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魯瑞
《蘭亭集序》是中國大書法家王羲之所寫,文字流暢,語言淺顯,雖然篇幅不長,但主題深刻,立意明確,意境悠遠,從文學的角度看,非常有價值。文章結構優(yōu)美,構思精巧,讀來引人入勝,令人神往。正因如此,作者將《蘭亭集序》的文學之美加以分析,以饗更多學者。
宋代的文人會在詩詞中提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將文士的會議與蘭亭的雅集相提并論,經(jīng)常用序文的意象反思序文中所表達的生死之感,他們批評蕭統(tǒng)沒有將《蘭亭集序》列入文學選集,仍在詩里敘述了《蘭亭集序》手跡傳播、《蘭亭集序》的抄本和刻本以及評價《蘭亭集序》的書法藝術。因為《蘭亭集序》兼具文學價值和書法價值,其抄本和刻本在宋朝廣為流傳,被文人墨客和專家學者閱讀抄錄。宋代詞人經(jīng)常在詩中寫到《蘭亭集序》,進而拓展了宋詩活動的主題范疇,充實了宋詩的人文意境,展現(xiàn)了宋代文人“學如詩”的特征。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名家,被譽為“書圣”。王羲之熟練掌握各種字體,包含行書、草書、楷書和隸書,并合理運用他人的優(yōu)點打造自己的書法風格,對當時和后世書法發(fā)展形成了深刻影響?!短m亭集序》是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之一,其書法價值在全球范圍內(nèi)獲得充分肯定。眾人在賞析《蘭亭集序》時,通常過度關心書法藝術視覺美感,其實該作品中的文字非常清新,文采斐然,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蘭亭集序》寫于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故又稱《三月三日蘭亭詩序》。這一天,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孫綽、謝安等人聚集在蘭亭,一起飲酒作詩。王羲之有感而發(fā),為這些詩寫了一篇序言,記錄了詩酒交融的過程,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這篇文章記載了聚會的地址、時間與參加者,盡管篇幅短小,卻將當年的情景描述得栩栩如生。王羲之用了大量文字描述蘭亭周圍的風景,內(nèi)容參差錯落,語言大氣簡約,文本氣息雅致。王羲之從地勢下手,展現(xiàn)出流水景色,然后從風景轉到人物,描述他們的表情和動作,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接著,文字轉入自然景觀,從蘭亭這個小地方到更廣闊的宇宙,意境優(yōu)雅,隱約可見宏大的氣勢和歡樂的氣氛。
但就像天空中的白云,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斷地聚集和消散。在這樣的歡樂場景中,王羲之不禁有種喜極而悲的感覺。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軌跡,都有自己的性格,片刻的美麗消逝在過去,生命亦是如此。與浩瀚宇宙相比,人的生命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樣短暫,不值一提。想到如此短暫的生命,誰不傷心?王羲之從描繪山水轉向抒發(fā)情感,感嘆生命的短暫,表現(xiàn)了他對生命本質(zhì)的熱愛之情。
魏晉階段,文人雅士青睞“氣”的理論,忽視名利。王羲之的夢想和政治理想不同,他肯定了生命的價值。《蘭亭集序》行文流暢,整體內(nèi)容簡潔明了,沒有矯揉造作,句式多樣,結構整齊。短小的句子與文本的節(jié)奏相協(xié)調(diào),讓人讀來極具吸引力。文中傳達了王羲之積極的人生觀,與道家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引人深思。
語言簡潔,雋永深刻
《蘭亭集序》言簡意賅,語言精練、清新、雋永、深沉。在描寫風景時,作者只用幾筆就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風景,讓讀者有種步入小屋、與同伴飲酒作樂的感覺。
在《蘭亭集序》中,作者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巧妙地展現(xiàn)了高聳的山峰、陡峭的地勢,同時強調(diào)了茂密的樹木,給觀眾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是個美妙的場景,所有的人都聚集在一個地方。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直接揭示了流水的外觀和速度。溪水以其清晰的“外觀”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湍激湍”一詞強調(diào)了其流動的速度。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四個字的對聯(lián)直觀地描述了周邊環(huán)境。閱讀這段文字時,讀者要重讀幾遍才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妙。這樣的微妙之處貫穿全文,展現(xiàn)了王羲之極高的文學素養(yǎng)。
《蘭亭集序》只有300字左右,但卻能將風景、物品、情感和論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有獨特的含義,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空間里,作者將生活中的感悟和思想上的震動完全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帶給人們無窮的精神力量。
