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臥龍崗上。天下地上,暖陽朗照,寂靜圓融。因是正午,無一處陰影,光暖遍及每一地、每一處,每一物、每一人,草廬、書院、武侯祠、大拜殿、望月亭、三顧處、躬耕地……還有地上天下的我們,都被陽光攬在懷里,無一處疏忽、沒一塊死角。
此處本為南陽城西隆起的高崗,乃伏牛山的余脈。因被稱為臥龍先生的諸葛亮曾在此居住、耕讀,崗因人名,稱臥龍崗。如今,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瓦一石仍舊與諸葛亮相關(guān)。諸葛亮儼然還是這里的主人,且無處不在。
朗朗乾坤,我站在臥龍崗上,想到諸葛亮,腦海里只有一個詞:義薄云天?!傲x”,就像這太陽。太陽大概是人類所能見到的最寧靜的事物,就像“義”,從不鼓噪張揚,但它照耀每個人,不管他是忠義之士還是無義之徒。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義”早已蹣跚起步。在中國,超越“功利”乃文明之始,并貫穿始終。“屈平、宋玉,導(dǎo)清源于前,賈誼、相如,振芳塵于后,英辭潤金石,高義薄云天?!保ā端螘ぶx靈運傳論》)但真正讓“義”如日中天的是諸葛孔明。只有到了他這里,“義”,亮且明,照耀當(dāng)時、后世,成為真正的“孔明燈”。
“義”,乃是個人利益與國家民族利益沖突時,以國家民族為重,所謂“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明史·于謙傳》)。“義”,乃是尚義而輕富貴,所謂“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所謂“義不主財”,遵從“義”的人就不能掌管錢財,不能讓“義”沾染銅臭?!傲x”,乃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知恩圖報,情誼無價,忘恩即是負(fù)義?!傲x”,乃是報答知遇之恩,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戰(zhàn)國策·趙策一》)。“義”,乃是同甘共苦,茍富貴勿相忘。“義”,乃是一諾千金,誠而有信,信義無價。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中一省即為“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言而無信,不夠朋友,都是對人的極大否定。所以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保ā墩撜Z·為政》)沒有信義,你還能成得了什么事呢?
“義”,不容辭。
“義”,也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傲x”,因此要經(jīng)受“富貴”“貧賤”“威武”的考驗。經(jīng)不住考驗的,當(dāng)然就是假仁假義、假情假義。
三國雖是亂世,但“義”并不孤?;蛘哒f,亂世更彰明了“義”的光彩、凸顯了它的力量,患難更見真情、忠義。桃園三結(jié)義,義貫始終。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的徐庶,因母被曹操扣為人質(zhì),雖入曹營,但與劉備、諸葛亮有“義”在先,終身不肯為曹操效力?!吧碓诓軤I心在漢”的關(guān)羽,“忠義仁勇”,千載之下,仍有人祭奠,被尊為“關(guān)帝”。關(guān)羽困在曹營,設(shè)計走脫,以詩明志,托人捎給劉備:“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北磉_了富貴不能改其忠義本色的志向。關(guān)羽不事曹操,是要不負(fù)桃園結(jié)義的兄弟之義;他三次放走曹操,有人說,那是知恩圖報之義,報曹操不殺之恩、知遇之情。亂世見“義”真!明遺民王季重對關(guān)羽與曹操關(guān)系的理解更進一步。他為一關(guān)帝廟所寫的碑記中這樣寫道:“……而帝(指關(guān)羽,下同——引者注)之所遇,非僅僅昏愚亂賊之陰也,乃古今大陰似陽之曹操也。操之所竊,皆光天以下之事也。操之心,出門即已無漢,而操之身,至分香猶稱安漢也。何也?操終于自王也。操之心,欲自居于文王,而以武王留其子也。忠義名節(jié),操之所欲啖者也。操心知帝在則漢在,即殺帝之身,而帝之心在,則漢仍在,必欲潛移軟買,得帝之心以用帝,乃可以致桓烈,乃可以取仲謀,乃可以蒙天下而飽其甘。試思其啖葛之忍,斬發(fā)之詐,下邳之役,何難一刃相推?而謬為恭謹(jǐn)如此,厚為遺贈如此!若將曰:吾與爾共獎王室也。帝以為此賊薄輕人至此,彼以禮獻,吾以禮酬,立效明報,要示以朋友之誼,既不肯殺,吾去耳。辭操之書曰:‘日在天之上,普照萬方;心在人之內(nèi),以表丹誠?!