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雙減政策要求要充分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自由探索,自由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全面的學科素養(yǎng)。因此,在農村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立足于農村地區(qū)體育學習資源匱乏,學生體育意識不足的狀況,積極運用雙減政策的各項理念,構建完善的體育教學模式,讓學生從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體育積極性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本文就主要從這些方面談一談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策略。
1 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1 體育教育資源匱乏
農村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較為滯后,體育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很多的學校缺少完善的體育設施與充足的體育用品,造成學生所能參與的體育活動形式較為單一。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普遍只能借助體育教材學習體育知識,而不能夠通過其他媒介擴展學習的視野,造成體育知識修養(yǎng)比較薄弱。這些體育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造成學生對于體育學科的學習缺乏足夠的信心,很多教學內容難以充分開展。
1.2 體育教學方式單一
農村小學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經(jīng)常會讓學生使用一些體育用品隨意活動,而不能夠讓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學習相應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造成學生的體育活動單調而枯燥。由此,學生普遍只是將體育課堂作為一種放松性的活動,而不能夠向教師請教各種體育知識。同時,學生的自主體育活動形式普遍比較松散,相互之間缺乏組織協(xié)調意識,難以達到良好的體育鍛煉效果。
1.3 體育鍛煉意識不足
在近年來,農村地區(qū)的學生和家長對于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但更多的是將重視的層面集中在文化課程上,家長和學生都認為過多參與體育活動會減少文化課學習的時間,不利于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同時,很多學生認為體育活動過于耗費體力,容易產生疲勞的感覺,因此對于體育鍛煉活動存在著較強的抵觸心理,不能夠積極聽從教師的指導,課堂狀態(tài)普遍比較著急。這些因素都造成農村小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不足,體育課堂難以深入開展。
2 農村小學體育教學實施策略
2.1 自主探究,學習體育知識
雙減政策要求要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而體育知識是體育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其他體育活動發(fā)揮著理論性的指導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索豐富的體育資源,廣泛學習各方面的體育知識,借助體育知識理解體育鍛煉方法,感悟體育文化,充分提高學習信心。
例如,在學習《短跑》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充分學習體育知識。體育知識主要可以分為體育鍛煉知識和體育文化知識兩大方面。其中,體育鍛煉知識能夠為學生從理論的層面分解各種體育動作,提高學生運動的合理性。而體育文化知識能夠讓學生了解有趣的體育故事,感受體育精神,增強體育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可以分別從這兩方面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比如,在學習與短跑有關的體育鍛煉知識時,可以與學生作出如下交流:“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跑步,那么怎樣才能跑得更快呢?大家掌握跑步的方法了嗎?”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示專業(yè)短跑教學視頻,學生從視頻中能夠了解到短跑之前首先要做熱身運動,提高身體的適應性。起跑時要將身體力量集中在腳尖,身體前傾,重心前移,均勻擺動手臂,還要保持平緩的呼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這些動作要領整理在筆記本上,并反復回想視頻內容,提高掌握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短跑的熱情,教師還可以與學生作出如下交流:“大家最喜歡哪位短跑運動員呢?”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觀看劉翔在奧運會奪冠的視頻,也可以觀看飛人博爾特奔跑的場景,以這些運動員為偶像,借助短跑文化知識,提高學習動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讓學生在體育知識的促進下掌握正確的運動方法,有效增強運動熱情。
2.2 合作交流,訓練體育技能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農村地區(qū)的小學生課堂形式較為松散,不能夠專注練習體育技能,造成運動能力不足。而雙減政策要求要充分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因此,教師還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讓學生各自組建成運動小組,一方面各自實發(fā)口令,指導團隊訓練,完成訓練流程;另一方面讓學生相互評價各自的訓練方式,指出存在的不足,進行及時糾正,從而全面提高體育技能掌握效果。
