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 姜維公
地名,即地理實體名稱,是人類長期活動的必然產(chǎn)物,它的發(fā)展變化取決于人類社會的活動。①梁志龍:《地名在考古工作中的價值》,《地名學研究第二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2頁。但是人類的歷史發(fā)展是一個漫長而又悠久的過程,隨著時間推移、居民遷徙以及朝代更替等因素的改變,地名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動,或產(chǎn)生新的名稱,或被舍棄,還有些名稱至今仍在使用。而這些地名的變化都有其歷史意義。在閱讀東北地方史相關(guān)資料時,會看到一個現(xiàn)象:有很多叫“××窩棚”“××窩鋪”“××窩堡”的地名,還有的叫“××堡”。究竟是應(yīng)寫“窩棚”或“窩鋪”,還是“窩堡”?“窩棚”或“窩鋪”以及“窩堡”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嗎?僅從字面上解釋,筆者查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發(fā)現(xiàn),“窩棚”,解釋為矮小簡陋的屋子;“窩鋪”,解釋為供睡覺的窩棚,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8年,第1377頁。而沒有“窩堡”這個詞條。這就說明,“窩堡”這種寫法為《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所不承認。
葛劍雄講:“地名除它們的本意之外,還有其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民族的等各方面的意義”。③葛劍雄:《中國的地名、歷史和文化》,《光明日報》2015年9月24日。我們以幾處帶“堡”字的地名為線索,通過研究其由來及其演變過程,來審視這些地名折射出的歷史信息。
“堡”字的原始意義,就是作為軍事用途的小城?!氨ぁ弊鳛橐环N軍事設(shè)施,與城、關(guān)、臺、邊等設(shè)施一樣,必然人群湊集,留下地名。如山海關(guān)、雁門關(guān)、興隆臺、威遠堡,等等。
明朝以后,統(tǒng)治者在東北多處創(chuàng)建衛(wèi)所,同時恢復使用驛站、加強修建邊墻,以鞏固對當?shù)氐慕y(tǒng)治。為了保障遼東都司的安全,同時為防御西邊兀良哈以及東邊女真人的侵擾,明朝統(tǒng)治者在15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開始修筑邊墻。為守衛(wèi)邊墻,又修筑了大量的堡、臺、關(guān)、墩①李林:《宏觀探索遼寧地名來源》,《地名學研究第二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0頁。?!氨ぁ边@種設(shè)施在建筑形制規(guī)模、地理位置上都具有便于人口聚集的優(yōu)勢,而遺留下來的邊墻遺址,就有大量帶有“堡”字的地名。遼西邊墻重要的堡有:鐵場堡、背陰障堡等36堡;遼河套邊墻重要的堡有:鎮(zhèn)安堡、鎮(zhèn)遠堡等31堡;遼東邊墻重要的堡有:威遠堡、靖安堡等23堡,再加上萬歷四年(1576)增建的寬甸六堡,與三段邊墻有關(guān)的堡總計有96個②李林:《宏觀探索遼寧地名來源》,《地名學研究第二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1頁。。這些地名如今多數(shù)都存在,有的還是重要集鎮(zhèn)。吉林省德惠市達家溝鎮(zhèn)內(nèi)相距不遠有三處帶“堡”字的地名:杏山堡、鄒家堡子、朝陽堡?!氨ぁ弊质莻€多音字,當?shù)厝俗x作“pǔ”。這三處地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是遼金遺址,《德惠縣文物志》對此有明確的記載。