槵槾笳Z,萬古磨刮,此所謂天下之大陽,破天下之大陰者也?!保ā读_墳關(guān)圣帝君廟碑記》)曹操對關(guān)羽所有的好,都是以此利誘、收買忠義,是要借關(guān)羽之陽以“自重”。曹操某種程度上也是大義的向往者,要實現(xiàn)他的英雄夢想,必須借“陽”還魂。關(guān)羽看破了這一點,只是用禮尚往來的原則處理。在大義大陽面前,曹操實是不敢造次。囚禁關(guān)羽、殺了關(guān)羽,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會失義于天下,在大陽的照耀之下,大奸如曹操必定要現(xiàn)出原形,最終也只能放人。大陰如曹操,也想著必須借大陽洗白。所謂“大陽”,正如正午的太陽,既暖照一切,使“陰”無處藏身,又是“陰”們實現(xiàn)不了的理想,也是震懾他們的至高無上的力量。有人說,“惡”也是歷史前進的力量,這惡一定在“義”之大陽的震懾之下,否則讓它毫無顧忌、肆無忌憚,人間就要成為地獄了。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guān)系應(yīng)是中國歷史上最融洽的,堪稱獨步古今?!度龂萘x》中的故事,包括草船借箭、空城計,不少是移花接木,但“三顧茅廬”可證之于史實?!度龂尽穼Υ藷o詳細描寫,只用五個字表述:“凡三往,乃見。”諸葛亮《前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歷史著作和當(dāng)事人的自述都證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和對諸葛亮的“一往情深”。劉備三顧茅廬,把身段放得很低。他的兩位兄弟關(guān)羽、張飛心里不服氣,劉備對他們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标P(guān)、張兩位兄弟聽出了其中的真誠,從此也與諸葛亮相始終。臥龍崗上建有關(guān)張廟。桃園結(jié)義的三位,加進了諸葛亮,才有了蜀漢事業(yè)。或者說,正是“義”,成就了蜀國。如果重“功利”,看“臉色”,辨“風(fēng)向”,當(dāng)時的魏和吳都比沒有立錐之地的劉備強很多,大家都去投奔魏或者吳,哪有與之鼎立而三的蜀呢?義也好,氣節(jié)也好,傲骨也好,似乎虛得很,但其力量卻不可小覷,所謂精神的偉力,有著驚人的力道。義,不容辭。
相知乃是人與人關(guān)系的至高境界?!叭松靡恢鹤阋?,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這是清人何瓦琴的聯(lián)句,魯迅曾以此書贈友人,現(xiàn)在已成為國人精神肌理的一部分。“士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有著不可替代的精神力量。對于諸葛亮與劉備,乃是“夫有知己之主,則有竭命之良”(李興《祭諸葛丞相文》)。君的信與恩,臣可以命相報。除了興復(fù)漢室、為民請命的理想外,諸葛亮后來所有的努力的原動力都來自于此。
關(guān)于君臣相報,漢代學(xué)者劉向在《說苑》中說得明白: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夫施德者貴不德,受恩者尚必報。是故臣勞勤以為君,而不求其賞;君持施以牧下,而無所德。故易曰:“勞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本枷嗯c,以市道接。君縣祿以待之,臣竭力以報之。逮臣有不測之功,則主加之以重賞,如主有超異之恩,則臣必死以復(fù)之……夫禽獸昆蟲,猶知比假而相有報也,況于士君子之欲興名利于天下者乎?夫臣不復(fù)君之恩,而茍營其私門,禍之原也;君不能報臣之功,而憚行賞者,亦亂之基也。夫禍亂之原基,由不報恩生矣。
劉向去三國不遠,《說苑》應(yīng)該對三國的君臣、主仆關(guān)系有著一定的“指導(dǎo)”作用。施恩報恩,這是“義”的基本內(nèi)容。臣不報君之恩,君不報臣之功,長此以往,乃是禍亂的根源。
劉備托孤,《三國志》有記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Γе邑懼?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赦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p>
