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威
貴州歷代所修方志的盛衰,時代特征極為明顯,就種部卷帙言,清代最多,清代又以康熙最多,次則乾隆、道光、光緒,可見與不同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密切相關。總體上來看,清道光以后,國家內(nèi)外交困,社會秩序趨于混亂。“方志受其影響,佳作漸少,而內(nèi)容亦有所變更”①金恩輝、胡述兆:《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下冊)》,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第22-26頁。。咸豐、同治年間貴州兵燹迭起,社會經(jīng)濟遭到極大破壞,所修方志最少。但在咸同亂后的幾十年間,官方與民間通過各種措施,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迅速恢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經(jīng)濟社會的全面復蘇,造就了光緒年間貴州16部地方志的出現(xiàn)。特別是對戰(zhàn)亂中遭受沉重打擊的倫理秩序、文化事業(yè)的恢復,以及對戰(zhàn)亂的反思,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方志編修的主要動力,也是最鮮明的時代特點之一。咸同兵燹到光緒后期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急速變動以及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也給這一時期的傳統(tǒng)方志編修帶來了新的時代特點。
根據(jù)現(xiàn)存方志統(tǒng)計,光緒年間貴州省內(nèi)共新修方志24 部,其中冠名“光緒志”的11 部,“采訪冊”“備乘”2部,續(xù)修、增修舊志共6部,鄉(xiāng)土志、鄉(xiāng)土教材5部,從光緒元年(1875)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均有修纂。
24 部方志可分為新修、續(xù)修以及鄉(xiāng)土教材三類。第一類新修方志,一是因為本地區(qū)從未修志,光緒年間新修的方志是當?shù)刈钤绲囊徊?,例如《?zhèn)寧州志》。二是因為舊志修纂時間久遠,缺漏繁多,新志編修可補舊志之缺,例如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歷數(shù)普安地區(qū)志書,明清兩代凡歷四修,首為永樂十六年(1416)沈勖草草創(chuàng)修志稿(已佚),次為時任知州高廷愉據(jù)沈勖志稿修纂,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成書的《普安州志》10卷,跨時135年。再修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成書、時任知州王粵麟、學正曹維祺所修的《普安州志》20卷,跨時200余年。最后為光緒十五年(1889)時任同知曹昌祺修成的《普安直隸廳志》,跨時130 余年,以至于作者感嘆“甫下車,索閱廳志刻本,已殘缺不全,僅見抄本。蓋已百年失修矣?!雹伲ㄇ澹┎懿鳌Ⅰ麎糸牛骸吨袊胤街炯少F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3頁?!镀皆街彪`州志》同樣如此,舊志編修年代久遠,不少史實失載恐后人無以考征,“徐志既修于康熙初載,至今已二百四十年,上距國家定鼎才二紀耳,其志除疆域山川外,余事率出前朝,無與今時合者,且平播改設郡縣,最為此州脈絡,曾無一字相及,后人將何以考征之乎?”②(清)瞿鴻錫、賀緒蕃:《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二六)·(光緒)平越直隸州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頁。。第二類續(xù)修之志,則是補前志之缺漏,特別是增補咸同年間史事,例如《黔西州續(xù)志》,即是為了“志為兵燹時事而續(xù)”③(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6頁。。光緒《平遠州續(xù)志》則是在道光《平遠州志》的基礎上,“前志詳者仍其舊,略者補其新,著重增補了道光二十九年迄光緒十六年40年間的地方史實”④金恩輝、胡述兆:《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下冊)》,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第22-28頁。。第三類為鄉(xiāng)土教材,是清末為響應朝廷鄉(xiāng)土教育號召而編修的教材,供地方開展鄉(xiāng)土教育所用,內(nèi)容較為簡略,且與前代傳統(tǒng)方志的內(nèi)容、體例均有顯著不同。
