十一月,郭子儀收魏州;十二月史思明復奪魏州,時王師圍鄴城,安慶緒食盡,求史思明支援,自冬至春,王師未能破賊,雙方對峙數(shù)月之久。若此詩作于乾元二年春,此時之戰(zhàn)況已不能稱為“不日得”,而是久攻難下,叛軍也非“命在破竹中”。杜甫于乾元元年春至乾元二年春所作詩文多涉及當時戰(zhàn)事,如《喜聞官軍已臨賊境二十韻》詩云:“胡騎潛京縣,官軍擁賊壕。鼎魚猶假息,穴蟻欲何逃?!庇衷唬骸敖袢湛刺煲猓位曩J爾曹?!薄队^兵》詩云:“莫守鄴城下,斬鯨遼海波?!薄稙槿A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候其形勢漸進,又遣李廣琛、魯炅等軍進渡河,……逐便撲滅,則慶緒之首可翹足待之而已?!笨梢钥闯觯鸥σ恢北帧爸粴堗挸遣蝗盏谩钡目捶?,對官軍的軍事實力充滿自信,“不日得”表明杜甫對叛軍將被快速消滅的預測與信心。
兩京順利收復,郭子儀領導的朔方軍功不可沒,肅宗感激郭子儀,曰“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①劉昫等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舊唐書》卷一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452頁。,充分肯定他的功績,所以詩中稱“獨任朔方無限功”也有現(xiàn)實根據(jù)。而九節(jié)度兵圍相州之戰(zhàn),李俶并沒有參與,且肅宗認為郭子儀、李光弼皆為元勛,難相統(tǒng)屬,派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使,不立元帥,因此,“獨任朔方”便與史實不符。一些持乾元二年說者認為“獨任朔方”是以正言寓婉諫,意在勸誡肅宗專任郭子儀則中興可期,但是,肅宗的任命已是定局,并未置身軍營中的杜甫對于前線的軍事行動不可能了解得一清二楚,又怎會先知般地預感九節(jié)度軍失利從而勸肅宗專任郭子儀的朔方軍?再從詩歌的結構來看,如果首段是寫九節(jié)度兵圍相州之局勢,后文又寫“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之收復兩京的勝利景象,則明顯敘述邏輯就比較混亂,所以,首段敘述之戰(zhàn)局應是收復兩京之戰(zhàn),也即乾元元年春之系年說合理。
另外,“淇上健兒歸莫懶”中“淇上”也有闡釋空間。此句是寫杜甫期盼戰(zhàn)爭盡快結束,“淇上”的士兵們早日回家與家人團聚。持乾元二年春說者根據(jù)首段戰(zhàn)局是九節(jié)度兵圍相州之戰(zhàn),認為淇水在衛(wèi)州,與相州相鄰,由此判斷“淇上健兒”指圍相州之兵。但“淇上健兒”不一定非指圍相州之兵,林繼中先生認為可能是指李嗣業(yè)赴關中屯河內(nèi)之部隊②參見林繼中《杜詩〈洗兵馬〉系年平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其說可從。河內(nèi)縣,屬懷州管轄,在東都洛陽東北,為京畿屏障,淇水所在的衛(wèi)州正處于相州與懷州之間?!顿Y治通鑒》乾元元年三月條載“鎮(zhèn)西、北庭行營節(jié)度使李嗣業(yè)屯兵河內(nèi)”,四月條載“安慶緒聞李嗣業(yè)在河內(nèi),與蔡希德、崔乾祐將步騎二萬,涉沁水攻之,不勝而還”③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二○,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053頁。。李嗣業(yè)與安慶緒之間的衛(wèi)州(即淇上),在乾元元年三、四月已是兵家必爭之地,是當時的主戰(zhàn)場,李、安之間一定發(fā)生過多次交手,因此“淇上健兒”有可能指李嗣業(yè)的部隊,不必待九節(jié)度圍鄴城。不過,“淇上健兒”也可能泛指平叛敵軍的士兵,畢竟收復兩京之戰(zhàn)與九節(jié)度兵圍相州之戰(zhàn)都是圍繞相州附近展開的持久戰(zhàn),作戰(zhàn)地點多有重合,且前線將領皆以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yè)等人為主。因此“淇上健兒”為圍相州之兵的判斷有待商榷。
