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倍嗌倌陙恚郀柣倪@句名言與書籍一道,成為我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書,使我快樂睿智;讀書,使我不斷成長;讀書,使我收獲喜悅;讀書,伴隨著我,給予我巨大的幸福和力量。
有人說,讀書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有人說讀書是為了經(jīng)世致用;有人說,讀書是為了從中體悟曼妙的世界或者做人的智慧。善讀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而香卻在骨里。林語堂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yōu)雅和風味;北宋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p>
我從小是個書癡。唐朝顏真卿《勸學詩》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陶淵明《雜詩》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于我而言,一本好書是我最好的精神食糧,讀書讓我知道天地之大,人生之難;讀書讓我有自知之明,預料之先;讀書讓我不為苦而悲,不為寵而歡。
讀書,是每一個好日子的開始。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在“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種虛無的困惑中,走進精神的后花園;在晨曦初露或夜深人靜的時候,伴著靜謐的天地,讀幾頁好書,感受一份高尚的情感,認識一點生活的道理,享受一段淳樸的語言,在書中與古人、哲人、賢達之人相遇,為一個小小的幽默發(fā)一點微笑,為一個驚奇的發(fā)現(xiàn)點首贊嘆,為一個新的領(lǐng)悟欣喜滿足,一時間寵辱暫忘......
讀書,讓我感受四季的靜美。坐在滿溢書香的書齋里,打開《小法黛特》《外祖母》,花的香氣、草的芬芳立時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而川端康成的《雪國》里的冬景,浩蕩而冷艷的氣息攝人心魄,傳遞的美那么纖弱,那么戰(zhàn)栗,有一種行走在寒冷而晶瑩的冰河上的感覺。
讀書,讓我感受大師的智慧。時間如蠶絲在指間滑過,而閱讀,正如文化給人的力量一樣,更多的是緩慢、綿密、恒久的滲透。我們沉重的肉體會因閱讀而獲得心靈的輕盈和潔凈:讀司馬遷,知道了大痛后必成大器,大悲后才能晚成;讀屈原,懂得了什么是濁者自濁,清者自清;讀聞一多,讀徐志摩,領(lǐng)悟到 “只要詩還活著,活在后人的心中,詩人便沒有死去”;讀董橋,讀余秋雨,讀出一份行云流水,儒雅雋永,美艷濃郁;讀余光中,讀席慕蓉,才知道鄉(xiāng)愁是經(jīng)年不曾失憶的鄉(xiāng)思……在花之前,在月之下,在某個季節(jié)的深處,讓他們心頭的波瀾,在我的心頭蕩漾,讓那時的明月,成為我今天的眼眸。
我生長在沭河岸畔的小山村,上推到40年前,我在農(nóng)村老宅里藏書的地方是一個破舊的紙箱,那里面除了哥哥上學的課本就是娘作為大隊干部領(lǐng)回家的“文革”時期發(fā)的學習資料,包括毛主席語錄,也有被冤枉的老一輩革命家的所謂的“罪狀”;最讓我難忘并給我巨大影響的是兩本文學書籍:一本是馮志寫的《敵后武工隊》,另一本則是《抗美援朝事跡選》。其中《敵后武工隊》這部長篇小說我當時讀了很多遍,到小學畢業(yè)的時候,我給同學們天天講故事,講的就是《敵后武工隊》。
我讀三年級的時候,大哥高中畢業(yè)回村擔任民辦教師,他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引導我讀書的人。
其實大哥的手里沒有錢,他那時要到城里的新華書店買學生課本,一個往返130多里的路程。他都是從家里帶上幾個煎餅,舍不得買碗菜吃,從自己的“牙縫里”擠出一點錢給我買了《少年科學》《十萬個為什么》《少年文藝》《算得快》《雷鋒日記》《苦菜花》《白菊花》《山菊花》等等。這些書不但豐富了我藏書的紙箱,而且讓我這個農(nóng)村娃子一下子增長了太多太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既讓我成了同學們心目中的“神童”,也讓我有了在《少年文藝》上刊登一篇文章的野心。盡管我的作文始終也沒有被《少年文藝》的編輯相中,但文學創(chuàng)作的種子和野心卻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坎上。