后世因這段文字,多有議論。被稱為“扶不起的阿斗”的劉禪此時已十七歲,不是塊定國安邦的料兒,已見端倪。所謂“家國”,作為蜀漢皇帝的劉備,“家”必在“國”之前,如果他能以國為重,完全可以下詔直接傳位給諸葛亮。劉備深知諸葛亮為人,即使在他死后也絕不會廢后主自代,所以他完全把話說得很真誠也很漂亮,這后面的背書和抵押物,乃是諸葛亮一貫的品行、他的“忠貞之節(jié)”。諸葛亮三兄弟分仕魏蜀吳三國,各為其主,國人不疑;諸葛亮勸劉備伐同宗劉璋而取益州,世人不以為貪;諸葛亮輔佐后主,專國十二年,與君與臣不生嫌隙,都因有他自己和諸葛家族的無私與大義做背書。此后的諸葛亮,確實做到了“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實踐了他的承諾。不僅是士為知己者死,報答知遇之恩;不僅是忠義,也是信義。事實上,“信義”也為歷史省下了巨大的運行成本,君臣猜忌的成本不可估量,甚至可招致亡國和大動亂,這可證之于不少歷史大事件。
朱熹贊諸葛亮:“論三代而下,以義為之,只有一個諸葛孔明。若魏鄭公,全只是利……漢高祖見始皇帝出,謂丈夫當(dāng)如此耳,項羽謂彼可取而代也,其利心一也。”魏鄭公魏徵本是隋朝叛將李密的部下,后歸降唐朝,并說服李密舊部歸唐。輔佐太子李建成,玄武之變后,歸唐太宗李世民,并逐漸成為李世民的股肱重臣。這個不停改換門庭的魏徵,在朱熹看來,其心必私。劉邦、李世民、項羽等人的理想是打天下、坐天下,而且要把天下變成一姓的天下,并世世代代傳下去。這可算是天底下最大的私和利。與他們相比,諸葛亮完全以義為之,沒有自己的一毫私利。世風(fēng)日下,今天的我們完全也可以像朱熹那樣說“論三代而下,以義為之,只有一個諸葛孔明”!
諸葛亮當(dāng)然有他自己成長的過程,南陽稱得上是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作為后世之人的我們,也只有站在這臥龍崗上,才有可能理解其人生與理想、襟懷與操守。古人的理想,我們現(xiàn)代人是要用心去體會才能理解的。當(dāng)然,“理想”是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先人所論應(yīng)該是“抱負(fù)”“襟懷”;“理解”,先人的日常用語是“懂得”。古往今來,價值觀已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要懂得古人的抱負(fù),何其難也。我們更多的是誤解、曲解。而且,地下的先人已不能辯解,誤解何其深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敝T葛亮《出師表》中的句子,中國人耳熟能詳。無法否認(rèn),南陽已經(jīng)跟諸葛亮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是諸葛亮生命的重要節(jié)點。他十七歲到南陽,二十七歲在劉備三顧之下,離開南陽走向天下,匡扶漢室,去實踐他的理想。這里,留下了他十年的青春年華。
世人對諸葛亮的南陽生活和南陽之前的經(jīng)歷其實沒什么興趣,但對于我們理解諸葛亮的生命歷程,這是不可或缺的。他不是一夜立志、偶然成才。他生于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幼年父母雙亡,跟隨叔父諸葛玄先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再投奔荊州劉表,未受禮遇,流落他鄉(xiāng)。不久,諸葛玄卒,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定居南陽,過起了耕讀生活。是年,諸葛亮十七歲。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男兒建功立業(yè)的理想氣氛彌漫四方。
當(dāng)年的南陽居南北交通要沖,從京城洛陽經(jīng)南陽可至襄陽、江陵,會通南北。不僅如此,從歷史資料和現(xiàn)在的歷史遺跡可以知道,當(dāng)年的南陽是冶煉重鎮(zhèn)、水利修竣的大郡,地震學(xué)、醫(yī)學(xué)研究的中心,醫(yī)圣張仲景、發(fā)明地震儀的張衡都是南陽人。在這樣的地方,秀才才可能即使不出門,也知天下事。換在閉塞之地,再博學(xué)的秀才也無以知天下。諸葛亮好學(xué)而博聞強記,閱讀了大量地理、歷史、天文、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的書籍。此地和周邊有一批飽學(xué)之士,如徐庶、司馬徽、龐統(tǒng)、龐德公、孟建等。這些良師益友,與諸葛亮“晨夜相從”,對其學(xué)識胸襟也有著巨大的幫助。諸葛亮志向高遠,以天下為己任,“每自比于管仲、樂毅”,世人認(rèn)為他輕狂,而知道他“底細”的徐庶等摯友則“謂為信然”。他不僅有此抱負(fù),而且有實現(xiàn)抱負(fù)的底氣。在南陽,諸葛亮娶了當(dāng)?shù)孛奎S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據(jù)說黃月英是位丑女,黃頭發(fā)黑皮膚,但她的父親、諸葛亮的岳父認(rèn)為她與諸葛亮“才堪相配”。當(dāng)時的南陽人以此為談資,流傳為一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丑女?!钡顺笈_實有才,有人甚至認(rèn)為諸葛亮觀天象、制作木牛流馬、布設(shè)八卦陣,多得力于黃月英。“色“,是男女關(guān)系的功利,諸葛亮與黃月英的夫婦之義,超越了這樣的功利。
