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課程思政是我國高等教育貫徹立德樹人的重要舉措,數字化賦能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途徑。結合高校專業(yè)課程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引領的教學目標,重述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yè)課程教學設計,借助互聯(lián)網在線教學、多媒體視頻、元宇宙教學空間等數字技術,探索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路徑,形成專業(yè)課程思政數字化教學示范體系。以金融課程為例,結合嵌入思政元素的金融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活動以及評價,從課前、課中、課后等全過程挖掘金融課程思政數字化實踐路徑與活動體現,為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提供啟示。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課程思政;元宇宙;金融課程;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4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23)07-0091-07
一、引言
課程思政建設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1]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秉h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根據立德樹人教育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運用優(yōu)秀典故和時事政治案例凸顯專業(yè)內容的社會背景,指導專業(yè)課程的價值學習及實踐,形成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的三全育人體系。[2-4]數字化是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措施,尤其是應用互聯(lián)網、元宇宙、大數據等先進數字技術理念與方法實現“課程”與“思政”的全面融合。[5]因此,深入研究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現路徑與典型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課程思政內涵與范疇存在多種觀點。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或是一種教學方法,更多的是從多維角度闡釋課程思政的內涵與建設。[6-8]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創(chuàng)新,挖掘各種思政元素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在育人價值目標、協(xié)同育人引領、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達成基本共識。[9-11]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是具體專業(yè)課程所涉及思想政治的教學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要素的統(tǒng)一;[12][13]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不僅要考慮到課程設計與實施等顯性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還要顧及師生互動、課堂氛圍、專業(yè)競賽、課后實踐等隱性育人活動。[14-16]具體到人文社科類專業(yè)課程,課程思政作用尤為重要,各大高校積極探索經濟學、金融學等核心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重構。[17][18]然而,各大高校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具體認識與實踐存在差異,[19]涉及專業(yè)課程知識與思政元素融合的切入點、側重點與體現點,包括課程思政教學環(huán)節(jié)表現、質量評價、實施效果等。[20-22]
數字化賦能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并推動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23][24]在數字經濟時代,各大專業(yè)課程積極采用新媒體、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手段改善傳統(tǒng)課程思政說教、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增加課程思政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5][26]基于元宇宙的線上線下立體式學習空間,為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提供一體化、沉浸式、智慧化服務,更能兼顧課程思政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融合。[27]因此,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是數字教育發(fā)展與專業(yè)課程教學改革的著力點。[28]
針對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中目標導向、建設思路、體系構建等方面的不足,本文深入分析專業(yè)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可行路徑,以金融課程為例闡述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實踐,形成新文科專業(yè)課程思政數字化教學示范體系。
二、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時代必然
(一)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專業(yè)教育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專業(yè)課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強調,要全面推進所有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根據教育部門關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意見,各大高校全面推進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引導各專業(yè)探索包含思政元素的全新專業(yè)課程體系,從制度上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yè)教育全過程,推動課程思政示范專業(yè)、示范課程、示范教學團隊建設,引領未來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各專業(yè)均在探索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采取示范專業(yè)、示范課程、教改課題、團隊組織、教學培訓等各類措施,鼓勵教師自主開展具體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從專業(yè)課程思政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顯性層面,到政策制度執(zhí)行、課堂氛圍、師生互動等隱性層面,來逐步完善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設計。目前,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已成為學校與教師專業(yè)教育改革的共識,專業(yè)課程思政落實需要進一步細化。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積極參與,充分挖掘各自的能動性,全面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yè)教學全鏈條,真正實現三全育人。
(二)新文科專業(yè)課程思政更待凸顯
