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雄,劉 漣,王 葉,李嘉昱,張小英,陳彩霞
(貴州省植物園,貴州貴陽 550000)
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又名西番蓮、雞蛋果,西番蓮科西番蓮屬藤本植物。百香果原產于南美,近年來,在我國廣西、云南、貴州、福建等地區(qū)廣泛種植,2021 年貴州省百香果種植面積達1.32 萬hm2。百香果的果汁可散發(fā)出番石榴、菠蘿、香蕉、草莓、檸檬、芒果、酸梅等10 多種水果的濃郁香味,故名為百香。百香果的營養(yǎng)價值和藥用價值十分豐富,全身都是寶。百香果的果實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時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質和游離氨基酸,可以改善人體腸道內的菌群,促進消化吸收,增強抵抗力。百香果的種子含油量達25%,可加工做成食用油。百香果的果皮可以提取果膠用于食品加工,還可以加工制成果脯等。百香果的根、莖、葉均有藥用價值,有消炎、鎮(zhèn)痛等療效。除此之外,百香果的花朵奇特,花冠外多密集花絲,盛開時大而鮮艷,花藥可以轉動,又被稱為時鐘花,可作為觀賞花卉的樹種進行重點開發(fā)和利用,既可觀花,又可賞果,并帶動一二三產業(yè)融合發(fā)展。
因地制宜利用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設施,發(fā)展設施農業(yè)、精品農業(yè),推進水肥一體化、環(huán)境控制智能化設施溫室應用。利用設施栽培可以更好地起到引種、保育農業(yè)種質資源的作用,有利于后續(xù)資源鑒定評價。推進種業(yè)振興,加快推進種質資源引種、保育,強化精準鑒定、評價。利用設施中可控光照、溫度、濕度,以達到最佳種植栽培條件。設施栽培能達到避雨栽培的效果,可以大大提高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同時,設施栽培可利用水肥一體化精準防治病蟲害,灌溉、施肥、藥物防治均可人為控制。
近年來,隨著貴州省百香果產業(yè)不斷發(fā)展,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設施栽培面積也不斷擴增。但在設施栽培中,百香果的病蟲害問題日益突出,極大地影響百香果的產量和品質,嚴重制約了百香果進一步向精品水果產業(yè)發(fā)展。文章針對貴州百香果在設施內常見的不同病蟲害,從識別和綜合防治兩方面提出相應的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措施,為設施內種植百香果提供技術參考與支持。
貴州省百香果在設施栽培中的定植時間為每年2—3 月。在正常生長發(fā)育期內,設施內溫度控制在18~35 ℃、濕度≥85%。每年4—5 月梅雨季、7—9 月夏季均為貴州省百香果設施病蟲害高發(fā)期。若設施溫室內溫度較高、濕度較大、通風不好,在此環(huán)境下百香果植株易受到各種病蟲害的入侵。通過調研貴州省植物園百香果試驗基地發(fā)現,在設施栽培條件下,主要為害百香果的蟲害有薊馬、果實蠅、螨類、蛾類、葉蟬等。主要為害百香果的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莖基腐病等[1]。
2.1.1 薊馬
薊馬(Heliothrips haemorrhoidalis)為昆蟲綱纓翅目。薊馬幼蟲一般呈白色、黃色或橘色,成蟲一般呈黃色、棕色或黑色。薊馬主要是吸食百香果植株的汁液,主要為害百香果的幼芽、葉片、花、果實。嚴重時整株的葉子被銼吸,呈灰白色,會使百香果植株頂端嫩葉停止生長、黃化、干枯,影響百香果植株正常生長。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yè)防治。應及時清除設施內及周邊的雜草,減少蟲源聚集地、繁殖地。二是加強百香果苗木檢疫措施。在百香果種苗定植或移栽前檢測病毒病,并進行藥劑熏蒸處理,嚴格控制薊馬。三是化學防治。在薊馬為害初期,設施內葉片噴施2.5%溴氰菊酯1 500 倍液+70%吡蟲啉8 000 倍液,每隔30 d 噴施1 次,同時噴施氮磷鉀平衡性有機肥,增強樹勢,促進植株生長。在薊馬為害高峰期,設施內葉片噴施50%馬拉硫磷乳油3 000~4 000 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 500~2 000 倍液,每隔10 d 噴施1 次,同時噴施磷鉀有機肥,增強植株抗病性、抗蟲性。一般果實采收前20~30 d 停止施藥。
2.1.2 果實蠅