例如,在學習籃球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訓練體育技能。首先,學生可以相互指導,完成訓練流程。比如,在練習腳內側運球時,一名學生可以發(fā)出如下口令:“肩部指向運球方向,支撐腿膝關節(jié)微屈……”其他學生可以依次做出這些動作,保持訓練的標準性。又比如,在練習轉身運球時,施發(fā)口令的學生可以將動作分解為“左腳在前為軸”“做后轉身”“右手將球拉至身體的左側前方”這些要素,并讓小組內的同學利用充足的時間反復訓練這些動作,形成深刻的印象。其次,學生可以相互指導,糾正存在的問題。比如,一些學生可以邀請同學觀看自己投籃的動作,觀看者可以指出這些同學在投籃時手掌攤開不夠充分,觸球面積較小,跳躍幅度不足。相應的學生可以從這些方面做出改進。又比如,一些學生可以自主表演雙手胸前傳球的動作。其他觀看的學生可以指出這些學生分別存在身體重心向前移動不夠快速,傳球時手腕由下向上翻轉等問題,并對照標準方法與這些同學再次展開訓練。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充分進行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團結互助、共同促進的意識,在反復的練習中提高體育運動能力。
2.3 尊重興趣,組織多元體育活動
農村小學生的個性普遍比較保守與孤僻,在體育課堂上習慣于接受教師的命令,按部就班地展開活動,造成內在的體育動力不足,對于活動不能投入性參與。而雙減政策要求要充分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可以從這角度入手,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各種體育活動,并為學生提供相應的運動器材,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提升學生的運動質量。
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表達出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提高自主選擇運動類型的勇氣。比如,可以與學生作出如下交流:“這節(jié)課我們是自由活動,大家喜歡哪些體育運動呢?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來參與。”一些學生喜歡奔跑,因此可以參與短跑和長跑活動。一些學生具有良好的爆發(fā)力,因此可以參與籃球和足球活動。而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活動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活動的形式。比如,參與短跑的學生可以在賽道上放置一些木馬作為障礙物,將跳遠與短跑相結合,對各種田徑技能進行運用。而一些學生可以組織接力跑活動,由小組內的每個成員負責完成一定距離的短跑任務,在團結協(xié)作中感受短跑的樂趣。又比如,參與投擲的學生可以將鉛球想象成電視劇中的炮彈,在較遠的距離放置一些廢舊物品,作為目標物,展開“炮彈轟炸”游戲,讓投擲活動更加具有動態(tài)性。同樣,參與足球的學生可以共同展開定點傳球游戲,上一名學生可以將足球傳到任意位置,有距離最近的學生快速判斷,將球傳給下一名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充分給予學生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提高運動效果。
2.4 因地制宜,創(chuàng)編民俗體育活動
農村小學的體育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學生在日常的體育活動中會缺少過多的器材,容易造成體育活動的形式過于單調。因此,教師可以積極響應雙減政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要求,秉持因地制宜的理念,引入農村地區(qū)的民間游戲,讓學生作為活動內容。由此,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制作體育器材,展開形式更為豐富生動的體育活動,進一步提高運動樂趣。
首先,教師可以依據(jù)體育課堂中的常規(guī)項目引入民間游戲。比如,一些學生在參與跳遠時會認為這種運動形式過于枯燥,不能表現(xiàn)出積極的狀態(tài)。因此,教師可以對學生得出如下啟發(fā):“我們在鄉(xiāng)村生活中見到哪些游戲需要跳躍呢?”學生能夠聯(lián)想到跳方格游戲,從而可以使用粉筆在操場上畫出形狀各異的方格,選擇不同的路線作為游戲任務,體會到跳躍的樂趣。又比如,很多學生在長跑時會出現(xiàn)消極懈怠的情緒,認為長跑過于勞累,因此不能夠努力奔向終點。對此,教師可以引入滾鐵環(huán)這一民間游戲,并鼓勵學生:“我們看一看哪位同學最先將鐵環(huán)推到終點呢?”學生可以共同推動鐵環(huán),不斷調節(jié)手臂力量和前進方向,體會操作鐵環(huán)的樂趣,增強長跑的動力。其次,教師可以融入其他民間游戲,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運動形式。比如,教師可以對投擲運動進行創(chuàng)新,有時候打沙包游戲。在游戲之前,學生可以用針線和布料共同制作沙包,培養(yǎng)良好的創(chuàng)造力。在游戲的過程中,負責投擲沙包的學生在投擲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鍛煉手臂力量。負責躲避的學生能夠準確判斷沙包的方向,進行快速躲閃,充分增強肢體的靈敏性。又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行走獨木橋游戲。在游戲開始前,學生可以共同搬運質地較硬的木板,搭建在操場上,形成獨木橋的模型。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嘗試,掌握合理的方法。為了保持身體平衡,一些學生可以放慢前行的速度,雙腳邁出均勻的距離。一些學生可以伸起雙臂,緩慢前行。為了增強游戲的趣味性,學生還可以同時搭建兩架獨木橋。每只獨木橋上的學生可以觀察同伴的前行速度,保持相同的前行步伐,體會游戲所蘊含的團結精神。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將農村地區(qū)的體育資源進行充分的融入,讓學生參與多種形式的民俗體育活動,進一步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提高體育課堂的參與動力。
2.5 師生互動,積極參與體育活動