杏山堡古城址,位于達家溝鎮(zhèn)政府駐地北4華里的杏山村后一個圓頂形小山的頂峰上,此山距地面150米,在附近多個丘陵中屬海拔最高者。城的北面是南北走向連綿起伏的漫崗,西南面則是遼闊的平原,城上風景壯闊,可見百里景象。在城東1華里處有一遼金時期的遺址,被當?shù)胤Q為“大洼地”。根據(jù)城址形狀、地理位置以及采集的標本來看,此古城可能為遼金時期的一處軍事城堡,而“大洼地”可能是與其有聯(lián)系的居住址。③德惠縣文物志編寫組:《德惠縣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第64頁?!氨ぁ笔切〕?。杏山堡古城呈方形,每邊長均為50米,稱其為“堡”更合適。
鄒家堡子遺址,處于丘陵與平原的銜接地帶。與杏山堡距離約3千米。中長鐵路(今哈大鐵路)從該遺址的西部南北穿過,而西南300米左右就是達家溝火車站。④德惠縣文物志編寫組:《德惠縣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第43頁。專家經(jīng)鑒定得出,這是一處遼金時期的居住址。
獾子洞遺址(實際應(yīng)叫朝陽堡遺址,因為所在的村叫獾子洞村,遺址距朝陽堡屯更近一些),這處遺址處于飲馬河東岸,是平原地區(qū),地表暴露物非常豐富,曾出土過成罐的銅錢。經(jīng)專家鑒別,確定該地是一處較大的遼金遺址。⑤德惠縣文物志編寫組:《德惠縣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第20頁?!督鹗贰酚涊d,金朝初期,自己并不鑄造貨幣,商品流通要依靠遼、宋銅錢。這也是遼金遺址出土的宋代銅錢較多的原因。村民孫增益家中,珍藏著他從遺址中撿到的宋代(崇寧)銅錢。
遼金時期是德惠重要的歷史發(fā)展時期。不僅推動了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還建立起眾多城鎮(zhèn),人口也隨之增多。時至今日,在德惠發(fā)現(xiàn)的遼金古城址就有26處之多,遺址146處,幾乎遍布全縣⑥德惠縣文物志編寫組:《德惠縣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第5頁。。
地理位置與地名密切相關(guān)。威遠堡是在明代的邊墻上戰(zhàn)略地位極高的一座邊堡,地處遼東都司通往奴兒干都司大路要沖。明代長城由此經(jīng)過,它是明軍鎮(zhèn)撫海西女真葉赫國的重要城堡。清代修筑柳條邊又以威遠堡為中心,新、舊柳條邊從威遠堡出發(fā),結(jié)成一條呈“人”字形的邊墻。威遠堡邊門是柳條邊上名氣最大的邊門,被贊譽為“六邊統(tǒng)要無雙地,三省通衢第一門”①《康熙第二次東巡曾駐蹕威遠堡》,《遼寧日報》,2017年4月27日。。
達家溝鎮(zhèn)處于吉林省德惠市東北部,在飲馬河東岸。該地域一部分是飲馬河與松花江所夾的平原,一部分是起伏不平的丘陵。隔著菜園子鎮(zhèn)與農(nóng)安縣的遼金遺址靠山鎮(zhèn)廣元店古城(遼賓州)相望。杏山堡距廣元店古城直線距離約40華里,距飲馬河邊的朝陽堡約10華里。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從軍事角度看,杏山堡與廣元店古城之間存在某種聯(lián)系。
朝陽堡遺址與飲馬河對岸的邊崗鄉(xiāng)攬頭窩堡遺址直線距離4.3千米,形成了大河鎖鑰之勢。攬頭窩堡遺址位于邊崗鄉(xiāng)丹城子村,地處飲馬河與伊通河之間的一道狹長的漫崗上。北邊可達3 華里之外的雙城子古城之下,南邊與4 華里遠的丹城子(原名單城子)相連,東西跨度1 千多米。②德惠縣文物志編寫組:《德惠縣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第19頁。1998—199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實施了搶救性發(fā)掘。專家們認為,攬頭窩堡遺址是東北地區(qū)目前所發(fā)掘出的遺址中金代聚落遺址的典型代表。它對于研究當時的政治發(fā)展、軍事變化和居民生活狀況,以至考證兩座古城的年代地理名稱,都有極為重要的價值。2013年5月,攬頭窩堡遺址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稏|北古代交通》一書中說:“遼代通往五國部的道路,為后來金、元、明通往黑龍江下游的道路所沿用。成為東北腹地的遼河和松花江中游(包括伊通河、飲馬河)通向松花江下游及黑龍江下游濱海地的重要水、陸城站的基礎(chǔ)”。③王綿厚,李健才:《東北古代交通》,沈陽:沈陽出版社,1990年,第213-214頁。從攬頭窩堡所在地出發(fā),通過飲馬河航行,可直達伊通河與松花江匯合處的廣元店古城,由此直接進入上述水路大通道。廣元店古城(遼賓州)是控扼松花江下游一帶的咽喉要地。
