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海燕
在追逐中國夢的新時代,作為基礎教育的工作者,作為鄉(xiāng)鎮(zhèn)小學的管理者,有責任有義務在推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幫助廣大師生樹立文化自信,同時要凸顯地方和學校的文化特色,建設有歸屬感的精神家園。
建設校園特色文化,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發(fā)現學校所在地方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發(fā)現地方文化對學生品格發(fā)展的助推作用,更要用創(chuàng)新的眼光去找到地方文化和學生發(fā)展之間的最佳結合點。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既要繼承,也要發(fā)揚,但其浩如煙海,這就需要每個學校找準一個“點”,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擴展開去,逐步形成自己學校的特色文化。
花橋鎮(zhèn)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江南小鎮(zhèn),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誕生了很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杰出人士和對社會進步產生重要影響的名人,如被譽為“明文第一”的歸有光、現代職業(yè)教育的奠基人黃炎培、熱心致力于改革的愛國鄉(xiāng)賢蔡璜、一生清廉的王逢善、舍生取義的愛國文人陶琰、重情義的著名教授徐燕謀、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陸大民,他們的感人事跡和高貴品質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
花橋的小學周邊有“集善橋”“集善公園”“集善社區(qū)”等善意充盈的教育資源,因此,進行“崇善文化”建設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和歷史底蘊,能夠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實現推進校園特色“崇善”文化建設和傳揚花橋鄉(xiāng)賢“崇善”傳統(tǒng)的緊密黏著和步調一致。學校立足人本,著力打造以“善”辦學、以“善”育人、以“善”發(fā)展的“崇善文化”特色,在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同時,也推動了學校特色的形成和發(fā)展。
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的,所以也必須由人去繼承和發(fā)揚。各地學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除了要“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之外,還得堅持“以人為本”,扎扎實實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和優(yōu)秀鄉(xiāng)賢文化的結合。
黨員干部是學校辦學的先鋒,應該比普通教師具有更高的思想站位和更強的整合教育資源的能力。他們是建設校園文化的舵手和主心骨,是學校特色文化建設的方向制定者和藍圖繪制者,也是持續(xù)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領頭羊和中流砥柱。黨員干部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光、腳下有路、眼前有活、手里有法,在確定好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或核心之后,應該圍繞關鍵詞去融合地方特色文化,同時結合師德師風教育提升整個學校教職工的思想覺悟、文化凝聚力以及思維和行為的靶向性。
1.學習黃炎培:有理想信念?;蚪艹鋈宋稂S炎培,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中國的職業(yè)教育事業(yè),為我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特別是現代職業(yè)教育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開創(chuàng)了農村職業(yè)教育的先河,引導了鄉(xiāng)村教育改造運動的方向,展示了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復興中華民族的精神。學校黨支部應將黨員理論學習和“做新時代的黃炎培”主題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引導黨員干部在樹理想、說理想、追理想的過程中堅守初心使命,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德施教,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確立正確目標,做好成長規(guī)劃,做有理想信念的新時代好老師。學校黨員干部要嚴格按照教育局制定的“七認真”要求和青年教師“一二三”考核工程細則,制訂“骨干教師培養(yǎng)計劃”,健全青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檔案,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培訓與研修,全面儲備教育教學、行政管理等后備力量。落實青年導師制,校級領導班子有計劃、分層次選聘骨干教師,擔任青年教師成長導師,逐步形成以老帶新、分工合理的導師制團隊。指導青年教師對個人的成長進階進行合理規(guī)劃,力求將個人的專業(yè)成長和培育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完美融合。
