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斕(甘肅省臨夏市城郊鎮(zhèn)永紅小學/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語文學科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并且貼近生活,學生的語文課堂參與度會影響其知識接受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但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主動學習性差,加之課堂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和教學設備不夠科學,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有抵觸情緒,課堂參與度低,語言交際活動無法展開。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實際合理選擇教學方法,設置相應的問題加強教學互動,積極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從課堂創(chuàng)新出發(fā),重新探索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塑造高效的語文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新教育理念背景下,學生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但仍然有很多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和課堂設計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出現(xiàn)了“單向填充式課堂”,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失去了探索式學習的樂趣,對學過的知識印象不深刻,注意力難以集中。語文課堂呈現(xiàn)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在學習文言文時,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按照“圈畫生字詞——讀文章——解釋大意——主題歸納——學生答題”這樣的方式,同時課后作業(yè)也完全在教材范圍內,沒有為學生拓展新素材,課堂練習題題庫也比較陳舊,無法適應現(xiàn)代教育模式。這樣的課堂效率低下,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少之又少,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進而影響到學習態(tài)度。
現(xiàn)在的小學語文參考答案也十分不合理。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語文學科的主觀性較強,講究意境的營造和霧里看花的美。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寫作內容、作業(yè)答案設計等方面太局限于陳舊、落后的框架,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師耕耘數(shù)年,培養(yǎng)出缺少想象力的小學生,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觀性很強,思維發(fā)散,如果語文學科的教學模式固定化,再多江南蓮葉,再多寒江獨釣,再多大漠孤煙,在他們的眼里也不過是文字的堆砌,而非詩畫般的意境。固定化的課堂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使得他們難以面對實質性或更高層次的語言問題。如果連答案都是照著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那么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會停滯不前。
小學語文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生狀態(tài)普遍低迷。一方面,有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性格內向,普遍存在害怕表達的心理,為了避免出錯,他們很少或者不能主動參與課堂的任務和互動。另一方面,小學語文課程內容比較簡單,且學生之間的差異不大,難以拉開差距,因此學生對這門課普遍不夠重視,對語文學習缺乏興趣。
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堂參與度不高還與教師的教育模式有直接關系,說明教師的教育方法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做出改進。有的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完成教學任務,仍然沿用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打磨,上課時還仍然采取“滿堂灌”的知識灌輸方式,缺乏良好的師生互動。還有一部分教師的課前準備未能全面分析學生的學情,無法做到“對癥下藥”,導致課堂缺乏實用性和有效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愿難以被調動起來。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組織中,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沒有促成他們個性的發(fā)展。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推動下被廣泛運用,這使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再適應創(chuàng)新型的課堂,教師也越來越重視高效課堂教學方法的探究。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傳授基本的語文知識,同時有效引導學生積極拓展思維和想象力,在課程設計中,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主動探索語文知識,獲得成長。教師在課堂教學安排中,明晰教學目標,在更新自身教學理念的同時,創(chuàng)新師生課堂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也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學效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秉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綜合性人才”的教育目標,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打磨課堂,力圖找出最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授課方式。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增加良好的互動,采取互動合作的教學模式,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鼓勵并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另一方面,作為學生,他們的天職是學習,應該端正態(tài)度,重視小學語文課程,積極參與到教師布置的任務與教學活動中來,努力培養(yǎng)自身的自學能力,注重表達與交際能力,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難忘的一天》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就要準確明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會讀、會寫,認識多少個生字生詞,在課文講解中,創(chuàng)設怎樣的高效課堂引領學生逐漸體會課文中作者的激動、緊張和對鄧爺爺?shù)某缇粗?,并推及本身的情感變化,在學習當中認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
傳統(tǒng)的課堂課教學方式單一,大都是機械地對學生進行課文知識的講解,板書記錄學習要點,對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具有局限性,不利于高效課堂的建設,抑制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相應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下降。新教育改革之下,課堂教學逐漸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小學語文教師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方法,積極將語文與課外實踐活動結合,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打破學生對傳統(tǒng)語文課堂的認知,在實踐活動中達到對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能夠準確掌握文章所要求的知識點。語文知識是活動性的,不是固定的,所以要突破教學工作中的局限,小學語文教師在提升自己教學經(jīng)驗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以此來創(chuàng)新高效的語文課堂,不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刻板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探索語文知識,在創(chuàng)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開啟全新的語文學習模式,增強小學生的語文表述能力,讓學生對語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且增加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讓學生能夠很好地融入語文課堂氛圍中來。
