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玲
公元1084年,蘇軾被調(diào)到汝州任團練副使,途中經(jīng)過湖口,游覽石鐘山并進行實地考察,之后便寫下了這篇著名的《石鐘山記》。在文章中,作者詳細記錄了自己乘舟前往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的經(jīng)歷,深入地探究了石鐘山名字的由來,進而指出:想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就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下面,筆者就談?wù)劇妒娚接洝返乃囆g(shù)特色。
一、立意新奇
古人寫游記一類的文章,大多是為了寫景抒情。但蘇軾寫這篇文章并不純粹是為了記錄自己游覽石鐘山的經(jīng)歷。在文章中,他重點分析了“石鐘山”名字的由來。可以說,這篇文章的立意是頗為新奇的。
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簡單地敘述了“石鐘山”名字的由來,進而提出問題:“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關(guān)于“石鐘山”名字的由來,雖然前人已經(jīng)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但作者的心中依然存在疑惑。由此可見,對于“石鐘山”名字的由來,作者以前從典籍、傳聞之中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他并沒有人云亦云,而是心存疑慮,一心想要“尋根問底”。正因如此,他才會親自乘舟,前往石鐘山一探究竟。經(jīng)過一番實地考察之后,他終于找到了“石鐘山”水擊石響的原因,并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詳細記錄了從心中存疑,到實地考察,最后得出結(jié)論的整個過程。如果僅僅心存疑惑,很快便將之拋諸腦后,也不親自前往探尋,他自然無法寫出這樣的文章。正因為他在有了疑問時就積極采取實際行動,最終才會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真相。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撇開表面現(xiàn)象,就“探尋石鐘山”一事發(fā)表見解,指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對于某個事物,一些人既未親眼見到,又未親耳聽到,只憑想象便對事物妄加評論,顯然是不正確的。作者從具體的事件中歸納總結(jié)出深刻的道理,通過自己探尋石鐘山一事給世人以啟示。很顯然,這種通過實地考察和理性思考得出結(jié)論的做法,其意義和價值明顯超過了“探尋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這件事本身。
從表面上看,作者在《石鐘山記》中只簡單記錄了自己前往石鐘山實地考察的經(jīng)歷,及“石鐘山”名字的由來,但實際上,他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告訴世人:一些事物往往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簡單,想要探究事物的本質(zhì)、了解事情的真相,就一定要目見耳聞、細心考察,而不是人云亦云或主觀臆想。
二、層次分明
《石鐘山記》層次分明。全文僅數(shù)百字,但其中既有前人的觀點和言論,又有作者自己在實地考察中獲得的見聞,還有他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為了合理地安排文章的內(nèi)容,在結(jié)構(gòu)上,作者按照“疑——察——論”的順序精心安排,使文章首尾照應、渾然天成。作者在文章開頭提及酈道元對“石鐘山”的看法,然后說有一些人對酈道元的觀點表示懷疑。這種懷疑并非沒有依據(jù)。有人以鐘磬作實驗,然后對酈道元的觀點進行了有力的辯駁。這也為文章后面的內(nèi)容作了鋪墊。對于前人的觀點和同時代其他人的看法,作者都心存疑惑,因此決定親自去實地察看。在見到了“石穴罅”和“大石當中流”這兩處聲源后,他發(fā)出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感慨。在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再次表達見解:酈道元所說的雖然有道理,但過于簡單粗陋,并不能讓世人真正懂得其中的道理。在文章中,他引用了酈道元和李渤的觀點。這部分內(nèi)容原本比較枯燥,但他適時將自己的看法穿插其中,將其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表示自己對他人的觀點存在疑問。
一般來說,游記通常先記游,然后發(fā)表議論,而《石鐘記》是先議論,再記游,最后以議論收尾。作者因“疑”而“游”,因“游”而得“果”,因“果”而有所“感”,因有所“感”理的佳作。
三、語言曉暢
作為宋代的散文大家,蘇軾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有著極高的天賦,善于運用最精簡、精辟的語言來揭示深刻的哲理。《石鐘山記》一文的語言生動曉暢,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分析“石鐘山”名字的由來時,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包括擬人、引用、反問等。如“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作者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大石的森然之態(tài),突出了地勢的險峻和奇崛。又如“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作者通過引用典故來解釋所見的異象,形象地說明了“石發(fā)鐘聲”的原理。經(jīng)過一番探尋,作者終于發(fā)現(xiàn)了“石鳴若鐘”的原因,也對前人的推論進行了有力的反駁?!笆虏荒恳姸劊軘嗥溆袩o,可乎?”在文章的結(jié)尾處,作者采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在總結(jié)全文的同時,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世間的一些人容易被事物的表象迷惑,或囿于前人的言論,人云亦云,真正能親自前去查探的,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作者通過使用這些修辭手法,使文章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
文章中還有描寫“棲鵲”和“鸛鶴”的句子。作者先以“山上棲鵲”點明鳥名,然后以“聞人聲亦驚起”來形容棲鵲被人聲驚飛的情態(tài),最后以“磔磔云霄間”來形容其鳴聲;在描寫鸛鶴時,作者先寫其聲,再交代鳥名。全文駢散結(jié)合,長短句交錯,語言流暢自然,通俗易懂,富有變化,充分展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功底。
《石鐘山記》雖然只是一篇游記,但其具有立意新奇、層次分明、語言曉暢等藝術(shù)特點,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作者在極短的篇幅內(nèi)記錄了自己的疑惑,寫清了自己親自前往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的始末,并在親身實踐的基礎(chǔ)上發(fā)表見解與看法,足見其筆力不凡。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chǔ)教育課題研究中心立項課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整書思辨性閱讀指導與實踐研究”(立項編號:KCZ2021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