2.學習王逢善:有道德情操?;蜞l(xiāng)賢王逢善,是明朝的清官。他清貧一生,為民操勞,為官清廉,能秉公為百姓辦事,深得百姓喜愛。學校要發(fā)揮黨支部領航作用,把學習王逢善的活動貫穿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yǎng)成過程;黨支部書記上好“鑄師魂 強師德 正師風”系列書記黨課。學校要經常性開展以下活動:(1)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堅持落實師德第一標準,成立師德師風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師德師風建設工作主體責任,形成責任鏈條,層層傳導壓力。(2)開展“師德師風主題教育學習日”活動,學校班子領學,教師代表交流發(fā)言,全體教師共同參與。(3)開展師德榜樣教育,引導教師見賢思齊,以王逢善為榜樣,經常性深入開展“廉潔從教”教育,每學期簽訂“師德師風承諾書”和“拒絕有償補課承諾書”。同時,面向學生、家長、社會公布學校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建立教師職業(yè)行為正、負面清單制度,組織教師自查自糾,給內心敲響警鐘。(4)期末總結大會上,舉辦“師德師風”競答活動、“師德師風”演講比賽,教育引導青年教師弘揚高尚師德,以高素質教書,以正能量育人。
3.學習歸有光:有扎實學識?;蜞l(xiāng)賢歸有光,是明代著名散文大家,唐宋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明文第一”。學校黨支部要持續(xù)推進“群雁領航”項目,常年開設“弘善講堂”。黨員干部帶頭學習歸有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開展“黨員教師示范課”“骨干教師風采課”“新教師亮相課”等活動,通過課堂展示和評議研究提高教師教學能力;舉辦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微課比賽”,以賽促能,以評促教;經常進行隨堂聽課,對青年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輔導,突出“規(guī)范+特色”辦學。學校分學科聘請專家,除了進行課堂教學大教研指導外,還進行教研論文撰寫等業(yè)務指導,夯實青年教師成長基礎;組建“善雅書會”,舉辦讀書沙龍,指導和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各級教學競賽、經驗交流、論文評比,使其在共讀共寫中提升師能,努力做有扎實學識的新時代好老師。
4.學習陸大民:有仁愛之心。花橋鄉(xiāng)賢陸大民,出生于花橋天福村,新中國成立后返回家鄉(xiāng)設立陸氏獎學金,建陸陳氏圖書館,傾全部家產,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學校黨支部要把學習陸大民關心教育、回報家鄉(xiāng)人民的活動落到實處,每年開展“黨員教師進社區(qū) 百名教師訪千家”教師回報社會活動。黨員教師和中層人員帶頭下沉社區(qū),深入群眾,開設教育政策、學習方法、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咨詢點位,為各個社區(qū)的家長答疑解惑。同時,黨員干部帶領一線教師走進學生家庭,與家長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耐心解答家長關于教育的疑問和對學校的意見與建議,為家長和學校搭建了溝通的橋梁,為家校協同育人開啟了寬敞的大門。學校黨支部成立“崇善志愿者”團隊,由黨員干部帶頭常年堅持“陽光食堂 無憂午餐”驗菜和陪餐活動、“車站有我 護你安全”公交車站執(zhí)勤活動、“紅馬甲”守護學生上下學等志愿服務活動,將濃濃的師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學校每學年舉辦“善模善樣”表彰大會,表彰各類優(yōu)秀教師,以鼓勵全體教師學習陸大民,做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花橋是文人墨客會聚的地方,花園路上至今還保存著明代散文家震川先生(歸有光)的“至美書院”?;蚴侵F代作家葉辛的故鄉(xiāng),附近就有一座葉辛故鄉(xiāng)文學館。這些文人雅士給花橋營造了一種崇文尚學的氛圍,留下了不斷學習、不斷進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閱讀是教育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花橋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學家都毫無例外地推崇閱讀。為繼承和發(fā)揚花橋文人好讀善寫的優(yōu)良作風,積極營造教師樂學、善學的良好氛圍,學校要通過共讀活動形成“善學”之風,提高教師的“善教”能力。
1.以讀促研:促進學?!吧莆幕眱群ㄔO。教師們在“善雅書會”的組織下共讀花橋先賢著作,在讀書交流活動中闡述自己對學?!吧莆幕钡囊娊?,進而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善意”來提升自己的“善意”,加強對學?!吧莆幕钡恼J同和主動踐行。教師們把讀書收獲和自己的思考研究匯編成了校本教材《我們的善文化》,并在上校本課的時候帶領學生一起研讀,引領廣大學生了解學校的“善文化”,培植學生的“善品”,引導學生的“善行”,實現了“善文化”的繼承、發(fā)揚與現代轉化。
