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云計算、5G網絡通信的快速發(fā)展,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推進了我國教育領域的變革。新課改強調了數學課程的育人作用,要求教師學習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加強高效課堂的打造與建設,依據教材與學生學習的特征,開展科學化的課堂教學,培養(yǎng)具有邏輯思維的現代化人才,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在此背景下,微課教學受到了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的青睞。微課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诖耍P者探討了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微課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以供參考。
一、微課概述
(一)微課的定義
微課是指內容簡短精巧的課程,其針對部分課時內容進行重點講解,時長一般在5~8分鐘。在教育領域,微課有著專業(yè)化的內涵,其是在時代快速發(fā)展背景下衍生的新型教學模式,具有內容多變、靈活性強、實時互動等特點,能在較短時間內集中講述一個重點問題或細節(jié)知識,教學開展的形式包括實例探析、細節(jié)講解、鞏固訓練、片段欣賞、活動實踐、內容延伸等,是對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微課的教學資源豐富多樣,包括影視錄像、電子音頻、動態(tài)圖片等。在實施微課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靈活選用相關教學資源,學生則可以在終端設備隨時下載微課視頻,通過自主學習微課對所學知識進行課后鞏固。在微課教學模式下,師生之間能夠實現高效互動,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二)微課的應用原則
在利用微課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秉持以下原則。首先,堅持適宜性原則。教師要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結合小學數學的教育目標,高效利用微課,為學生探求符合其實際需要的教育資源,將素質教育要素融合在教學過程中,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達成小學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其次,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微課教學模式重點強調學生的自主意識,其主旨是服務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出發(fā)精心設計微課內容。最后,堅持教育性原則。在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微課視頻,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滿足學生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需要。
二、借助微課培養(yǎng)小學生邏輯思維的意義
(一)有利于夯實學生的數學學習基礎
當前,信息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新興的教學手段不斷涌現。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教師要針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著重培養(yǎng)。無論哪一門學科的學習,基礎夯實都十分重要,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此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微課教學模式的運用。教師利用微課進行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夯實基礎。
(二)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教育管理部門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增強課程教學的實效性。而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微課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具體而言,借助微課教學,一方面可以讓教師的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教學設計更加有針對性,從而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微課具有生動性和直觀性的特點,通過微課教學,學生能夠掌握具體的運用方法,自主構建知識框架,進行知識的自我探索與反思,從而深化課本知識學習,提高學習的深入性與全面性。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
微課教學模式為小學數學教學帶來了變革,教師利用微課進行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數學思維。首先,這種教學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育局限,為學生帶來了科學化、多樣化的內容,拓展了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學習領域,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期待與學習需求。其次,相較于其他的學科,數學課程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與綜合性,教師在數學課程教學中有效運用微課,幫助學生借助信息化學習工具、接觸更多數學學習資源,有助于增強數學課堂的豐富性與科學性、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最后,在運用微課進行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基本知識的教學,還要通過多媒體教學軟件等,巧妙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尤其是增強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與把握,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在小學數學微課教學中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的策略
(一)利用微課教學,傳授數形結合思想
數形結合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教學思想,其能夠幫助學生構建形象化的思維體系,將理論知識點轉化為一個個數學圖像和模型,能夠有效展示具體數據與具體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圖形教學模塊發(fā)揮著重要的教學作用,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因此,教師在應用微課進行教學時,要向學生傳授數形結合的思維方法,幫助學生構建邏輯思維體系,使學生更好地解決學習難題。
例如,在開展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垂線與平行線”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垂線與平行線的圖形特征為切入口,運用數與形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突破課本理論知識的局限。教師可以播放微課教學視頻,呈現垂線與平行線的動態(tài)形成過程,引導學生說出垂線與平行線之間的區(qū)別和特征,并借助微課教學視頻,動態(tài)呈現垂線與平行線的相互轉化過程。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讓學生跟隨自己的思路,在草稿紙上畫出垂線與平行線的圖形,并引導學生利用圖形進行數學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巧用微課教學,采用一題多解教法
數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其內在的數理思想更是精妙絕倫,一道數學題目可能有多種解法,同時,數學也是一門注重邏輯分析的課程。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辯證性思維,細致觀察與辨別題目中存在的基本解題要素,進而采用發(fā)散性的解題思路?;诖耍處熢诮虒W中應當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讓學生在符合數理邏輯的基礎上,不斷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具體來講,教師要巧妙運用微課教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fā)展自身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搭建數學與思維的橋梁。
例如,在開展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時,教師不能僅依靠課本中提供的解法開展講解教學,還要借助微課展示多種經典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探究更多的解題方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激發(fā)學生內心的求知欲,引導學生運用現有的知識技巧,搭建數學與邏輯思維的橋梁,從而進行發(fā)散式探究實踐。同時,教師在微課教學中貫穿一題多解的思想時,應當關注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同時要讓學生的思維在邏輯軌道上運行,以避免思維過度發(fā)散,從而影響學生邏輯思維的科學培養(yǎng)。
(三)妙用微課教學,滲透類比推理思想
可推理性是數學這門學科的重要特性,小學生在學習邏輯性的數學知識時,可能有些困難,但經過教師的教學啟發(fā),學生能夠逐漸形成邏輯嚴密的推理思維。邏輯思維的培育,能夠幫助學生靈活應對數學學習困境,點燃學習的激情與斗志。類比推理屬于邏輯推理的一種,能夠拓展學生思維發(fā)散的深度與廣度,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微課教學中要滲透類比推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幫助學生構建邏輯清晰、思路全面的認知體系,使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學習中的各類問題,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遇到的瓶頸,推進學生現代化數學思維的有效形成。
例如,在開展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進行回顧與總結,將此前學過的、涉及計算規(guī)律與法則的內容再次呈現,讓學生以類比推理的方式探究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形式,從而增強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推演和計算能力。
(四)活用微課教學,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一個協同發(fā)展的過程,邏輯思維的形成屬于生成性目標,需要持續(xù)性地加以引導與培育。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認知處于較低層次,零散化是小學生比較明顯的思維缺陷。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離不開歸納與總結,這是數學思維形成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歸納總結,能夠使學生樹立具有邏輯體系的創(chuàng)新意識,有助于學生的知識積累與思維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當靈活運用微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及時開展歸納總結,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開展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的教學時,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全面呈現觀察物體的各個角度與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與總結,引導學生綜合分析觀察物體的幾個視角,總結觀察物體的基本順序,借助思維導圖歸納重要知識,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邏輯性的思維認知,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規(guī)律,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有序發(fā)展。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微課,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yè),并借助微課的交互功能,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及時批改與評講,增強課后練習的時效性。
結語
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其教學工作不應只停留在基本知識的傳授上,而是要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與推演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與水平。高效運用微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探索與解決的重要課題。在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積極引入微課教學模式,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充分展現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與意義,從而增強數學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