根據(jù)職官稱謂推測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是乾元元年說者與乾元二年說者爭論的焦點。詩中提到的官職集中在“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四句的解讀之中?!俺赏酢敝咐顐m,安史之亂時作為天下兵馬元帥,統(tǒng)領郭子儀等諸將領收復失地?!杜f唐書·肅宗本紀》卷一○載:“(乾元元年三月)甲戌,元帥楚王俶改封成王,……(乾元元年五月)庚寅,立成王俶為皇太子?!雹賱d等撰:《舊唐書》卷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51、252頁。蕭滌非選注,蕭光乾、蕭海川輯補:《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17頁。此詩如若作于乾元二年,稱李俶為“成王”便有些不合時宜。冊封“成王”之時間,成為持乾元元年說者的有力證據(jù)。持乾元二年說者則有反對意見,浦起龍認為“王已立為太子,句意在于紀功,故稱其勛爵”②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257頁。,是杜甫意在贊揚李俶在職時的收復之功,所以稱“成王”。蕭滌非先生雖也持乾元二年說,但在《杜甫詩選注》中指出,杜甫稱呼官爵有時與史事有異,如《新安吏》“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句中的“仆射”,因為乾元二年郭子儀早已由左仆射改中書令,《新安吏》仍舊稱他為“仆射”③蕭滌非選注,蕭光乾、蕭海川輯補:《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17頁。;再如李光弼,晚年已官至太尉,而杜甫《八哀詩》尚題為司徒,原因是“蓋寫詩非寫詔令公文,固可不必隨其官職之遷轉而改稱也”④杜甫著,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第3冊,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7頁。。因此,根據(jù)不稱太子而稱成王以斷定此詩的寫作年代,顯然并不準確。不過,成王封為太子一事,事關社稷,意義重大,可以說是天下皆知,杜甫應該會在詩中如實書寫。
詩中“郭相”指郭子儀,“司徒”指李光弼,對此諸家沒有異議?!顿Y治通鑒》卷二一八載:“(至德元載八月)以子儀為武部尚書、靈武長史,以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并同平章事。”⑤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一八,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6990頁?!顿Y治通鑒》卷二二〇載:“(乾元元年八月)丙辰,以郭子儀為中書令,光弼為侍中?!雹匏抉R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二○,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060頁。至德元載八月,郭子儀和李光弼同為平章事,都可以稱相。蕭滌非先生以此反駁乾元元年春說:“此詩若作于乾元元年,郭子儀和李光弼二人同為平章事,何以獨稱郭相,不稱李光弼為李相而稱司徒?”蕭先生認為中書令是右相,位于百官僚之首,是真宰相,郭子儀于乾元元年八月任中書令,所以稱郭為相,不稱李為相。⑦參見蕭滌非選注,蕭光乾、蕭海川輯補《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408頁?!杜f唐書·職官二》載:“(中書令)天寶改為右相,至德二年(757)復為中書令。本正三品,大歷二年(767)十一月九日,與侍中同升正二品,自后不改也。”⑧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四○三,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48頁。