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勿力嘎
思想政治理論課(即思政課)是培育民族復興力量的前沿主陣地,可以起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作用,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這就決定了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教師情懷,這是推動思政課達成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1]。思政課教師情懷是新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說“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2]。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的指示,根據(jù)思政課建設背景,剖析當代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的深刻內涵,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思政課教師隊伍水平,打造高質量思政精品課,另一方面有助于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復興力量。
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就像一副磅礴的寫意畫,整體構架已經確立。接下來的關鍵是細細描繪思政課“情懷要深”的工筆畫,明確思政課教師應該樹立什么樣的情懷,怎樣確立濃厚的思政課教師情懷。
家國情懷是民族內部個體對本民族與本國家的文化認同感與集體歸屬感的集合。具體到我國來說,就是家庭成員對自己家庭的責任感,家族內部成員對家族的歸屬感,國民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對國家的榮譽感。家國情懷可以增加家族成員之間的親近感,增進內部民族團結,提升國家凝聚力。所以,家國情懷是思政課教師必備的基本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5]。思政課教師不僅要把家國情懷掛在嘴邊,還要身體力行,把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傳道情懷是思政課教師情懷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傳道情懷就是教師在教導學生的偉大實踐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傳授理論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樹立好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給學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道扣子,就是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核心的傳道情懷。思政課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傳馬克思主義之道,在思政課的講述過程中,教會學生把抽象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立場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思政課教師要在學生精神世界構建過程中,綿綿用力,久久用功,在學生心里樹立起思政教師的光輝形象,使學生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為民族復興偉業(yè)貢獻力量。做一個照搬書本講理論的“經師”只是思政教師的入門基本功,能夠成為一個指引學生走向成功的“領航員”才是思政課教師的最高追求,只有二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彰顯思政課教師的傳道情懷。
高校思政教師應該懷有寬廣博大的仁愛情懷。仁愛情懷就是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思政課教師教導學生是一個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的持久過程。仁愛情懷內涵豐富,思政課教師不僅僅要做到有愛心有耐心,用愛心感召學生,而且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去看待,“親其師”與“信其道”是思政課達成育人目標的兩個步驟。思政課教師在對學生有愛心的基礎上還要尊重學生的決定,理解學生的想法,這樣學生才會感知到思政課教師的愛,愿意對教師吐露心聲,并且接受教師的教誨。
愛崗敬業(yè)情懷是思政課教師情懷的重要一環(huán),是思政課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礎和前提。思政課教師面對的是處在“拔節(jié)孕穗”的青年學生,要想讓學生喜歡上思政課,思政課教師必須厚植愛崗敬業(yè)情懷,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用心上好每一節(jié)課,使學生熱愛教師且喜歡上思政理論課。如果思政課教師僅僅把思政課教師當做一份謀生職業(yè)來看待,那么結果一定是失敗的,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明白思政課的重要性,更要認識到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è)重要性,珍惜自己的職業(yè)榮譽感,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光榮歷史使命,擔起培養(yǎng)時代復興新人的重任。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且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所以,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情懷是所有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情懷。思政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前沿主陣地。思政課教師只有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情懷,不斷汲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力量,真正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才會改變“內容僵硬、語言生硬、氣氛冷硬”的教學過程,真正做到以理服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情懷引導學生。
思政課教師情懷是思政課教師素養(yǎng)的核心內容,思政課教師需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深化家國情懷,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提升傳道情懷,在師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愛情懷,提升思政教師幸福感,強化教師愛崗敬業(yè)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4]。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家國情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也為培育家國情懷指明了路徑。情感的共鳴來源于社會生活的體驗,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心里要裝著國家和民族,要對國家和民族有文化認同感。情感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遷而不斷升華的,在時代的發(fā)展過程中,家國情懷也在不斷地豐富,要時刻關注時政與社會,從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汲取力量,豐富思想,最終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家國情懷。
傳道情懷來源于思政課建設的實踐中,傳道情懷在思政教師情懷內涵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傳道情懷的培育必須通過教書育人的偉大實踐凝練升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莫過于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子里,思政課教師著書傳道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把理論教給學生容易,但是要讓學生把理論記在心里,運用在實踐中卻很難。思政課教師傳道情懷是培育民族復興力量的關鍵因素,是溝通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思政課教師的傳道情懷就是要宣揚馬克思主義之道,讓學生把馬克思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社會主義接班人。情懷來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思政課教師傳道情懷培育的重要路徑就是教書育人的偉大實踐,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培育傳道情懷,用傳道情懷提升教書育人的能力,相輔相成。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傳道情懷的前提是思政課教師必須有仁愛情懷。情感是互通的,愛也是相互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互通是深化仁愛情懷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應該把自己的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享受成功的喜悅。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政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者,就應該主動地多和學生情感互通,鼓勵學生,欣賞學生的優(yōu)點來增強其自信,尊重學生的人格來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學校往往以成績好壞來劃分“好學生”與“差生”,學習成績不代表一個人的一切,這時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懷著仁愛之心去鼓勵他們,那些差生更需要鼓勵。師生的情感互通是逐步深化思政課教師仁愛情懷的重要途徑。
教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思政教師愛崗敬業(yè)情懷的基本動力,教育家葉瀾說過,“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fā)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chuàng)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5]。物質生活的滿足是幸福感的前提,穩(wěn)定的工資收入以及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使思政課教師在心理上得到一種安全感,能夠使思政課教師潛心研究教育事業(yè),可以極大地增強思政課教師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思政課教師的幸福感是愛崗敬業(yè)的前提。
思政課教師的情懷可以通過深化愛國主義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提升傳道情懷、在師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愛情懷、在提升思政課教師幸福感中強化教師愛崗敬業(yè)情懷等途徑得到提升。研究思政課教師情懷符合新時代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發(fā)展要求。思政課教師情懷深厚可以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也可以起到增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底蘊的作用,有助于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以及中國夢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