體育競賽是一種綜合性的體育教學形式。在競賽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能夠充分發(fā)揮各自的體育能力,進一步深刻理解各種體育運動技巧。另一方面能夠與同學團結協(xié)作,共同完成競賽任務,體會集體生活的美好。同時,學生還可以運用各方面的知識解決體育競賽中遇到的困難,培養(yǎng)勇于拼搏、堅韌不拔的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些角度入手,積極響應雙減政策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的要求,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互動,組織學生展開熱烈的與競賽活動。
農村小學的學生普遍將教師作為自身成長的管理者,將自己作為被管理者。造成師生關系較為隔閡,在體育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時不能大膽向教師請教,也不能向教師大膽表達對于體育學科的認識與感悟。因此,在體育競賽時,教師可以積極加入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組建團隊。比如,在足球競賽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作出如下交流:“現(xiàn)在我想組建一支足球隊,哪些同學想加入我的團隊呢?”學生能夠體會到教師的關懷與支持,積極聽從教師的指導,以更高漲的熱情參與到體育競賽中。在具體的競賽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合理方案,指導運動方法,提高團隊的競賽效果。比如,教師可以教授給學生腳內側傳球、腳外側傳球等多種傳球方法,讓學生相互之間更好地配合。教師也可以積極主動向學生傳球,輔助學生射門,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于體育運動的重視。同時,教師還可以表現(xiàn)出謙虛友愛的態(tài)度,聽取學生對競賽的建議,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比如,一些學生的足球能力較為優(yōu)秀,會提議教師向自己傳球,由自己完成進攻。教師可以配合學生的建議,給予學生發(fā)揮自我能力的平臺。又比如,在團隊比分落后時,教師可以暫停比賽,和學生共同總結競賽過程,聽取學生的規(guī)劃。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與學生形成緊密的互動,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謙虛與平和,感受到師生共同競賽的樂趣,進一步提高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2.6 走向生活,強化學生優(yōu)勢能力
體育學科只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融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利用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學習與鍛煉,才能夠進一步培養(yǎng)強烈的學習動力,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高體育能力。小學生對于個人擅長的體育項目有著更強烈的提升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自主化的體育優(yōu)勢能力鞏固與提升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體育課外書籍、觀看各種體育競賽視頻、參與各種體育活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習慣。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豐富的課外體育知識。比如,一些學生對于足球有著濃厚的興趣,具備著良好的足球能力。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足球的顛球技巧包括哪些方面?現(xiàn)在我們掌握了哪些方面?”學生可以閱讀相關的書籍,學習雙腳腳背顛球、雙腳內側、外側顛球、大腿顛球等各種方法。之后,學生還可以在周末利用家庭中的電視機觀看足球比賽視頻,在動態(tài)的畫面中了解這些技術的運用方法。同時,學生還可以在課后與同學以及農村中的其他人群共同參與足球活動,探討更多的足球方法。又比如,一些學生對于籃球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同樣可以讓學生利用農村的運動場地進行各種籃球技巧的訓練,自發(fā)組織各種籃球競賽活動,利用課后時間定期訓練籃球能力,進一步提高對籃球運動方法的認識。同時,鄉(xiāng)村中經(jīng)常有一些民俗活動,學生可以借助個人的體育知識和體育優(yōu)勢能力參與鄉(xiāng)村中的文化活動,豐富鄉(xiāng)村人民的文化生活,感受體育學科的獨特作用。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實施,學生能夠形成在生活中學習體育、運用體育的意識,讓體育綜合素養(yǎng)得到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在體育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資源匱乏、教學形式單一、學生體育運動意識不足等問題。教師要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的各項要求,給予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創(chuàng)造的空間,融合豐富的體育資源,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學生展開深入的互動,組織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強化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體育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體育知識、培育良好的運動能力,激發(fā)學生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塑造學生活潑樂觀、勇于創(chuàng)造的品質,促進學生綜合成長。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民樂鄉(xiāng)玉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