1.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教學是一門具有“表演性質”的語言藝術,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和形態(tài)應體現(xiàn)出風趣。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應當具有感染力與不可復制性,因此教師應帶著愉悅與激情來授課,如果教師自身對這門課程不夠喜愛甚至情緒低落,學生是不會受到感染的,參與度也不會提高,教師在高效的課堂教學中應明確,有聲有色的課堂才能使學生印象深刻。從而激發(fā)他們參與互動的心理,教學內容生動風趣,不但能解決語言課程枯燥的問題,而且能使學生受益匪淺,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目的。
比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烏鴉喝水》,由于學生年齡都較小,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言語、動作、表情一定要偏兒童化,充滿童趣,創(chuàng)設具有童趣的師生問答情景,引入課文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有效利用多媒體這種教學工具,左邊放烏鴉的圖片,右邊放狹口瓶的圖片,先讓學生理解烏鴉的嘴的形狀,然后利用動畫播放烏鴉喝水的片段,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促進互動合作,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喜愛,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
2.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語言教學已經(jīng)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不再以知識傳授為重點,而是以知識啟發(fā)作為課堂的主要教學方式,學習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一定要讓創(chuàng)造主體也就是學生在一堂課里主動學習,發(fā)現(xiàn)新知,解決問題,積極參與到小學語文課堂中來,這樣才能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創(chuàng)設。
教師在高效的課堂創(chuàng)設中,首先應該對學生做到課前引導,讓學生先自主學習,利用已有知識和學科思維發(fā)現(xiàn)學習過程中的疑難雜癥并嘗試解決。其次做到學生為課中主體,教師在課堂設計中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合作,多給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對于上課走神或是不專心的學生,可以設置詩文朗讀環(huán)節(jié),并在課堂中糾正學生的朗讀聲調、發(fā)音問題,逐漸將語文課堂生活化、實用化、有效化、趣味化,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最后在課堂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總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獨立總結歸納,消化課堂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夠獲取語文學習的方法。
個體的快樂學習與團體的合作學習都是較為提倡的教學方法,兩者互相促進,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學習是在課堂中比較受青睞的互助性學習模式。合作學習不是簡單的小組討論,而是根據(jù)愛好、能力、性格等因素將班級學生進行合理調配,成立若干學習小組,不僅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還能讓學生在交流中共同學習,遇到問題可以共同探討,彌補一個人力量欠缺的問題,長此以往,不僅能夠培養(yǎng)彼此之間的默契,還能夠共同進步,形成自主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小學生對于語文教師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教師加強和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夠活躍語文課堂教學氛圍,比如在小學語文的單元合作探究中,教師就可以有效采用一些歌曲、游戲、猜謎等形式,學生的積極性能夠得到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小學生對于鼓勵是十分熱衷的,建立激勵機制,能夠有效保證學生的良好習慣,并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和學習環(huán)境。合作小組需要制定管理細則,從小組合作分工到定位,確定小組帶頭人來提高小組凝聚力,小組成員在語文學習中不斷表達自我、展示學習成果,然后依照小組合作成功的次數(shù)進行相應的獎勵,可以設置相應的個體獎項,給小組積極分子以獎勵,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的思維拓展力是十分強大的,特別是不同年紀的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高效的課堂創(chuàng)建要求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年級要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在二年級上冊語文《日記兩則》的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先講述今天的趣事,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互動性,再逐步向學生講述什么是日記,課文中的“兩則”是什么意思。教會學生日記的寫作方式,并且能夠用簡單的言語記錄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體會。
高效布置課堂作業(yè),更需要因材施教,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作業(yè)量要少并且有質量,能夠銜接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查缺補漏,拓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打破傳統(tǒng)的作業(yè)形式,設計實踐性的體驗作業(yè),切實增強學生的生活閱歷,激發(fā)其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不僅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作業(yè)的內容和形式,還要根據(jù)教材和教學目標來布置作業(yè),提高作業(yè)的科學性和全面性,讓學生在作業(yè)練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開闊自己的視野,還要堅持作業(yè)設計的開放性和有趣性原則。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愛玩、好動,好奇心重,所以這一階段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中才能夠提高其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yè)需要展現(xiàn)出語文學科的魅力,增添課外知識作為補充,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其探究思維。
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六年級的學生思維是比較完善的,接受能力也比較強,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業(yè)設計時,可以有效采用實踐性的作業(yè),學生學習課文之后,知道《賣火柴的小女孩》選自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話》,是世界四大童話書之一,教師向學生普及另外三本童話書《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布置學生在四大童話書中閱讀兩個不同的童話故事為作業(yè),并在下節(jié)課中分享,講述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樣就能有效使學生的情感在作業(yè)中得到升華,并且能夠拓寬自己的語文知識面,有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
結合以上內容,高效課堂的構建為人才的培養(yǎng)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以學生的語文學習為主,并且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也被高效課堂所激發(fā),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