諸葛亮生于亂世、長在亂世。漢末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于曹操《蒿里行》詩中可見一斑:“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dāng)嗳四c。”亂世涂炭生靈,也生產(chǎn)英雄,呼喚圣人。陳壽《三國志》說:“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于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杰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jié)納?!笨梢姡T葛亮與劉備是互相欽慕。諸葛亮在南陽,雖是不求聞達,但理想一直在,“自比于管仲、樂毅”就是明證。他有治世之志。
如今臥龍崗的諸葛草廬,修于元代,有蒙古包的風(fēng)味?!爸伊x”二字,不僅是漢人看重。中國文化里有“陋室”的情結(jié),不僅有諸葛亮的“諸葛草廬”,還有劉禹錫的“陋室”、陶淵明的“田園居”、杜甫的“草堂”、歸有光的“項脊軒”、張溥的“七錄齋”等。其實西方人對奢華的東西也有警惕,如歌德就認(rèn)為,豪華繁復(fù)的家居陳設(shè)不利于思想??嗥湫闹荆彩菍崿F(xiàn)理想的必備階梯。正如明遺民王季重所說:“大凡讀書之人,生于鼎盛則虛,生于困貧則實,不幸少利則淺,幸而晚達則深。酒肉昏神,綺羅軟骨,談弈廢時,佚游短知,故富不如貧?!迸P龍崗的生活雖不富庶,但并不都是苦行僧式的,也有安閑的田園牧歌。至少,《三國演義》有這樣的描寫。諸葛草廬,既有勵志的一面,也有其日常安閑的一面。
臥龍崗武侯祠內(nèi)有兩組蠟像,對比鮮明,深深震撼了我。一組位于臥龍崗寧遠樓,反映的是諸葛亮一家在臥龍崗耕讀時的日常生活場景:諸葛亮手握鋤抬頭遠望,弟弟諸葛均坐著,身后站著均妻林氏;站著的小孩是諸葛均和林氏的兒子諸葛望,而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則蹲在諸葛望的身邊,似在和小朋友交流著什么。諸葛亮和黃月英的兒子在諸葛亮離開臥龍崗后才出生。這是一幅家庭和樂圖,一派田園的閑適。明宣宗朱瞻基繪有《武侯高臥圖》:衣衫寬松的諸葛亮悠閑地臥于叢竹之下?;实蹫槭裁慈绱嗣枥L諸葛亮,皇帝不是希望臣子為他家的江山日夜操勞嗎?明宣宗描畫的也應(yīng)該是南陽的諸葛亮吧?!按髩粽l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這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臥龍崗上吟出的詩句。草堂春睡、窗外日遲,歲月靜好,安暖相伴,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傳統(tǒng)政治家、士子、士大夫經(jīng)天緯地,安社稷、醇風(fēng)俗,所要達成的理想社會。
站在麗日高照的臥龍崗上,我想象:功成身退的諸葛亮又回到了往日的高崗,光影靜謐,春睡遲遲,課子讀書,含飴弄孫……而為了實現(xiàn)天下飽足安閑的理想,這樣的場景在諸葛亮以后的生命歷程中卻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多少年后,李白在南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睋?jù)說這首詩送的友人是杜甫。李白與諸葛亮氣質(zhì)不同,他沒有聯(lián)系諸葛亮發(fā)表感慨。但“孤蓬萬里征”“蕭蕭班馬鳴”暗合了諸葛亮離開南陽時的意境。沉郁如杜甫,免不了懷念諸葛,曾如此感慨:“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后主,不復(fù)臥南陽?!保ǘ鸥Α段浜顝R》)南陽成為永別。
離開臥龍崗,諸葛亮跟隨劉備走向歷史舞臺,大顯身手,艱苦備嘗,為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出謀劃策,立下汗馬功勞。劉備托孤,諸葛亮扶持幼主(還是個暗主),絕無二心,克勤克儉,治蜀有方?!笆聼o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nèi)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yán)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fēng)化肅然也。”《三國志》所反映的蜀國治理,已是三代的理想狀態(tài)了。