我的書房里珍藏著我喜愛的書。因為喜歡文學,也癡情文學,文學書籍藏書較多,從中國的四大名著,到當代的文學大家的書籍,凡是能夠買到的,我都往家買。買一套全集一次性花費最多的是《豐子愷全集》,其次是十卷本的《王火文集》。一次性買書最多的是清華的教授推薦的一百本書,我通過網(wǎng)上一次性全部買回家;反復購買的是二月河寫的《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從普通版本到精裝版本買過四次,不僅自己收藏,還送給大哥和朋友。
我引導鼓勵全家人讀書,我們?nèi)矣幸粋€三代近30人的 “家和萬事興”的微信群,在這個群里有我們姊妹輩的,更有我們的子女以及子女的子女。我在群里明確要求正在上學的和家里有孩子上學的,在群里曬讀了什么書,有什么樣的感受,寫的作文得到了老師什么評價,當家長的是否陪孩子一起讀書等等?,F(xiàn)在看來成效不小,我的三外甥女的孩子寫的作文多次獲獎,我的四外甥女的孩子剛上一年級,我的四外甥女和她的丈夫撰寫了 《最好的家風是閱讀》《習慣影響孩子的一生》《影響我一生的人》等等,在臨沂一小的刊物 《向陽花開》上刊登。
我的外甥女在《最好的家風是閱讀》一文中寫道:我們每一次全家人相聚的時候,小舅舅總是我們的核心,我們這一輩的以及我們的孩子都特別聽小舅舅的話。他說得最多的就是讓我們好好讀書,他說學無止境,學習什么時候都不晚,學習什么時候都有用,今天是學習知識提高自己教育孩子。將來是教育自己的子孫。舅舅從小是個書迷,對我們影啊很大,他給我的姥爺、姥姥寫了五本書,一百多萬字,舅舅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把讀書學習作為我們的家風不斷傳承下去。
其實,在浩瀚如煙海的書的海洋里,古典文化的內(nèi)涵一直深深地影響著我。作為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經(jīng)典選本之一的《唐詩三百首》伴著我成長。那些溫厚平和、節(jié)奏和美、音韻鏗鏘的詩句,每每披翻詠讀,總生出萬千美好來。時至今日,它仍然是我書桌床頭必備的讀物之一。每每取來讀上幾首,總會唇齒生香,久久不忘。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钥闯觥墩撜Z》的智慧和重要性。它所表達的“仁”“禮”“中庸”“教育”“孝”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且不說“身教法”“寓教于樂”“啟發(fā)誘導”等先進的教學理念,也不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只是他所提倡的“孝敬父母,不僅要‘養(yǎng)親’‘敬親’還要提倡‘安親’”的思想,在今天也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所謂“安親”,就是說子女在父母生時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險的事,不做不義的事,以免父母為自己的過錯和安全擔驚受怕。這種孝的內(nèi)涵和沂蒙孝文化以及中華民族文化一脈相承。更推動了“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弘揚。在不倦的閱讀中,我讀懂了孔子站在“天地之性人為貴”的高度,指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以及“行仁先修身”等一套普遍可行的切實方法……正是在這不斷的閱讀中,我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內(nèi)涵和力量。
歲月只能衡量生命的長度,讀書卻能衡量生命的寬度和重量。古人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讀書作為一種我們選擇的人生方式,是立德、立功、立言所絕不能少的。然而,“立”并不是人的目的,心中只要想“立”的人,心靈也許注定是殘缺不全的,也肯定是不純粹的。因此,走進浩瀚書海,呼吸那淡淡書香,感受讀書時的那份心情,尋找到人生的真善美,坐觀塵世潮起潮落,感受青天明日的那份真實。
遺忘是心之孔,漏掉了多少珍貴的昨天。而讀書,可以幫我們撿拾遺失在歲月沙灘上的那一粒粒珍珠,同時撿起的,還有那一份份心靈的愉悅。
(選自2023年6月27日《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