從編修概況來看,光緒年間這一批志書的出現(xiàn),切合了“盛世修志”的傳統(tǒng)。以《普安直隸廳志》為例,咸豐、同治年間普安一帶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遭到極大破壞,“廳以彈丸之地,內(nèi)寇外寇紛起響應,盤踞侵擾,幾無完土”⑤(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3頁。。咸同兵燹以后,社會趨于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的復蘇,為新志的修纂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經(jīng)濟基礎,這才使得“謀籌款重修”成為現(xiàn)實。同時期的《黎平府志》《古州廳志》等志書的編修均是如此。
光緒年間貴州一批新志、續(xù)志的出現(xiàn),與咸同時期的社會局勢有著密切關系。這一時期全國各地戰(zhàn)亂頻出,耗費了清王朝的大部分精力,以至于無暇顧及西南地區(qū)戰(zhàn)事,“迄同治初元,東南肅清,朝廷始專意經(jīng)營滇黔。而滇黔亦漸次肅清。前此10余年,黔之禍尤亟”⑥(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3頁。。在這十余年間,貴州全省各地的鄉(xiāng)紳、土司紛紛組織團練自保,才為清王朝在貴州的統(tǒng)治贏得喘息之機。同治末年全國局勢大致穩(wěn)定,貴州也迎來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開始著手重建社會經(jīng)濟秩序。方志作為一邑之史,功能在于“達道義,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勛,而后旌賢能”①(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第895頁。,對旌表忠孝節(jié)義與維護綱常法度有著重要作用。同治末年至光緒年貴州正值社會重建的關鍵階段,方志的編修就被提升成為社會秩序重建的手段之一,特別是作為對咸同變亂期間紳團組織的表彰、褒揚,使得這一時期的方志編修具備了鮮明的編纂特點。由于咸同時期全省陷入戰(zhàn)亂,官軍難以為繼,地方團練就成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主力。在動亂平息之后,朝廷對為數(shù)眾多的有功團練不能一一論功行賞,對于普遍出現(xiàn)的忠義、節(jié)烈等“先進事跡”難以一一旌表。將士民、團練相關功績記入方志,使之不“泯沒無聞”,成了這一時期修志、續(xù)志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普安直隸廳為例,普安一帶平定兵燹主要依靠地方團練,例如同治二年春二月,廳人仁士雄、陳崑山等起兵復城,僉曰:“孤軍獨進,難以成功,非奉官檄,無以號召諸團。今各團以無官固,皆瓦解。黔省道途阻塞,官何由至,計不如仍迎舊官,各鄉(xiāng)團聞舊官重來,知廳中有主,必殺賊自效。如此則廳城可克,大功可成矣”②(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52頁。。收復城池以后,團練也是善后維護地方治安的主要力量?!凹葟统?,塤深鑒前轍……念小團之不足以拒賊也,聯(lián)廳境為十三大團以厚其力,各視其地之所出,養(yǎng)練勇數(shù)十名或數(shù)百名,以資調(diào)遣”③(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54頁。。團練的主要組織者錢塤“故饒吏才,至是益勤,恤瘡痍,加意拊循優(yōu)待,團紳淳淳相戒勉,不異家人父子。以故,各團歡然用命,事無不舉,名用大和,四境晏如,稱樂土焉。他郡之避難于廳城者千有余家,商賈輻輳,貿(mào)易盛大于往時,巍然為上游州邑冠矣”④(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55頁。。除此之外,普安地方紳團還支援了興義縣、普安縣等地戰(zhàn)事,在官軍主力到達之前,一直是維持地方社會秩序的主要力量。即使到了同治十一年官軍主力重返廳境,地方團練仍舊為平定戰(zhàn)亂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德溥以廳民屢經(jīng)戰(zhàn)陣,調(diào)各鄉(xiāng)團隨營助剿,自備軍食。每立營,率團兵居前,以次移進”⑤(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62頁。。