諸葛亮的思想,于其所著《論諸子》中可見一斑:“老子長于養(yǎng)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于馳辭,不可以結(jié)盟誓。白起長于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于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于守信,不可以應(yīng)變。王嘉長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于明臧否,不可以養(yǎng)人物。此任長之術(shù)者也?!敝T葛亮的夫子自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向往。臨危難、從教化、結(jié)盟誓,廣眾、謀身、應(yīng)變、事暗主、養(yǎng)人物,這些確是諸葛孔明的所為與所長。而這些的基礎(chǔ),無疑是一“義”字;倘若無義,何以臨危難、從教化、結(jié)盟誓,廣眾、謀身、應(yīng)變,事暗主,養(yǎng)人物?《三國志》評諸葛亮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quán)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zé)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總結(jié)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痹趧e人看來,也許是不可為而為吧。不管怎么說,諸葛亮有著自己的命運,義也有其作用于人生、歷史的規(guī)律。義,大概有著更長的運轉(zhuǎn)周期,它在歷史的長河中發(fā)揮著潛在的長遠的作用,不可以一時的表面的成敗論“義”。
在魏、吳的虎視眈眈之下,特別是在諸葛亮身后,蜀國朝不保夕。在“義”的規(guī)范之下,為了蜀漢江山,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曾表后主:“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diào)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fù)陛下。”(《自表后主》)他說到了,也做到了,信義燦然。不僅如此,諸葛整個家族忠貞信義,為大歷史付出了巨大的歷史成本。
臥龍崗另一組塑像有著強大的悲劇力量,頗具崇高之美。這組塑像位于南陽武侯祠的主體建筑大拜殿內(nèi)。正中是諸葛亮塑像,兩邊分別是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諸葛瞻長子),諸葛家三代共祀一殿。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蜀漢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諸葛瞻與諸葛尚父子同時在綿陽戰(zhàn)役中為蜀漢政權(quán)捐軀,父齡不足四十,子齡尚不足二十。諸葛瞻拒絕了魏軍勸降許諾的高官厚祿,先是斬了來使,然后毅然出戰(zhàn),死于陣前。東晉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干寶這樣評說諸葛瞻:“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fù)國,內(nèi)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敝T葛尚知父已為國捐軀,魏軍已入成都?!度A陽國志》以白描寫諸葛尚慷慨赴死:“尚嘆曰:‘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乃馳赴魏軍而死?!焙蔚攘亮?!祖孫三代,幾乎是諸葛家的全部,這是諸葛亮家為蜀漢,為歷史付出的巨大“成本”。
篡漢自代的曹家父子,殘害曹家后人、滅魏立晉的司馬父子,在諸葛亮祖孫三代面前,應(yīng)是抬不起頭的吧。如今的天下人,所佩服諸葛亮者,乃因其智,而且不是大智,乃是“智謀”,是用計。諸葛亮遺留給后人的,豈止是計謀?如果說要計算歷史的“利潤”,那就是“義”吧。諸葛三代,傾其所有,以高昂的成本,帶給中國歷史如此豐厚的利潤!這樣的歷史利潤澤被后人,后人享用著其恩澤而不自知。中國經(jīng)歷多次劫難而不亡,不也是多多得益于這付出了巨大成本的利潤嗎?
