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達的發(fā)展是中國服裝制造業(yè)變革的縮影,供應端的轉變正在推動越來越多基于柔性供應鏈的品牌出現。
一件衣服的誕生,以棉麻、動物毛、化學纖維等原料為起點,要經過紡紗、織造、染色、印繡、制衣等工序,最后送到品牌商手中。這是一條漫長的供應鏈,需要紗線廠、紡織廠、印染廠、制衣廠各司其職,最終的交付時效很容易受上游環(huán)節(jié)的影響。
達達辛巴達(廣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辛巴達”)創(chuàng)始人兼CEO李勇在大學本科和碩博階段學習的方向均為供應鏈。他認為隨著電商的發(fā)展,行業(yè)會涌現出對柔性供應鏈的需求,于是在2012年開啟了這個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
辛巴達從自營工廠開始,在服務客戶、成為核心供應商的過程中,開發(fā)了適合柔性供應鏈的技術平臺,向行業(yè)輸出管理、標準和技術,解決行業(yè)在規(guī)?;瘡椭七^程中“人”“料”和“訂單”的標準化難題。辛巴達改變傳統供應鏈的舉措獲得資本青睞,2021年完成天使輪和 Pre-A 輪融資,今年3月又獲得了A輪融資,這些資金助推辛巴達繼續(xù)深耕供應鏈。
邁過試錯階段
辛巴達的成立有賴于李勇個人的從業(yè)經歷。大學時期,他在工業(yè)工程系學習,核心課程便是大規(guī)模和柔性化定制等,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供應鏈生產,并初次接觸到柔性供應鏈。畢業(yè)后,李勇進入一家生活門戶網站。隨后,他創(chuàng)辦了“私家裁縫”,專做西裝量身定制,相當于定制化的供應鏈生產。之后,李勇加入一家傳統制衣工廠,為了適應小批量、快速生產要求的日本訂單,進行傳統供應鏈改造。
基于這幾段創(chuàng)業(yè)經歷,李勇發(fā)現無論是定制化生產,還是針對日本訂單的供應鏈改造,都存在局限性。在服裝行業(yè)多年,他判斷個性化生產才是互聯網時代下服裝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個性化的消費一定程度上要求改造供應鏈。而當時國內能夠支持柔性化生產的供應鏈幾乎不存在。
2012年11月,達達辛巴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立,在成立的3年時間內,辛巴達的年銷售額分別為800萬元、2000萬元、1億元。李勇稱,辛巴達的發(fā)展過程有一個清晰的試錯階段,基本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工廠的小組化改造。在柔性供應鏈改造方面,市場上并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經驗,李勇帶領團隊從自身經驗開始摸索,先幫助規(guī)模較大的工廠做小組化改造。借助工廠的穩(wěn)定品質和完善的管理,用小組化的組織方式和方法移植,讓大工廠的生產方式更靈活。但靈活性依然不能滿足柔性供應鏈需求,這個階段僅維持了8個月。
第二階段,小工廠的管理優(yōu)化。相對大工廠,小工廠的小組織化生產方式天生比較靈活,但管理不完善,導致產品品質和交付時間均不穩(wěn)定。靈活性滿足了但又很難穩(wěn)定品質,這個階段維持了一年左右。
第三階段,全程供應鏈模塊化,改造對象仍舊是小工廠。辛巴達將服裝供應鏈的每一個生產流程拆分,單個流程模塊化。每個與辛巴達平臺合作的小工廠只負責一個模塊,這些模塊包括裁剪、車縫、后整等生產流程,以減輕管理難度,提升單模塊的生產質量。這個階段為柔性供應鏈奠定了模塊化的生產模板。
第四階段,模塊單元的數據化。將原本拆分的模塊單元標準化和數據化,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形成平臺化接單和生產的最終模型。這個階段,工廠化生產的模式被打破,平臺合作的單位從工廠變成了個體,商家的OEM訂單通過系統直接派單。
經過這四個階段之后的辛巴達發(fā)展脈絡更加清晰,在柔性供應鏈改造方面淬煉出核心競爭力。
服務“超級客戶”
目前,辛巴達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為大型跨境電商提供柔性供應鏈服務,二是為本土傳統服裝品牌提供向數據化柔性生產轉型的支持,三是向中小型企業(yè)提供SaaS工具和ERP等標準化產品,以此幫助中小型企業(yè)啟動業(yè)務。