由于貢獻突出,地方紳團的功績頗得官府重視,“雖其時廳民茍且自全,不無可以訾議,率之勠力同心,慷慨袍澤,渠魁授首,闔境乂安。迄于今城郭依然,市廬無恙,庠序之中濟濟祁祁,耰鋤之民熙熙皞皞,則邦之人捍衛(wèi)梓桑之功不可沒也”⑥(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3頁。。而紳團人數(shù)眾多,難以一一論功行賞,“況以興城一役,合川、滇、黔、率軍進討,皆廳人為之鄉(xiāng)導,沖鋒冒險,所向有功,事成,未聞授一官。自始亂以至亂平,輸餉幾數(shù)十萬金,未聞大吏請加一學額,廳人士若唯知以王事為急,冀功幸賞,皆所弗計,是其忠義之氣,誠有足風者。更何論陣亡殉難之紳民將卒,盡節(jié)完貞之婦女,尤不可以泯沒耶”①(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3頁。。以紳團為首的地方民眾不僅供應糧賦,更活躍在平亂的第一線,其“功績不可泯沒”,將其在地方志中大書特書,無疑是彰顯忠義、褒揚節(jié)烈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同治四年遇難的普安直隸廳同知陳世鎮(zhèn)等人為例,“巡撫曾璧光以世鎮(zhèn)、同懷三人,并宦黔省,皆有惠政,先后捐軀,一門忠義,請建三忠祠于原籍。筠連縣以先洋從祀,并將事跡宣付史館,具奏,奉諭旨,聞者榮之”②(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58頁。。志為一方之史,將地方紳團之功績列入志書,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表彰與獎勵手段,直接迎合了地方民眾需要。正如《平越直隸州志》所載“賊平以后,經(jīng)當事設局采訪,凡死節(jié)者,皆分別紳民及婦女,悉請旌恤,于死事地方建立昭忠祠,褒忠之典,燦于日星,馨香之享,報以百世,可不謂榮歟?”③(清)瞿鴻錫、賀緒蕃:《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二六)·(光緒)平越直隸州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30頁。
與普安直隸廳相似,這一時期全省各地的團練在戰(zhàn)亂平定過程中均做出了貢獻,但“有功未授一官”“輸餉未增學額”的局面普遍存在。黔西州在咸同變亂時期,“軍興以來,紳民奮勇出力,或御賊陣亡,或臨敵赴難,以及州牧之不屈,婦女之殉節(jié)實多,可矜可憫,匯而志之,彰忠義也,孝首百行,節(jié)冠四維……凡此皆坤維正氣郁積而成其行,卓著其事,可風表而出之,昭節(jié)烈也”④(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1頁。。仁懷廳也與之類似,“至同治年間,兩遭兵燹,其中捐資出力,保衛(wèi)鄉(xiāng)里者頗不乏人,殉難陣亡歿于王事者更難仆數(shù),烈女之死節(jié),婺婦之完貞,概皆泯歿,無聞殊不足以旌有功而彰潛德”⑤(清)崇俊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三八)·(光緒)增修仁懷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6頁。。黎平府“近數(shù)十年且經(jīng)兵燹,因時制宜。改革固多,而忠節(jié)奇行,湮沒于荒僻仡仲之鄉(xiāng)者,尤宜及時采輯,昭示來茲。俾有觀感而立,一郡人心風俗之大防,則府志之修,烏容緩乎?”⑥(清)俞渭、陳瑜、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七)·(光緒)黎平府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5頁。。更重要的是,因為擔心年代久遠,“而府城四鄉(xiāng)及各屬兵燹后,凡捐軀、殉難、建功、保土、忠孝節(jié)義,定不乏人,誠恐代遠年重,無從征考,亟應搜羅采輯,重登志乘。庶足昭激,而示將來”⑦(清)俞渭、陳瑜、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七)·(光緒)黎平府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9頁。?!朵靥犊h志》同樣如此:“湄志自楊公石臣修后到今,寐如其遠不可稽者,固付諸無可如何之數(shù)。至咸同近事,為耳目所能及,而亦聽其泯焉澌滅,下與草木同腐,忠魂烈魄,能無怨乎?是湄志之宜修,不自今日始也”⑧(清)吳宗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三九)·(光緒)湄潭縣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01頁。。這樣的需求在方志中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以至于成為推動這一時期編修新志的主要動力之一,在這些志書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例如咸同時期的貴州方志“陣亡”“殉難”等內(nèi)容基本上各志均有,《黔西州續(xù)志》《普安直隸廳志》《平越直隸州志》《增修仁懷廳志》《續(xù)修正安州志》等志書中,陣亡兵勇、殉難士民都有詳細的名錄,篇幅巨大,是這一時期的獨有特色。
