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博冉
隨著最新防控措施的落實,陸續(xù)放開,以及通信行程卡的下線,三年的艱苦防疫終于接近尾聲……
“抗疫”這三年,我們生活的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響,有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全身心投入新生活,有人則害怕這樣的突然轉變,還有的人可能介于二者之間,對回歸“正常生活”感到既興奮又害怕。
人們之所以對回歸“正常生活”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可能與不同的人格特質有關。
當人們面對某種事物時,會以自己的人格特質去進行甄別,同時做出積極或消極的心理反應,隨之滋生出相應的情緒情感??梢哉f,情緒是由個體的人格特質在面對事物時創(chuàng)造或推動出來的,個體情緒的強弱也由個體人格特質所面對事物時產生的感受投射而定。
五大性格特質,又叫“五因素模型”或“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公認的比較全面的人格分析模型,通過大五人格量表進行測量。研究者發(fā)現(xiàn)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它們分別是:
開放性用以描述一個人的認知風格。開放性高的人偏愛抽象思維,興趣廣泛,對經驗持開放、探求的態(tài)度,容易被新穎的、非傳統(tǒng)的、有藝術感的事物所吸引。
盡責性用以描述一個人的責任心。盡責性高的個體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力和較高的延遲滿足能力,表現(xiàn)為謹慎、縝密、講究,與懶散、沖動、馬虎相對。
外向性指的是個體對外部世界的積極投入程度。外向性高的個體,對人際互動的數(shù)量和密度有一定要求,喜歡他人陪伴,活力水平也較高,社交行為比較主動和積極,需要通過人際互動獲得刺激與愉悅。
宜人性指個體在合作與社會和諧性方面的差異。與人為善、富有同情心、信任他人、慷慨大方、樂于助人等,被視作高宜人性的表現(xiàn)。低宜人性則表現(xiàn)為孤僻、敵對、多疑、吝嗇、憤世嫉俗、報復心強等。
神經質指個體體驗消極情緒的傾向,體現(xiàn)個體的情感調節(jié)過程,反映個體體驗消極情緒的傾向和情緒不穩(wěn)定性。高神經質個體對外界刺激極為敏感,易有較多的心理壓力,甚至出現(xiàn)病理性的反應,同時情緒調節(jié)能力較差,經常陷入不良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如果個體的外向性較高、神經質較低,那么他往往能很快適應社交環(huán)境,擅長和他人建立社交關系,并能從人際互動中獲得能量?!案綦x”對這樣的個體來說非常痛苦。這樣的個體通常也具有很高的宜人性,希望自己的日程被各種社交活動排滿。
相反,如果個體外向性較低、神經質較高,那么回到“抗疫”之前的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折磨。這不代表這樣的人就是社恐、不渴望社交,而是與人交往容易讓他感到筋疲力盡。“抗疫”這段時間,他擺脫了社交壓力,擁有了更多的獨處時間,回到之前的生活意味著社交壓力卷土重來,他要花很長時間去調整和適應,所以對于回歸“正常生活”就顯得沒那么興奮了。
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可能具有的是一般水平的外向性和一般水平的神經質,
我們可以稱之為“中間者”。中間者既可以獨處,也可以根據(jù)需要增加或減少社交行為,在“隔離”時不那么痛苦,在回歸“正常生活”時也不那么抵觸和害怕。那么,中間者就完全不會感到焦慮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
除去人格特質的影響,我們每個人在“抗疫”的結尾階段都要面臨許多現(xiàn)實問題,諸如病毒的持續(xù)傳播、需要一段時間重新適應社會、社會關系的重建,以及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困擾等。
適應“抗疫”結束后的生活,對每個人都是一項挑戰(zhàn)。
我們通常會認為高神經質對于重新適應正常生活是不利的,實際上任何一種特質都具有兩面性,關鍵在于個體是否善于利用其中的“天賦”。
比如說,高神經質者對外界刺激更為敏感,容易產生心理壓力,但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高敏感度也有助于個體發(fā)現(xiàn)潛在的威脅,繼而立即采取行動去規(guī)避風險。再比如,高盡責性決定了個體具備謹慎、細致、洞察力高的人格特質,那么在回歸線下工作時,這樣的個體更善于做出合理的工作計劃,并且會為此勤奮努力,有所擔當,更容易適應工作狀態(tài)。
無論你是什么樣的人格特質,在面臨新變化時,照顧好自己都非常重要。
所謂自我關懷,指的是我們有意去做一些照顧我們心智、情緒以及身體健康的行為。首先,我們要盡量活得健康一些:騎行或步行上下班,有條件的可以健身;減少刺激性、成癮性物質的攝入;盡量保持健康的作息,早睡早起。
其次,不要忽略情緒。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忙著重新適應生活,忽略了自己的情緒,晚上睡覺時你很可能會失眠。我們要有意識地在白天給自己的情緒留些時間,并通過一些表達性或者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將情緒釋放出來,畫畫、跳舞、寫日記、玩音樂都是不錯的選擇。
最后,自我友善。如果短時間內你無法重新適應生活,請不要責怪自己。要告訴自己,當下身邊的人也都在適應當中,我不是唯一一個有這種困擾的人。要告訴自己,我的心靈身體都在修復中,我要給予自己足夠的友善與關懷。
心理治療中有一種“暴露療法”,指讓病人暴露在各種不同的刺激性情境之中,使之逐漸耐受并能適應的一類治療方法。
我們也可以借鑒這種療法,“暴露”自己,做一些之前不敢做的事,比如拜訪朋友、在餐廳吃飯、去電影院看電影、去商場購物……頻率從每周一次,逐步增加到兩次、三次,主動讓自己暴露在公共環(huán)境當中,一件一件去做從前做過的事,漸漸的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那么焦慮了。
如果你的焦慮和恐懼一直無法緩解,不妨去向心理治療師求助。生活縱然困難重重,但只要我們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適應突然改變的生活就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