眼下,辛巴達是“超級客戶”SHEIN最重要的生產供應商之一,可以說是SHEIN一步步成長為出海電商巨頭的見證者。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柔性供應鏈的建立。SHEIN從2015年前后開始對供應鏈進行升級,扶持自己的OEM代工廠和基層供應商。SHEIN體量的快速增長帶動了辛巴達的發(fā)展。辛巴達在2018年的營收過億元,隨后每年以2到4倍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長,以“小單快反”模式生產的服裝達到數千萬件。
在李勇看來,消費者置身于“信息洪流”之中,對時尚的口味以周甚至天為單位快速變化,新一代的品牌公司必須要比競爭對手更快地滿足消費者。快速捕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最新需求、快速小批量生產和上新、快速送達消費者、快速搶占消費者錢包,這“四快”模式成為服裝企業(yè)制勝的不二法寶,也促使新一代品牌形成了對柔性快反供應鏈的剛需,而舊品牌對柔性供應鏈只有補充性的需求。
“僅僅做一個APP或者網站平臺這不叫‘互聯網+’,最多算是‘+互聯網’,供應鏈的升級改革必須有深度,深入產能端的改革?!崩钣路Q。辛巴達對整個傳統服裝供應鏈的革新主要在三個層面:一是云層面,采用“數據+算法”構筑核心。辛巴達把所有訂單和產能數據都模型化存儲于云端,供公司人員和外部客戶實時掌握。而對接“訂單模型”和“產能模型”的核心則是算法,根據訂單模型的規(guī)模、質量、交期要求系統自動生成調度算法,并與比較匹配的工坊配對,生成生產計劃。二是網層面,四種角色編制的業(yè)務網絡,包括品牌客戶、產能體系、供應鏈專家、生產服務中心。三是端層面,實現發(fā)單、接單和生產進度管理。工坊通過端實現接單和搶單、供應鏈專家通過端更新生產進度、客戶通過端來下單和掌握生產進度。
因此,在整個體系中,一個經典的業(yè)務場景可以概括為:某一個服裝賣家通過客戶端下單,系統接到訂單后將其打散成為各個業(yè)務模塊,系統通過算法分配到產能網絡中的若干工坊,并由生產服務中心進行面料采購、品質監(jiān)控及物流配送,而整個過程中的人工協調則由園區(qū)的供應鏈專家負責。
辛巴達圍繞這類高增長大客戶的核心需求建設柔性供應鏈能力。目前辛巴達在中國已建設并運營有20多家自營工廠,同時輻射管理數百家穩(wěn)定合作工廠。
全球化拓展
圍繞市場和客戶需求,辛巴達開始了全球化道路。李勇表示,公司已經在土耳其投資設廠,并將在土耳其建立更多的柔性快反工廠和面料工廠。
“土耳其連接歐洲和亞洲,靠近歐洲和中東兩個大市場,還有大量熟練工人和年輕農民,平均年齡22歲。土耳其缺少的是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平臺以及豐富的面、輔料產業(yè)配套。我們將協助客戶解決這兩個問題。土耳其是我們出海和全球化的第一站,之后我們會考慮在巴西、墨西哥、摩洛哥等地區(qū)拓展業(yè)務,為客戶提供本地化的柔性供應鏈服務?!崩钣陆榻B。
目前辛巴達團隊人數約100人,不包括工廠廠長、工人等,公司盈利主要來自服務超大型和大型跨境服裝品牌,未來計劃拓展到更多中腰部客戶,為同樣有柔性供應鏈需求的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談及未來,李勇稱,辛巴達將在2027年成為“分布式的申洲國際”,發(fā)展100家億元級工廠以及100家億元級面料商;長期愿景是構建全球服裝產業(yè)新一代基礎設施,在全球布局1000家年產值超過1000萬美元的工廠,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柔性供應鏈服務,幫助客戶以更環(huán)保和更高效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更高性價比的最新時尚。
辛巴達的發(fā)展是中國服裝制造業(yè)變革的縮影,供應端的轉變正在推動越來越多基于柔性供應鏈的品牌出現,也讓世界因為傳統供應鏈的改變而發(fā)生改變。
鏈接
在服裝生產領域,所謂的“柔性供應鏈”,即供應鏈具有足夠彈性,產能可根據市場需求快速作出反應:多款式小批量可以做,大批量翻單也能做,而且無論大單、小單都能做到品質統一,可控成本相差無幾,及時交貨。對于企業(yè)而言,柔性化供應鏈的最大收益在于把握銷售機會的同時,又不至于造成庫存風險。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