賴瑞和先生也提到:“左相即門下省首長侍中,右相即中書省首長中書令,兩者(左右相)都是一時的改名,只行用于高宗龍朔二年到咸亨元年(662—670),以及玄宗天寶元年到肅宗至德元載(742—756)年間?!雹豳嚾鸷停骸短拼邔游墓佟罚腥A書局2017年版,第100頁。郭子儀在乾元二年升為中書令,也就是說,乾元二年冊封的中書令已不再是右相,所以蕭先生據(jù)“稱右相”而判斷此詩寫于乾元二年并不準確。杜甫稱郭而不稱李為相,是考慮到詩語書寫忌重復,成王、宰相、司徒和尚書,依次為后文的“二三豪俊”,是根據(jù)個人地位及官階排列。司徒為正一品,品秩高于宰相,為朝臣加官而設,彰顯其榮譽,并無實際職權。李光弼原是郭子儀手下裨將,經(jīng)由郭子儀推薦后被皇帝重用,作為后進,無論是資歷還是聲望,都不及郭子儀,所以稱郭為相并置于司徒之前也合情理。
詩中“尚書”指王思禮?!杜f唐書·肅宗本紀》載,乾元元年“八月,……甲辰,上皇誕節(jié),上皇宴百官于金明門樓。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河東節(jié)度使李光弼、關內(nèi)節(jié)度使王思禮來朝,加子儀中書令,光弼侍中,思禮兵部尚書,余如故”⑩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53頁。。此條史料是持乾元二年說者的重要依據(jù),蕭滌非先生據(jù)此認為:“王思禮加兵部尚書,事在肅宗乾元元年八月,……此詩必作于乾元元年八月以后之明證?!薄?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51、252頁。蕭滌非選注,蕭光乾、蕭海川輯補:《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17頁。乾元元年說者也引史料反駁,《舊唐書·肅宗本紀》載:至德元載,“癸未,……上素知房琯名,至是琯請為兵馬元帥收復兩京,許之,仍令兵部尚書王思禮為副”?!缎绿茣っC宗本紀》載:至德元載十月,“房琯為招討西京、防御蒲潼兩關兵馬元帥,兵部尚書王思禮副之”。《資治通鑒》至德元載十月條:“房琯上疏,請自將兵復兩京,上許之,加持節(jié)、招討西京兼防御蒲、潼兩關兵馬、節(jié)度等使,……既行,又令兵部尚書王思禮副之?!雹偎抉R光編著:《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003頁。這三則史料記載事實都發(fā)生在乾元元年之前,其時王思禮就已被稱作兵部尚書,不必待乾元二年。但此處有一疑點,王思禮如在至德元載是兵部尚書,為何在乾元元年八月又冊封為兵部尚書?可見《舊唐書》關于王思禮官職記載前后矛盾?!杜f唐書·唐紀》載,天寶十一載(752)三月,“改吏部為文部,兵部為武部,刑部為憲部,其部內(nèi)諸司有部字者并改”②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四二,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790頁。,至德二載復故,也就是說,《新唐書》《通鑒》所謂王之“兵部尚書”,是沿誤《舊唐書》,當作“武部尚書”。至德元載十月之時,郭子儀為武部尚書③參見嚴耕望撰《唐仆尚丞郎表》第1冊,中華書局1968年出版,第263頁。,但唐制規(guī)定,六部尚書員額各為一員,此時王思禮不可能是武部尚書。《舊唐書》關于王思禮官職之記載不僅前后矛盾,還弄錯官稱。持乾元元年春說者引用的史料不足為憑。
王思禮在乾元元年八月遷兵部尚書前究竟擔任何官職?《舊唐書·王思禮傳》:“至德二年④按,“二年”當作“二載”,“年”當是“載”之誤?!缎绿茣ね跛级Y傳》:“至德二載,攻賊崔乾祐于潼關,乾祐敗,退保蒲津。”唐天寶三載(744)改年為載,見《新唐書·玄宗本紀》:“(天寶)三載正月丙申,改年為載?!碧泼C宗乾元元年又重新改“載”為“年”?!睹C宗本紀》:“改至德三載為乾元元年?!惫省爸恋露辍碑斪鳌爸恋露d”。九月,思禮從元帥廣平王收西京,既破賊,思禮領兵先入景清宮。又從子儀戰(zhàn)陜城、曲沃、新店,賊軍繼敗,收東京。思禮又于絳郡破賊六千余眾,器械山積,牛馬萬計。遷戶部尚書、霍國公,食實封三百戶?!雹輨d等撰:《舊唐書》卷一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313頁?!