課程思政是新文科建設題中應有之義。2020年11月教育部發(fā)布《新文科建設宣言》,遵循“守正創(chuàng)新、價值引領、分類推進”三個基本原則,把握“專業(yè)優(yōu)化、課程提質、模式創(chuàng)新”三大重要抓手。新文科強調價值引領、數智人文、文科質性三個維度,文科專業(yè)課程教師更需積極探索專業(yè)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點,以專業(yè)課程教學為基礎,適時適地嵌入思政元素,彰顯文科課程價值引領性。結合文科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針對文學、歷史、哲學、經濟、管理、法學等具體專業(yè)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結構、培養(yǎng)方案等各個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深入分析。各大高校積極遴選一批新文科課程思政示范專業(yè),建設多門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基礎專業(yè)示范課程,并推動專業(yè)課程的全面思政元素融入,豐富新文科專業(yè)課程思政的建設體系。結合新文科建設與高校課程思政教育,持續(xù)推進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優(yōu)化。
(三)數字化有力支撐高校課程思政
數字技術能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大數據、新媒體、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等數字技術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產生巨大沖擊,新文科建設突出對傳統(tǒng)學科的重組、實現文理交叉與數字化轉型。近年來,全國各地數字教育軟硬件設施不斷完善,各大高校構建“線上”和“線下”融合的教學資源庫,獨立開發(fā)或共建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互動平臺。結合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與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課程教學思路和方法,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數字化教學模式。依托互聯(lián)網教學平臺、課程視頻動畫以及元宇宙虛擬教學空間,專業(yè)教師更加主動和積極地學習掌握數字教學新方法,推動融入思政元素的專業(yè)課程教學水平提升到更高層次。
三、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路徑
結合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時代背景與應用實踐,探索在專業(yè)教育中將思想政治價值、課程專業(yè)知識與數字技術相融合,從教師理念引領、數字資源支撐、元宇宙多元體現、全過程考核等具體路徑推進,實現“價值—內容—技術”三位一體的高校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優(yōu)化,如圖1所示。
(一)專業(yè)教師課程思政理念引領
專業(yè)教師是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關鍵。教師作為專業(yè)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理論與實踐的實施者,其素養(yǎng)理念、專業(yè)知識與數字技術能力直接影響到具體專業(yè)課程思政實施。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首要的是提升教師的思政元素挖掘與數字技術應用能力,重點是培養(yǎng)教師的思政與數字素養(yǎng),途徑是系列教師能力提升工程。一是著力提升專業(yè)教師思政素養(yǎng)。學校邀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一流課程等方面專家學者進行講座,為專業(yè)教師提供課程思政專項培訓,專業(yè)系、課程組定期舉辦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教學沙龍活動,探討“課程思政”與“專業(yè)教學”相融合的教學經驗與優(yōu)化措施,全面提升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化水平。二是著力提升專業(yè)教師數字素養(yǎng)。針對老中青不同類型的教師數字化水平差異,分類組織高校教師參加數字化教學方法培訓,鼓勵骨干教師開發(fā)專業(yè)課程思政數字資源,引導教師采用數字化課程思政素材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三是組建跨學科課程思政團隊。組織思政教師與專業(yè)教師協(xié)同教育,選派思政教師與專業(yè)教師結對互助,共同挖掘整理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的素材,制定合理有效的課程思政等多元化具體措施和評價體系,形成跨學科、跨專業(yè)的課程思政教學團隊。
(二)“互聯(lián)網+”教育的數字資源支撐
數字資源是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重要支撐。結合高校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知識點,利用“互聯(lián)網+”教育手段將專業(yè)課程思政內容體系轉成數字化形式,形成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數字資源庫。一是搭建課程思政元素采集的網絡平臺。專業(yè)課程思政需要及時采納社會熱點問題,以實際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和提升綜合素質。教育管理部門、高校、專任教師、互聯(lián)網企業(yè)等共同建設課程思政網絡教學平臺,鼓勵教師、教管人員以及企業(yè)導師積極將各種課程思政案例共享到網絡教學平臺。二是豐富專業(yè)課程思政數字資源庫。除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教學資源平臺,學校和教師需要將各專業(yè)示范課程、典型案例、知識圖譜、專題學習、思政資訊等各類資料納入課程思政數字資源庫。自媒體、虛擬仿真、元宇宙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帶動課程思政素材的多樣化,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性、前沿性、趣味性。三是為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數字化指導。高校邀請技術專家為專業(yè)課程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數字化平臺使用的培訓,組織一支數字化教管隊伍,專門為專業(yè)課程教師“課程思政”的數字化、智慧化教學提供技術指導,及時更新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形成課程思政與專業(yè)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
(三)元宇宙下課程思政多元化體驗
多元化體驗是元宇宙時代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直觀表現。視頻直播、虛擬現實等元宇宙技術為課程思政內容與模式創(chuàng)新提供實踐路徑,增加課程思政教學的可視化、趣味性。一是直觀性教學展示,教師將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多媒體與虛擬擴展技術更直觀地加以展示,有助于學生快速掌握專業(yè)課程知識與價值要領。二是體驗性教學展示,采用AR/VR/MR技術等更好地體驗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內涵,增加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的可視化與體驗感。三是過程性教學展示,元宇宙技術更容易實現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的課前閱讀、課堂展示、課后訓練等全過程教學展示,實現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提升的有機統(tǒng)一。
(四)全過程的課程思政綜合評價