鄒家堡子不僅是遼金時期的遺址,高句麗長城遺址也從此村旁經(jīng)過。這里距高句麗長城起點松花江左岸的松花江鎮(zhèn)老邊崗屯約10華里④高福有,孫仁杰,遲勇:《高句麗千里長城調(diào)查要報》,《東北史地》2010年第3期。。長城遺址往西過飲馬河,河對岸就是邊崗鄉(xiāng)。沿線還有很多叫“邊崗”的地名,均是高句麗長城遺址留下的。
如果把這幾處帶有“堡”字的地名與周邊的重要城池廣元店城、攬頭窩堡聯(lián)系起來看,有如軍事地圖上人為布局的據(jù)點。在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中,達家溝這幾處帶有“堡”字的地名,留有那個時代人類活動和環(huán)境的印記。達家溝鎮(zhèn)、菜園子鎮(zhèn)一帶,在東清鐵路(中長鐵路)未修之前,都以農(nóng)安縣靠山屯(廣元店古城所在地)為政治、經(jīng)濟中心,清代靠山屯設(shè)立照磨廳管轄這片區(qū)域。解放戰(zhàn)爭時期,設(shè)立德農(nóng)縣,以靠山屯為縣政府所在地。至今,老百姓還有到靠山屯趕集的習俗,這些都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guān)。
據(jù)史書記載,德惠之地在遼代隸屬東京道龍州黃龍府(府治在今吉林省農(nóng)安縣城)①德惠縣文物志編寫組:《德惠縣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第5頁。,在黃龍府周邊有一些古城,而遼金時期的這些古城,在城址形制、遺物方面十分相近,難以區(qū)分,概以遼金古城統(tǒng)稱②陳相偉:《吉林省遼金考古綜述》,《北方文物》1995年第4期。。明確為遼代的,則注明遼用名,遼代以后,有些到金時還在沿用,如萬金塔古城(遼祥州)、廣元店古城(遼賓州)、小城子古城(遼益州)。
女真人阿骨打舉兵反遼,幾場關(guān)鍵性的戰(zhàn)爭就發(fā)生在黃龍府一帶。而賓州作為拱衛(wèi)黃龍府的東北門戶,在遼金戰(zhàn)爭中地位得到凸顯,成為契丹族和女真族爭奪的焦點。這里無論是商旅還是交通,都很發(fā)達,既有陸路,又有水路貿(mào)易,是黃龍府溝通松花江下游的交通要道。③長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長春市志文物志》,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頁。阿骨打決定先斷絕黃龍府與周邊城鎮(zhèn)的聯(lián)系,再去攻打黃龍府。自遼天慶四年(1114)九月阿骨打“來流水誓師”后,勢如破竹,相繼攻下寧江州與出河店,接著奪取賓州、祥州、威州等城。女真軍基本上摧垮了遼朝在與生女真交界地區(qū)所設(shè)置的軍事部署。④孫乃民:《吉林通史》第1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3頁。在遼天慶五年(1115)正月,阿骨打即皇帝位,定國號“大金”,改元“收國”。⑤(元)脫脫等:《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6頁。在女真與遼的對抗中,當時的朝陽堡、杏山堡卷入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活動是極有可能的。
遼寧省本溪市蘭河峪鄉(xiāng)新城村所在地,原是明代遼東東路邊墻的重要邊堡之一——孤山新堡。⑥王明琦:《明代遼東展邊筑堡的石碑》,《地名學研究第二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7頁。這里有一塊石碑,碑文《創(chuàng)筑孤山新堡記》中提到了“舊孤山堡”,它是為防御女真人而修筑的。但由于距離偏遠,仍無法避免建州女真的入掠侵擾。萬歷初年,遼東總兵李成梁獻議,移筑孤山堡于“舊堡”沿河東北“以扼虜沖”。⑦王明琦:《明代遼東展邊筑堡的石碑》,《地名學研究第二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1頁。《創(chuàng)筑孤山新堡記》對移筑新堡做了詳細的記載,但這只是李成梁移筑的六堡之一。十三年后,此地與遼東地區(qū)均成為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的“后金”轄區(qū)。