對于這樣的方志編修需求,《黔西州續(xù)志》纂修者之一的白建鋆有著較為深刻的看法:“志者,曷志乎?志其事可法、可傳也,雖然忠孝節(jié)烈之大、山川人物之繁,創(chuàng)置經(jīng)營之苦,以及有關世道之文章、歌詠不有表而出之,將可傳可法者付之。悠悠之口必至流播失真矣,恃以垂不朽。是事之不能巳于志,志之不能巳于修也”①(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3頁。。而這一時期也正處于社會重建高潮階段,方志的編修也顯得十分重要。光緒年間增修的《仁懷直隸廳》便十分強調(diào)這一現(xiàn)狀,“其祠廟場市之修建,金石古跡之遺文,一切各條均應隨時采輯。近年來人文蔚起,登賢書者接踵而興,應甲榜者跂足可俟,若不及早續(xù)修,前故待于今,今又待于后,恐代遠年湮,老成凋謝,后人有無自求詳之憾矣!”②(清)崇俊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三八)·(光緒)增修仁懷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6頁。。而編修新志的作用與目的,無非“其他文事、武備、人官、物產(chǎn)、城郭、廟宇,罔不兼綜理,數(shù)十年堙沒未彰之跡,一旦了如指掌,是書之美備,洵足媲耀前人,昭示來許矣”③(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1頁。。
傳統(tǒng)方志中著重描寫忠孝節(jié)義,目的在于發(fā)揮方志引領善俗的教化作用。章學誠在其《答甄秀才論修志第一書》中認為,“史志之書,原因傳述忠孝節(jié)義,凜凜冽冽,有聲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貪者廉立?!妒酚洝泛脗b,多寫刺客畸流,猶足令人輕生增氣;況天地間大節(jié)大義,綱常賴以扶持,世教賴以撐柱者乎?”④(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21頁。光緒年間貴州各地方志編修對此更加重視,內(nèi)容取舍也有著鮮明的特點,更加注重“揚善隱惡”,注重戰(zhàn)亂時期的忠節(jié)、孝義,凸顯殉難紳民的氣節(jié),充分發(fā)揮教化功能。以《普安直隸廳志》為例,全志在內(nèi)容取舍上頗為得當,特別是在補前志之失、彰忠義、褒節(jié)烈的編著要求下,內(nèi)容的取舍事實上極有難度。因此收錄相關資料前,就對這些內(nèi)容的取舍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
——善善從長,前賢所尚。然志貴紀實,非比諛墓之文。茲編于忠孝節(jié)義之有實跡者,摹寫圓足,無稍疏漏,庶幾幽光煥發(fā),觀感有資,恰未敢下一虛辭,務為謚美,致掩其人之本真也。
——志通于史,體從其同,惟揚善隱惡與史異義。蓋史之以褒貶示千秋之法戒,志不以懲斥傷忠厚之道,且貽外人之譏評。自經(jīng)喪亂,廳之庸劣兇悖,禍全境而犯眾怒者,實頗有之,不欲載亦不忍載,只附一二,以志亂階而快公忿,非敢故為其刻也。
——通志立忠烈門,載士人之有爵位而死事者,有關守者能死其官,列之名宦,士庶人之致命遂志者,列之孝義。竊謂義字所駭甚富,今悉取以死勤事者之官紳、士庶人入忠烈志,較得其真⑤(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8頁。。
在收錄忠孝事跡時,強調(diào)確有實跡,不專務溢美之詞。強調(diào)“志”與“史”的重要區(qū)別,在一些為非作歹、為禍一方之事跡的收錄中,為不傷忠厚之道,只附一二,以免為外人譏評,這些內(nèi)容取舍的具體做法,在當時的社會情境與需求之下,較為得當。從內(nèi)容上看,全志中以人物志內(nèi)容最多,前后共五卷。人物志中,以選舉、忠烈、紳耆、節(jié)婦、節(jié)烈婦所占比重最大。忠烈部分,詳述廳人抗擊起義軍的事跡、言行。紳耆部分,是咸同變亂時期地方紳團詳細的陣亡、兵團名單。節(jié)烈婦部分,多為咸同變亂時期的女性人物事跡。
《黔西州續(xù)志》也是如此,在體例安排上,明確強調(diào)其“與諸志體例有別”,首重“忠義”“節(jié)烈”及“殉城守世之正”。其凡例明確規(guī)定:
志為兵燹時事而續(xù),與諸志體例有別。其時敵愾之忠,取義之正,視常時孝義尤足重,故首重忠義。
離亂時節(jié)不可奪,莫離于婦女,非處常節(jié)孝所并論,故次節(jié)烈。女子未嫁守義,雖禮經(jīng)會駁,正氣究不可磨滅,故附錄。