缎绿茣ね跛级Y傳》記載則相對簡略:“長安平,思禮先入清宮;收東京,戰(zhàn)數(shù)有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食實戶五百?!雹逇W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卷一四七,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750頁?!皯舨可袝弊兂闪恕氨可袝?。嚴耕望先生考證《全唐文·肅宗收復兩京大赦文》 “開府儀同三司御史大夫兼工部尚書持節(jié)充招討西京并定武威武興平等軍兼關內(nèi)節(jié)度……兵馬使王思禮……可開府儀同三司行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霍國公,實封六百戶”⑦董誥等編:《全唐文》卷四四,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90頁。及《唐會要》功臣條,認為王思禮任兵部尚前為工部尚書,紀傳皆失書,舊傳載“戶部尚書”不確,新傳載“兵部尚書”亦誤。⑧參見嚴耕望撰《唐仆尚丞郎表》第4冊,中華書局1968年版,第910頁。王思禮在乾元元年春時任工部尚書,乾元元年說者所舉史料雖有誤,但并不影響杜甫在詩中稱王思禮為“尚書”,故“尚書”一職并非此詩作于乾元元年八月后的明證。
《洗兵馬》詩中重要人名典故所指也有助于推斷本詩系年。因為典故所指之人并不明確,因此,諸家對典故意指看法也不盡相同,須先確定意指之人并根據(jù)其為官時間進行合理推測。
詩句“關中既留蕭丞相”中“蕭丞相”的指向爭議較大。宋人舊注指蕭華,趙次公認為是郭子儀,蔡夢弼認為是指杜鴻漸,朱鶴齡、仇兆鰲亦從此說。錢謙益、楊倫則認為是房琯。浦起龍云是杜鴻漸或房琯,但二說未知孰是。當今學者多認同錢謙益、楊倫之看法,最近盧多果撰文認為是苗晉卿。⑨參見杜甫著、趙次公注、林繼中輯?!抖旁娳w次公先后解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版,第235 頁;魯訔編次、蔡夢弼箋注《杜工部草堂詩箋》卷一一,影印元大德年間陳氏刊本;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6頁;楊倫箋注《杜詩鏡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7頁;浦起龍著《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258 頁;盧多果《從史家之心到詩人之眼——杜甫〈洗兵馬〉史事及主旨新證》,《文學評論》2023 年第3 期,第198—206頁?!笆捸┫唷比缰甘捜A,蕭華曾陷賊“偽署魏州刺史”,見《舊唐書·蕭華傳》,必非所指。郭子儀雖可比蕭何,但詩的前兩段已敘其武功并反復稱頌,此處無須重復。至于杜鴻漸,楊倫認為鴻漸為人無功勛,且非公所喜,自當以房琯為是,其說可從。至德元載八月,房琯與韋見素等大臣由蜀地至靈武,《舊唐書·房琯傳》載:“肅宗以琯素有重名,傾意待之,琯亦自負其才,以天下為己任。時行在機務,多決之于琯,凡有大事,諸將無敢預言。”①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一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790頁。房琯在當時地位可見一斑。至德二載五月,房琯受賀蘭進明、崔圓的誣告及門客受賄事件被罷相,貶為太子少師。是年十一月,房琯隨唐肅宗返回長安,十二月肅宗大赦天下,策勛行賞,加琯金紫光祿大夫,進封清河郡公。至于苗晉卿,《舊唐書·苗晉卿傳》載:“會肅宗至鳳翔,手詔追晉卿赴行在,即日拜為左相,軍國大務悉以咨之。既收兩京,以功封韓國公,食實封五百戶,改為侍中。”②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一三,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321頁?!杜f唐書·肅宗紀》載:“(至德二載)十二月丙午,上皇至自蜀……百僚班于含元殿庭,上皇御殿,左相苗晉卿率百辟稱賀,人人無不感咽?!雹蹌d等撰:《舊唐書》卷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49頁。苗晉卿改授侍中??梢?,從肅宗即位靈武到收復長安后,苗晉卿一直是深受唐肅宗信任的寵臣。