女真人在其氏族部落推行猛安謀克制?!督鹗贰そ饑Z解》謂:“猛安,千夫長;謀克,百夫長也?!雹啵ㄔ┟撁摰龋骸督鹗贰肪?85《金國語解》,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2892頁。隨著女真人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私有制應(yīng)運而生,各氏族部落之間因家族間仇恨和資源爭奪而產(chǎn)生的矛盾也隨之增加。每到出征時,他們便會使用圍獵方式編制隊伍,大約一千人稱一猛安,一百人左右稱一謀克。⑨孫乃民:《吉林通史》第1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5頁?!熬弰t射獵,急則出戰(zhàn)”,⑩(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9頁。當有戰(zhàn)事發(fā)生的時候,便準備好武器、糧餉出征上陣,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就從事畜牧農(nóng)耕。這樣猛安、謀克就由過去單一的生產(chǎn)組織,逐漸轉(zhuǎn)變成既是生產(chǎn)組織又是軍事組織?孫乃民:《吉林通史》第1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5頁。,同時他們的住處也隨之帶有軍事性質(zhì)。這種軍政合一,寓兵于農(nóng)的制度,決定了金代的軍事設(shè)施“堡”的分布在民間,這與明代沿著邊墻設(shè)置有所不同。吉林省境內(nèi)遼金時期的軍事遺址“城”或“堡”都是分散在普通的村落之中。但是這種分布并非無規(guī)律可循,如同達家溝三處帶“堡”字的地名,都處于黃龍府的前沿陣地。而純粹的農(nóng)業(yè)區(qū)就少有帶“堡”字的地名?!洞蠼饑拘WC》一書對這種情況寫道:“所居止處不在州縣,筑寨處村落間,千戶、百戶雖設(shè)官府,亦在其內(nèi)。”①(金)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校證》卷36,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520頁。金滅遼后,將黃龍府改屬上京路,隨后又改稱過隆州和濟州,而德惠之地則為其轄地。不僅如此,金朝統(tǒng)治者還在此地建立了眾多堡壘,以作為猛安、謀克組織的屯駐之地。②德惠縣文物志編寫組:《德惠縣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志編委會,1983年,第5頁。據(jù)史料記載可知,今德惠市飲馬河一帶屬于上京路移里閔斡魯渾河猛安,今農(nóng)安縣廣元店古城一帶則屬于隆州路和團猛安烈里沒世襲謀克③孫乃民:《吉林通史》第1卷,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7頁。。1982年9月在大房身鎮(zhèn)梨樹園子出土的“拽撻懶河猛安之印”和“灰烈可烏主謀克之印”皆可表明德惠之地確實有猛安、謀克的存在。
劉晶、陳文名在《論明代遼東“鋪”與“堡”的混同》文中運用相關(guān)史料,對明代遼東“堡”“鋪”二字的混同做出了歷史學和語言學的解釋。并指出這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不局限在遼東地區(qū)④劉晶,陳文備:《論明代遼東“鋪”與“堡”的混同》,《東北史地》2013年第4期。。但是,“鋪”與“堡”的混同,是有歷史原因和語言學原因的,其歷史原因前文已有闡述。根據(jù)《漢語大詞典》中的記載,分別用“堡1”“堡2”“堡3”表示。⑤劉晶,陳文備:《論明代遼東“鋪”與“堡”的混同》,《東北史地》2013年第4期。其讀音和意義分別是:
堡1(bǎo):土石筑的小城;堡壘。
堡2(bǔ):堡子,有圍墻的村鎮(zhèn);可用于地名。
堡3(pù):用于地名;有的地區(qū)也寫作“鋪”。