殉城守士之正也,特列傳首。宿儒品學義士一節(jié),皆足以為后世法,節(jié)烈亦系綱常,故并入列傳。①(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6頁。
在這樣的體例要求下,《黔西州續(xù)志》前三卷實際上都屬于人物傳記。第一卷:忠義,包括陣亡、殉難、孝義,第二卷節(jié)婦,包括節(jié)烈、節(jié)孝、烈女,附女壽。第三卷,列傳,包括“殉城州牧傳”“耆德傳”“義士傳”“行述烈女傳”,這些內(nèi)容占全書一半以上篇幅。
清代方志學家章學誠認為,編修方志時要重點收錄地方忠孝事跡,“尤當取窮鄉(xiāng)僻壤,畸行奇節(jié),子孫困于無力,或有格于成例,不得邀旌獎者,蹤跡既實,務為立傳,以備采風者觀覽,庶乎善善欲長之意?!雹冢ㄇ澹┱聦W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21頁。尤其是許多方志中將“景物流連”“典故考訂”津津累牘。但“一至孝子忠臣,義夫節(jié)婦,則寥寥數(shù)筆;甚而空存姓氏,行述一字不詳,使觀者若閱縣令署役卯簿,又何取焉?”③(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21頁。因此他認為應當將這些內(nèi)容“加意采輯,廣為傳述,使觀者有所興起?!雹埽ㄇ澹┱聦W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821頁?!镀瞻仓彪`廳志》《黔西州續(xù)志》作為光緒年間貴州方志編修的典型代表,從其中反映出來的特色來看,光緒年間的貴州方志編修有著眾多的相同之處,特別是在編修緣由方面,“彰忠義、昭節(jié)烈”被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咸同變亂時期紳團作為維護倫理綱常、恢復社會秩序的主力,方志中“傳信其功于世”的要求也被提升了上來。光緒《都濡備乘》更是如此,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師旅大事,詳細記載咸豐三年(1853)至同治六年(1867)郡邑兵燹始末,下卷以忠義、孝友等欄目,專記與咸同兵燹相關的人物及地震、饑荒等災害。
從光緒時期貴州方志編纂《人物志》條目的內(nèi)容來看,光緒《平遠州續(xù)志》卷七《人物志》記載為鄉(xiāng)賢、節(jié)孝、忠烈、烈婦、貞女(附孝女)、孝義、隱逸、耆民。光緒《銅仁府志》將人物志內(nèi)容分為三卷,卷十《人物志》:鄉(xiāng)賢、恩蔭、忠義;卷十二列傳:忠烈、孝友、義行;卷十三列女:節(jié)孝;卷十四列女:貞烈、賢明。光緒《續(xù)修正安州志》“人物志上”(卷七):封典、鄉(xiāng)賢、孝烈士、烈士、烈婦、孝烈婦、烈女、昭忠、友義;“人物志下”(卷八):孝子、孝婦、節(jié)孝、賢明、篤行、義仆。其編纂重心與《普安直隸廳志》《黔西州續(xù)志》所推行的理念一致,特別突出咸同兵燹時期忠、孝、節(jié)、義的相關事跡,同時也是這一時期這一批志書的獨有特色。
光緒貴州方志中的對方團練及其相關事跡的記載與表彰,與紳團直接參與修志也有很大關系。咸同兵燹之后,貴州地方秩序趨于穩(wěn)定,新到任的官員一時間不了解地方情形以及兵燹始末,難以直接修志,或是由于善后措施紛繁復雜,修志經(jīng)費難以籌措。在這一情形之下,紳團紛紛參與了各地的方志編修工作,而方志中就此融入了一部分“民間話語”,這是讀者不可忽視的。
《平越直隸州志》倡修之時首要難題便是修志經(jīng)費,“于時即有意重修,顧以蒞事日淺而經(jīng)費亦猝無所出。又四年,余尚未得代,乃進其州之紳耆而謀之,僉以為宜。遂與三縣令尹籌量捐助,為延賓客付、剞劂之費,不足則本州城鄉(xiāng)各紳分團勸募?!雹伲ㄇ澹镍欏a、賀緒蕃:《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二六)·(光緒)平越直隸州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頁。從創(chuàng)修過程來看,一是“蒞事日淺”,對地方情形并不熟悉,二是困于經(jīng)費,最終與本州紳耆參商,由各紳勸募以補不足之處?!独杵礁尽返膭?chuàng)修也與地方紳耆密切相關,這些人首先是府志修纂的倡議者,“據(jù)卑府屬三江紳耆龍慶榮等稟稱,黎平志書自道光年黎平志書自道光年間重修,歷今數(shù)十年,未經(jīng)修理,而府城四鄉(xiāng)及各屬兵燹后,凡捐軀、殉難、建功、保土、忠孝節(jié)義,定不乏人,誠恐代遠年湮,無從征考,亟應搜羅采輯,重登志乘。庶足昭激,而示將來……一面即延請名手,設局修輯,即派委妥紳分頭采訪”②(清)俞渭、陳瑜、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七)·(光緒)黎平府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9頁。。除此之外,“三江紳董行戶”還是修志經(jīng)費的提供者及修志工作的主力軍,“近因三江紳董行戶,情愿酌提經(jīng)費,三年為期,成此美舉。