乾元元年三月,楚王李俶改封成王,此詩既然提到了“成王”,那么本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一定在乾元元年三月或之后?!杜f唐書·房琯傳》記載至德二載五月房琯罷相后,“既在散位,朝臣多以為言,琯亦常自言有文武之用,合當國家驅(qū)策,冀蒙任遇”④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一一,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323頁。?!顿Y治通鑒》乾元元年六月條載:“太子少師房琯既失職,頗怏怏,多稱疾不朝,而賓客朝夕盈門,其黨為之揚言于朝云:‘琯有文武才’,宜大用?!雹菟抉R光編著:《資治通鑒》卷二二○,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7056頁。乾元元年三月至六月期間,房琯雖被排擠出權力中心,退居散位,但仍身處關中。房琯多次招攬賓客,讓朝臣為其美言,希望重新得到肅宗的認可與重用。注家及學者多執(zhí)著于“蕭丞相”意指主掌內(nèi)政的宰相,房琯早在至德二載五月就已罷相,從時間來看,只有苗晉卿符合。只是苗晉卿無功無過,與杜甫交集尚淺,杜甫在詩中也很少提及他,稱其為“蕭丞相”的可能性較小。而杜甫與房琯為布衣之交,二者皆奉儒守官,意氣相合。杜甫曾上疏力救房琯,既出于個人交情,也是為國家社稷考慮,房琯作為舊臣出任新朝宰相,是能在政治上團結“二圣”的關鍵。詩句中的“留”字也可以看出杜甫的用意,是對房琯品德才能的肯定,也是對肅宗重新啟用房琯的期冀。
“幕下復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汀眱删渲小皬堊臃俊薄皬埞钡囊庵笇ο箢H有爭議,學者多認為同指一人——張鎬。林繼中先生則認為分指二人,“張子房”指李泌,“張公”指張鎬。⑥參見林繼中《杜詩〈洗兵馬〉系年平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林繼中先生認為趙先生所論明快,頗具說服力。清代梁運昌《杜園說杜》箋云:“子房則從來并指張鎬,但不應琯一句而鎬五句,則此子房當指鄴侯(李泌),不以切姓論也。張鎬獨詳于二公者,此時琯已罷相,泌已還山,張乃現(xiàn)在倚任之人,故借作收科?!雹吡哼\昌撰:《杜園說杜》,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431頁。林先生贊同梁氏之說,認為“頂針”不必絕對化,蓋杜甫用典注重切姓,如“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既然此處“蕭丞相”指房琯,不姓蕭,則“張子房”意指之人亦不必姓張。⑧參見林繼中《杜詩〈洗兵馬〉系年平議》,《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趙昌平先生認為:“‘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汀藶轫敒獒樉涓?,‘張公’必復指上句之‘張子房’,二句說一人,無可置疑。”學者盧多果也持此觀點,認為所指之人是張鎬,不可分指兩人。
怎么判斷意指何人?仍須回到文本中尋求線索。按照本詩的敘述邏輯,“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在“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鶴禁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四句之后,那么“幕下復用”之人應當在兩京收復,玄宗回朝、肅宗大赦天下后(即乾元元年初)仍在任職。詩句中的“關中”與“幕下”相對,“關中”應指在皇帝身邊輔佐的朝臣,“幕下”當與軍旅將帥有關,所以二者與所處位置應是一內(nèi)一外,言“既留”“復用”,是相當“既……又……”的句式,并非先后之序,是同時并用之意。