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文學譯介與傳播模式研究》"/>
文/李潔
書名:中國文學譯介與傳播模式研究
作者:汪寶榮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定價:88.00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shè),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quán)?!敝袊膶W“走出去”是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經(jīng)過多年努力,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體系中仍處于邊緣地位,世界影響力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作品在翻譯與傳播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由汪寶榮所著的《中國文學譯介與傳播模式研究》以社會學理論為框架,對成功的譯介案例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對中國作家作品在海外的影響力進行了量化與評估,該成果對中國文學成功“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該書共八章,全面考察了中國文學譯介與傳播的運作機制與過程,總結(jié)出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的五種譯介與國際傳播模式。
基于傳播學視角的目標語文化主動“輸入型”。此類型包括華裔學者發(fā)起和翻譯+西方學術(shù)出版社出版模式、漢學家發(fā)起和翻譯+西方學術(shù)出版社出版模式、漢學家發(fā)起和翻譯+西方商業(yè)出版社出版模式。這三種模式是英語世界主動將我國文學作品引介并在英語圈廣泛傳播的重要途徑。第一種模式下,華裔學者王際真翻譯的《魯迅小說選集》得到成功運作并在西方讀者群中廣泛傳播。譯者雙語功底較為深厚,譯文忠實流暢,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譯本最終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模式曾是20世紀90年代前中國文學走進西方世界的重要渠道,而那個時期西方商業(yè)出版社對出版中國文學作品興趣淡薄。這一情況在20世紀90年代末有所改善,隨后西方商業(yè)出版社逐漸成為中國文學傳播的主力軍,于是第二種模式應(yīng)運而生。葛浩文通過此模式向西方譯介了莫言的眾多作品,漢學家的文化資本加上知名商業(yè)出版社的經(jīng)濟資本和象征資本共同助力莫言作品進入西方社會。此種模式突破了學術(shù)圈,參與譯介的還有主流媒體平臺和專業(yè)的文學評論家,因此其國際傳播效果要比第一種模式更好。漢學家萊爾翻譯的魯迅作品是在第三種模式下運作的。與第一種模式不同,此種模式下的譯者是西方漢學家,即目標語文化系統(tǒng)的內(nèi)部人士。該模式的可行性較高,招募的通常是學術(shù)型出版社,譯者需要承擔的風險也較低,是中國文學在國際傳播的重要渠道之一。
基于傳播學視角的源語文化“輸出型”。該類型包括國家外宣機構(gòu)發(fā)起并資助+外文出版社出版模式、中國作家發(fā)起+西方商業(yè)出版社出版模式。前種傳播模式中,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合譯的魯迅作品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后順利進入西方世界傳播。他們“中西合璧”的翻譯模式被認為是理想的中國文學譯介模式。外文出版社屬于國家外宣機構(gòu),能夠擴大作品在國際社會的知名度與認可度。在目標語文化對中國文學作品的需求增多時期,這種模式效果較好,甚至能夠助推中國文學作品進入世界文學殿堂。然而此模式具有較強的政治宣傳色彩,容易遭到西方讀者的抵制,從而影響作品在海外的傳播效果。漢學家白亞仁向美國譯介余華作品是在后種模式下運作,余華為了擴大自己在英語世界的文學聲譽,主動發(fā)起譯介項目,因其自身的文化資本和象征資本,項目通常不會遭到非文學因素的抵制。此外,國外商業(yè)出版社熟悉編輯出版慣例,市場定位清晰,營銷方式多樣,能夠幫助中國文學作品順利進入英語世界。此模式對作家和譯者的要求都較高,且需要該作家的其他作品已經(jīng)通過譯介獲得目標國精英讀者的普遍認可。
基于傳播學理論提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國際傳播效果。上述五種模式對于我國文學海外譯介與傳播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鑒于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jié)合本書的研究成果,未來中國文學國際傳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力:一是中國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與國際地位,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二是在主動向國際譯介中國作品的過程中,要選取合適的傳播模式與路徑,盡量減少海外傳播阻力;三是從政府為主導的源語文化輸出向目標語文化的主動輸入模式轉(zhuǎn)變,加強與國際出版社的溝通與合作;四是對知名作家、文學經(jīng)典作品的譯介重點資助,成立專業(yè)的譯介團隊,提供專業(yè)咨詢與服務(wù),助力作品的譯介與傳播;五是傳播模式多樣化。紙質(zhì)圖書無疑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但電子書、網(wǎng)絡(luò)連載、漫畫、插圖、歌劇、電影等傳播形態(tài)是國外讀者喜聞樂見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作品更有效地走向海外。中國文學“走出去”舉措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幫助更多的中國作者和作品走向海外走近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