本府特為通察立案,聘請名手設局纂修……至任采訪各紳,均系就近委任,每月酌給來人錢文,其余經(jīng)費,一齊概不派累地方?!雹郏ㄇ澹┯嵛?、陳瑜、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七)·(光緒)黎平府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9頁?!叭澏袘簟碧峁┬拗窘?jīng)費,不僅解決志局修志經(jīng)費不足的問題,更是為了避免官府以修志為名派累地方,事實上具備官府統(tǒng)治助手以及民間勢力代表的雙重身份。《增修仁懷廳志》則是“遴選得老成碩望夙為鄉(xiāng)里所推許者一二人總司其事,并合三里紳士之心術端方、并不徇私偏袒者,悉心采訪,和衷勷辦?!雹埽ㄇ澹┏缈。骸吨袊胤街炯少F州府縣志輯(三八)·(光緒)增修仁懷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7頁。
本州之“紳耆”不僅熟識地方狀況,而且作為團練的組織者與重要參與者,這些“紳耆”當然會對團練的功績乃至朝廷難以進行封賞、旌表的局面進行書寫。從這一批方志的內(nèi)容來看,士紳群體重點贊頌其自身及其組織的團練勢力在兵燹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方志中就融入了很多這樣的民間話語,由于這些鄉(xiāng)紳的出發(fā)點是維護倫理綱常,官府對這樣的民間話語一定程度上是積極認可的,目的也在于安定人心,盡快恢復地方秩序。但這樣的編修狀況讓這些方志本身也存在諸多問題,如光緒《荔波縣志》主筆李肇同本身即是荔波鄉(xiāng)紳,其父李國材于咸豐十一年荔波城陷時遇難,因此《荔波縣志》的部分內(nèi)容超出了體例所限,“如武備、忠義諸門,則表彰不遺余力。人物志中為其父立兩傳,述及李氏一門十七人,形同家傳”①金恩輝、胡述兆:《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下冊)》,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第22-41頁。。在當時的特殊環(huán)境下,方志中難免出現(xiàn)不實之記載,需要認真校讀?!独m(xù)修正安州志》在編修之時也面臨這樣的狀況,但得到了較好的把控?!凹从幸欢铣沙龆鵂巿?zhí),而一人之力又不足以敵眾口,以致溢廁,其間者半,皆不忠、不孝、不廉、不節(jié)之徒,而所謂忠孝廉潔實有其人其事者,或反因財力之盡,時勢之窮而不得與于。斯以為志,欲其厚風俗、正人心也。”②(清)李昶元、彭鈺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四十)·(光緒)續(xù)修正安州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50頁。
咸同年間貴州全省遭受兵燹荼毒,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遭到嚴重破壞。清政府與貴州民間均為社會秩序的重建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以曾璧光為首的貴州省府“厥后繕城垣、集流散、編保甲、給牛粒,百廢俱修。方虞伏莽未凈,留勇分置要害,以遏亂萌。復念苗夷?;?,皆由文字罕通,囒哰鄙野,設義學于各苗寨,令子弟讀書習漢語以變其俗而喻其心。并于省垣添設經(jīng)古書院,親賢勸學,教讓興廉。捐谷數(shù)千石,存糧儲道屬以備兇荒”③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續(xù)黔南從書第三輯·丁文誠公奏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45頁。。以光緒后期貴州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恢復來看,還是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效果。咸同變亂時期貴州地方士紳團練是與各民族起義軍對抗的主力,戰(zhàn)后對這一群體的表彰也被積極重視了起來。時任貴州巡撫曾璧光,從同治九年便接連上奏朝廷為這一群體請恤,同治九年(1870)《查明黔省陣亡紳團練請恤》《查明黔省歷年陣亡殉難文武官紳、團勇、婦女請分別旌恤事》,同治十年(1871)的《查明黔省歷年陣亡殉難文武官紳、兵勇、婦女請分別旌恤》等,十二年(1873)《黔省歷年陣亡殉難官紳、兵丁、婦女等請分別旌恤》、十三年(1874)《查明黔省歷年陣亡文武官紳、團練、婦女請分別旌恤以彰忠節(jié)由》等等④收錄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折件,見吳穹《曾璧光生平及著述輯考》,貴州民族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前后共九次,足見民間官紳以及以曾璧光為首的地方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執(zhí)著。