李泌參與軍事行動在收復長安前,長安收復(至德元載十月)后李泌就已歸隱,不能稱之為“幕下復用”。至德二載八月至乾元元年四月,身為平章事的張鎬兼任河南節(jié)度使,持節(jié)統(tǒng)淮南等道諸軍事,符合“幕下”之條件。任節(jié)度使期間,張鎬杖殺畏敵不前的濠州刺史閭丘曉,協(xié)助郭子儀收復二京,后又洞察到史思明偽降,足見其是“扶顛籌策良”的人才。蕭滌非先生在《杜甫詩選注》中認為:“凡是在節(jié)度使幕府任職的,則云‘幕中’或‘幕下’,張鎬如未罷相,豈得云‘幕下’?在相位,居廊廟?!雹偈挏旆沁x注,蕭光乾、蕭海川輯補:《杜甫詩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415頁。其實,安史之亂屬于非常時期,唐肅宗鑒于張鎬是文武全才,才予以張鎬重任,派遣其挽救河南局勢。宰相為何不能居幕下?身為平章事的張鎬兼任河南節(jié)度使,就是一個最佳例證。至于張鎬符合“張子房”的其他條件及理由,關注此問題的學者已有闡發(fā)②詳見盧多果《從史家之心到詩人之眼——杜甫〈洗兵馬〉史事及主旨新證》,《文學評論》2023年第3期。,論述精深得當,茲不贅述。
乾元元年六月,房琯被貶為邠州刺史,張鎬此時已罷相,乾元二年三月的杜甫,在敘述人事功勛時,已沒必要再大力表彰在當時政治軍事格局中已無關緊要的人物。部分乾元二年春說者認為,杜甫作此詩時房琯出為邠州刺史,據(jù)《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載邠州均屬關內(nèi)道,因此詩中“關內(nèi)既留”不直云罷黜,應是杜甫對肅宗重新啟用房琯猶存厚望;同年五月,張鎬罷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仍居幕府之中,也是勸諫肅宗復用之。凡詩中涉及的人事,部分注家皆解讀為措辭深婉、諷諫規(guī)勸,尤以錢謙益為甚。清人吳瞻泰在《杜詩提要》中指出:“按史,乾元元年二月,徙楚王俶為成王。夏五月,張鎬罷。又是年立成王俶為皇太子。稱成王之日,正張鎬以宰相兼河東節(jié)度使之時,至五月罷相,成王已為太子,不得復稱成王矣。但李泌已歸衡山,李輔國已兼大仆射,肅宗信饞遠忠之漸,公或逆睹其萌,故望其任用張公之心愈切,而歆動之語愈不覺其濃至耳。若既罷相矣,公方咨嗟嘆息之不暇,亦何暇作期許殷懇、滿心快意之筆如此哉!”③吳瞻泰:《杜詩提要》,黃山書社2015年版,第112頁。因此“蕭丞相”“張子房”應分別指代房琯和張鎬,此詩創(chuàng)作時間當為乾元元年三月至五月之前。
除上述討論的官職、地理、典故等因素,杜詩內(nèi)容所涉節(jié)候也可以輔證系年判斷。且看“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兩句。部分學者據(jù)史載乾元二年有春旱,認為此句中“雨干”的意思是無雨,是寫天旱無雨而田家盼雨,由此判定此詩作于乾元二年春二月。蕭滌非先生則認為“雨干”是雨晴的意思,如杜甫《寄贊上人》“當期塞雨干,宿昔齒疾瘳”、《重簡王明府》“江云何夜盡,蜀雨幾時干”中的“雨干”就是雨晴之意。蕭先生認為此句是寫杜甫預言一兩個月后,鄴城戰(zhàn)事結束時的太平景象,是杜甫設想當時春雨既足,田家正待耕而盼晴。林繼中先生也認為“惜雨干”并非無雨,恰好相反,是有雨而眼巴巴地看著雨干掉,并猜測是由于丁壯皆上前線,春種無人,所以惜之。部分持乾元二年春說者,如仇兆鰲認為此詩作于“春二月”之證據(jù),大概就是黃希所說的“按《史》:乾元二年春旱,乃作此詩云耳”④黃希原本,黃鶴補注:《補注杜詩》卷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檢《資治通鑒》、兩《唐書·肅宗本紀》等,并無記載乾元二年春天有干旱之記載,應該是黃希以杜甫詩句而意逆之詞,不足為據(jù)。《洗兵馬》詩最后兩句“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用武王伐紂典故:“武王伐紂……風霽,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嗇。散宜生諫陰說:‘此其妖歟?’武王曰:‘非也,天洗兵也?!保▌⑾颉墩f苑·權謀》)點明了杜甫對戰(zhàn)爭正義性的認同,也呼應首段敘述的勝利在望之戰(zhàn)局。歷經(jīng)三年戰(zhàn)亂,農(nóng)村社會遭到破壞,兵役、賦役、饑荒致使勞動力短缺,田地荒蕪,農(nóng)業(yè)凋敝。兩京收復后,國家恢復了久違卻也短暫的和平,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詩云:“乾元元年春,萬姓始安宅。”時值春種之際,春雨降臨,熱心時事、悲天憫人的杜甫很難不感于哀樂,緣景感發(fā)。詩人希望春雨不僅“凈洗甲兵”,也潤澤農(nóng)田,《洗兵馬》應是杜甫當時的感受,而不是預想鄴城之戰(zhàn)結束后的景象。