情義也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巨大能量。沒有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之義和劉關(guān)張的兄弟之義,就沒有蜀國的建立以及后來的儒家治理。情義也是人生的滋養(yǎng)與救贖。倘若社會上都是背信棄義的名利之徒,這樣的人生是令人絕望的。特別是在動亂年代,信義、情義乃是沙漠中的甘泉,不僅可以救人性命,也給人希望甚至別一樣的享受,提振人心,使人生得到升華,從精神層面上極大提升人生的質(zhì)量。
知遇之恩與忠信之義,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道德中所熠熠生輝者。倘世上無忠信,絕情義,乃是燈滅,黑燈之下,就都是狗茍蠅營之徒了。
長居成都的杜甫,大概是總能感受到諸葛亮的氣息,寫了多首與諸葛亮相關(guān)的詩。如最著名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薄对亼压袍E五首·其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fù),志決身殲軍務(wù)勞。”毛宗崗父子用明代狀元楊慎的《臨江仙》為《三國演義》開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似乎看盡興亡滄桑,但對諸葛亮卻是心有念念,大概是不忍讓“義”付之東流吧。正德戊寅(公元一五一八年),楊慎訪武侯祠,見祠壁有無名氏所題詩句:“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日又曛。舊業(yè)未能歸后主,大星先已落前軍。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guān)山隔暮云。正統(tǒng)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楊慎能在心里記住這首專記武侯事跡的詩,并在多年后復(fù)述給他人,他是不忍將諸葛亮也“付笑談”啊。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諸葛亮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他的《出師表》與蘇軾《赤壁賦》、李密《陳情表》都是歷史上的名文,但只有諸葛亮《出師表》中有“拳拳之心”,且情深義重,無私,無文飾,這都是蘇軾和李密所不能比的。李密以蜀漢舊臣入西晉為官,《陳情表》雖然動人,但骨子里是以人倫情感自保,他只能是諸葛亮的仰慕者。李密的兒子李興曾撰《祭諸葛丞相文》,倒是理解諸葛亮的,我想:他一定也認(rèn)為《出師表》遠超他父親的《陳情表》?!冻啾谫x》是美文,性情之文,是自得自洽之文,但沒有《出師表》的深情。蘇軾自己也說:“孔明出師二表,簡而且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與伊訓(xùn)說命相表里,非秦漢而下,以事君為悅者所能至?!薄冻鰩煴怼纺膬H是一個“忠”字了得?!
“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wù)使?jié)杉爱?dāng)時,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wù)雕蟲,專攻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jīng);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边@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時的論點。大難來時,大概是不能依仗所謂純粹的文士。太多的文士把所謂的理想停留在嘴上,沒有付諸實踐的膽識與勇敢。小儒形態(tài)的文人,其實是越來越不中用了。“野老生涯是種園,閑銜煙管立黃昏。豆花未落瓜生蔓,悵望山南大水云?!敝茏魅说倪@首打油詩寫于一九四二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關(guān)鍵時期。詩中可以感受到文人對時局的憂慮,山南大水對于種園之人,確實是恐懼壓頂,嚇都嚇?biāo)懒?。周作人不是儒家,不肯承?dān)責(zé)任,沒有迎難而上的勇氣,所以要么逃避要么投降。
諸葛亮的理想與操守,功業(yè)與堅持,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確乎不是一二文士所能比擬的。后人沒有忘記諸葛亮,惦記著他的忠義,中華大地上,光是紀(jì)念諸葛亮的武侯祠就有九處。陜西漢中勉縣武侯祠建于蜀漢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建立時間最早,且是唯一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最讓我心動的是此武侯祠內(nèi)的一株旱蓮。據(jù)說這是世界上僅存的一株古旱蓮,已經(jīng)四百多歲,栽于明朝萬歷年間。旱蓮三月開花,但此前花苞要孕育十個月,且先開花再長葉。初開花時呈玫瑰紅色,盛開時紅白相間,極似蓮花,稱為旱蓮。無水,而要開出蓮花。我由此聯(lián)想到諸葛亮:他不就是中華民族的一株旱蓮嗎?
(選自2023年第9期《人民文學(xué)》)
原刊責(zé)編" 李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