以黔西州為例,咸同戰(zhàn)亂后,社會經(jīng)濟慢慢恢復,但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兵燹之余,逃亡者眾,復業(yè)者鮮,以故奸民狡焉思逞,乘間肆掠,巨案累累”⑤(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1頁。。朝廷針對這些問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文化事業(yè)來重振地方風氣、表彰忠義節(jié)烈來引導民眾成為普遍做法之一?!罢掠?,閑輒與屬吏講求吏治,無日不思與民休息。欲以文教漸摩其薄俗,而振作其士氣……復萃州之紳耆,商議續(xù)修州志”⑥(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1頁。。編者之一的諶煥模直接提出,“甲申白刺史沿署邑篆,勤于吏事,百廢俱興,以廿余年兵燹大,故安不能忘危,議重修邑志。……所以申正氣、昭法守而寓勤懲,是則續(xù)志之大略也”⑦(清)白建鋆、諶煥模、劉德銓:《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五十)·(光緒)黔西州續(xù)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264頁。。仁懷廳則是另一番場景,“至于建考棚,定月課,置卷田,舉賓興堂,起育嬰堂,施普濟諸多義舉,樂善者所費不貲,乃后人之叨惠良多,前人之芳名未表,與言及此,不禁悵然,略舉數(shù)條,皆有關于人事亟應表彰,以維風化”①(清)崇俊等:《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三八)·(光緒)增修仁懷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46頁。。但一致的是,以編修新志為代表的文化事業(yè),在戰(zhàn)亂后重新被重視了起來。而“振作士氣”“以維風化”擺在眼前的,即是對咸同變亂時期的忠義節(jié)烈行為的褒揚和高度肯定。
總的來說,光緒貴州方志真切展現(xiàn)了方志編修與社會秩序重建的密切關系,在咸同兵燹這一“禮崩樂壞”的混亂時期,地方鄉(xiāng)紳在官府難以維護社會秩序的前提下,自發(fā)組織起來維護社會秩序。忠烈、貞節(jié)這些傳統(tǒng)社會倫理標識在社會秩序穩(wěn)定以后,這些倫理綱常也被認為是引導民眾行為觀念,使之成為促進社會恢復的重要措施。而這樣的需求以及社會恢復奠定的社會經(jīng)濟條件,直接促成了光緒年間貴州一批新志、續(xù)志的重新編修。以《普安直隸廳志》為代表的一批志書,從編修緣由上來看,與重視社會倫理秩序以及社會重建的相互關系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
隨著社會秩序的恢復,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逐漸走上正軌,光緒年間貴州方志也展現(xiàn)出一些新興的時代眼光。例如《普安直隸廳志》修成,已是晚清光緒十五年(1889)。雖然普安等地社會秩序趨于穩(wěn)定,經(jīng)濟及文化開始復蘇,但從全國來看,國家依舊處于任人宰割、風雨飄搖之中。不少有識之士紛紛意識到了這樣的危機,普安雖僻為黔地一隅,方志中同樣反映了這樣的新思想、新眼光?!皬d當云貴之襟喉,達川廣之聲援,自元以來,為凡用武者所必爭之地。方今互市羈縻,時局一變,英人據(jù)緬,法人據(jù)越,恃其星緯輿地之學,舟車槍炮之藝,時有狡焉。思逞之心,萬一敗盟,隱憂實大”②(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4頁。。方志的編修也必須要重視這一問題,守土之責不容忽視?!笆莿t道里之短長,關隘之險要,山洞之深邃,水道之紓折,亦控制疆索者所宜究心也”③(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4頁。。然則是書成,昌祺以是為守土之程,抑不僅昌祺一人守土之程也。方志的編修如此之重要,但是“守土者以修志非專責,往往廢興聽之,此志之所以失修也”④(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3頁。。故而曹昌祺等也提出了這樣的展望:“唯愿后之來者,時加搜輯,勿以廢興聽之,此則昌祺之所厚幸也”⑤(清)曹昌祺、覃夢榕:《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十四)·(光緒)普安直隸廳志》,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