歷來的研究者對此詩進行闡釋,多著眼于歷史與詩歌文本之間的貼合互證,征引的史料有限,史料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分歧,部分注家自我?guī)胧降刈⒔庠娋浔厝皇乖娭谐尸F(xiàn)的“史相”與“史實”之間產(chǎn)生距離。除了關注史料之外,更應注意杜甫所處的現(xiàn)實處境和情緒心理。浦起龍在《讀杜提綱》中主張讀杜詩“須通首一氣讀。若一題幾首,再連章一片讀。還要判成片工夫,全部一齊讀。全部詩竟是一索子貫”①浦起龍:《讀杜心解》,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62頁。。文本的意味就存在于部分與整體的相互說明之中,只有“上下文”的整體性才能“顯出一時氣運”來?!断幢R》一詩不僅有內(nèi)容,還有其感情和節(jié)奏。此詩描繪的正是一種撥亂反正、恢復正常秩序的青春景象。宋代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說:“觀此詩聞捷書之作,其喜氣乃可掬,真所謂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雹趶埥洌骸稓q寒堂詩話》卷下,《歷代詩話續(xù)編》(上),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68頁。明末王嗣奭也認為《洗兵馬》詩“筆力矯健,詞氣老蒼”,雖然部分詩句“微有風刺,如當時封爵太濫”之情況,但整體而言“喜躍之象浮動筆墨間”③王嗣奭:《杜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頁。。應當說,乾元元年春收復兩京后之情形,就已具備激發(fā)作者這種情緒的可能性,林繼中先生比較了乾元元年春與乾元二年春兩個時段杜甫的現(xiàn)存作品,認為杜甫在乾元元年春要比乾元二年春更具書寫的沖動性。④參見林繼中《杜詩〈洗兵馬〉錢注發(fā)微》,《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3期。
乾元元年春,杜甫在京任左拾遺,在長安過著比較閑暇的生活,他為兩京順利收復而欣喜,幾個月來國家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皆在《洗兵馬》一詩中有反映。乾元元年六月,房琯被貶為邠州刺史,與房琯關系密切的嚴武等人也被外貶,杜甫也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日益衰老的詩人離開長安后,凝望皇城的千門萬戶,或許意識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經(jīng)結束,事實上杜甫再也沒有回到朝廷,也沒有機會實現(xiàn)“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理想。洪業(yè)先生說:“《洗兵馬》代表了杜甫在生命最快樂的這段時期歡樂情緒的頂點?!雹莺闃I(yè)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頁。考察杜甫貶官華州后的作品,多抒發(fā)感傷、苦悶、憤慨之情,很少論及朝廷與皇帝,創(chuàng)作視角主要集中于下層生活,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青春氣象雖逐漸消逝,卻進入了一個別開生面、渾然天成的新階段。綜合古今學者的考證研究,顯然,《洗兵馬》作于乾元元年更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