在寫作中,作者真實而隨性,感情非常真摯。在這部短篇作品中,作者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學知識使作品一方面具有空靈優(yōu)雅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一種樸實無華的感覺,非常容易讓人接受。這種先寫景、后抒情的手法直接影響了后世的散文?!短m亭集序》就是這種題材的開篇之作,為后來的相似題材提供了珍貴的范本。
胸襟豁達,悲傷難掩清高品性
三月是春回大地的時節(jié),藝術家們聚集在一起開會,互相欣賞對方的才華,不分職位和等級。作者用幾個字介紹這次會議:“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所有智者都在這里,沒有刻意去識別這些人,也沒有揭示他們的官方身份。作者寬闊包容的胸懷體現(xiàn)在這段描述中。
在山水描寫中,王羲之注重竹、樹、溪、山,而不注重盛開的花,說明了作者的審美傾向。作者偏愛淡雅的事物,厭惡粗俗和妖艷的東西,這可能是一種文學上的協(xié)奏曲。
在對宴席的描述中,作者提到了高腳杯,曲水流觴是一種飲酒方式。人們坐在河流的兩邊,酒杯從上游漂流下來,經(jīng)過誰的面前誰就拿起酒杯。這是一種優(yōu)雅而有品位的飲酒方式,非常有趣。與通常的大魚大肉不同,文人的優(yōu)雅氣質(zhì)不可否認。作者的視角由小及大,由近及遠,顯示了他的豁達情態(tài)。
書法價值與文學價值的統(tǒng)一
《蘭亭集序》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界占據(jù)重要地位。時光流逝,歲月滄桑,《蘭亭集序》因其書法價值被尊為無價之寶,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備受喜愛。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蘭亭集序》是一部文學杰作,結構流暢,表達簡練。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模仿他的書法,深入閱讀他的文理,歸納和總結它的寫作技巧。作者在寫作時,以簡練的文筆,創(chuàng)造生動直觀的景象,并以自然的方式利用景象與宇宙產(chǎn)生聯(lián)系,從銀河系的視角表達對人生道路的感悟。文章內(nèi)容深刻,意境深遠,讀后啟迪心靈,給人以無盡的美的享受。
文學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蘭亭集序》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觀念非常值得后世研究。作者思考了生與死,但他并沒有傳達消極的信息,而是從生命的快樂寫到生命的幸福,最后到生命的結束。
在我們的一生中,努力生活并取得一些成就是讓人艷羨的。有些人憧憬名利,有些人憧憬信念,還有的人向往自己的所愛。但我們都知道,生命是短暫的,我們所愛的東西是轉瞬即逝的。
當我們知道一切都要結束時,我們應該保持被動嗎?答案是否定的。王羲之接著寫道:過去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祖先留下的思想和精神卻千古流傳,雖然后人未必能見到祖先,但卻能追隨他們的腳步,受到他們思想的啟發(fā)。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有價值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像珍珠一樣越來越亮。
瞬間與永恒的探討
生命的無常是人類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過去和現(xiàn)在的學者從未停止對生命的探討?!短m亭集序》出現(xiàn)在魏晉時期,這是一個人性覺醒的時代,王羲之描述了一個普通人的境遇,將其與自然、宇宙和生命關聯(lián)起來,并由此聯(lián)想到自然和生命的短暫性。蘇軾曾表達:我為我生命的短暫性感到悲哀。這與王羲之的說法何其相似。
在討論這段話時,王羲之并未表現(xiàn)出負面的情感。生命是有限的,也是珍貴的。對王羲之而言,無論生老病死,都要豁達樂觀,他對生命的尊重和積極的態(tài)度是他智慧的體現(xiàn),透著他哲學思想的光芒。
總而言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無論是文學價值還是書法價值都很高。我們要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散文的美感,理解王羲之的思想,吸收文本的精華,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古代詩人往往“學而優(yōu)則仕”,他們在詩中使用前人的文字,并借用前人的故事和典故。江西詩派掌門人黃庭堅說,“詩之大勝,乃出于學”“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出處”,認為書籍和學問是詩的來源。這是因為古代學者讀書多,富有人文情懷,并且想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寫作風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文采斐然,“茂林修竹”“崇山峻嶺”“流觴曲水”“情隨事遷”等詞,直至今日,我們依然在使用。這是《蘭亭集序》的文學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