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吾拉江?馬木提,蘇比努爾?吐爾孫
(喀什地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心臟病重癥監(jiān)護,新疆 喀什 844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是臨床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雖然隨著醫(yī)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臨床早期診治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新的進展,但是患者預后仍然不理想[2]。尤其是隨著病情的進展,肝臟容易出現(xiàn)新陳代謝異常,誘發(fā)肝功能損傷,逐漸發(fā)展為心源性缺血性肝炎、肝硬化等[3,4]。因此,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不僅利于臨床早期鑒別診斷,而且可通過控制危險因素預防肝功能損傷,改善患者預后[5]。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我院診治的87 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肝功能損傷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我院診治的87 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肝功能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4 例,女43 例;年齡45~74 歲,平均年齡(61.93±3.18)歲;心功能分級:Ⅰ級12 例,Ⅱ級23 例,Ⅲ級:42 例,Ⅳ級:10 例;肝功能分級:5~6 分45 例,7~9 分26 例,>10 分16 例。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6];②均經(jīng)實驗室、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確診[7];③未合并非心源性肝功能不全[8];④均合并肝功能損傷。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合并急性冠狀綜合征、心肌炎、肺栓塞等;③合并影響心功能指標的非左心疾病;④納入前使用影響肝功能的藥物。
1.3 方法 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心功能分級、肝功能分級、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實驗室檢查指標(ALT、AST、TBIL、白蛋白、GGT、ALP、LVEDD、LAD、RVEDD、RATD、PASP、LVEF)。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心功能分級(Ⅰ級、Ⅱ級、Ⅲ級、Ⅳ級)患者肝損傷陽性檢出率和肝功能指標(ALT、AST、TBIL、白蛋白、GGT、ALP)水平、不同肝功分級(5-6、7-9、>10 分)患者肝功能指標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標(LVEDD、LAD、RVEDD、RATD、PASP、LVEF),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危險因素。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0.0 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心功能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Ⅳ級心功能患者ALT、AST、TBIL、GGT、ALP 水平均高于Ⅰ級、Ⅱ級、Ⅲ級,且Ⅲ級高于Ⅰ級、Ⅱ級,Ⅱ級高于Ⅰ級(P<0.05);Ⅳ級心功能患者白蛋白低于Ⅰ級、Ⅱ級、Ⅲ級,且Ⅲ級低于Ⅰ級、Ⅱ級,Ⅱ級低于Ⅰ級(P<0.05),見表1。
表1 不同心功能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不同心功能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Ⅰ級、Ⅱ級、Ⅲ級比較,*P<0.05,與Ⅰ級、Ⅱ級比較,**P<0.05,與Ⅱ級比較,#P<0.05
2.2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單因素分析 不同肝功分級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單因素分析[(%)]
表2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單因素分析[(%)]
2.3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5~6 分患者ALT、AST 水平與7~9、>10 分患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3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5~6 分患者比較,*P<0.05;與7~9 分患者比較,**P<0.05
2.4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5~6 分患者LVEF 高于7~9、>10 分患者,且7~9 分患者高于>10 分患者(P<0.05);5~6 分患者LVEDD、LAD、RVEDD、RATD、PASP 均低于7~9、>10 分患者,且7~9 分患者低于>10 分患者(P<0.05),見表4。
表4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4 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5~6 分患者比較,*P<0.05;與7~9 分患者比較,**P<0.05
2.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RVEDD、RATD、LVEDD、PASP 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5。
表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
隨著對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其早期診斷、治療方面有了較大的進展,但是多數(shù)患者仍然處于進行性惡化過程,并且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傷[12]。研究顯示[13],肝功能損害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程和預后也有極大的影響。因此,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臨床特征、危險因素等情況,可為臨床篩查、治療、判斷病情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臨床通常通過實驗室方法檢測與肝功能代謝相關的指標,以反映肝臟基本狀況[14,15]。但是目前關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方面的實驗室指標無統(tǒng)一定論,危險因素更是存在爭議,還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證實[16]。
本研究結果顯示,Ⅳ級心功能患者ALT、AST、TBIL、GGT、ALP 水平均高于Ⅰ級、Ⅱ級、Ⅲ級,且Ⅲ級患者高于Ⅰ級、Ⅱ級,Ⅱ級高于Ⅰ級(P<0.05),Ⅳ級心功能患者白蛋白低于Ⅰ級、Ⅱ級、Ⅲ級,且Ⅲ級低于Ⅰ級、Ⅱ級,Ⅱ級低于Ⅰ級(P<0.05),提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肝功能損傷患者ALT、AST、TBIL、GGT、ALP 指標均上升,白蛋白降低,且隨心功能分級升高,上升幅度增加。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心力衰竭加重,神經(jīng)體液激活越顯著,肝細胞溶解破壞,白蛋白降低,肝臟低灌注,肝臟表現(xiàn)出缺氧、缺血[17,18]。故,肝功能損傷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級升高而加重。同時研究顯示,不同肝功能分級(5~6、7~9、>10 分)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合并癥、心功能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不同肝功能評分患者GGT、ALP 水平存在差異,ALT、AST 無顯著差異。因此,臨床可將GGT、ALP 作為判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肝功能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另外,肝功能評分5~6 分患者LVEF 高于7~9、>10 分患者,且7~9 分患者高于>10分患者(P<0.05),肝功能評分5~6 分患者LVEDD、LAD、RVEDD、RATD、PASP 均低于7~9、>10 分患者,且7~9 分患者小于>10 分患者(P<0.05),提示不同肝功能損傷患者心功能指標(LVEDD、LAD、RVEDD、RATD、PASP、LVEF)存在差異,可作為評定肝功能分級的重要指標。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時,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改變,循環(huán)血容量減少,從而可引起LVEF 降低,且隨肝功能損傷加重逐漸降低。同時心衰會增加右心房、中心靜脈以及肝靜脈壓力,使LVEDD、LAD、RVEDD、RATD、PASP隨著肝功能損傷進一步升高。說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肝功能損傷與心功能不全有一定的關系,且隨肝功能損傷與LVEF 成負相關,與LVEDD、LAD、RVEDD、RATD、PASP 呈正相關。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RVEDD、RATD、LVEDD、PASP 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臨床應予以重視,可通過定時檢查、綜合評估,并針對危險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以最大化降低危險因素造成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肝功能損傷。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肝功能損傷具有一定的臨床特點,肝功能損傷隨心功能分級升高。同時患 者GGT、ALP、LVEDD、LAD、RVEDD、RATD、PASP 越高,LVEF 越低,合并肝功能損傷越嚴重,且RVEDD、RATD、LVEDD、PASP 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肝損傷嚴重程度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