明朝時,在全國各地大量設(shè)置衛(wèi)所,實行屯田制度,而邊地的衛(wèi)所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更是要筑堡屯田,被征服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亦需建立屯堡。⑥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82頁。出于軍情的考慮,交通情況也要隨之進行改變,因此驛站鋪遞在此十分普及。據(jù)初步考察,山西、甘肅等建有屯堡之地,也有這種混同現(xiàn)象。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可說明,在明朝,二字混稱與當時推行的衛(wèi)所制度有關(guān)。雖到后期時,這兩個字使用頻率降低,但也作為地名留存下來,“堡”與“鋪”的通用也由此成為一種廣泛的地名現(xiàn)象⑦劉晶,陳文備:《論明代遼東“鋪”與“堡”的混同》,《東北史地》2013年第4期。。
地名的形成和演變有一個過程,既與不同的語言有關(guān),又帶有歷史的印記。杏山堡、朝陽堡、鄒家堡子,這幾處地名中的“堡”,都與遼金時期的軍事有關(guān)。至于“杏山”“朝陽”“鄒家”是遼金時代命名的,還是后人加上的,不能輕易下結(jié)論。然而,當時這里的居民主體是契丹族和女真族,這是歷史事實。女真人初無文字,但金朝的歷史是女真人與漢人融合發(fā)展的過程,如地名廣元店,據(jù)說早年曾有一高姓在此開設(shè)可容納數(shù)百人的大店鋪而得名⑧長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長春市志文物志》,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頁。,顯然這是漢語名。遼代所稱的賓州,也是漢語名,到金時則將其稱為烏古舍寨,可能為女真語言,但此地也曾叫過新城窩堡,這或許是在清代墾荒時期而得名。這些地方經(jīng)歷了幾個朝代興衰更替的演變。在清初,眾多滿族人進入關(guān)內(nèi),東北成為人煙稀少的地方。清順治十八年(1661)四月,當時奉天府尹張尚賢疏奏奉天省境內(nèi)形勢時說:“合河東河西(指遼河)之邊海以觀之,一望荒涼……以內(nèi)而言,河東城堡雖多,皆成荒土……合河東河西腹里觀之,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待,此內(nèi)憂之甚者也。”①《清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隨后清廷實行了封禁政策,后來又將封禁政策解除。山東、河北闖關(guān)東的流民,來這里開墾荒地,又有了新的居民。按照一般規(guī)律,驛站、舊城堡成為人們的聚集地,容易形成村落。人們搭建“窩棚”“馬架”作為其居住地。長此以往,就以“窩棚”“馬架”作為地名,“窩棚”作為地名比較普遍,無論“張家窩棚”,還是“李家窩棚”,都是墾荒的產(chǎn)物。在流傳的過程中,有的地方把“窩棚”寫成了“窩鋪”或者“窩堡”。“攬頭窩堡”就是清嘉慶年間,一位姓張的攬頭在原來遼金遺址的丹城子、雙城子附近通過攬地放荒,建立的屯落。這一時期的人們修建屯落的全部目的即為開荒種地,并無軍事作用。從中可看出,“堡”是遼金時代或者明代軍事的印記,而“棚”是清代墾荒的印記,同時也以此證明“窩堡”與“窩棚”在原始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
地名所折射出的歷史信息,對閱讀和研究當?shù)貧v史發(fā)展過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其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地名,②梁志龍:《地名在考古工作中的價值》,《地名學研究第二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4頁。長沙馬王堆漢墓標有地名的《長沙國南部圖》等帛書,為考古工作者解讀當時的歷史情況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樣,那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地名,也具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勤于搜集,廣泛調(diào)查相關(guān)資料,對解讀地方歷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