果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屬于雙翅目實蠅科。果實蠅成蟲一般產卵于百香果內部,果皮表面被叮后有隆起,卵孵化后幼蟲主要取食百香果內部果肉,破壞內部組織,使果實皺縮、發(fā)黃、腐爛,嚴重影響果實產量和外觀品質。幼蟲隨受害果落地后,老熟幼蟲穿出果皮入土化蛹,繼續(xù)為害下一年植株,也有少數幼蟲留在果內[2]。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yè)防治。及時清理設施溫室內的受害果實及落果,并移出設施溫室,集中處理,可采用深埋、水浸、焚燒、水燙等處理方法殺死幼蟲,防止百香果二次受害。二是物理防治。應利用果實蠅成蟲的趨光性滅殺、趨食性,果實蠅對黃色較為敏感,可采用黃板誘殺和懸掛昆蟲粘誘劑等物理防治方法,誘殺效果較好,一般懸掛在百香果架上,每隔5~10 m 可懸掛1 個。三是化學防治。葉面噴施10%溴氰蟲酰胺懸浮劑300~400 倍液或20%滅蠅胺可溶性粉劑600~800 倍液,每隔15 d 噴施1 次,應用該手段防治效果較好。
2.1.3 螨類
螨類在設施溫室內主要是紅蜘蛛為害植株。紅蜘蛛(Tetranychus cinnbarinus)屬于蜱螨目葉螨科。當設施內出現高溫干燥和通風不良的現象時,會出現紅蜘蛛,其主要為害百香果葉片。紅蜘蛛體態(tài)較小,不易發(fā)現,繁衍和蔓延速度十分迅速,主要集中在百香果葉片背部。受到為害的葉片會出現皺縮、扭曲、變形的現象。紅蜘蛛在葉片背面吸食組織汁液,造成葉綠素缺失和水分減少,直接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導致其生理功能失調,出現失綠、枯黃等現象,嚴重時會造成葉片大量死亡、脫落。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物理防治。當設施內發(fā)現紅蜘蛛等螨類時,應及時清理、移除受害百香果葉片、枝條等,并帶出設施溫室,以防止蟲害繁衍和蔓延,減少蟲源。二是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葉面可噴施5%霸螨靈2 000 倍液、20%三氯殺螨醇800 倍液、73%克螨特乳油2 000 倍液等殺螨劑,每隔30 d 噴施1 次。需要注意的是,殺螨劑需要交替使用,以防止紅蜘蛛等螨類蟲害對藥物產生抗藥性,降低化學防治的效果。
2.1.4 蛾類
蛾類在設施溫室內主要是尺蛾科(Geometridae)為害。尺蛾科幼蟲會啃食百香果的葉片,也會啃食花苞、花瓣,造成植株葉片、花朵殘缺不全,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和果實產量。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物理防治。尺蛾科具有趨光性,可在其成蟲羽化期采用殺蟲燈誘殺,效果較為理想。其成蟲的飛翔能力較差,一般活動時間集中在早、晚時間段,可在百香果植株的上、下部利用簡單器具捕殺。二是化學防治。在尺蛾科幼蟲期,可在葉面噴施50%亞胺硫磷乳劑200 倍液、50%辛硫磷乳油劑1 000 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 000 倍液,每隔30 d噴施1 次,注意交替使用藥物。
2.1.5 斑潛蠅
斑潛蠅(Liriomyza sativae)為雙翅目潛蠅科。斑潛蠅的幼蟲與成蟲均會對設施內栽培的百香果產生為害。斑潛蠅的雌成蟲會把百香果的葉片刺傷,并取食和產卵。斑潛蠅的幼蟲會取食葉片和葉柄,產生不規(guī)則的蛇形白色蟲道,俗稱“鬼畫符”,其會破壞葉片中的葉綠素,影響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導致受害的百香果葉片脫落,使嫩葉、花芽等受到為害,嚴重時會造成苗木死亡[3]。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yè)防治。在前一年設施溫室內收果后,及時清除雜草、老苗、老葉及病葉,遠離設施溫室,集中深埋或燒毀,完成清園工作,以消滅蟲源。在斑潛蠅蟲害高發(fā)期,及時摘除帶蟲的百香果葉片,并焚燒處理,防治蟲害繁衍和蔓延。二是物理防治。利用粘蟲板誘殺。斑潛蠅的成蟲具有趨黃性,可以在設施內懸掛黃色粘蟲板,一般懸掛在百香果架上,每隔5~10 m 懸掛1 個。利用殺蟲燈誘殺。潛葉蠅的成蟲具有趨光性,可采用殺蟲燈誘殺,防治效果較為理想,一般懸掛在百香果架上。三是化學防治。1~2 齡的潛葉蠅幼蟲是使用藥物防治最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潛葉蠅幼蟲的蟲道有1~3 cm,可在葉面噴施含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滅蠅胺、甲維鹽等藥物,噴藥時要兼顧噴施全株葉片的正面及背面,注意交替使用藥物,一般受蟲害期間全設施溫室每隔7~10 d 噴施1 次。
2.1.6 葉蟬