2.以讀促教:助力教師提升“善教”能力?!伴喿x要走在教學的前面”是“善雅書會”一直強調的理念。教師們通過共讀花橋教育家、思想家的故事和著作,明確了教學承擔著引領兒童發(fā)展的責任。帶著這種理念,各組教師定期開展教學研討,努力引導學生從樂學到善學,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教師教學中堅持以“善的教育”引領學生的成長,抓住一個“善”字來繼承和發(fā)揚地方優(yōu)秀文化,提高學生對“善”的理解層次和自覺踐行程度,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
3.以讀促寫:助推學校“崇善教育”品牌建設。閱讀,讓教育教學更優(yōu)雅、更優(yōu)質。共讀花橋鄉(xiāng)賢著作的活動促使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使教師在一次次的共讀共寫團隊活動中逐步享受閱讀、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也學會了主動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主動提高業(yè)務水平。教師們在閱讀中聚焦教育教學熱點,關注學科專業(yè)話題,在寫作中找到了自身專業(yè)成長的方向和路徑,發(fā)表了不少文章。這些文章也成為宣傳學?!俺缟平逃钡囊粔K塊招牌,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
居善地,舉善行,育善人。作為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之魂既要能夠讓小學生理解,吸引小學生,又要讓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維度有效踐行。學校要汲取花橋地區(qū)的善人善事,努力涵養(yǎng)學生善的品質,打造以“崇善文化”為特色的“崇善教育”學校。學校既積極倡導“崇善”的價值追求,又充分強調“力行”的行為實踐,開展注重知行合一的特色德育活動。
1.陽光體育,善待自己。這是身心健康類德育實踐活動課程,主要引導學生學習奧運健兒、舉重冠軍唐衛(wèi)芳和皮劃艇冠軍“國家級運動健將”唐鑫等花橋杰出運動員的精神,在德育活動中學會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勇于奮斗、堅持不懈、充滿自信、團結協作。如每天利用大課間活動時段和課后服務時段開展校園心理健康游戲,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得到體腦的協調發(fā)展,在心理游戲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會積極思考,陽光成長。
2.宣講善的故事,善待他人。這是傳統(tǒng)美德類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在各年級選拔“善的故事宣講員”,組建“善的故事宣講團”,定期在校園內外宣講關于花橋地區(qū)鄉(xiāng)賢的“善的故事”,如歸有光為民請命的故事、蔡璜援戰(zhàn)送軍糧的故事、蔣德麒不貪名利為國奉獻的故事、陶峴牢記祖訓的故事、陶琰舍生取義的故事等。“善的故事”的宣講,使講故事和聽故事的人都受到花橋鄉(xiāng)賢美德的熏陶,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把花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和傳揚下去。
3.尋訪花橋善人,善待社會。這是綜合實踐類德育實踐活動課程。本項目主要由輔導員老師帶領學生代表去尋訪“花橋善人”,了解這些生活在花橋的善人為社會所做的善事,然后在校園內、微信公眾號及其他平臺上進行宣傳,進一步弘揚中華優(yōu)秀美德,引導學生善待社會、學做善人。如“江蘇省見義勇為英雄”孫雪根、“無聲理發(fā)師”唐春弟、“火場英雄”唐惠平等,這些生活在現代的“花橋善人”,散發(fā)出花橋古今賢人都具有的善的品質,讓“紅領巾尋善員”們大受感動、深受教育,從而把善的理念扎根心中。
4.四季田園,善待自然。這是勞動教育類德育實踐活動課程。作為“魚米之鄉(xiāng)”的花橋,自古以來就是生產糧蔬之地,勤勞和吃苦耐勞是花橋人民普遍的美德。近年來,地方開辟了天福生態(tài)園和“百畝良田”作為生態(tài)種植示范區(qū),又涌現了“江蘇省鄉(xiāng)土人才”劉地等新型職業(yè)農民,這都給學校推廣勞動教育提供了學習資源。學校聘請花橋地方勞動模范,指導學生分班級分區(qū)域全員動手進行種植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近距離體驗生產種植勞動,學會根據勞動任務選擇合適的材料和工具,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術與方法,初步養(yǎng)成不怕臟、不怕累、堅持到底的勞動品質,通過勞動學會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種植,學會感恩大自然的饋贈、珍惜勞動成果。
任何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必須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才更有生命力。地方鄉(xiāng)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當地學校文化建設走向縱深的有力支柱。借助它的力量,學校的特色文化建設可以走得更遠。倘若能夠持之以恒,必能使學校形成越來越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