有效性評價是高校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重要依據。結合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的顯性和隱性特點,采用綜合性的全過程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對教師與學生全面有效評價。一是教學供需雙方導向性評價。在供給側,側重于專業(yè)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從“網、鏈、點”三重視角多方面教學投入分析,實現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教師自我評價、教學發(fā)展持續(xù)性等多維度效果。在需求側,學生是課程思政最直接的學習者、感受者、獲益者,立足于學生、以第一視角充分檢驗人才培養(yǎng)的效果。二是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交叉考評。結合專業(yè)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交叉特點,注重課程思政考核的課內外綜合評價。通過課堂思政內容融入課外實踐,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專業(yè)實訓、畢業(yè)實習中注重專業(yè)思政素質和行為規(guī)范,注重課程思政教學直接效果提升考核。三是運用大數據健全課程思政考核方法。結合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大數據分析,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優(yōu)化算法自動優(yōu)化課程思政的全過程評價體系,能夠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施過程監(jiān)測。
四、高校金融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的實踐
以金融課程為例,分析金融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實踐,探索新文科專業(yè)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路徑。結合金融課程的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在各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中全面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并優(yōu)化課程教學設計和考核體系,采用在線教育平臺、虛實結合教室、課程在線知識競賽、虛擬仿真實踐等數字化手段豐富課程教學活動,形成金融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示范案例,如圖2所示。
(一)課前:重述金融課程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設計是金融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重述金融課程目標時,挖掘思政素養(yǎng)目標和價值導向。通過金融行業(yè)思政素材挖掘與數字資源體現,引起學生金融職業(yè)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金融價值觀,為將來金融工作奠定良好的素養(yǎng)基礎。基于金融課程思政素材挖掘,將金融法治、道德、文化等思想政治元素通過各種案例融入金融課程各章節(jié)。例如,在民族文化自信方面,通過中國數字金融案例展現我國是較早研發(fā)數字貨幣的國家,數字支付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自強的使命感;在職業(yè)道德方面,重點講解傳統(tǒng)金融證券的風險和違規(guī)操作等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利用區(qū)塊鏈技術解決金融證券操作風險,培養(yǎng)學生產生良好的職業(yè)道德和風險意識。
(二)課中:豐富金融課程呈現內容
課程內容體現是金融課程思政改革的主要表現。突破傳統(tǒng)思政說教式授課方式,以數字技術手段呈現金融課程思政的豐富性。采用元宇宙等虛擬教學方式,以微視頻、3D動畫等方式呈現金融課程思政元素,將典型故事立體化,豐富金融課程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金融市場風險時,采用可視化軟件模擬展示各種外生沖擊造成的金融市場風險傳染路徑與效果。在金融危機中,采用虛擬展現方式還原金融市場崩盤效應,引發(fā)學生風險管理思考與應對。
(三)課后:“學賽一體”訓練活動
課程訓練是金融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保障。結合金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要求,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開展金融“學賽一體化”智慧教學模式,尤其是金融類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的運用,通過競賽訓練實踐有助于展現金融課程思政理念教育效果。結合國內各種數字金融競賽(如江蘇省大學生金融科技應用技能競賽、江蘇省智慧銀行數字化運營大賽),激發(fā)學生對金融科技知識的探索欲,并在金融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競賽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創(chuàng)新意識、團隊協(xié)作以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四)過程:完善金融課程綜合考核
課程考核是金融課程思政改革的基本要求。金融課程評價的作用表現在:一是考核教師課程思政落實的主動性,挖掘專業(yè)教師“線上和線下”“課內和課外”思政教學能力提升動力和激勵機制。二是考核學生課程思政掌握的有效性,金融課程考核采用大數據手段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金融課程過程性評價包括學生遵紀守則率、課堂精神風貌、平臺實訓作業(yè)率以及課堂互動情況等,注重學生的愛國敬業(yè)、團結協(xié)作態(tài)度與行動反饋。結果性評價包括理論考試和實操考核兩部分,注重學生金融課程的思想道德與實踐能力表現。
五、結論與啟示
近年來,我國課程思政教育素材不斷涌現,但是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兩張皮”問題仍然突出。思想政治與專業(yè)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基礎,教育數字化賦能是推動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手段。結合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趨勢,高校積極探索專業(yè)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路徑。以新文科專業(yè)中的金融課程為例,闡述金融課程思政數字化建設方式與階段表現。由此,可得如下啟示:一是完善課程思政組織、數字化技術培訓等客觀條件,教育部門與學校共同打造課程思政建設良好環(huán)境,各校積極構建課程思政數字教學資源,并由教育部門推動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共享。二是分類推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升,依據教師思政素養(yǎng)和數字技術差異,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在團隊分工方面,鼓勵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挖掘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而具有數字技術優(yōu)勢的青年教師加強數字資源開發(fā),發(fā)揮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的協(xié)同作用。三是健全專業(yè)課程思政考核體系,針對課程思政教學供需雙方特點設計考核指標,采用大數據技術等數字化手段實現專業(yè)課程思政的顯性和隱性綜合考核,全面實現專業(yè)課程思政教學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動立德樹人的實踐創(chuàng)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9(23):12-14.