葉蟬(Cicadellidae)隸屬于半翅目頭喙亞目。在設施內,葉蟬一般以成蟲、若蟲群集于百香果的葉片背部及莖稈上,刺吸植株汁液,使其生長不良。葉片受到蟲害為害后會發(fā)生褪綠、變黃、變褐等現象,有些會出現畸形、蜷縮甚至枯死的現象。葉蟬還能傳播植物病毒[4]。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yè)防治。蟲害發(fā)生初期、發(fā)生少量時可適當剪掉蟲葉,并使設施內植株通風、采光良好。二是物理防治。利用葉蟬的趨光性,設置黑光燈或用普通燈誘殺。三是化學防治。葉蟬若蟲高發(fā)期,在設施栽培中可利用藥物噴施防治,常用藥劑有20%葉蟬散乳油或20%菊酯乳油3 000 倍液,每隔7~15 d 噴施葉面1 次。
2.2.1 病毒病
病毒病稱為花葉病、木果病,在百香果中常見病毒病主要有馬鈴薯Y 病毒屬、東亞西番蓮病毒、夜來香花葉病毒、煙草花葉病毒和黃瓜花葉病毒等。百香果的病毒病主要發(fā)生在高溫、干旱的環(huán)境下,兩年生百香果植株易感病,其主要表現為百香果頂端嫩葉處葉片環(huán)斑、皺縮、花葉、環(huán)斑花葉以及果實木質化和出現病毒果、條斑果等[5]。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yè)防治。在設施栽培中,應及時清除感病葉片,若在苗期、上架期發(fā)現病株,感病嚴重時立即拔除整株。滅殺可能傳播病毒的媒介昆蟲。禁止在設施內或周邊種植帶有病原的寄生植物,主要包括葫蘆科作物西瓜、黃瓜等。選用抗病性更高的無毒砧木嫁接種苗,選用無病毒或抗病性較強的種苗,嫁接苗比扦插苗抗病性更好。二是化學防治。在百香果轉入花期前,應用0.5%氨基寡糖素水劑500~800 倍液、香菇多糖等藥劑。在病毒病發(fā)病初期,應用5%菌毒清WP 400~500 倍液、15%植病靈1 000 倍液或83%增抗劑100 倍液,每隔7~10 d 噴施1 次葉面,防治3~4 次。在盛花盛果期且發(fā)病率較高時,可停止拔除病株,應用毒氟磷500~1 000 倍液等抗病毒劑定期噴施葉面以延緩表癥,同時根施、葉面噴施磷鉀有機肥,增強植株抗病性,保證百香果的產量和品質。
2.2.2 炭疽病
炭疽病在百香果中是僅次于病毒病的重要真菌性病害。在百香果設施栽培中,炭疽病全年都可發(fā)病,秋季最為嚴重,一般幼果及熟果發(fā)病較多,可在果實儲運期繼續(xù)為害。感染炭疽病的百香果表面會出現黃色或暗黑色的水漬環(huán)狀斑點,隨著病情加深,斑點越來越大,病斑中間處向內凹陷,同時出現環(huán)狀同心紋路,病斑最后可以整塊剝離。葉片上會發(fā)生不規(guī)則的褐色病斑,多發(fā)生于葉尖和葉緣處[6]。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yè)防治。在冬季清園時,需徹底清除老株、病株殘體,集中燒毀,同時噴灑石硫合劑1~2 次。二是適時采收。避免果實表面長時間接觸土壤、過熟采果、采摘時弄傷果皮,采果時注意輕拿輕放,及時清除病果。在采摘前30 d 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噴施葉面,可起到防腐保鮮的作用。三是化學防治。在炭疽病易感病的季節(jié),應用4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1 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45%咪酰胺懸浮劑1 000 倍液,每隔10~15 d 噴施葉面1 次,噴施3~4 次,同時根施、葉面噴施磷鉀有機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
2.2.3 莖基腐病
莖基腐病為真菌性病害,是為害百香果的一種毀滅性病害。莖基腐病是由腐霉菌侵染百香果的莖基部引起莖腐爛和根腐病。感病植株一般會在莖基部表面出現深褐色病斑,之后病部皮層產生裂痕、變軟、腐爛、易與木質部分離。在貴州省種植區(qū)域,4—6 月氣溫升高、濕度大,梅雨季節(jié)來臨使得設施內濕度較大,為病菌提供了有利的繁殖條件,易發(fā)生莖基腐病[7]。
防治措施有以下幾種。一是農業(yè)防治。莖基腐病主要依靠土壤傳播,每年冬季清園后、春季定植前,必須用石灰、多菌靈消毒土壤,植株定植不能過密,要做好設施內的采光通風工作。二是加強栽培管理。多施平衡性有機肥,增強整體樹勢,提高自身抗病能力。三是做好設施內的排水工作。利用滴灌或噴灌方式時,出水孔不可離植株根部較近,否則會造成局部濕度較大,引發(fā)莖基腐病。四是化學防治。應立即拔除感病或死亡的植株,并移除設施溫室,同時應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300 倍液噴灑或灌注土壤,以防細菌滋生[8]。
在貴州省百香果設施栽培中,經常會出現上述幾種病蟲害。但在實際設施栽培的過程中,引發(fā)各類病蟲害的生理和病理原因有許多,有些癥狀甚至難以斷定。所以在百香果設施栽培中,應種植抗病性強、無病毒的種苗,嫁接苗抗病性優(yōu)于扦插苗,同時加強百香果定植、日常栽培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根據百香果生長特性,利用設施栽培優(yōu)勢,通過光溫氣調控、水肥藥一體化等人為措施控制病蟲害,保證百香果在設施內正常生長。有效預防和治理病蟲害,有針對性地開展綠色防控工作,可提高經濟效益。