[2]涂剛鵬,劉宇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的三維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50-53.
[3]張瑞芳,徐鵬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建設的邏輯理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2,43(6):37-40.
[4]劉瑞.高?!罢n程思政”共同體構建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23,49(1):165-172.
[5]吳永和,許秋璇,顏歡,等.數字化賦能未來教育開放、包容與高質量發(fā)展[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3):104-113.
[6]伍醒,顧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歷史邏輯、制度訴求與行動路向[J].大學教育科學,2019(3):54-60.
[7]郝德永.“課程思政”的問題指向、邏輯機理及建設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7):85-91.
[8]孫秀麗,周鉉博,左雪松.高校課程思政元素“四有”建設研究[J].教育評論,2023(2):77-84.
[9]何玉海.關于“課程思政”的本質內涵與實現路徑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0):130-134.
[10]曲建武,許傳洲.科學把握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7):126-130.
[11]馮志宏.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旨歸、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向[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1):11-17.
[12]鞏麗然,昝鑫.金融學課程思政建設的探討與實踐[J].科教文匯,2021(19):130-132.
[13]張淑輝,高雷虹,楊洋.高校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困境及改進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3):57-60.
[14]何源.高校專業(yè)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表現及其培育路徑[J].江蘇高教,2019(11):80-84.
[15]韓憲洲.論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2020(5):48-50.
[16]夏暉,孔曉李,李平,等.基于新型建構主義的高校金融實驗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探索[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3,25(1):106-112.
[17]靳衛(wèi)萍.經濟學原理課程思政的初步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0(2-3):55-59.
[18]朱曉婷.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職課程建設的路徑研究——以“區(qū)塊鏈金融應用”課程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1(6):141-144.
[19]羅兢雅,李立碩.深化專業(yè)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同[J].中國高等教育,2021(9):43-45.
[20]陸道坤.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研究進展、難點焦點及未來走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43-58.
[21]張尚字.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有機結合:講思政道理的三維證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6):124-130.
[22]王方,柴建,王燕妮.高校教師課程思政的難點、方法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122-127.
[23]苗逢春.數字文明變局中的教育數字化轉型[J].電化教育研究,2023,44(2):47-63,91.
[24]李倩,劉萬海.課程思政的視域轉向與境界提升:基于“兩化”理論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3):149-154.
[25]李楠,胡天佑.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程的變與不變[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5):120-123.
[26]王曉燕,胡曉琴.“互聯(lián)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2(33):137-140.
[27]余越凡,周曉云,楊現民.基于元宇宙的線上線下融合(OMO)學習空間構建與教學模式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22,40(4):14-22.
[28]陳云龍,孔娜.我國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挑戰(zhàn)與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23(4):25-31.
Research on the Digitiz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mp; Political Constructionand Practice in University
Lei ZHU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Jiangsu)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eople i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knowledge impart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restated,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nline teaching, multimedia video and meta-universe teaching space are used to explore the path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form a demonstration system of digit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aking finance cours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content,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of finance course embedd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path and activity embodi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gitization of finance course from the whole process of pre-class, after-class and middle class, and provides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gitalization of course.
Keywords: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etaverse; Finance courses; Teaching practice
編輯:王天鵬" "校對:王曉明
DOI: 10.3969/j.issn.1673-8454.2023.07.011
作者簡介:莊雷,南京工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江蘇南京 211816)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新時代青年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成效與提升對策研究”(編號:C-b/2021/01/08);202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學賽協(xié)同’雙創(chuàng)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編號:2021JSJG387);2021年南京工業(yè)大學教改課題“新文科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效果與提升研究”(編號:2021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